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第二十三世祖
鹤勒那尊者。月支国人。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求子祷於七佛金幢。梦须弥顶有神童。持金环云。我来。及诞而天雨华。国王以其有神征。乳於宫中。宫嫔育之。即分身各为其子有千许。王曰。我无储嗣。将育尔为太子。今者千身。孰为正子哉。言已。一子放光。忽皆不见。而见於其父母家。王莫能如何。七岁睹民间淫祀。恶其宰杀。入庙叱之。庙貌遂隳。乡党称之为圣子。至年二十二出家。栖一林间九白。诵大般若。感鹤众相随。三十得法於摩拏罗尊者。
桓帝丙午延熹九年。
第二十三世祖鹤勒那尊者嗣宗统(四十三年)。
丁未永康元年。
佛教至东土一百年。
祖住世传法。
灵帝(讳宏章帝玄孙在位二十二年改元者四)。
灵帝戊申建宁元年。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熹平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五年。
丁巳六年。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黄巾作乱)。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五年。
献帝(讳协灵帝子在位三十一年改元者三聪明睿智曰献)。
献帝己巳初平元年 牟子作理惑论(牟子未详名字汉初平中避世求志笃信佛教着理惑论三十七篇极其明白梁律师僧佑收载弘明集)。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兴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建安元年。
丁丑二年。
戊寅三年。
己卯四年。
庚辰五年。
辛巳六年。
壬午七年。
癸未八年。
甲申九年。
乙酉十年。
丙戌十一年。
丁亥十二年。
戊子十三年。
己丑十四年。
祖为中印土无畏王说法。
祖付师子比邱法眼 示寂。
祖行化至中印土。为其王无畏海说法。感日月天子礼拜其前。王目见之。乃问祖。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有上足龙子早夭。其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将葬龙子。而众力举其柩。不能动。祖谓师子曰。昔汝弟欲冥福汝。而塑一佛像。汝方信婆罗门。投於地。今汝弟虽谢世。犹欲感悟汝故。示斯异。汝亟供像。柩斯举矣。师子奉命而柩举。未几。婆罗门师死。师子乃归依尊者。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已。今以法眼付嘱於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邱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见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见形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场而建塔。
第二十四世祖
师子比邱尊者。中印度人。姓婆罗门。
献帝庚寅建安十五年。
第二十四世祖师子比邱尊者嗣宗统(五十年)。
辛卯十六年。
祖住世传法。
壬辰十七年。
癸巳十八年。
甲午十九年。
乙未二十年。
丙申二十一年。
丁酉二十二年。
戊戌二十三年。
己亥二十四年。
庚子二十五年(是年十月魏曹丕废帝为山阳公称魏黄初元年)。
后汉。
昭烈皇帝(讳备即帝位於蜀在位三年改元者一明德有劳曰昭有功安民曰烈)。
昭烈皇帝辛丑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
壬寅二年(吴黄武元年孙权称大帝於吴)。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支谦译维摩等经。
谦。字恭明。月支国人。汉末游洛。受业於支亮。亮字纪明。受业於支谶。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避乱归吴。孙权闻其才慧。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谦以大教虽行。而华梵未尽翻译之美。既妙善方言。乃广收众经旧本。从黄武元年。迄建兴末年。其间首尾三十余载。共译经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备得圣义。词旨文雅。
癸卯三年(帝禅建兴元年)。
后皇帝(讳禅昭烈帝子在位四十一年改元者四)。
后皇帝甲辰建兴二年。
乙巳三年。
丙午四年。
丁未五年(魏明帝睿泰和元年)。
戊申六年。
己酉七年。
庚戌八年(吴黄龙元年)。
辛亥九年。
壬子十年(吴嘉禾元年)。
癸丑十一年(魏青龙元年)。
甲寅十二年。
乙卯十三年。
丙辰十四年。
丁巳十五年(魏景初元年)。
戊午延熙元年(吴赤乌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魏少正始帝芳元年)。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吴赤乌十年)。
沙门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吴主信礼造建初寺(建寺不书此书以康僧感化故也)。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长子。世居天竺。事亲孝。出家励行甚峻。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达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初睹沙门。未知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闻。权乃召会。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已千年。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会乃三七精诚。果获舍利。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曜上腾。权大肃然。惊礼曰。希有之瑞也。乃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戊辰延熙十一年。
己巳十二年(魏嘉平元年)。
律师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译僧伽戒本 发明(如来灭后戒乃大师震旦戒法始此故书)。
佛教初来。未知戒律。比邱出家。剪发而已。昙摩迦罗。及昙无德等。精善律宗。乃立羯磨。(此云作法忏悔)受具。(足也谓戒法具足)中夏戒律始此。
庚午十三年。
辛未十四年(吴太元元年)。
佛灭后一千二百年。
壬申十五年(吴元凤元年权薨)。
癸酉十六年(吴亮立改元建兴)。
甲戌十七年(魏废帝髦正元元年) (吴五凤元年)。
乙亥十八年。
丙子十九年(魏甘露元吴泰平元)年。
丁丑二十年。
戊寅景耀元年(吴主亮薨休立改元永安)。
己卯二年。
祖付婆舍斯多正法 示偿宿业。
祖游化至罽宾国。有沙门波利迦。(或云波黍迦)本习小乘禅观。其学徒有五。曰禅定。曰知见。曰执相。曰舍相。曰不语。祖谓持不语者曰。佛教勤衍般若。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谓舍相者曰。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岂舍相耶。谓执相者曰。佛土清净。自在无着何执相耶。谓知见者曰。诸佛知见。无所得故。此法微妙。觉闻不及。无为无相。何知见耶。四众皆服从。惟禅定师达摩达者。闻四众义屈。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於此。何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摩达闻已。遂作礼曰。我於学道。盖虚劳耳。尊者幸有以教我。殷懃哀请。祖曰。诸佛禅定。无有所得。诸佛觉道。无有所证。是真解脱。酬因答果。世之业报。於此法中。悉不如是。达摩达曰。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一子问祖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年二十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令出家。祖会众圣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於今。祖说偈已。以僧伽黎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诡为释子。潜入王宫。其王弥罗崛。遂灭毁释教。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吾有。何吝於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吾父何故。自取其祸。延众忏悔。时象白山有仙人。深明因果。言师子与罗崛。往世皆为白衣。以嫉法胜故。阴[片*戈]於崛。乃今偿焉。遂以祖报体建塔。
祥符荫曰。佛祖俱偿定业。非定业不可逃也。大人境界。顺逆等观。刀割香涂。施受平等。业既定矣。佛祖尚不可逃。众生岂可恬然日造。而不知惧乎。且世间矫矫自好者。尚且恩怨分明。况佛祖。出世导师。宿业不偿。而以通力免乎。酬因答果世之业报。於此法中。悉不如是。祖盖明言之矣。业性本空。梦幻何有。又岂可徒以世间情见测之耶。至付法藏传等诸书之谬妄。(教家谓师子尊者偿业。相传法人於此便绝云)前贤已详证之。兹不复论。
考定(东山契嵩传法正宗论云。祖偿宿业。以甲历计之。当在丁卯。为魏少帝芳正始八年。吴赤乌十年。今以鹤勒那祖明示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有难。婴在汝身之言考之。祖寂于前汉献帝己丑建安十四年。至后汉己卯景耀二年。正当五十年。定祖偿业於是年。与宝林传等书相合为不谬。东山葐一时之讹也)。
宗统编年卷之六
宗统编年卷之七
第二十五世祖
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妊。既诞。拳左手。后遇师子尊者付法。
后帝庚辰景曜三年(魏景元元年)。
第二十五世祖婆舍斯多尊者嗣宗统(六十七年)。
辛巳四年。
祖化伏外道潜隐南天。
祖至中印度。国王迦胜。设礼供养。有外道无我尊。先为王礼重。乃於王前论义。冀胜祖自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名。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伏。祖念师子尊者遇难。即辞王南迈。至南天。潜隐山谷。王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长曰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次曰不如蜜多。和柔而常婴疾苦。王以问祖。为陈因果。王敬信受。有咒术师忌祖。置毒食中。祖知而食之。彼反受毒。遂投出家。
沙门朱士衡於洛讲道行般若经(东震讲经之始)。
壬午五年。
癸未炎兴元年(是岁汉亡)。
甲申(魏咸熙吴兴元)元年。
乙酉(魏咸熙二年即晋太始元年吴甘露元年)。
沙门昙摩罗奈译经。
沙门昙摩罗奈。晋言法护。本姓支。月支国人。历西域解三十六国语。及书从天竺国赍梵册来。因居炖煌。遂称竺氏。后诣洛阳江左。起太始元年。迄永嘉二年。译出般若法华等经。共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
晋(都洛阳司马氏)。
武帝(讳炎废魏主奂为陈留王称帝为世祖武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三)。
武帝丙戌太始二年(吴宝鼎元年)。
丁亥三年。
佛教来东土二百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吴建衡元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咸宁元年。
丙申二年(吴天玺元年)。
丁酉三年(吴天纪元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沙门僧会寂(书僧寂始此)。
武帝庚子太康元年(是岁吴亡)。
辛丑二年。
会稽鄮县舍利塔从地感见 发明(塔寺不书此书以感异也)。
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生畋家。戈猎为业。得病死苏。见一梵僧语曰。汝罪重应入地狱。吾愍汝无知。且放汝。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罪得消灭。醒后改革前习。出家学道。更名慧达。如言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觅。莫识基绪。悲塞烦惋。投告无地。忽於中夜。闻土下钟声。即迁记其处。剡木为剎。三日间。忽宝塔及舍利。从地涌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面开窗宇。四周天全。中悬金磬。绕塔身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等像。状极微细。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见。面目手足。咸具备焉。神力圣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铜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