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五磊忞和尚移住台州广润。
  云门礼和尚住扬州天宁礼自石梁毗尼。盂城地藏两处结制。英灵禅衲。从之如云。省悟者众。住天宁豁堂岩为第一座。巨渤恒剖玉璞为西堂。江淮之间。法道大振。众至七千。
  国清却田国清有涂田二千亩。流入健跳军户。四十年矣。当道按籍为开复。住山储和尚曰。我法以慈济为心。一切自宜付之无诤。稍留难。便非道人行履。力却之。知事请曰。田亩二千。岁除粮差杂用外。合得米千石。以之裕众。不亦可乎。储曰。二千亩业。固重也。抑天下千驷。莘野耕夫等於一介。林下人取办锄头鈯斧。盖亦审之素矣。曰此千年常住。不可以我一人高尚。遂废其业。曰必以恢复为心。何所顾惜。然我法中。无如是事。在昔化行南国。虞芮卒有闲田。山僧忝持道化。德愧古人。复使你辈费心力。妨道业耶。抑此中有不忍言之隐。於是卒谢却之。山翁忞闻之。曰国清真能恢复先业者。记之布水台集。
  林野奇和尚住东塔。
  八月云门雪峤信大师寂信春迁云门。信真率不羁。诋诃诸方。无当意者。寡耦少徒。一筇孤往。后归老径山。一夕呼茶。饮毕。唱自所书小儿曹。生死路上好逍遥。皎月清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遂示寂。觉浪杖人为建塔双径。后宏觉忞奉玺书复迁全身塔於云门右麓。
  戊子五年。
  九月瑞光宏彻顶目和尚寂於穹窿草堂。彻说法凡十一会。居恒穆穆。不轻置可否。至辨异拣魔。驱耕夺食。单提陷虎一机。同时几与天童三峰称鼎峙。所至人天拥戴。勇退急流。则真不愧天童之孙。三峰之子。初八日。说偈。唤侍者烧香。泊然而逝。尚书张有誉铭其塔。
  中舆范和尚继席瑞光。
  百痴 和尚补住金粟。
  冬十月十八日天宁具德礼和尚结制皋亭佛日制完过显宁。
  已丑六年。
  春二月具德礼和尚住灵隐豁堂岩告山中僧众曰。灵隐领袖五山。为自古宗师法窟。今丈室久虚。惟云门礼和尚。具大神力。实堪振起。而寺众有欲延辈望高大者。惟香谷谹公是岩言。偕诸檀护削牍迎请。礼曳杖来。上堂曰。白雪与阳春。无人和得亲。目前千圣眼。月浸五湖氷。以拄杖画一画曰。划破长天雾。风摇雨后晴。灵隐掀髯只一笑。普门佛日杖头生。喝一喝。禅子浩归。宗风丕振。一再鼎新宝殿。楼阁堂舍。林立翚飞。巨剎规模。诸山莫并。
  三月豁堂岩和尚开法皋亭显宁。岩杭州卫郭氏子。母王抚岩。七岁闻邻人歌舌头能有几时肥。即矢不茹腥。十岁父爱溪公。舍入灵隐出家。十五上天台谒无尽灯和尚。次见古心律师。受沙弥戒。遍参憨山清达观可诸尊宿。每以思议不及。言说不到处。极力参究。至忘寝食。后参三峰藏於净慈。藏诃曰。此皆依识解卜度。正为生死根本。以是求禅。犹北适而南辕也。岩当下竦然请益。藏弹指一下曰。吾者里无逐日长进底禅。乃拈竹篦子话。提撕七昼夜。至倦剧。放身欲卧。忽闻静板声。疑碍扑落。即呈颂曰。平地不风起波。无端四面滔天。突出南山鳖鼻。蓦头一气喷乾。藏颔之。天童悟闻而喜曰。汉月得人之盛。过於老僧。招岩相见於太白峰。灵隐耆宿延归。着破堂集以自见。时豪势有觇侵飞来峰卜宅兆者。当事皆左袒之。岩奋然坚持以大义。当事直之。峰卒归寺。横山一默成和尚。首受三峰藏和尚记莂。独高尚不群。久秘衣珠。晚年始怃然有悬丝之叹。适僧素如侍侧。曰灵隐豁堂每言三峰化后。世无真师。思报师恩。为法肠热。必肯逊志担荷。即往白岩。谓三峰家嗣乏继。师忍视其遂绝乎。语未竟。岩恻然动容。遂诣横山。叩请升座。成举迦叶阿难付授公案。普告人天。降子为孙。事兄为父。具德礼和尚即请岩继席皋亭显宁。上堂。月不住空。未免印泥印水。云无恋峡。有时落二落三。务使追风良骥。行乎其所不得不行。得水真龙。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斯则句句截流。不失沤和之利。机机赴的。全超毒海之源。且道还有具如是手眼者么。若无今日快便难逢。
  夏六月二十一日国清储和尚。住苏州灵岩。储因葬父出台。事竣南还。度夏梁溪。将归天台。门人辨庵光。念灵岩孤秀。为吴山第一。请储住灵岩。储道韵既高。法言能发古人之秘奥。海内英衲名流。皆云集座下。
  秋七月二十二日。夫山祥符宏铦慧刃和尚寂。
  八月巨渤恒和尚。继席天宁上堂。一花初放。春光逼塞虚空。五叶分枝。瑞气宣流大地。其始也。混万别於大同。何彼何此。其次也裂真源於千派。孰是孰非。天宁今日於彼此不得处。轰霹雳於晴空。就是非交结时。飞电光於掌上。权施物外。令展先天。言锋藏八面之威。机辩伏千钧之弩。直得山崩海竭。佛祖难窥。斗变星移。主宾合拍。在推倒处建立。谁云至道无难於建立处踏翻。须识大功不宰。衲僧分上。休话如何。后学初机。好生着眼。恒痛念法道式微。流弊遍野。思欲郑重一时。挽回风化。有捧香花请升座者。一应谢绝。
  建昌黄龙元谧阒然和尚寂。谧从寿昌经记莂后。住山二十余年。养静自高。并不开堂。道风遐播。
  广润忞和尚住越州大能仁寺。
  庚寅七年。
  林野奇和尚补住天童。
  费隐容和尚住石门福严。
  灵岩储和尚赴台州天宁请。
  辨庵光和尚住台州灵石。光长洲金氏子。出家灵岩。参储和尚於能仁。得悟。出世灵石。移能仁。
  莲居大真新伊法师寂。嗣绍觉。觉云栖弟子。结庵土桥曰莲居。真依止之。嗣其席。悃朴无文。精戒律。登坛静穆。望者意消。居恒礼忏修观。寒暑不辍。着唯识论行世。趺坐称佛号而逝。玉筯垂尺许。本金圣先两法主相次继其席。讲净并不替。其时西溪天竺古德内衡两法师。皆宏台宗教观。行业蔼着。
  辛卯八年(江浙大荒灵隐天童诸大禅林尽行散众)。
  佛灭后二千六百年。
  壬辰九年(六月飞雪赤地千里)。
  春显宁岩和尚补住三峰。
  冬古南门和尚补住天童。
  冬毅庵英和尚住天台国清寺嗣灵岩储。
  癸巳十年。
  甲午十一年。
  径山容和尚辑祖灯严统成愚庵盂和尚闻之官南涧问和尚灵岩储和尚解之 发明(法门大段。自应公论。至闻之官。则过矣。故直书之。而是非曲直自见也)储和尚复径山容和尚书曰。某频见诸方聚讼盈庭。纷纭溢路。未尝不寝食彷徨。抚髀浩叹。盖法门而至今。譬之尪羸久病之夫。若更投以攻击之剂。则元气顿尽。其亡可立而待。焉能冀其浸昌浸隆乎。此二十年痛心疾首。欲使天下咸归无竞之风。尽坐柔和之室。吾祖之道。久而愈光。虽赴汤蹈刃。亦所不辞。承绅士。殷勤致恳。谓两家所信谅者。惟某一人。故不自揣。越爼而治。得邀佛祖之灵。俾法门不致瓦裂。则彼此幸甚。磬山和尚与灵岩和尚书曰。东震旦土自鼻祖西来。六传至大鉴。宗虽列五。派实两枝。总属大鉴的骨儿孙。药山得悟於马祖。而仍嗣石头。太阳寄托於浮山。而代付投子。两枝又何尝非一派也。宗教分河饮水。尚谓泥於文字语言。岂同为的骨儿孙。几欲操戈对垒於千古之下。宁不为识者痛哭嗤笑乎。径山岩统。有当严不严之毙。遂开不当严而严之衅。天皇天王其说已久。阙疑成信着书立言之慎。固应如是。会元以南岳青原。俱称大鉴第一世。足见古人之公。而南岳居青原之首。亦岂有人我生灭心乎。寿昌云门。真不忝为曹洞中兴之祖。有统系。无统系。而洞宗的旨。敢不尊崇。东苑隐德深潜。得栖霞而大阐。车溪一段公案。去世不远。见闻当有公评。法眼自应洞照也。是是非非。法门关系。宁免纷争。独至藉力有司。世谛流布。此实下策。不得不为洞上诸公扼腕。栖霞显圣。久系相知。径山复同法嫡血。自无坐视之理。昨至吴门。审知专遣座元往还两间。周旋微密。在今之世。宁复有秉为法无私之公。如吾老侄禅师者乎。敬为前佛后佛。额手称庆。灵岩与姜伯璜书两宗角立。老僧与南涧和尚。不惜性命。以成彼此之好。何心哉。彼时即对天界浪兄愚庵三兄曰。云门法眼归青原。无减於南岳。归南岳何损於青原。吾辈争之。尽成戏论。祥符荫曰。径山严统固有不当严而严者。然以十余年心血。征求数百年来之散落。缵五灯之绪。成一家之言。其有系於继往开来者。何止一线千钧。乃徒以争论云门法眼二宗。出自天皇天王之故。以致世谛流布。付之祖龙。不恤大公。惟封私见担荷佛祖慧脉者。当如是乎。迄今读金粟征修灯录之启。不禁为之痛哭流涕。欷歔累日。若非南涧灵岩二老人消此衅端。法门法战。尚忍言哉。
  二隐谧和尚住华亭船子法忍寺。谧嗣林野奇。三住剡溪狮峰。太史曹尔堪少宗伯曹勋等。俱问道。
  乙未十二年。
  秋灵岩储和尚。受古尧封宝云禅院请。吴中侍御李模宫詹韩四维。太仆陈济生等。请储住古尧封。喜其岩壑幽邃。可以投老。受之。
  灵岩原直赋首座出住九峰正觉寺。赋毗陵王氏子。裂缝掖出家。从储自夫椒入天台。艰苦力参。深入阃奥。首众灵岩。握竹篦锻炼方来。诸方龙象景服。储宏法婴难无。祖庭内顾忧。赋纲维之力也。寮中唯草鞋衣钵而已。是秋出山。衲子裹粮。靡然从之。行化江汉。首住九峰。法令森严。道大振。
  嵩乳密和尚住淮南檀度拈香嗣博山来。
  九月二十七日。杭州南涧理安通问箬庵和尚寂於吴江应天寺。问吴江俞氏子。参磬山修得法。住理安。上堂。望剎竿便横趋而过。犹是不唧[口*留]汉。电影里穿针。弓弦上走马。也须是个衲僧始得。匙挑不上的。如稻麻竹苇。千札不回的。亦如稻麻竹苇。截断天下人舌头即不问。如何是汝诸人全身独脱句。举拂子曰。漫天网子百千重。是年夏。磬山解制后。将方丈所有道具。手书分送诸方。乃杖锡出游。至武康报恩扫塔。晤玉林琇。备托法门细大。预定行期。於九月二十七日行至吴江。寓应天寺。如期坐逝。所着有续灯存稿。宏觉忞为之铭塔。灵岩储闻讣上堂曰。山僧廿年神契。一面倾心。方期共树徽猷。何意中途唱灭。
  丙申十三年。
  夏三峰豁堂岩和尚移住杭州南屏净慈岩住三峰。衲子向风。门庭整饬。武林居士葛愚古。世为净慈金汤。慨宗镜尘埋。乃削牍请。岩以藏和尚建化之地。不容辞。初夏入寺。久荒之后。藓棘盈前。岩任运自如。未几三韩周侍郎。问道有契。同诸当事兴修。大殿堂宇。次第改观。自是南屏名胜。与灵隐同称。
  秋中峰读彻苍雪法师寂。彻滇南人。号南来。与高松汰如河法师。标贤首宗帜於吴西山支硎之间。道韵映带。落木庵主徐元叹波。灵岩退翁储和尚。晚年俱相往来。储住灵岩。每岁二三月间。草花满田野。八九月间。白雁青枫天气。一竹舆由中峰而天池。饭於落木。故储挽辞。有寥寥今古几知心。惭愧虔公与道林之句。虞山毛隐湖居士晋。及宗伯红豆蒙叟。皆善彻。彻将寂。以山茧袍及诗文集。属晋行世。
  憨璞聪和尚。住京都海会寺。聪费费容孙。都门宗风自此大振。
  去息溟和尚。住无锡宝安。溟苏州徐氏子。参灵岩储嗣法。
  丁酉十四年。
  木陈忞和尚再住天童。
  冬十月海会憨璞聪和尚。结制万善殿。先是上狩南苑。因幸海会。延见聪。奏对称旨。复召入禁庭。问佛法大意。乃诏结冬万善殿。赐明觉禅师号。上后谓天童忞曰。朕初虽尊崇象教。而未知有宗门耆旧。知有宗门耆旧。则自憨璞始。憨璞固有造於祖庭者也。
  十月十七日。福州鼓山元贤永觉和尚寂。贤嗣寿昌经住山三十年。道望孤高。未尝轻易许可一人。所着有寤言。补灯。继灯。禅余内外集。共八十余卷行世。祥符荫曰。寿昌门下。博山来。黄龙谧。鼓山贤等。皆敬严法道。风韵孤高。住山三二十年。座下尝数百众。本色键椎。而不轻易许可。噫。古德风规。安可复见於今日也。
  十月二十九日宜兴龙池通微万如和尚寂。
  十二月俞昭汾和尚。住庐山西林乾明寺。嗣灵岩储。
  戊戌十五年。
  为霖霈和尚继住鼓山。霈参永觉贤二十余年。得其法。嗣住鼓山。二十余年。海内瞻依。以为东南一大法窟。有餐香录。圣箭堂共古。诸录行世。
  报恩玉林琇和尚。应诏至京。以疾闻未几延见旋归山。
  上特留首座茆溪森问答称 旨。
  上因海会聪奏对之后。留心参究。复召玄水杲说法内庭。乃诏琇。行至天津。以疾闻。上手札谕之。入见。说法。赐大觉师号。未久乞还山。
  夏五月二日高。峰宏圣硕机和尚寂於龙牙。圣两主法席。一日忽晦迹遁去。游楚湘间。弊衲蒙首。世莫能识。临行时。以衣二顶。托储和尚造就一二禅学。储代嘱峻明諟嗣法。出世龙牙。而圣适掩关兴化。遂迎养於东堂无何。示微疾。值五月之朔。忽曰。吾行矣。旁僧曰。二日吉。圣唤僧。僧近前。圣随与一掌曰。吾为汝再留一日。迟明。整衣钵。端坐而化。
  冬十月。天笠珍和尚。住蕲州。菩提寺。嗣理安问。
  南庵依和尚。住淮南报恩。嗣檀度密浪杖人盛曰。博山先大师。生平勘验学人。独於生死性命处着到。天下英奇。难於构附。使雪关首座。与嵩公。不自倔起。几不尽溺杀於急水滩头抛竹篙乎。今者依子。实是英奇衲僧。嵩公实是本色尊宿。一旦英奇能死心於本色。而本色能授法於英奇。此非师资之妙合。更自亲得博山家法。独有取於生死性命之不可欺者乎。所以能使博山之家风复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