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甲子二年齐范缜作神灭论(书何。着邪见也)。
  齐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缜盛称无佛。着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於形。犹利之於刀。未有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祥符荫曰。缜此论。谓人死神灭。盖断见也。邪见有六十四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非断见。单复综错之有六十四见。均之不达大道。执着邪见也。今世间作此断见者多。是以拨无因果。岂知此形虽灭。愚者业识未泯。至人智照无方。安得形亡而神灭乎。缜尚未知邪见之边表。又何足以语夫。佛道之圆妙哉。当时萧琛曹思文难之详矣。刀没而利尽。固也。利尽而刀存。其谓之何。
  沙门对制称名着为令。
  沙门法献玄畅。於帝前称名。或称贫道。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初来。对上称谓。载记无闻。至宋魏始盛。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帝曰。称名始得宜。可着令以为定式。
  祥符荫曰。出家之法。对众称名。上可以通於帝王。次可以施於一切。其称贫道贫衲。皆非所宜。至称臣僧。则起於晚季盖率土之滨。莫非草莽之臣。而世外之人。未忘於世间之礼。当引分也。赵宋时因受勅开堂称臣僧。而后世效之。遂为时式。愚以为对众宜称僧称名。对制当称臣。齐之着令。亦一时之见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为二祖) 发明(诸祖未嗣统时。皆书名。做君父前。臣子称名之义也)。
  父寂。武牢人。以无子祷祈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讳鸾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东昏侯(名宝卷在位二年)。
  东昏侯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宝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兴元年。
  齐译经二十人出经律论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
  梁(姓萧氏。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齐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监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道经妄撰述者不胜书。书一二以明邪见惑世。为可叹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着舍道发愿文。
  四月八日帝制文发愿。永弃道教。其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此因愚迷。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弃旧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童真出家。广弘经教。化度舍识。共证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唯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升重云殿。对僧俗二万余人。发愿忏悔。十一日勅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佛道是正。余皆邪也。朕舍道事佛。冀归於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经云。老子为迦叶菩萨。孔子为儒童菩萨。俱应生震旦)然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云云。
  发明(终帝之世。其舍身讲经等不具书。书此以见帝之正信弘愿。为不易及也)。
  祥符荫曰。仙术长生。未了一心。不达大道。终堕轮回。周孔世间圣人。尚不能出天地范围之外。又岂能了生死业缘之极致乎。佛教顿悟自心。则十方三世。一念圆摄。真照妄消。善恶俱泯。湛然圆觉。名大涅盘。是知欲了生死。等以正道。广度含生。非佛教无从矣。武帝舍道发愿之文。真一切人天所宜耸听。慎毋以先入之见自溺泥涂。长沦苦趣也。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魏永平元年)。
  己丑八年。
  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经。
  支北天竺国人。从魏永平二年至天平年间。共历二十余载。共译楞伽等经论。三十九部。合一百二十七卷。
  勅沙门僧旻撰众经要钞。
  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勅庄严寺僧旻等。集撰众经要钞一部。计八十八卷。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延魏昌元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禅师宝志公寂(书禅师始此) 发明(志法身大士应化圣贤。机用语言。皆全提向上。不可以心思意解者。其先来东震。成熟西来直指之机乎。故书禅师)。
  志应迹金陵东阳。出家锺山。宋齐间屡着神异。帝一日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尝诏画工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志遂以指剺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紫栴檀泝流而上。志以杖引之。即以属供奉官俞绍令雕志像。顷刻而成。神彩如生。所垂语句。及大乘赞。十二时歌。皆直示大道。逈绝言诠。是年冬无疾而终。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帝闻叹悼。厚礼葬於锺山独龙阜。王筠撰碑。
  乙未十四年。
  帝勅僧绍编集三藏目录 勅沙门宝唱撰集经律仪制。
  帝以国土调安。皆承三宝恩德。天龙默佑之功。乃勅庄严寺僧宝唱。撰集建福禳灾。礼忏祈愿等仪制。合於经律者。帝亲览授。以备行持。
  丙申十五年(魏熙平元年)。
  丁酉十六年。
  祖留南天度异见王。
  祖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欲毁佛法。王故祖之侄也。祖悯之。欲开其蒙。而六众亦各念佛法有难。师将何所匡济。祖遥知众意。弹指应之。六众悉闻。云。此我师信响也。皆至祖所。祖曰。一翳蔽空。孰为翦之。前无相宗。宗胜欲行。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且与王无缘。胜辞祖竟至王所。广陈法要。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於座。悬知宗胜义堕。召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语。与王论屈。汝急往救。波罗提曰。愿假神力。言讫云起足下。遂乘以见王。王正问宗胜。忽见愕然忘其所问。而顾波罗提曰。乘空来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自不见。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见。提曰若出见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见。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见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谘询法要王复问波罗提。师承为谁。提曰。大王之叔。菩提达摩也。王闻遽勅近臣。迎祖至王宫。祖为王忏悔往非。王闻泣谢。随诏宗胜归国。近臣曰。宗胜被谪时。已捐躯投崖矣。祖曰。胜尚在。召之当至。初胜受摈。耻不能正王。遂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於岩上。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神何佑助。愿示所以。於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於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於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疎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胜闻偈欣然。遂宴坐岩间。至是王遣使山中召胜。祖谓王曰。知胜来乎。王曰未知。祖曰。再命乃来耳。使者至山。而胜辞。果再命乃至。
  戊戌十七年(魏神龟元年)。
  姬光出家宴坐香山。
  光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去。依宝静禅师出家。名神光。徧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山。终日宴坐。
  己亥十八年。
  沙门慧皎奉勅撰高僧传成。
  始於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终至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开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凡十科所叙。皆散在众记。删聚一处。述而无作。合序录为十四卷。号曰高僧传。
  祥符荫曰。普通以前。直指之道。未来东震。最上风规无闻焉。而译经弘法之士。皆大龙香象。神力变化。未有以奋发沉炼之。其习禅者。皆四禅八定。而非祖师立地超脱。顿渐绝迹之旨。故皎之所列十科。以德业言。其中杂糅迭出者。亦有之。然搜扬之功。不为无补於法苑也。
  庚子普通元年。
  辛丑二年。
  壬寅三年。
  癸卯四年。
  梁太子纲编法宝集。
  甲辰五年。
  祖留化南天(共六十七年)。
  乙巳六年(魏孝昌元年)。
  祖发南天竺航海来东土。
  祖念般若多罗六十七载之记。复思东震旦国。佛记一千年后。般若智灯。运光於彼。遂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慰勉於王曰。当勤修白业。吾去一九即回。王闻祖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收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蚤回。王即具大舟。躬率臣僚学众。送至海堧而别。
  丙午普通七年。
  祖航海东来(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
  丁未大通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六十年 发明(书教来东土。止於是年。此后单书宗统。以宗统教也)。
  东土第一世祖菩提达磨尊者自南天竺来。
  九月二十一日达於广州。刺史表闻。帝遣使赍诏迎请。
  考定(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传法正宗记作普通元年庚子。又作或曰普通八年丁未。佛祖统纪作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佛祖历代通载作丁未改元大通初祖菩提达摩来梁。佛祖纲目作普通元年十一月至金陵。今考景德传灯录作普通八年丁未。丁未是也。普通止七年。作八年。非也。五灯会元作普通七年庚子。普通七年。其年丙午。年甲差误也。传法正宗记作普通元年庚子。或曰普通八年丁未。此未定之词也。谨按般若多罗亲记祖云。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徃震旦多罗之寂。在宋孝武大明元年丁酉。从戊戌大明二年。顺数至梁普通五年。魏正光五年甲辰。为六十七年。此六十七年。祖留南天竺。从梁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乙巳。祖辞南竺。当在斯年三周寒暑。以梁大通元年丁未至广州。此确证也。佛祖统纪。及佛祖历代通载。皆相合。其日丁未。改大通。王怡长历甲子数。有普通八年。若然则传灯所称普通八年。亦自有由。而丁未又正相合。以是合证。定祖于大通元年丁未至梁。与跨水逢羊之谶。前后相符。万无可疑者也)。
  别证(陶宗仪辍耕录。陶华阳谱曰。大同二年丙辰。君年八十一。只眼或方。梦胜力菩萨授菩提记乃诣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世传吕岩从锺篱权受剑诀。后二百余年。来参黄龙诲机。始竟佛言。不修正觉。别得生理。休止深山大岛。绝于人境。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晚年始坚此愿。唐志有所着草堂法师传。当时佛教虽隆。禅宗未闻。圆觉以大通元年至以是年去。留台城十九日。度君不及相见。圆觉。初祖谥○百丈清规尊祖章云。初祖梁普通八年丁未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十九日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至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居而逝。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祖至金陵帝问法不契。
  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即位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遂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祖届洛阳寓少林面壁。
  祖知帝不契机。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祥符荫曰。圣贤佛祖。设化因时。作止语默。无非教也。孔子见学者多从事於言语。而曰。予欲无言。又曰。吾无行而不与。圣人亦何尝不欲人忘言会道哉佛教东来。至梁之时。经律论等译出者。凡有五千四百余卷。语言文字。不为不多矣。天下僧至二百余万。寺院凡四万余所。帝王舍身讲法。化仪庄严。不为不盛矣。於是初祖以并无功德。荡修行之执相者。以面壁九年。折文言之外求者。直指人心。顿证大道。西来大意。与孔氏之教。若合符节也。
  戊申二年。
  祖寓少林 勅沙门智藏等撰义林八十卷。
  己酉中大通元年(魏永安元年)。
  魏主遣使至少林征祖前后三至不赴。
  魏主闻祖寓少林。遣使赍诏征。前后三至。祖不顾。魏主弥加钦尚。
  梁主舍身同泰寺地震百僚三请复位(帝舍身讲经非一。书此以槩之)。
  九月十五日。帝舍身於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素床瓦器。亲为大众讲涅盘经。地大震。群臣以钱亿万奉赎。表请还宫。三请乃许。十一月一日。驾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