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宗统编年
宗统编年
第十七世祖
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荣。以偈告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何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瞩。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於中。经十年。值罗睺罗多尊者。得法受记。
武帝己巳元鼎五年。
第十七世祖僧伽难提尊者嗣宗统(三十九年)。
庚午六年。
祖住世传法。
辛未元封元年。
壬申二年。
癸酉三年。
甲戌四年。
乙亥五年。
丙子六年。
丁丑太初元年。
戊寅二年。
己卯三年。
庚辰四年。
辛巳天汉元年。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甲申四年。
乙酉太始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征和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后元元年。
甲午二年。
昭帝(讳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二年改元者三圣闻周达曰昭)。
昭帝乙未始元元年。
丙申二年。
丁酉三年。
戊戌四年。
己亥五年。
庚子六年。
辛丑元凤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丁未元平元年。
祖付伽舍耶多法 立化。
祖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耶。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耶。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不如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受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於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树下起塔。
第十八世祖
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天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法。
宣帝(初名病已更名询武帝曾孙在位二十五年改元者七圣善周闻曰宣)。
宣帝戊申本始元年。
第十八世祖伽耶舍多尊者嗣宗统(六十一年)。
己酉二年。
祖住世传法。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壬子地节元年。
癸丑二年。
甲寅三年。
乙卯四年。
丙辰元康元年。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神爵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癸亥四年。
甲子五凤元年。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戊辰甘露元年。
己巳二年。
庚午三年。
辛未四年。
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天亲无着造瑜伽唯识等论)。
壬申黄龙元年。
元帝(讳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改元者四行义悦民曰元)。
元帝癸酉初元元年。
甲戌二年。
乙亥三年。
丙子四年。
丁丑五年。
戊寅永光元年。
己卯二年。
庚辰三年。
辛巳四年。
壬午五年。
癸未建昭元年。
甲申二年。
乙酉三年。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戊子竟宁元年。
成帝(讳鷔元帝子在位二十六年改元者七安民立政曰成)。
成帝己丑建始元年。
庚寅二年。
辛卯三年。
壬辰四年。
癸巳河平元年。
甲午二年。
乙未三年。
丙申四年。
丁酉阳朔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庚子四年。
辛丑鸿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乙巳永始元年。
丙午二年。
丁未三年。
戊申四年。
祖付鸠摩罗多法 示寂。
祖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云。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见於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於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於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虚空。见十八变。化火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建塔。
第十九世祖
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故升梵天。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降月氏国。受舍多尊者记。
成帝己酉元延元年。
第十九世祖鸠摩罗多尊者嗣宗统(三十四年)。
庚戌二年。
祖住世传法。
辛亥三年。
壬子四年。
癸丑绥和元年(都水使者刘向集列仙传检藏得梵本佛经六十余卷编入仙传)。
甲寅二年。
哀帝(讳欣元帝庶孙在位六年改元者二恭仁短折曰哀)。
哀帝乙卯建平元年。
丙辰二年。
丁巳三年。
戊午四年。
己未元寿元年。
庚申二年。
平帝(讳衍元帝庶孙在位五年改元者一布纲治纪曰平)。
平帝辛酉元始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甲子四年。
乙丑五年。
孺子婴(宣帝玄孙立三年)。
丙寅居摄元年。
丁卯二年。
戊辰初始元年。
己巳(新莽始建国)元年。
庚午二年。
辛未三年。
壬申四年。
癸酉五年。
甲戌天凤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五年。
己卯六年。
庚辰地皇元年。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是年汉立舂陵戴侯之曾孙玄改元更始后诏封为淮阳王)。
祖付阇夜多法 示神变入寂。
祖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依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於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建塔。以奉全身。
祥符荫曰。大道不言祸福。至理自有休咎。吉凶影响。善庆恶殃。书传亦明言之矣。但三时交互。毫厘靡忒。非智眼周知不能洞悉。观祖之言。世有疑者。可燎然矣。若能了知业识依心。心本清净。则尽心知性。立命知天。一切自由。又岂有心外之惑乎。
宗统编年卷之五
宗统编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阇夜多尊者嗣宗统(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传法。
东汉。
光武皇帝(讳秀。复兴汉室。在位三十三年。改元者二。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灭后一千年(此后东土。应化诸圣贤。相次造论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师醴泉出饮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讳庄。光武帝子。在位十八年。改元者一。照临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梦金身光临殿廷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发明(书帝感梦。见时至缘应也。如来灭度已千余年。大法东渐。群机启迪。然后禅宗应运。直接上根。无上法利。自帝肇之。谓非灵山会上亲承付嘱。而能然乎)。
帝梦神人。金身丈六。顶有日光。飞行殿廷。欣然悦之。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神光。帝之所梦。将毋是乎。帝恍然。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一十八人。往大月氏中天竺国。寻求佛法。
别证(梓潼帝君云。予受业报为邛池龙。羁于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光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念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尔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徃昔报应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雠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于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于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瞋恚愚痴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内外罄然。如虚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祥符荫曰。详夫佛氏之为教也。本乎一心。成於万行。不住於相。不滞於空。见天人之原。明死生之致。於世有益。於人无损。乃徒执其形迹。而不究其指归。谓之为空。谓之为弃伦遗世。谓之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是亦未曾就当人之身心生死。而切实思之者也。夫今此身。生何以生。死何以死。不可茫茫无着也。此心之量何所际。何以能尽其量。不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佛教非空也。以不执着万行为相。犹如世之大功不宰也。佛非弃伦遗世也。正思以道报夫君亲四重之恩。而思以道脱此爱憎牵缠之苦也。至於不耕不织。亦复何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於为道也。佛未尝强人之不欲也。道未尝不可以随地而求也。今之不信佛。而并弃绝夫道也。谓之何哉。
或问祥符曰。禅宗何以不径来此土。而先之以梦感经像。何也。且佛何以不见化此土。而化之以像法。又何也。祥符曰。佛虽大慈。不应无缘。道虽本有。必须机感。佛生西竺。尚然说法四十九年。曲引群生。渐令纯熟。各各谛信。知有不疑。而后拈花微笑。始畅出世本怀。况此土众生。心思刚强。根器不一。骤以无上大道直指示之。夫孰从而信之。行之哉。以故像法先来。示梦感动。亦犹四十九年之垂慈也。历年四百六十余年。经律广演。人人知有。然后达摩於梁大通元年。传佛心印而来。直接上根。广设法药。亦犹佛之末后拈花也。此土众生未尝有缘感佛。此佛所以不见化此土也。此土众生虽未尝於佛有缘。而佛运无缘慈。广度众生。此以像法化之。而信者疑者。赞之谤之。俱沾其法化也。故曰。谤佛是成佛因。谤之之久。则自信矣。唯并不知谤。则犹远之远矣。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使奉像经还。
愔等从天竺求得优填王所画佛像。及四十二章经。并请沙门摩腾竺法兰同归。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阳。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腾对曰。迦毗罗卫国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帝信重之。诏立寺於西雍门外。额曰白马。奉供佛像。壁画千乘万骑。庄严围绕。又於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图佛仪像。以示臣民(按唐沙门道宣。后汉传译佛经录序曰。教流源起。实本姬周。秦政殄之。遗踪间出。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及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据此。则经法之来。及应化之士。不自汉明之世。但以自此已后。教乃大显。三宝昭然。故肇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