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海侍祖经三载。一日侍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海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海曰。飞过去也。祖遂把海鼻扭。海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海於言下省悟。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曰无曰。哭作甚么。海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海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祖曰。是伊会也。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海乃呵呵大笑。次日祖升座。众才集。海出卷却席。祖便下座。
癸巳十二载。
甲午十三载。
祖令惟俨返石头。
俨侍奉三年。祖一日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俨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恊於心体。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俨乃辞祖返石头。一日在石上座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则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俨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俨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祥符荫曰。石头指令往江西。马祖示令返石头。古人心眼洞明。何尝分河饮水哉。又曰。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可见担荷此事。不在门庭施设也明矣。
法师台宗第五世左溪玄朗寂。
朗嗣东阳威。宴坐左溪三十年。精约自持。弟子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
乙未十四载(范阳安禄山举兵反)。
丙申(天宝十五至德元)载。
肃宗(名亨在位五年改元者四)。
肃宗丁酉二载。
禅师怀海再参付法。
海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海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海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海挂拂子於旧处。祖振威一喝。海直得三日耳聋。遂付正法。
戊戌乾元元年复以载为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上元元年。
勅使至曹溪请六祖衣钵归内供养诏塔主令韬赴阙以疾辞。
禅师大鉴支下洛京荷泽寺真宗大师神会寂。
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至曹溪礼祖。祖一日告众曰。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后只成得个知解宗徒。后於洛阳阐明祖化。大为王臣敬信。五月十二日寂。塔於洛阳宝应寺。勅谥真宗大师。
辛丑二年。
禅师大鉴支下司空山大晓本净寂。
诏禅师南阳慧忠至待以师礼。
忠诸暨冉氏子。得法曹溪。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不下山。道行闻於朝。勅中使孙朝进赍诏征赴京。居千福寺。待以师礼。
壬寅宝应元年。
律师余杭宜丰寺灵一寂。
一精持戒律。品行清高。禅诵之余。诗歌不辍。与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同时会稽昙一。晋陵义宣。俱以高雅见称。寂年方三十五。右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撰碑。塔於虎林东峰。
代宗(名立在位十七年)。
代宗癸卯广德元年。
诏谥初祖菩提达摩曰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甲辰二年。
石头祖移庵梁端。
祖一日见负米登山者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
乙巳永泰元年。
诏奉六祖大师衣钵归曹溪。
五月五日。帝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遣镇问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勅刺史杨瑊曰。朕之国宝。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
丙午大历元年。
洪州连帅路嗣恭请祖开元寺开堂。
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洪州廉使参。
问。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廉使礼谢。
丁未二年。
诏谥四祖曰大医禅师塔号慈云。
戊申三年。
诏禅师径山道钦问法要赐号国一。
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氷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勅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帝见郑重。咨问法要。供奉勤至。司徒杨绾。一见叹礼。退而告人曰。此实方外之高士也。难得而名焉。诏号国一禅师。
诏谥五祖曰大满禅师塔号法雨。
己酉四年。
禅师怀海住洪州大雄山。
岩峦峻极。故号百丈。祖寄三瓮酱去。海集众上堂开书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海打破归方丈。
安隐忍曰。马祖以三瓮酱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时打破。又可疑也。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国师双峰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头威。平生一衲。食唯一铛。虎为巡守。鹊为移巢。寂之夕有瑞云凝覆。天乐闻空。
祥符荫曰。双峰融未闻道前。百鸟衔花。诸天送供。及见四祖后。日负米供众。故其支下。多有德化感异。然断际祖。谓其未知有向上关棙子。非贬剥诸方语也。具向上全提眼目者。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师会稽开元寺昙一寂。
一禅律之外。囊括百氏。与张说宋璟苏瑰陆象先贺知章等善。着四分律疏十卷。天宝十四载。浙江潮激钱塘。一率律学千人念摩诃般若。庄严伍胥。以祈潮退。梦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旬时。涨沙五十里。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寂。寿八十。腊六十一。制服执绋者。江淮之南。河洛之表。殆人人雪涕。各各增悲焉。会稽徐浩撰碑。纪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师京兆大兴善寺大辩广智不空金刚寂。
不空北天竺人。行五部灌顶法。神应不测。玄宗。肃宗。皆师重之。代宗恩渥弥厚。寂闻。辍朝三日。勅开府李元琮知护丧事。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禅师大鉴支下南阳大证国师慧忠寂。
忠将涅盘辞帝。帝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忠曰。有弟子应真。却知此事。可诏问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胁而逝。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曰不会。真以偈进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适在位二十六年)。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师台宗第六世国清湛然寂。
然荆溪戚氏子。智者五世孙。左溪朗公嗣。着法华释签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盘疏十五卷。金錍论十妙不二门等。盛行於世。学士梁肃撰传。称其为法门命世云。
癸亥四年。
法师澄观注华严疏。
观字大休。会稽夏侯氏子。生於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天宝七载出家。肃宗二年丁酉受具。奉诏入内。勅译华严。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励曰。体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受华严圆教於京师诜禅师。大历三年。代宗诏入内。与大辩正三藏译经。为润文大德。既而辞入五台大华严寺。覃思华严。以五地圣人。栖身佛境。心体真如。犹於后得智。起世俗心。学世间解。繇是博览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经梵字。及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是年下笔着疏。先求瑞应。一夕梦金容当阳山峙。光相颙颙。因以手捧咽面门。既觉而喜。以谓获光明徧照之征。自是落笔无停思。乃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科。理无不包。观每慨旧既未尽经旨。唯贤首国师。颇涉渊源。遂宗承之。制疏凡历四年。而文成。
甲子兴元元年。
诏谥二祖曰大祖禅师。
乙丑贞元元年。
居士庞蕴来参(蕰全家入道。可谓解脱尘劳者。故书)。
蕴字道玄。衡阳人。世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初谒石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呈偈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拾。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顿领玄旨。后以舟尽载珍槖数万。沉之湘流。举室修行。有女曰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登建昌石门山。
春正月。祖游石门山。见林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於来月归兹地矣。归遂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
第八世江西洪州开元大寂祖示寂塔曰大庄严。
二月一日寂。祖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得法者八十四人。其参承机缘。各见别传。兹不具书。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铭塔。
安隐忍曰。大师应般若多罗之谶。为震旦第一法王。观其施设。如石季伦燕客。虽厨厕卑秽之地。罗列杂宝。客随手而得之。往往揖婢为夫人。错愕迁避。自谓入崇之室。及其登广筵。罚巨觥。照以明月之珠。使绿珠歌於前。十丈珊瑚。一击粉碎。又不觉爽然自失。此大智之得於扭鼻。而失於最后之一喝。临济所谓吹毛用了急须磨是也。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或不免於戈戟吞舟之鱼。信乎其大矣。或难逃於巨浸。骐骥之驹。瞬目而驰千里。人得而縻之。以其迹在耳。惟龙则不然。大而溟渤。小而杯盎间。莫不卷舒自得。排山岳。兴云雨。过而不留。变化而莫穷。得此道者。谓之龙奋迅三昧。马大师其是乎。变三十四祖之法式。融其弊。扫其辙。若疾雷之破山。使心性。解路之偷心。闻之立死。如金翅鸟王。直取龙吞。然后翱翔九天。不住虚空。不离於空。不为空性之所留住。我为法王。於法自在。不特龙变而已。后来临济云门沩仰法眼。各建宝幢。不过一为拈出。岂於三日耳聋外。别有宗旨哉。然则今之不透重关。认悟中迷为实法者。与客之登厕得宝时节等耳。
沙门金陵惠炬集宝林传。
先是崔宼难作。付法藏传。失於次序。多见差谬。炬乃往曹溪宝林。同西竺胜持三藏。重共参校祖偈。并唐初以来。传法宗师。机缘行世。曰宝林传。
宗统编年卷之十一
宗统编年卷之十二
第九世祖
讳怀海。福州长乐王氏子。参马祖嗣法。住百丈。
德宗己巳贞元五年。
第九世百丈祖嗣宗统(二十六年)。
庚午六年。
禅师智常开法归宗。
常嗣马祖。住卢山归宗。江州刺史李渤问常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谈否。常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是否。曰是。常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渤俛首而已。异日渤又问。一大藏教。明得个甚么边事。常举拳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
青原下第二世石头无际祖示寂塔曰见相。
祖着参同契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醎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及用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寿九十一。
祥符荫曰。南岳青原。分江西石头两宗。石头参同契。全提明暗回互。事理相涉之旨。宝镜三昧五位君臣尽从这里去。其言曰。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石头路滑。岂虚语哉。
青原第三世祖
讳惟俨。绛州韩氏子。首造石头。令往江西马大师处。言下契悟。归嗣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