-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历朝释氏资鉴
历朝释氏资鉴
乙卯 十年。忠国师。入辞代宗。帝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忠曰。吾有侍者应真。(后住耽源)却知此事。至十二月九日。右胁而逝。全身建塔。谥大证禅师。帝寻召应真入内。举前话问之。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答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舡。琉璃殿上无知识。(浮山九带云。牛头南马头北。中有黄金充一国。云云 第五理事纵横带载 僧史)。
大历十四年己未 五月代宗崩○德宗即位。
庚申 建中元年。制不许诸镇奏置寺观。及度民为僧道罢宫中盂兰盆会。
泽潞间有僧溥满。或歌或笑。言事多验。建中初潞州佛寺题诗云。此水连泾水。双朱血满川。青牛将赤虎。方号太平年。此水泚字。泾水自泾川兵乱。双朱乃朱滔朱泚也。青牛兴元二年乙丑。乙木丑牛。是岁改元贞元。丙火寅虎也。当年贼平○建中四年十月。朱泚兵反。僭国号秦。帝幸奉天(诗话)。
华严疏主澄观字大休。初大历三年。诏入内。与不空译经。为涧文大德。而辞入五台山大华严寺。覃思博览异学。着华严疏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大科。凡历四年。至癸亥而文成。
甲子 兴元元年。五月。复京师。七月帝还京。
南岳明瓒禅师。初居上封。乾元中。李泌入衡岳谒之。瓒诵经。泌曰。将非避隐者。有云霄志乎。瓒唾曰。莫相贼。泌色不为动。瓒久之见。泌立候不懈。乃曰饭未。泌曰未也。瓒拨火出芋食之。与语至之辞去。瓒抚其背曰。好做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奏其高行。帝遣使诏之。使者即其所言。天子有诏。尊者幸起谢恩。久寒涕垂颐。凝坐略不介意。使者回奏其事。帝咨美不已。尝作歌曰。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间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钓。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又东坡诗注云。李泌尝读书于衡岳寺。与明瓒禅师游。察其所为。非凡人也。听其中夜梵唱响。彻山林。泌颇知音。能辨休戚。经梵音声。先凄怆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也。时将去矣。中夜潜往谒焉。瓒命坐。拨火出芋。以啖之曰。分半芊与汝福子孙。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泌再拜而退。
乙丑 改元贞元元年。
丙寅 二年。诸寺宣讲。复作盂兰盆会。
戊辰 四年。京师地震。三十六番诏迎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舍利。入内庭供养○明年十月。澄观法师署教授和尚。
辛未 七年六月。帝幸章敬寺。观译经。帝赋诗。太祖群臣皆和。
柳子厚。制南岳弥陀和尚碑。略曰。代宗时法照国师言。其师南岳长老有异德。天子南面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御札名其居。曰般若道场。用尊其位。洎德宗朝。申诏褒之。是为弥陀寺。人从其化。以万计。
癸酉 九年四月。圣节有司具仪辇。释部鼓吹。迎教授和尚。入内敷扬华严宗旨。赐号清凉国师(通鉴)。
甲戌 十年九月。上欲修神龙寺。须五十尺松。不得。裴延龄曰。近见同州一谷木数千条。皆可八十尺。上曰。开元天宝间。求美材於畿甸。犹不得。今安得有之。对曰。天生珍材。固得圣君。乃出开元天宝。何从得之(同上)。
释皎然。有逸才。为颜鲁公于頔诸名公所敬。陆羽至。则清谈终日。士夫服其标致。耻以文章名世。叹曰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真性。岂若岩松云月禅定。相偶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吾将杼山矣。裒所着文火之。后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驾访之。请及诗文。曰贫道投笔砚。二十四年。一无所得。冥搜物累。徒起我人。今弃之久矣。洪搜之民间。仅得十卷。然没后相国于頔。序之进于朝。德宗诏藏秘阁。
乙亥 十一年律师灵彻。字源澄。居越州云门寺。一时公卿负才望。若刘长卿严维皇甫。曾皆投刺结交彻诗与皎然僧标齐名。着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彻游京师。名闻辇毂。缁流嫉其盛。造飞语浸诬。得罪徒汀州。入会稽遂终老焉。相国权德舆。曾作序饯之。有观其容。鉴其词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之语○陆德舆又与玄禅师善。玄归天竺。以序饯之。略曰。桑门患为外见所杂。既得之患。为内见所缚。今玄公翛然。二见之间。不外不内。冥夫至妙。且以勾吴山水之绝境。天竺又经行之净界。振锡而往。其心浩然。盖随缘生兴触物成化而不为外尘所引也。
丙子 十二年。上生日故事。命僧道讲论於麟德殿。至是以儒士参之辨论。上大悦(通鉴)○帝命法师澄观同罽宾三藏般若。番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云。皇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译就进上。群臣大集会。观升座。开示华严宗旨曰。极虚空而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方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开众德。华也。圆万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将契本性。非行莫揩。故说普贤无边胜行行起解绝智证圆明无碍融通现前受用。帝大悦。赐紫号教授和尚。
己卯 十五年四月。帝诞晨。勑有司。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观升座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虚之中。融身利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极。室合大和。圣文掩於百王。淳风扇於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以华严教旨。恢廓冲邃。不可得而思仪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云云)。帝[(厂@?)*页]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当。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斯为颠倒。群臣再拜稽首。顶奉明命。由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僧史)。○庾承宣作福州无垢净光塔铭。略曰。观察使柳公。监军鱼公。相与言。夫报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树善。树善莫大於佛教。佛教之本。其在浮图欤。夫塔者。上参诸天。下镇三界。影之所荫。如日月之照。破昏为明。铃之所响。如金石之奏。闻声生善。如是诸福尽归人王。谋之既藏。相[(厂@?)*页]踊跃。食王禄者。乐於檀施。荷帝力者。悦而献工役无告劳。功用斯毕。皇帝嘉焉。御札题额。赐名贞元无垢净光之塔。
唐书。载贾岛。字阆仙。初为僧。名无本。游东都。时洛阳令禁午后僧人不得出街。岛为诗自伤。韩愈怜其诗才。而教之去浮图。举进士。历普州司户而卒。
浚上人归淮南。柳宗元作序送之曰。金仙氏之道。盖本於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於空无。其教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迷浊。世用寂无。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奉威仪三千。虽造次必备。尝以此道。宣於江湖之。人。皆悦其风而受赐。攀慈航望彼岸者。千百计。天子闻之。征至阙以问焉。导扬本教。颇甚称旨。京师士众。方且翘然。仰大云之泽。以植德本。而上人不胜[(厂@?)*页]复之恩。退怀省侍之礼。恳迫上乞。遂无以夺。由是杖锡东[(厂@?)*页]。振衣晨往。右司员外郎刘公。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始荣其至。今惜其去。於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使孺子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辞曰。上人专於律行。恒久弥固。其仪形后学者欤。诲於生灵。触类蒙福。其积众德者欤。觐於高堂。观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者是将心归空无。舍篾登地。固何从而识之乎。贞元十年癸未岁。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崩。
乙酉 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帝在东宫时。尝以偈问佛光如满禅师云。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来。灭从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答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帝大悦(僧史)。
帝问心要於清凉国师。答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或若纷然。悟真性则心空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芘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忘。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虑俱损。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启。放旷任其去。住静鉴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忘之中道(僧史)。
中书令韦皋薨。皋初生。厥父饭僧祈福。有异僧应供斋毕。乳母抱儿求咒愿。僧谓众曰。此儿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讫恍然不见。其后皋游宦。出处名节。大槩与武侯相类。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四川至今祠祀之。雅好释氏法。嘉州石像初成。皋为记。有曰。头围千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又尝训莺鹉念佛。莺鹉毙。以桑门故事阇维得舍利。皋为记。略曰。元精以五气授万类。虽鳞介羽毛。必有清英纯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禀奇苍精。皆察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有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毙。殆其元圣示现。感於人心。同乎异缘。用一真化(云云)。
丙戌 宪宗元和元年。回鹘入贡。以摩尼僧。偕来於中国。置寺处之。其法。日晏乃食。食荤不食。湩酪回纥信奉之。可汗或与议国事。至十二年。遣摩尼僧等归国(并前通鉴)。
丁亥 二年。诏信州鹅湖禅师。入麟德殿赐坐。与大义法师论义。帝临听。有法师问。何谓四谛。答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答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无欲底禅。湖以手向空中。点一点云。会么。法师罔措。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柰何。湖对帝有颂云。直下识玄旨。罗纹结角是。不识玄旨人。徒劳随手示。[感*鸟][感*鸟]鸟守空。池鱼从脚底过。[感*鸟][感*鸟]总不知。帝大悦。却以大义号赐师。师却问众师。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义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智者是道。有对无分别是道。义曰。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有对以四禅八定是道。义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复有对者皆乘机锉之即。举顺宗问尸利佛性可见否。师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义因谓帝曰。尸利既见水月。何不捉取。帝因问。何者是佛性。答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由是益重禅宗(僧史)○二月制。法师端甫掌内殿法事仪。注录左右街僧事。僧录自甫而始也(唐史)。
己丑 元和四年五月。勑有司。别铸金印。加清凉国师澄观号。国师主教门事(旧史)○明年。帝问国师曰。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奏曰。法界者。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虚明广大。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方有。昭昭於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於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简情。事理融摄。周遍凝寂。帝一听玄谈。廓然自得。
常州刺史孟简。字几道。迁太子宾客。工诗甚精。好佛学。常与刘伯刍。译次梵言。伯刍宝历中。为监察御史(旧史)。
甲午 九年。柳子厚作南岳大明律师碑。略曰。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以离礼於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於定慧者。不可与言佛。达是道者。惟大明师。凡浮屠之衰。其徒必少律而去经。大明恐焉。於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经教而奥义以修。凡衣服器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
丙申 十一年。邓隐峰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与官兵战。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振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仰观叹异。斗心顿息。以是官军。得成其功焉(僧传)。
居易白侍郎作抚州景云寺律师上弘裨铭。略云。佛灭度后。薝卜香襄。孰反是香。景云大师。景云之生。中兴毗尼。景云之灭。法将畴依。昔景云来。入室者归。今景云去。入室者悲(碑刻)。
归宗智常禅师。目有重瞳。用药按之。而目眦俱赤。世号拭眼。江州刺史李渤问曰。承闻。芥子纳须弥。莫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甚处着。渤俛首而有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