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祥符荫曰。洞山宗旨。得曹山而显。所以称曹洞宗。近或依圆鉴图今详审参同契旨改正。明暗正偏。瞭然指掌。新丰父子。敲唱分明矣。
祖示五位王子。
一曰朝生。一曰末生。一曰诞生。一曰化生。一曰内生。
僧问石霜诸。如何是朝生王子。霜曰。白衣为上辅。直指禁庭中。如何是末生王子。霜曰。循途方觉贵。渐进不知尊。如何是诞生王子。霜曰。贵裔非常种。天然位至尊。如何是化生王子。霜曰。政威无比况。神用莫能俦。如何是内生王子。霜曰。重帏休胜负。金殿卧清风。
祥符荫曰。洞山功建立功勋王子。盖禀岩臣奉子顺之旨。功勋明奉君。王子表顺父也。有内绍外绍之分。金提半提之别。与五位功勋互相表里。人根利钝。法有顿渐。当时石霜。可谓埙篪叶奏。有谓其建自石霜者。讹也。有以朝生配正中偏。末生配偏中正。诞生配正中来。化生配兼中至。内生配兼中到者。有以诞生列第一位。朝生列第二位。末生列第三位。内生列第四位。化生列第五位者。有以内生为第一位。当正中来。化生为第二位。当正中偏。末生为第三位。当兼中至。朝生为第四位。当偏中正。诞生为第五位。当兼中到者。有以诞生统摄四位。谓诞。大也。生也。朝生。诞於朝而生。末生。诞於末而生。化生。诞於化而生。内生。诞於内而生。亦犹正中来之正偏兼带。始终圆贯。而谓诞生犹有待者。即待朝末等而生。而诞之所以为诞。实不生。故曰。欲识诞生王子父。鹤冲霄汉脱银笼者。顺逆纵横。一一合妙。如安公破句读楞严。不妨见道。神而明之。方契立法之旨。若执一定。以方破圆。则是痴人说梦矣。宝镜三昧。重离六爻。迭三变五之言。纷纷不一。可类推也。
祖示三种渗漏。
祖因曹山辞。付以宝镜三昧已。复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於此三种。子宜知之。
寂音洪曰。大般若经曰。应观欲界色界无色界空。善见。是菩萨作此观时。不令心乱。若心不乱。则不见法。若不见法。则不作证。又曰。若金翅鸟。飞腾虚空。自在翱翔。久不堕落。虽依於空戏。而不据空。亦不为空之所拘碍。昔洞山大师立五位偏正。以标准大法。约三种渗漏。以辨衲子。非意断苟为。皆本佛之遗意。今丛林闻渗漏之语。往往鼻笑。虽洞山复出。安能为哉。
祖示纲要。
一敲唱俱行。偈曰。金针双锁备。叶路隐全该。宝印当风妙。重重锦缝开。二金锁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齐转觉难。力穷忘进退。金锁网鞔鞔。三不堕凡圣。(亦名理事不涉)偈曰。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
曹山祖示三堕。
示众曰。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时有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甚么堕。祖曰。是类堕。曰不断声色是什么堕。祖曰。是随堕。曰不受食是甚么堕。祖曰。是尊贵堕。乃曰。食者即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贵堕。若执初心。知有自己。及圣位。故曰类堕。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时。摈却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即成功勋。后却不执六尘等事。随分而昧。任之则碍。所以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食者。即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祇是不被他染污。将为堕。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不取。岂况其余事耶。
祖示四禁。
示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安隐忍曰。洞上宗道合君臣。位分贵贱。由正偏而及兼。带自奉向以至功功。如指与拳。举一该五。混则知处。类之弗齐。妙无以加矣。但辞多典雅。理亦舂融。若镜之照花。虽情理俱绝。而娟娟可爱。是故蓄情之士。对之情生。抱理之夫。观之理着。此情渗漏之所以设也。夫情之所结。因见不忘。情见相私。语成窠臼。片瑕千累。众病一源。故曹山立三堕以明尊贵。设四禁以辟邪途。捐不赏之功。绝未然之祸。渠无国土。何处逢渠。我本无疮。勿伤之也。后世不曰洞曹。而曰曹洞。其在此乎。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
定上座参祖。
定参。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祖下禅床擒住。定拟议。祖与一掌。定伫思。旁僧曰。定上座何不礼拜。定方作礼。忽大悟。后南游。路逢岩头雪峰钦山。举祖赤肉团上无位真人面门出入话。岩头不觉吐舌。雪峰曰。临济大似白拈贼。钦山曰。何不道赤肉团上非无位真人。定擒住曰。无位真人。与非无位真人。相去多少。速道速道。钦山被擒罔措。岩头雪峰曰。这新戒不识好恶。触忤上座。且望慈悲。定曰。若不是这两个老汉。[祝/土]杀这尿床鬼子。
存奖禅师住大名府兴化。
禅师百丈支下杭州大慈寰中寂。
中蒲坂卢氏子。顶骨圆耸。其声如钟。出家於并州童子寺。受心印於百丈。结茅於南岳。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中曰。苍天苍天。泉曰。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中曰。会即便会。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中曰。般若以何为体。赵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问般若以何为体。赵州置帚拊掌大笑。中便归方丈。住大慈示众曰。山僧不解答话。只能识病。又曰。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问道者众。山素缺水。中拟飞锡。夜梦神人告之曰。勿它之。诘朝见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饴。有僧自岳至。乃曰。童子泉涸矣。移来在此。
祖至河府王常侍迎以师礼。
祖拂衣南迈至河府。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祖升座。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僧此日以常侍坚请。那隐纲宗。还有作家战将。直下展阵开旗么。对众证据看。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祖便喝。僧礼拜。祖曰。这个师僧却堪持论。
癸未四年。
诏法师知玄为悟达国师总教门事。
甲申五年。
全奯禅师住鄂州岩头。
奯住岩头示众。但明取纲宗。本无实法。不见道无实无虚。若向事上觑即疾。若向意根下寻。卒摸索不着。又曰。此是向上人活计。只露目前些子。如同电拂。如击石火。截断两头。灵然自在。若道向上有法有事。真椀鸣声。涂糊汝。系罩汝。古人唤作系驴橛。若将实法与人。土亦消不得。又曰。欲得易会。但知於声色前。不被万境惑乱。自然露裸裸地。自然无事。送向声色前荡荡地。恰似一团火焰相似。触着便烧。更有甚么事。不见道非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又曰。若是有筋骨底。不用多诸处行脚。也须带眼始得。莫被人谩。不见道依法生解。犹落魔界。夫唱教。须一一从自己胸襟中吐得出来。与人为榜样。又曰。是句亦刬。非句亦刬。自然转辘辘地。露裸裸地。饱齁齁地。不解却。不解齩。不见道却物为上。逐物为下。又曰。才有所重。便成窠臼。古人唤作贴体衣。病最难治。又曰。无依无欲。便是能仁。古人道置毒药安乳中。乃至醍醐亦能杀人。这个不是汝习学得底。莫错认门头户口。赚汝腊月三十日。赤哄哄地无益。
禅师曹洞支下第四世泉州龟洋慧忠寂。
忠住龟洋。遁世不出山。一日谓众曰。众生不能解脱者。情累尔。悟道易。明道难。问如何得明道去。忠曰。但脱情见。其道自明矣。夫明之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咒力药力。以蛇绾弄。揣怀袖中无难。未知咒药等力者。怖骇弃去。但谛见自心。情见便破。今千疑万虑。不得用者。是未见自心者也。忽索香焚罢。安坐而化。
乙酉六年。
大鉴下第五世鼎州德山见性大师宣鉴寂。
鉴居德山。门庭高峻。十二月二日告众曰。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
祥符荫曰。德山出雪峰存。存出云门偃。为云门宗。又存出玄沙备。备出罗汉琛。琛出清凉益。为法眼宗。是为二宗之祖。同时与临济并称。以棒唱提挈大纲。诃佛骂祖。真不忝大雄后劲云。
丙戌七年。
禅师义存开法雪峰。
存阻雪鳌山。於岩头奯言下大彻。嗣德山。咸通中登闽之象骨山雪峰。创立禅院。学徒奔萃。法席之盛。卓冠天下。四十余年。众恒一千五百。
禅师马祖支下第三世径山无上鉴宗寂。
宗嗣盐官安。住径山为第二世。法席之盛。冠於江浙。三月五日。集众说法。端坐而化。法嗣洪諲继其席。
祖北至大名府嗣法小师存奖趋侍迎居兴化东堂。
先是祖因兵革。拂衣南迈。王常侍延以师礼。时蒲相蒋公礼请。祖将应之。奖闻趋省。至中条。太尉中令何公专使迎祖。奖翼行旋至府下。止观音寺。江西禅院。问道者。簪裾继踵。道俗连肩。未期年。奖迎居东堂。
丁亥八年。
首建临济宗第一世慧照祖示寂。
祖无疾。四月十日示众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然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祖曰。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么。然便喝。祖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塔全身於府西北隅。曰澄灵。
住镇州保寿。嗣法小师延沼。临济祖塔记曰。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氏。幼而颕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於讲肆。精究毗尼。博颐经论。俄而叹曰。此济世之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参黄檗。次谒大愚。其机缘语句。载於行录。既受黄檗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时普化先在彼徉狂混众。圣凡莫测。师至即佐之。师正旺化。普化全身脱去。乃符仰山小释迦之悬记也。适丁兵革。师弃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舍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师居焉。后拂衣南迈至河府。府主王常侍延以师礼。住未几。即来大名府兴化寺。居於东堂。师无疾。忽一日摄衣据座。与三圣问答毕。寂然而逝。时咸通八年丁亥孟陬月十日也。门人以师全身建塔於大名府西北隅。勅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合掌稽首。记师大略。
灵岩储临济祖塔重建碑曰。少林氏之言曰。行解相应。超然名之曰祖。六传至卢氏子。提挈一相一行三昧大其门。应西天般若多罗之记。生南岳让。让生泐潭一。南岳以一物不中之解。证有修无染之行。泐潭氏超然於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浑焉周匝。廓尔悬殊。创大机大用。接百丈海。西来法式。至海广大悉备。以己所得。得见过於师之黄檗运。东土宗旨。大段三变。临济氏挺出。集十代之大成。出古今之独断。博也。厚也。高也。明也。以言乎道。发灵山以来未发之妙。以言乎行。开东西历世未开之门。广大精微。详嗣法保寿延沼记中。余小子弘储。何能增益。澄灵宝塔。建自唐咸通丁亥。历四百余年。洪流冲裂。又三百年。三十三世孙超觉。念我祖道满天下。而无以副脚下子孙执帚瞻依之笃切。走告江南北诸孙。共襄塔事。塔成铭属弘储。铭曰。更七百年还旧观。斯文不泯终古传。河流岳立同永绵。
灵岩储临济祖塔源流序曰。源流之见。始於昭觉。昭觉临济十一世孙。手书临济正宗记。付佛日宗杲着见载藉。议者谓昭觉特出手定。抑上有因承。西天诸祖。说偈相传。从一祖至二祖。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告香至王子菩提多罗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於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此西天源流之可据者也。达摩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於彼。遂嘱弟子不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从震旦初祖。至黄梅五祖。告卢能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摩届於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於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摩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於汝身。不复传也。此震旦源流之可据者也。临济承曹溪以来四世。传至禹门为临济二十九世。唐宋佛法盛时。家喻户晓。源流不待问。迨其衰也。至有明嘉隆。山水微茫。仅存一线。禹门禀圆通法付四人。一曰天童圆悟。一曰报恩圆修。一曰云门圆信。一曰净明圆莲。天童於天启甲子付净慈法藏。丁卯付大沩如学。次第付梁山海明。径山通容。金粟通乘。宝华通忍。龙池通微。天童道忞。雪窦通云。鹤林通门。善权通贤。天童通奇。报恩付竹林本豫。报恩通琇。南涧通问。石霜通际。云门付海岸居士黄端伯。弘储为净慈藏和尚子。兹因善权法孙断指超觉。将兴复临济祖塔。特上灵岩请文记临济源流。弘储不文。祇据本支宗派。依次序述付石。河出昆仑。导积石。不遡其源。而循其流者。无以尽经天带地之势也。后世永鉴哉。
三峰僧鉴青。临济祖师塔颂曰。灵山正法眼。付嘱大龟氏。庆喜及商那。次第传真诀。如是密相承。二十余八叶。香至最小男。弃荣犹敝屣。亲禀般若多。记名为达摩。应谶泛重溟。远届支那国。游历梁魏间。面壁栖嵩少。号曰婆罗门。访求大乘器。直指佛即心。讲徒且惊扰。置毒不能伤。慈心三昧力。可师鸾凤姿。根胜无伦匹。五岳峭头颅。千顷涵胸臆。妙辨类悬河。异花随尘落。每一谈论时。宿师尽辟易。终疑缺齿胡。别有安心要。变服毁形躯。立雪弥勤恳。一言了此心。三拜得其髓。启迪甘露门。分灯照无尽。从兹五六传。衣法双流衍。信心久成熟。衣止遂不传。大法遍尘沙。得道如林薮。二桂久传阴。一粒重衔粟。金鸡声转高。马驹足何阔。踏杀天下人。莫能行筹数。一子坐大雄。迎喝聋双耳。苟非粗行僧。大机谁辨的。吾祖法中王。应用同垂迹。氏族及乡闾。具如传所述。三学备研几。三业还纯粹。三年不飞鸣。三度遭鞭策。大法若云披。大用如雷迅。大宗续大雄。大志恢大业。大树荫人天。大龙霈云雨。热恼顿清凉。枯槁咸沾溉。三句非纵横。三真非并别。三要绝雕镌。三玄善辟阖。三世同一仪。三乘同一航。法说种种殊。皆为从上式。字字解脱幢。句句光明藏。如世大慈航。能渡诸漂溺。如世大宝聚。能济诸贫穷。如世大楼橹。能却诸冤敌。如世大城堑能拒诸魔军。是故七百年。灯焰弥增炽。令行吴越区。一人大威力。谁云塔有坏。坏者非其真。离相与离名。全密还全主。然於不坏相。而复示摧颓。蔓草与寒烟。遍覆黄金国。如师所建立。纵夺各随时。勿以人境乖。而昧全体用。譬如镜中像。妍丑各不同。随遇辄了然。初非镜分别。譬如摩尼光。青黄随色转。色相本非珠。珠亦不外是。譬如春与花。不可岐为二。花落知春归。春实无来往。譬如石中火。击之乃成焰。破石觅踪由。毕竟无形段。譬如清净月。散影诸江湖。水月不相知。印见宛然在。譬如水结氷。日照还成水。融结状虽差。湿性终无改。断公知此义。坚固最初心。裒金等聚沙。复睹巍巍相。千秋表真仗。万世成具瞻。却烧无能侵。岚风莫能撼。是知取相者。终不达无生。弃相亦复然。五十笑百步。欲超权学见。成毁二俱空。空见并销亡。宝幢赫然涌。无杂无动摇。非常非断灭。斯为无缝样。五眼莫能窥。星月挂阑干。烟霞生户牖。一切诸天人。敬心常守护。我今说是颂。处处见祖师。惟有逸格人。乃能深谛信。或於笔尖上。散作翰墨香。或於纸素中。透出文字障。或於清净境。解脱无纤尘。或於差别缘。显见无穷义。或於热喝内。威猛如象王。或於痛棒头。翻掷同师子。或主宾言论。或照用施呈。或全或抑扬。或偏或喜怒。何处非全身。何物非生面。苟能如是见。今古常见前。变化绝端倪。眉目日相拄。不离跬步间。展礼真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