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第二世祖

  阿难尊者。王舍城人。姓剎利帝。父斛饭王。实如来从弟也。多闻无碍。世尊以为总持第一。
  丁巳六年。
  第二世祖阿难尊者嗣宗统(三十七年)。
  戊午七年。
  祖住世传法。
  己未八年。
  庚申九年。
  辛酉十年。
  壬戌十一年。
  癸亥十二年。
  甲子十三年。
  乙丑十四年。
  孝王丙寅十五年。
  彝王(名燮孝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谥法安心好静曰彝)。
  彝王丁卯元年。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
  庚午四年。
  辛未五年。
  壬申六年。
  癸酉七年。
  甲戌八年。
  乙亥九年。
  丙子十年。
  丁丑十一年。
  戊寅十二年。
  己卯十三年。
  庚辰十四年。
  辛巳十五年。
  彝王壬午十六年。
  厉王(名胡彝王子在位十七年并共和三十四年按谥法杀戮无辜曰厉)。
  厉王癸未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六年。
  己丑七年。
  庚寅八年。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景德传灯录作十二年误)。
  祖住世传法。
  祖付嘱商那和修正法 示涅盘。
  祖将入涅盘。於恒河中流。跏趺而坐。阿阇世王。毗舍离王。皆在河侧。说偈劝请。莫般涅盘。祖答偈曰。二王善严住。勿为苦悲恋。涅盘当我静。而无诸有故。复念我若向一国。则诸国或争。应以平等度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睹兹瑞应。飞空而至。礼祖足而白言。我当於长者而证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祖默然受请。即变殑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诸大法。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祖知是法器。而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迦叶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将灭。复付於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说偈已。复以正法眼嘱累商那和修。而命末田底迦。於罽宾国敷演大法。言已。踊身虚空。见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而分身四分。一分惠忉利天。一分惠娑竭罗龙宫。一分惠阿阇世王。一分惠毗舍离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
  祥符荫曰。祖侍佛传法。结集大藏。厥功懋矣。绍统之后。传法利生。化行平等。要之去佛未久。正法凝然。群机未涣。水老鹤之言。特一时愚痴之偶然者耳。未可以参祖化也。故削而不书。

  第三世祖

  商那和修尊者。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摩突罗国人也。有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乃西域九枝秀草名。出则圣人降生。尊者生而此草出。昔如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后一百年。有比邱名商那和修。於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至此林。遂降二火龙。龙受三归。遂施其地。以建梵宫。
  厉王甲午十二年。
  第三世祖商那和修尊者嗣宗统(六十二年)。
  乙未十三年。
  祖住世传法。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己亥十七年(是年民以王虐畔袭王王出奔二相周召相与协和共辅太子故称共和)。
  共和庚子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甲辰五年。
  乙巳六年。
  丙午七年。
  丁未八年。
  戊申九年。
  己酉十年。
  庚戌十一年。
  辛亥十二年。
  佛入灭一百年(自此百年之后。源同派别。分为上座。大众。二部。三百年后复分为九部十一部。丝麻相紊。水乳相溶。各执一端。具体而微矣)。
  壬子十三年。
  癸丑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阿育王造塔供佛舍利 发明(造塔建剎不书。此供养庄严之始。故书之)。
  佛昔与诸比邱行乞。有一童子。心念世尊相好。手捧细沙。着佛钵内。欢喜合掌。而发愿言。以惠施善根。令得一天下一伞盖王。即於此处生。得供养诸佛。尔时佛授记曰。佛灭度百年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统领一天下转轮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化。又复广布我舍利。当造八万四千塔。后童子生於巴连弗邑。日月护王宫。为太子。父王崩。铁轮飞降。王阎浮提。后因比邱化导。遂发宿世善根。乃至王舍城。取阿阇世王佛塔中舍利。作八万四千金银瑠璃玻璃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以盛此箧。役使诸鬼神。勅令於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立一宝塔(震旦凡十九处洛阳长千鄮山临淄成都五处最显着)。
  甲寅十五年。
  乙卯十六年。
  丙辰十七年。
  丁巳十八年。
  戊午十九年。
  己未二十年。
  庚申二十一年。
  辛酉二十二年。
  壬戌二十三年。
  癸亥二十四年。
  甲子二十五年。
  乙丑二十六年。
  丙寅二十七年。
  丁卯二十八年。
  戊辰二十九年。
  己巳三十年。
  庚午三十一年。
  辛未三十二年。
  壬申三十三年。
  癸酉三十四年。
  共和甲戌三十五年(是年为宣王元年)。
  宣王(名静厉王子在位四十六年按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宣王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七年。
  辛巳八年。
  壬午九年。
  癸未十年。
  甲申十一年。
  乙酉十二年。
  丙戌十三年。
  丁亥十四年。
  戊子十五年。
  己丑十六年。
  庚寅十七年。
  辛卯十八年。
  壬辰十九年。
  癸巳二十年。
  甲午二十一年。
  乙未二十二年(景德传灯录作二十三年者误)。
  祖付嘱优波鞠多正法 入三昧见十八变化火自焚。
  祖化缘既久。思付法者。寻於叱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年几耶。答曰。我年十七。祖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祖曰。我但发白。非心白。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祖知是法器。后三载。遂为落发受具。而以法眼付嘱之。付法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付法已。即隐於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於三昧中。见鞠多徒众多懈慢。乃往彼正之。鞠多见师至。顶礼次。祖以右手上指。即有香乳。自空而注。问鞠多曰。汝识之乎。鞠多不测。遂入三昧观察。亦不能测。乃请曰。是果何三昧耶。祖曰。是谓龙奋迅三昧。如是五百三昧。汝皆未知之。复曰。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阿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而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住大慈力。递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於是鞠多弟子。皆伏而悔谢。祖复为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邱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祖乃见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建塔於梵迦罗山。
  祥符荫曰。香乳空注。疾除轻慢。心不生灭。住大慈力。迭相恭敬。乃可识之。后世传法利生者。可深长思矣。

  第四世祖

  优波鞠多尊者。亦名优波崛多。又名邬波鞠多。叱利国人也。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绍祖行化。时号无相好佛。前此传法者。皆具禅法律三藏。自后律教别行。横分五部。传法者唯整律之大纲而已。
  宣王丙申二十三年。
  第四世祖优波鞠多尊者嗣宗统(六十五年)。
  丁酉二十四年。
  祖住世传法。
  戊戌二十五年。
  己亥二十六年。
  庚子二十七年。
  祖应阿育王请 发明(受请不书。此祖师应供之始。故书之)。
  阿育王建宝塔已。经四十年。白耶舍上座言。可有比邱。为佛受记。当作佛事否。我当往诣彼所。供养恭敬。上座答曰。佛涅盘时。告阿难言。我般涅盘百岁之后。有长者子。名优波鞠多。当出家学道。号无相好佛。王问今已出世否答曰。已证果传。法。今住优留蔓茶山中。王勅群臣。严驾欲往。祖遥知之。思惟若彼王来。将无量众。惊扰山谷。杀害微虫。诚为不便。即将一万八千阿罗汉众。径至巴连弗邑。阿育王见祖自来。大喜踊跃。设种种供养。作诸佛事(如传所载)。
  辛丑二十八年。
  壬寅二十九年。
  癸卯三十年。
  甲辰三十一年。
  乙巳三十二年。
  祖入定降魔。
  祖行化至拏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持璎珞縻祖颈。祖出定。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耎言谕波旬曰。吾此华鬘。酬汝璎珞。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复三尸。虫蛆臭坏。尽其神通。莫能去之。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复示偈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闻已。即下天宫。至祖所。礼足哀忏。祖曰。汝自今而往。於佛法更不相娆乎。波旬曰。誓向佛道。祖曰。汝可自唱皈依三宝。波旬合掌三唱。而三尸悉除。踊跃作礼而去。
  丙午三十三年。
  丁未三十四年。
  戊申三十五年。
  己酉三十六年。
  庚戌三十七年。
  辛亥三十八年。
  壬子三十九年。
  癸丑四十年。
  甲寅四十一年。
  乙卯四十二年。
  丙辰四十三年。
  丁巳四十四年。
  戊午四十五年。
  宣王己未四十六年。
  幽王(名宫涅在位十一年按谥法动静乱常曰幽)。
  幽王庚申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年。
  乙丑六年。
  丙寅七年。
  丁卯八年。
  戊辰九年。
  己巳十年。
  幽王庚午十一年。
  平王(名宜臼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执事有制曰平)。
  平王辛未元年。
  壬申二年(诸侯寖盛政出方伯)。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七年。
  戊寅八年。
  己卯九年。
  庚辰十年。
  辛巳十一年。
  壬午十二年。
  癸未十三年。
  甲申十四年。
  乙酉十五年。
  丙戌十六年。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己丑十九年。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佛灭后二百年。
  壬辰二十二年。
  癸巳二十三年。
  甲午二十四年。
  乙未二十五年。
  丙申二十六年。
  丁酉二十七年。
  戊戌二十八年。
  己亥二十九年。
  庚子三十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十一年者误)。
  祖住世传法。
  祖付嘱提多迦正法眼藏。
  祖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祖求出家。祖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求出家。非为身心。祖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祖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如来以大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於我。今以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祖示涅盘。
  付法已。祖乃踊身虚空。见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石室内筹茶毗之。收舍利建塔供养。
  祥符荫曰。宗门凡圣等忘。不尚通力。然祖灭皆示神变者。定慧力深。自然成见。非有心强为也。

  第五世祖

  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初名香众。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人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因为更今名。梵云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尊者闻已。踊跃述偈云。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鞠多尊者。亦说偈曰。我法传於汝。当见大智慧。金日从屋出。照耀於天地。祖礼谢。
  平王辛丑三十一年。
  第五世祖提多迦尊者嗣宗统(四十九年)。
  壬寅三十二年。
  祖住世传法。
  癸卯三十三年。
  甲辰三十四年。
  乙巳三十五年。
  丙午三十六年。
  丁未三十七年。
  戊申三十八年。
  己酉三十九年。
  庚戌四十年。
  辛亥四十一年。
  壬子四十二年。
  癸丑四十三年。
  甲寅四十四年。
  乙卯四十五年。
  丙辰四十六年。
  丁巳四十七年。
  戊午四十八年。
  己未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孔子春秋编年始此。
  庚申五十年。
  辛酉五十一年。
  桓王(讳林平王孙在位二十三年按谥法克敬勤民曰桓)。
  桓王壬戌元年。
  癸亥二年。
  甲子三年。
  乙丑四年。
  丙寅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