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广灯录

  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灭时至。如来以正法眼藏嘱授迦叶。展转相付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性上本无生  为对求人说  於法既无得  何怀决不决
  师曰。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言讫。即於座上放大光明。照曜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塔崇奉。即王莽时也。

  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数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
  尊者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
  众曰。道由行证。必获圣果。
  尊者曰。今此头陀与道远矣。不久当堕。
  众曰。尊者有何德行而讥我师。
  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拜。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  不求於佛道  不礼亦不慢  心不生颠倒  不坐不懈怠  但食无所好  虽慢而不迟  虽急而不躁  今我遇尊者  和南依师教
  尊者谓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于佛慧。复告徧行头陀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於衷乎。
  曰。我忆念过去劫前。生安乐国。师於智者月净。记我当证斯陀含。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退失二果。我悔咎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惟愿尊者大慈。以妙法垂诲。
  尊者曰。汝久殖德本。当继吾宗。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传迦叶。次第嘱授而至於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达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起塔。即汉明帝朝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字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昧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为贤众。至其家。问曰。
  我行四国土  寻光到於此  汝是谁居舍  而感生圣子
  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既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尔。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明灯。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
  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於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曰。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
  既生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受具。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
  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
  曰。二师者谁。
  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也。吾虽德薄。当预其志。
  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
  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
  后告之曰。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传迦叶。如是次第展转以至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化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泡幻同无碍  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凝然示寂。众奉香大师焚其身。收舍利建塔。即炀帝朝也。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尊者。至西印土。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族姓。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於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皆莫能办。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今之所现。王福力之所致也。(阿育王塔。此不繁录)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遂证四果。
  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之。
  曰。师应迹十方。举念当至。宁劳往耶。
  尊者曰。然。
  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曰。祖师摩拏罗将至。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
  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於三世推穷。莫知其本。
  尊者曰。此子於往劫中。生妙善国婆罗门家。曾以梅檀施於佛宇。作槌橦钟。受执聪敏。为众钦仰。
  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乃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传授迦叶。展转次第以至於吾。吾当授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摩拏罗付法已。即从座踊身虚空。呈十八种变。还本座跏趺而逝。鹤勒那与宝印王等。共奉香木茶毗。收舍利起塔。即桓帝朝也。

  天圣广灯录卷第四
  天圣广灯录卷第五   〔宋实〕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其家富而无子。乃祷于七佛金幢。既而金光梦神童手持金环而谓曰。吾来矣。觉而有孕。
  一日。有沙门至其舍。曰。汝所怀子。德业非世所知。能仁遗记。当隆佛事。可净心保护。
  洎降诞日。天雨异花。地现金宝。其王闻之。严驾往视。因持子还宫而育之。嫔御千人皆愿傅养。付与未决。尊者化千子各置嫔怀。相貌无殊。王深叹异。乃说偈曰。
  我今无太子  欲收於汝故  汝现神通者  令我心不定  汝有神通者  当现本来身  汝无神通者  常作宫千子
  偈已。所化千子变白光而没。其婆罗门之子已在其家矣。
  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於人。岁废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
  年二十二。出家受具。三十遇摩拏罗尊者。行化至中印土。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三宝。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
  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有顷不见。唯闻异香。
  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
  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弥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
  时尊者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事婆罗门。厥兄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於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
  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
  曰。既无用心。争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以佛有言。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慧。
  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
  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
  尊者曰。其兆如何。
  曰。莫知矣。
  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如来正法眼藏。自迦叶相传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尊者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摄  吾身非有无  何分一切塔
  众闻偈。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尊者

  中印土人也。姓婆罗门。幼而聪悟。游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
  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
  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
  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
  尊者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
  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
  尊者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
  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
  尊者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尊者开示。心地涣然。
  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
  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
  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
  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因缘故。名婆舍斯多。
  尊者即谓之曰。吾师鹤勒密有悬记。罹难非久。以如来正法眼藏。自摩诃迦叶展转相授而至於我。我付於汝。汝应保护。流布将来。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令正法眼永永不断。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定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尊者偈已。俾之佗国。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尊者以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
  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
  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
  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
  尊者曰。已得蕴空。
  曰。既得蕴空。可施我头。
  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於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
  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云。汝之父远劫中设般遮于瑟。(此云无遮斋)师子尊者当作居士。好谈名理。盛率其徒。跻于会场。因与之论。而居士诚有愧色。潜毒其食而饷之。父遂遇害。今王是矣。而居士即师子尊者也。因缘会遇。毫发无差。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师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
  后适南天。至中印土。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於王前谓祖曰。我解论义。不假言说。
  祖曰。若不言说。争为论义。
  外道曰。但取其义。
  祖曰。以何为义。
  曰。无心为义。
  祖曰。汝既无心。焉得义乎。
  曰。我说无心。当名我义。
  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名非义。
  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
  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
  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
  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外道杜口信伏。
  于时。祖忽面北。合掌而立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
  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和柔而常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药于饭食中。祖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即与受具。
  后太子得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於祖。太子名不如蜜多。进谏被囚。玉遽问祖曰。我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
  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
  王曰。佛灭既久。师从谁得。
  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
  王曰。我闻师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传法后人。
  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
  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
  祖问太子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
  曰。我所出家。不为别事。
  祖曰。不为别事。当为何事。
  曰。当为佛事。
  祖叹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
  受具时大地震动。居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今以如来正法眼藏传付於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非是  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
  蜜多闻偈。再启祖曰。信衣宜可传授。
  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后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遂现十八变。放大光明。化三昧火自焚。王及臣民收舍利。起塔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