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统编年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道人杯渡寂。
  渡神化莫测。尝浮大杯以渡。故呼杯渡。跣足荷一芦圌。游吴。掷圌於地。尽力移之不能动。有窥见四小儿者坐圌中。眉目如四天王。见网师从乞鱼。网师怒不与。渡乃拾两小石投水中。俄有两牛斗触。其网碎。不复见牛。吴人朱灵期。自高丽还。阻风至一洲。见一宝寺。拜其僧乞速还乡。其僧问曰。识杯渡道人否。曰识之。其僧取北壁一囊一锡。及钵并书。着函中曰。寄杯渡。并授青竹杖。令置舫前。三日便至石头。渡忽至。开书大笑。取钵掷空。复接曰。不见此钵。四千年矣。遂作一钵歌。广陵村舍有李姓者。事之甚谨。一日忽索袈裟李办未至。渡曰。暂出。至暮不归。合境闻有异香。迹之。见渡敷一败袈裟於地。晏然而寂。头前脚后。皆生莲花。鲜香逼人。数日后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彭城有贫家延麦饭渡甘之如饴 发明(杯渡盖应化圣贤也。本无生死。何以书寂。书寂聊示化迹也。如渡者多。难以悉书。书一二。以存密化之显着者)。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魏神麚元年) (魏境十月十三日昏星见竟日)。
  己巳六年。
  庚午七年。
  辛未八年。
  壬申九年。
  癸酉十年(魏延和元年)。
  甲戌十一年。
  法师竺道生寂於庐山法座。
  生巨鹿人。姓魏。家世仕族。颖悟异常。事汰公为师。解义奇拔。志学之年。便登讲席。宿学名流。莫敢抗其词辩。入庐山幽栖七年。钻仰大法。不惮勤苦。与睿严二公同游长安。从什公受业。还都止青园寺。太祖文皇深加叹重。常设会。帝亲同众僧午饭。咸疑日向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一众从之。叹其枢机得衷。王弘。范泰。颜延之。并从问道。生剖析经旨。得意忘筌。守文之徒。多相与竞。时涅盘经。先至京都。止六卷。生览其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众未能信。讥摈之切。生於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於经义者。请於见身。即招疠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寿之时。据狮子座。拂衣游吴。登虎邱山。旬日之中。学徒麇至。寻返庐山。后涅盘大本至。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生所说合。生乃升法座讲说经旨。神色开朗。德音骏发。听者莫不悦悟。法席将毕。忽见尘尾飘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寂。颜色不异。宛似入定。葬庐山之阜。
  祥符荫曰。世传生公入虎邱。聚石讲法。顽石为之点头。今点头石在焉。而本传不载。同时有肇睿二公。皆讲筵义虎。姚兴称睿公乃四海之标领。非独邺卫之松柏。肇公着般若无知论。远公抚几称叹。又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名论。皆妙达真宗。词义圆彻。什公之门。一时蔚盛。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矣。
  乙亥十二年(魏太延元年)。
  丙子十三年。
  丁丑十四年。
  戊寅十五年。
  己卯十六年。
  庚辰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元年)。
  辛巳十八年。
  壬午十九年。
  癸未二十年。
  甲申二十一年。
  乙酉二十二年。
  丙戌二十三年(魏太平真君七年)。
  魏主焘谬信崔浩毁像法沙门惠始杖锡至魏庭。
  发明(像法之兴废者。迹也。无关宗统。曷为书此。书之以垂戒后世也)。
  焘先奉佛。因崔浩与道士宼谦之善。谋倾佛法。时太子晃。被谗见疑。晃事沙门玄高为师。令太子恳诚忏罪。崔宼遂[赞-贝+日]太子。并及高。收高缢杀之。后焘偶入僧寺。见有兵器。焘怒诛寺僧浩因进说。尽杀沙门。焚经毁像。宼谦之不从。苦与浩争。曰卿从今受戮灭门矣。沙门惠始甚有神异。跣行泥涂。初不污足。而色鲜白。世号白足。在山入定。知焘毁法。乃杖锡宫门。有司奏云。有一道人。足白於面云欲入见。屡依军法。斩而不伤。遂至殿庭。焘大怒。自以所佩剑斩之。体无余异。取北园虎投之。虎皆潜伏不敢视。焘方礼悔。迎上殿顶礼悔愆。始为说法。明辨因果。焘大生愧惧。遂感疠疾。通身发疮。痛苦难忍。崔宼二人。次发恶疾。崔后灭族。
  祥符荫曰。佛法之在人心。如月之於水然。水清月见。水浊月隐。人心无妄。佛法全彰。人心不明。佛法不显。非佛法有隐显之殊。由人心有明暗之别也。水虽有清浊。澄空之朗月何亏。人自造孽殃。其於佛法也何损。况以法眼观之。顺逆无非佛事。兴废总属空花。茫茫生死苦趣中。不知何因而得报为人。又不知何因而得为国王。为大臣。乃不究明真心。扶植正道。一念谬信。造孽无端。亦可悲矣。故书之以示儆焉。
  丁亥二十四年。
  戊子二十五年。
  己丑二十六年。
  庚寅二十七年(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六月魏崔浩伏诛灭族。
  辛卯二十八年。
  佛灭后一千四百年。
  壬辰二十九年 魏主焘为中常侍宗爱所弒。
  癸巳三十年(魏兴安二年)。
  魏主成帝浚佛隆奉佛法。
  孝武帝(讳骏文帝子在位十一年改元者二)。
  孝武帝甲午孝建元年(魏兴光元年)。
  乙未二年(魏太安元年)。
  丙申三年。
  丁酉大明元年。
  祖付菩提达摩正法眼藏 示寂。
  祖至南印度。先是彼王名香至。尊重供余。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月净功德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菩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於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於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自珠。即名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见。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於诸物中。何物无相。曰。於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器。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菩提多罗独於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遂依祖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於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晃曜。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大众建塔收供。
  祥符荫曰。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历观诸祖。未承大法之前。种种示见。知见不一。一经法化。如空水相融。初无剩迹。传佛密印。以绍真宗。授受得人。能事告毕。师资相待。间不容发。时节因缘固有自在。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宗统编年卷之七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又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传法印。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此后更有何事。尊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国中无别路。要假儿(一作侄)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
  宋孝武帝戊戌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少林祖嗣宗统(在西竺六十七年。来震旦九年。航海三年。通共七十九年) 发明(西天称名。处难稽也此土称处。不敢名也)。
  己亥三年。
  祖留化本国度摄六宗。
  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举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见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於诸相中。不五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於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於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於色中。不失色体。於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见故。祖曰。汝心不见。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於明时。亦无当者。祖曰。於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於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见。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氷释。至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於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故。问曰。何名寂静。於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於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祖指诲。豁然开悟。於是六众。咸誓归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明帝(讳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称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兴元年)。
  佛教来东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兴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苍梧王(讳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苍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顺帝(讳准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顺帝丁巳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升明三年五月后齐建元元年) (是岁齐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
  齐(姓萧氏)。
  高帝(讳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讳赜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