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禅宗
- 嘉泰普灯录
嘉泰普灯录
青原第十世(洞山六世)
大阳明安警玄禅师法嗣
郢州兴阳清剖禅师
不知何许人。尝为大阳园头。种瓜次。阳问。甜瓜何时得熟。云。即今熟烂了也。曰。拣甜底摘来。云。与甚么人吃。曰。不入园者。云。未审不入园者还吃也无。曰。汝还识伊么。云。虽然不识。不得不与。阳笑而去。住兴阳日。 上堂曰。西来大道。理绝百非。句里投机。全乖妙旨。不已而已。有屈祖宗。岂况忉忉。有何所益。虽然如是。事无一向。且於唱教门中。通一线道。大家商量。僧出问。娑竭出海乾坤震。觌面相呈事若何。曰。金翅鸟王当宇宙。个中谁是出头人。云。忽遇出头时又作么生。曰。似鹘提鸠君不觉。髑髅前验始知真。云。恁么则叉手当胸。退身三步也。曰。须弥座下乌龟子。莫待重遭点额痕。 问。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也。曰。月照千江静。孤灯海底明。 郑金部问。和尚甚时开堂。曰。不历僧祇数。日月未生前。
惠州罗浮如禅师
至大阳日。阳问。上座是甚处人。云。益州。曰。此去多少。云。五千里。曰。你恁么来。还曾踏着么。云。不曾踏着。曰。汝解腾空那。云。不解腾空。曰。争得到这里。云。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曰。汝得超方三昧耶。云。圣心不可得。三昧岂彰名。阳曰。如是。如是。汝应信此即本体全彰。理事不二。善自护持。
复州乾明机聪禅师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曰。此问不虚。 问。如何是东禅境。曰。定水不曾离旧岸。红尘争敢下波来。
襄阳府白马归春禅师
僧问。如龟藏六时如何。曰。布袋里弓箭。 问。如何是佛法大旨。曰。善狗带牌。
潭州福严审承禅师
因丞相参次(亡其姓)。乃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指庭际栢树示之。如是者三。丞相有省。作偈曰。出没闲云满太虚。从来真相一尘无。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栢一株。
舒州投子义青禅师
青社人也。族李氏(续灯曰王氏非)。甫七龄。颖异。往妙相寺出家。试经得度。习百法论。未几。叹曰。三祇涂远。自困何益哉。乃入洛。五载听华严。於义若贯珠。尝读诸林菩萨偈。至即心自性。遽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游宗席。时圆鉴禅师居会圣岩。一夕。梦畜青色俊鹞。为吉征。届且师来。鉴礼延之三年。一日。问曰。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如何。师拟对。鉴掩其口。师了然开悟。遂礼拜。鉴曰。汝妙悟玄机耶。云。设有。也须吐却。时资侍者旁立。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师回顾曰。合取狗口。若更忉忉。我即便欧。服勤又三载。礼辞。鉴以大阳衣履付之。书偈送曰。须弥立太虚。日月辅而转。群峰渐倚他。白云方改变。少林风起丛。曹溪洞帘卷。金凤宿龙巢。宸苔岂车碾。复指依圆通秀禅师。师至栖贤。无所参问。唯嗜睡而已。执事白秀云。堂中有僧日睡。当行规法。秀曰。是谁。云。义青上座。曰。未可。待与按过。秀即曳杖入堂。见师正睡。乃击床呵曰。我这里无闲饭与上座吃了打眠。师云。和尚待教某何为。曰。何不参禅去。云。美食不中饱人吃。曰。争奈大有人不肯上座。云。待肯。堪作甚么。曰。上座曾见甚么人来。云。浮山。曰。怪得恁么顽赖。遂握手相笑。归方丈。由是道声籍甚。熙宁六年。至龙舒。道俗迎住白云。次迁投子。以符慈济禅师之记。 上堂。召大众曰。若论此事。如鸾凤冲霄。不留其迹。羺羊挂角。那觅乎踪。金龙不守於寒潭。玉兔岂栖於蟾影。其或主宾若立。须威音世外摇头。问答言陈。仍玄路傍提为唱。若能如是。犹在半途。更乃凝眸。不劳相见。 上堂。宗乘若举。凡圣绝踪。楼阁门开。别户相见。设使卷帘悟去。岂免旁观。春遇桃华。重增眼病。所以古人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诸仁者。既是不传。为甚么铁牛走过新罗国里。遂喝曰。达者须知暗里惊。 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曰。威音前一箭。射透两重山。云。如何是相传底事。曰。全因淮地月。得照郢阳春。云。恁么则入水见长人也。曰。只知荆玉异。那辨楚王心。僧礼拜。师以拂子击之。复曰。更有问话者么。如无。彼此着便。元丰五年五月一日中夜。索笔书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投笔。泊然奄息。阇维。多灵典。获设利五色。以闰月同灵骨塔于寺北三峰庵。寿五十一。腊三十七。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
音释
诟许候切 諲音因 堑七艳切 讴音瓯 桫素何切 椤音罗 骈蒲眠切 阗音田 麓音鹿 谣音姚 驮音陀 喂於伪切 趯他力切 潞音路 阃苦本切 巇音羲 镫丁邓切 蹊音兮 绝子悦切 嚗音剥 巩音拱 镞子木切 雕音刁 倏音条 墼音击 楔音屑 缄古咸切 殒羽敏切 銮卢丸切 刎武粉切 罽居例切 娲古花切 鵽丁滑切 [刁*鸟]音刀 摭之石切 喎苦禾切 劈普击切 馥音伏 犒口到切 簸补过切 羁居宜切 拏女加切 擭一虢切或作擭 齩五狡切 罩陟教切 鹙音秋 罥音畎 欧於口切 羚音灵 郢以并切
嘉泰普灯录卷第三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南岳第十一世(临济七世)
南源慈明楚圆禅师法嗣
隆兴府黄龙普觉慧南禅师
信之玉山人。族章氏。童龆深沈。年十一去家。师事定水智銮。尝侍銮行次。见祠庙。辄杖击而往。十九落发受具。远游至庐山。依归宗宝.栖贤。諟逾三秋。渡淮谒三角澄。久之。分座。云峰悦禅师勉趋石霜。至中道。闻石霜不事事。因寓福严。时贤禅师命典记室。贤归寂。适慈明继席。师出迎之。悚然。及闻其说法。乃贬剥诸方尽为邪解。皆师历参所契证者。遂幡然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岂可自为疑碍。造室求发药。明揖坐。师固辞哀恳。明曰。书记参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放洞山三顿棒。是合吃。不合吃。云。合吃。曰。吾始疑不堪汝师。今乃可使拜之。复曰。洞山三顿棒即且置。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师拟对。明击其口。师大悟。述偈呈之。留月余辞去。时年三十五。初住同安。次擢归宗.黄檗.黄龙。得大法者七十有九人。然在积翠庵所接者多。衲子趋风。相与交武。竭蹙于道。初受请日。三角遣僧来审师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归。举似澄。澄不怿。俄闻开堂。为慈明嗣。澄誓之。而三角徒侣弃去者过半。 上堂。问答罢。乃曰。未登此座。一事全无。才登此座。便有许多问答。敢问大众。只如一问一答。还当宗乘也无。若言当去。一大藏教岂无问答。为甚道教外别传。传上根辈。若言不当。适来许多问答。图个甚么。行脚人当自开眼。勿使后悔。若论此事。非神通修证之能到。非多闻智慧之所谈。三世诸佛只言自知。一大藏教诠注不及。是故灵山百千万众。独许迦叶亲闻。黄梅七百高僧。衣钵分付行者。岂是汝等贪淫愚执胜负为能。夫出家者。须禀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接待往来。赈济孤露。方有少分报佛深恩。若不然者。无有是处。以拂子择禅床一下。遂布谢(云云)。 上堂。说妙谈玄。乃大平之奸贼。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剩物。黄檗门下总用不着。且道黄檗门下寻常用个甚么。喝一喝。 上堂。时人住处我不住。时人行处我不行。於此了然明的旨。须会全身入火坑。以拂子画一画。云。臭烟熢勃。红焰炽然。眼未明者。总在里许。从上古圣。无非入生死坑中。向无明火里提拔有情。汝等诸人且如何入。若人入得。可谓在火不烧。在水不溺。若入不得。非但不能自利。亦乃不能利他。既不能自利利他。圆顶方袍殊无利益。良久。召大众。众举首。师曰。牛头出。马头回。 上堂。众集。久之。师曰。嘉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便下座。 上堂。撞钟钟鸣。击鼓鼓响。大众殷勤问讯。同安端然合掌。这个是世法。那个是佛法。咄。 上堂。有一人朝看华严。暮观般若。昼夜精勤。无有暂瑕。有一人不参禅。不论议。拖个破席日里睡。於此二人同到黄龙。一人有为。一人无为。安下那一个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上堂。心王不妄动。六国一时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击禅床。下座。 上堂。大觉世尊道。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当勤精进。行此三昧。师曰。精进即不无诸人。作么生是三昧。遂曰。迦叶粪埽衣。价直百千万。轮王鬓中宝。不直半文钱。以拂子一击。下座。 僧问。一不去。二不住。请师道。曰。高祖殿前樊哙怒。云。恁么则今日得遇和尚也。曰。仰面看天不见天。 问。德山棒.临济喝。直至如今少人拈掇。请师拈掇。曰。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云。作冢宗师。今朝有在。师便喝。僧礼拜。师曰。五湖衲子。一锡禅人。未到同安。不妨疑着。 问。旧岁已去。新岁到来。不涉二途。乞师指示。曰。东方甲乙木。 问。如何是黄龙境。曰。昨日方到此。未曾子细看。云。如何是境中人。曰。长者长。短者短。 师燕坐次。有僧侍立。师顾视久之。曰。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作一句说与汝。汝还信否。云。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将趋。师喝曰。随声逐色。有甚了期。出去。一僧闻之。师趋入。师复理前语问之。亦云。安敢不信。师又指左曰。过这边来。僧坚立不往。师喝曰。汝来亲近我。反不听我语。出去。 室中举手问僧。我手何似佛手。垂足曰。我脚何似驴脚。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学者莫有契其旨。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人莫涯其意。有问其故。师曰。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熙宁二年三月十六日。上堂辞众。说偈(语见续灯)。至十七日。饭四祖慧日两专使已。趺坐寝室前。大众环拥。良久而化。七日阇维。得五色设利。塔千山之前嶂。阅世六十八。坐五十夏。大观四年春。 谥曰普觉。
袁州杨岐方会禅师
郡之宜春人(续灯曰衡阳非)。族冷氏。少警敏。及冠。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遁入九峰。怳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续灯曰。依九峰勤禅师或道吾和尚)。每阅经。心融神会。能折节扣参老宿。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师皆佐之。总院事。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明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问。明语如前。或谓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去。何用忙为。有一老妪近寺而居。人莫之测。所谓慈明婆也。明乘间必至彼。一日。雨作。知明将往。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云。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於泥途拜之。起问。狭路相逢时如何。明曰。你且亸避。我要去那里去。师归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明呵曰。未在。一日。当参。粥罢。久之。不闻挝鼓。师问行者。今日当参。何不击鼓。云。和尚出未归。师径往婆处。见明执爨。婆煮粥。师曰。和尚今日当参。大众久待。何以不归。明曰。你下得一转语即归。下不得。各自东西。师以笠子盖头上行数步。明大喜。遂与同归。自是。明每山行。师辄瞰其出。虽晚。必击鼓集众。明遽还。怒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师云。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者。此其原也。又一日。明升堂。师出问云。幽鸟语喃喃。辞云入峰乱时如何。曰。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云。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明便喝。师云。好喝。明又喝。师亦喝。明连喝两喝。师礼拜。明曰。此事是个人方能担荷。师拂袖便行。明移兴化。师辞归九峰。陆沈金谷。而萍宾道俗迎居杨岐。次迁云盖(受请语见续灯)。上堂曰。雾罩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枯木作师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在你诸人脚跟下转大法轮。若也会得。功不浪施。若也不会。莫道杨岐山势崄。前头更有最高峰。 上堂。景色乍晴。物情舒泰。举步也。千身弥勒。动用也。随处释迦。文殊普贤总在这里。众中有不受人谩底。便道杨岐和麸籴面。然虽如是。布袋里盛锥子。 上堂。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文殊维摩。撒手归去。杨岐恁么道。也是看锢鏴。更有后语。不得错举。 上堂。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释迦老子说梦。三世诸佛说梦。且问诸人。还曾作梦么。若也作梦。向半夜里道将一句来。良久。曰。人间纵有真消息。偷向杨岐说梦看。参。 上堂。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凋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唻哩。拈上死柴头。且向无烟火。 上堂。释迦老子初生时。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今时衲僧尽皆打模画样。便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盖不惜性命。亦为诸人打个样子。遂曰。阳气发时无硬地。 晚参示众。一切智通无障碍。拈起拄杖曰。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掷下曰。直得乾坤震裂。山岳摇动。会么。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拍禅床曰。三十年后。莫道杨岐龙头蛇尾。 僧问。拨云见日时如何。曰。东方来者东方坐。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曰。隔江打鼓不闻声。云。兴化的子。临济亲孙。曰。今日因齐庆赞。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檐头不负书。 问。少林面壁。意旨如何。曰。西天人不会唐言。 问。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衲僧得一。堪作甚么。曰。钵盂口向天。 室中问僧。栗棘蓬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生跳。一日。三暂到相看。师问。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提起坐具曰。参头上座唤这个作甚么。云。坐具。曰。真个那。云。是。师复曰。唤作甚么。云。坐具。师顾视左右曰。参头却具眼。问第二人。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句。云。到和尚这里。争敢出手。师以手划一划。僧云。了。师展两手。僧拟议。师曰。了。问第三人。近离甚处。云。南源。曰。杨岐今日被上座勘破。且坐吃茶。 问僧。云深路僻。高驾何来。曰。天无四壁。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师曰。一喝两喝后作么生。云。看这老和尚着忙。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 问僧。败叶堆云。朝离何处。云。观音。曰。观音脚跟下一句作么生道。云。适来相见了也。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僧无对。师曰。第二上座代参头道看。亦无对。曰。彼此相钝置。 慈明忌辰设斋。众集。师至真前。以两手捏拳安头上。以坐具一画。打一圆相。便烧香。退身三步。作女人拜。首座云。休捏怪。师曰。首座作么生。云。和尚休捏怪。曰。兔子吃牛奶。第二座近前。打一圆相。便烧香。亦退身三步。作女人拜。师近前。作听势。座拟议。师打一掌曰。这漆桶也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