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诏谥三祖鉴智禅师塔曰觉寂之塔(从淮南节度使张延赏疏请也)。
诏曹溪塔主令韬赴阙辞疾不起。
韬依六祖出家。祖寂。为塔主。帝聆其德风。诏令赴阙。韬以疾辞。
丁巳五年。
律师光州道岸寂。
岸颍川唐氏名家子。少多奇槩。游学江淮。讨论百氏。遂洗心出家。坚修律仪。深入禅慧。常居会稽龙兴寺。中宗亲率六宫请法禀戒。图像於林光宫。御制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入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充盛。历总名蓝。极承帝眷。力辞还山。以是年八月十日。右胁而逝。门人皆极一时之选。礼部侍郎姚奕撰碑记。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瑜伽教主金刚智至自西域勅迎就慈恩寺(瑜伽教始此。梵语瑜伽。此云相应。谓三业清净。表里如一也。吾佛设教。一死生之理。达鬼神之情。通幽明之故。慈悲所缘。缘苦众生。以显密语。令众生直悟本心。脱离业苦。其名曰灌顶真言。如以甘露直灌顶门。透体清凉。除人热恼也。始於阿难施食。不空三藏宣密言於唐土。梁集大德。纂为水陆科仪。以通三界幽显灵祗。自此僧徒因为瑜伽佛事。然必须戒行精严。理观通达。方能加持感应。若自破律仪。借营私食。非惟无益。损失多多。不可不慎也)。
智南印度人。传通三藏。及瑜伽密部。以开元己未达於番禺来京。勅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凡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作法祈雨。无不立应。玄宗深敬信之。异迹赫然。倾动内外。不空三藏等。皆师事之。理无不通。事无不验。随问剖陈。如钟虚受。至於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禅师神会诏住南阳龙兴寺。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祖度道一。
一在衡岳。日唯坐禅。祖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祖乃取一砖。於彼前庵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祖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祖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祖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祖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祖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祖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祖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
大慧杲曰。而今禅人理会道。牛喻心。车喻法。但只明心。法自明矣。但只打牛。车自行矣。且喜没交涉。若恁么。马祖驴年。也不能得悟去。
祥符荫曰。佛祖设教。因时而已。拈花之旨。西天诸祖。以及东土六祖以前。皆直示心源。一言契证。大鉴而后。机缘渐熟。知解横生。於是设大法药以药之。逈绝言思。不容拟议。穿却一切鼻孔。坐断天下舌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透重关。总非活路。打车打牛。实全潮之一滴。五宗之岷源也。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律师京师崇圣寺文纲寂。
纲会稽孔氏子。十二龄出家。力学切究毗尼。操有彝检。口无溢言。为四方来学所归。定力感通。灵迹非一。奉勅京都翻译。满朝檀施。尽用庄严。累历名蓝二十余所。刺血书经六百卷。中宗孝和皇帝事以师礼。迭承恩施。悉付常住。八月十五日寂。春秋九十有二。滑台太守李邕撰碑记。
义解沙门中岳嵩阳寺大慧禅师一行寂。
行巨鹿张氏子。丱岁不群。礼普寂禅师出家。寂尝设大会。有高士卢鸿自袖撰文置之几。谓寂曰。此文将数千言。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呼行。行至览而微笑。鸿怪其轻脱。及众集。行登堂抗音庄诵。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叹不能已。乃游学律册之外。旁涉阴阳谶纬之书。寻访算术。至天台。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淙。淡然岑寂。行立於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而相谓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至求算法。计合到门。无人导达耶。又除一算子而谓侍者曰。门前水合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尽受其诀。门前水复东流。玄宗闻之。诏入试之。命取宫籍以示。行流览一周。覆籍诵之如泻水。玄宗不觉降榻曰。师真神圣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有圣人定之。属大衍历出。行正其差谬。编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及历律志。玄宗密问社稷祚运。行无语。徐对曰。陛下有万里之行。复封一合子若弹丸。内贮物。摇之有声。进曰。有急则开。及幸蜀到成都。启之。则药中蜀当归也。前有桥曰万里云。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后昭宗初封吉王。及太子德王为梁灭。故行先言之。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忽然沐浴更衣趺坐。怡然而寂。帝趋视之。悲怆不胜。诏有司葬於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行着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疏七卷。
戊辰十六年。
禅师希迁受具戒於罗浮。
迁自六祖寂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是年从罗浮受戒归曹溪。梦与六祖同乘一龟。泳於深池。觉而曰。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耶。
希迁至青原。
迁每静坐。寂若忘生。第一座发之曰。祖非教汝默坐寻思也。今行思和尚出世吉州。汝因缘在彼。迁直诣静居参礼。祖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祖曰。将得甚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祖曰。若恁么。用到曹溪作甚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祖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祖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祖曰。我却知汝蚤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祖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祖复问迁。汝甚么处来。曰曹溪。祖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祖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祖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祖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己巳十七年。
禅师牛头山第五世智威寂。
威江宁陈氏子。受法牛头持。为江左学者所归。二月十八日寂延祚寺。寿七十七。
庚午十八年。
义学沙门京兆西崇福寺智升撰开元释教录。
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丁卯。至唐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人名。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先是道真道宣等。各有晋魏汉等录。而重出误入者多。升乃重经撰次。为二十卷。最号精详。又续内典录。图纪。各一卷。文笔高博。法苑重之。
辛未十九年。
南岳祖付道一等法眼。
一侍奉九秋。日益玄奥。入室弟子总有六人。祖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盻。(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希迁持书到南岳。
青原祖令迁持书与南岳。祖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师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祖便休(玄沙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青原祖付希迁法。
迁回青原。祖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鈯斧子。祇今便请。祖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祥符荫曰。明暗偏正回互尊贵之旨。不消拈出。蚤已密印全提矣。
禅师道一居建阳佛迹岭。
壬申二十年。
瑜伽教主灌顶国师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寂。
智於开元十一年。奉勅翻译瑜伽密部。十八年又译诸陀罗尼等法要。八月既望。於洛阳广福寺。命诸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佛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葬於龙门伊川之右。勅谥灌顶国师。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述碑纪德。
癸酉二十一年。
禅师道一迁於临川。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瑜伽教主洛京圣善寺无畏寂。
畏本天竺乌荼国王。让位於兄出家学道。游中天竺。遇达摩掬多。授以总持瑜伽密教。乃徧礼圣迹。入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剃发。神迹炳着非一。折伏九十六宗。使异学归正。掬多曰。汝与震旦有缘。畏乃礼辞。途中广作法利。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白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洲。礼足而退。睿宗知畏将达中国。诏将军史献出玉门塞。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以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与梦符。帝悦重之。尊为教主。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奉勅住西明寺翻译经咒。畏性恬虑静。泊然禅观。面奉接仪形者。若莲华敷於净沼。咨承言说者。如甘露润於心田。不动声色。消伏群机。神力密严。无祷不应。开元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留之。十月七日。无疾而化。寿九十九。腊八十。帝闻讣震悼。具威仪护丧事。定慧所熏。全身不坏。累朝旱涝。皆就祈请。无不征验。龛供龙门西山广化寺。
祥符荫曰。大道不尚功勋。亦犹至治归於无为。恭己垂裳。不废皋夔臣邻之化。金刚无畏辈之密护宗持。可谓御侮疏辅之臣也。
丙子二十四年。
禅师道一至南康龚公山居之。
先是此山峰岫。魑魅所居。人莫敢近。犯者。灾衅立生。及师至。当宴息时。有神紫衣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自是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南岳祖遣僧往江西观化。
一阐化江西。祖问众曰。道一已为众说法。未见有个消息来。因遣一僧往。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如命而往。回谓祖曰。伊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祖然之。
安隐忍曰。此塞心性义路之锢鏴。摧生死魔军之利剑。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指南车也。金圈棘蓬穿入鼻孔者。盖自此始。但不可向痴人说梦耳。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第七世吉州青原弘济祖示寂塔曰归真。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庐陵米作么价。十二月十三日升座告众。跏趺而逝。
青原第二世祖
讳希迁。高要陈氏。幼而徇齐。乡民多杀牛祀鬼神。以义止之。数毁祠夺牛。俗以之化。后造曹溪得度。见青原得法。
辛巳二十九年。
石头希迁祖嗣青原宗统(五十年)。
衡山南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名石头。南岳祖常指学者来参。众乃集。鬼神多显迹听法。祖皆与授戒法。
壬午天宝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载正月改年曰载。
第七世南岳般若寺大慧祖示寂塔曰最胜轮。
第八世祖
讳道一。汉州什邡县人。姓马氏。故俗称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於本邑罗汉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嗣南岳。开法江西。
乙酉四载。
第八世江西马祖嗣宗统(四十四年)。
南康郡守裴公入龚公山问道。
裴公躬勤谘禀。祖直示心源。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诏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本净禅师论道。
净绛州张氏子。受记曹溪。住司空山。中使杨光庭采药入山。见净。还奏阙庭。诏至内道场。正月十五日。诏与两街禅学。共扬佛法。
丙戌五载。
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祠部给牒始此。然限僧制众。非知佛法者也。故书之以着作俑之非)。
丁亥六载。
戊子七载。
己丑八载。
怀海参为侍者。
海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参祖命侍左右。
庚寅九载。
禅师惟俨从石头来。
俨十七出家。纳戒衡岳。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细行於布巾耶。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俨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俨禀命。恭来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肩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俨於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子见甚么道理。俨曰。某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辛卯十载。
佛灭后一千七百年。
壬辰十一载。
双峰第四世禅师润州鹤林径山玄素寂。
侍者怀海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