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法喜志


  苏栾城

  苏辙。字子由。号颕滨。又号栾城。累官翰林学士门下侍即。谥文定。元丰三年。公以罪谪高安。会黄檗全禅师於城寺。熟视公曰。君静而慧。苟留心宗门。何患不成此道。公识之。因习坐。数求决於全无契。后忽有省。聪禅师来居寿圣。公以此事往问。聪不答。公又叩之。聪徐徐谓曰。圆照未尝以道语人。吾今亦无以语子。公於是得言外之旨。又尝咨心法於洪州顺禅师。顺示以搐鼻因缘。公言下大悟。作偈呈曰。中年闻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米襄阳

  米芾。字元章。吴人。号海岳外史。由临光尉累官礼部员外郎。芾为文奇险。不剽前人一语。特妙於翰墨。沉着飞翥。得献之笔意。苏子胆自海外归。尝与元章书云。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但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雅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及得宝月庵赋琅然一诵。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元章答云。更有知不尽处。修阳许之业。为帝宸碧落之游。异时相见乃知也。其高自标置如此。及晚年学禅有得。知淮阳军。未卒前一月作亲朋别书。尽焚其所好书画奇物。造香楠棺。即其中坐卧饮食。书判前七日不茄荤。更衣沐浴。焚香清坐而已。及期徧邀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掷拂合掌而逝。平生好石。见有坏奇秀溜者取袍笏拜之。呼为石丈云。

  文与可

  文与可。名同。尝守湖州。元丰三年八月。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冠带正坐而化。同馆崔公度闻之。惊谓人曰。昨别与可於州南。与可曰明日复来乎。及再造。与可徐曰。经言人不妄语者舌覆面上。与可即吐舌引至眉上三迭。公度大骇。今闻其亡又异。信得道人也。同汉文翁之后。方口秀眉。以学名世。其襟韵高洁。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子瞻尤雅重之。自号笑笑先生。子瞻尝题笑笑先生墨竹赞曰。先生闲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天然而笑。呜呼。此足以占与可矣。

  程明道

  程颢。字伯淳。洛阳人。神宗朝进士。以道学为己任。世称明道先生。尝曰佛说光明变现。初莫喻其旨。后看华严合论。却说得分晓。应机破惑。名之为光。心垢解脱。名之为明。只是前自心光明。便能得入光照无尽世界。公每觉释子读佛书端庄整肃。乃语学者曰。凡看经书必当如此。今之读书者形容先自怠惰了如何存主得。一日过定林寺。偶见众僧入堂。周旋步武。威仪济济。一坐一起。并准清规。乃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吕晦叔

  吕公着。字晦叔。举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元佑初拜尚书右仆射。与司马光同心辅政。公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寡嗜欲。薄滋味。生无窘步惰容。凡嬉笑俚近之语未尝出诸口。晚多读佛书。讨究禅理。温公博学有至行而独不喜佛。公劝其留意。且曰。所谓学佛者直贵其心术简要耳。非必事服习为方外人也。属纩时虽子孙满前。亲朋沓至。初不谈及身世。经理后事。

  杨无为

  杨杰。字次公。元佑中为侍郎。自号无为子。尝历参诸名宿。晚从天衣怀禅师游。怀每引庞居士机语。令研究深造。后奉祠泰山。一日闻鸡鸣睹日出如盘涌。忽大悟。乎居以净土自信。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尝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凡圣一体。机感相通。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若自弃己灵。是谁之咎。又尝与僧谈道云。大凡学道之人十二时中。尝须照顾。不见南泉道三十年看一头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变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诸人长须着精采。不可说禅道之时便有个照带的道理。洗菜作务之时。不可便无知也。如鸡抱卵。若是抛离起去。暖气不接。不成种子。如今万境森罗。六根烦动。略失照顾便致丧身失命。不是小事。

  晁以道

  晁说之。字以道。文元公孙。尝慕司马光范仲淹之为人。自号景迁。登进士。苏子瞻以文章可备着述荐於朝。官至徽猷阁待制。生平博极群书。通六经。尤精於易。所着有客话等书行於世。公尝监税明州。尝往湖南访明智法师。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主。又从事禅学。山谷尝寄诗云。念公坐癯禅。守心如缚虎。其答赵子和书曰。我释迦文佛与阿弥陀佛。於无量无边法门之外。立此净土之一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释迦於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不死也。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闾也。自西竺以望安乐国。与震旦之望安乐国一也。

  王观文

  王韶。字子淳。为洪州刺史。延晦堂禅师问道。默有所契。因述投机颂曰。昼曾忘食夜忘眠。捧得骊珠欲上天。却向自身都放下。四棱塌地恰团圆。堂深肯之。

  刘元城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既举进士。不谒选。从司马光受业问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旦令自不妄语。始居台谏。论事刚直。权豪敛手。目之曰殿上虎。忠孝正直。居家未尝有惰容。尝曰吾欲为元佑全人。见司马光於地下也。公尝谓弟子为永卿曰。佛法到梁敝矣。人皆认着色相。至梁武帝为人主不知治民。至乱天下。岂佛意也。达磨西来。其说不认色相。上根聪悟多喜其说。故其说流通。予之南迁虽平日於吾儒吃紧处得力。然亦不可谓此事不得力。世间事有大於死生者乎。而此事独一味。理会生死有个见处。则於贵贱祸福轻矣。又尝取楞严经示永卿曰。观音大士。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於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盖割水吹光而水火之性不动摇耳。犹如遇害而吾性湛然。此观音无畏之力也又云。音性圆消。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谓人得无畏力。则枷锁不能为害。故祖师被刑云。将头迎白刃。一似斩春风。又呼永卿嘱之曰。吾友可以此理谕人。使后人不至谤佛。

  法喜志卷三
  法喜志卷四

    氷莲道人 夏树芳 辑
    寤斗居士 冯 定 阅

  胡康侯

  胡安国。字康侯。崇安人。绍圣中进士。累官纷事中。谢良佐尝称其如大冬严雪。百萎死而松栢独秀。所着有春秋传。卒谥文定。公久依上封。秀禅师得言外之旨。崇宁中过药山。有禅人举南泉斩猫话问公。公答偈曰。手握乾坤杀活机。纵横施设在临时。玉堂兔马非龙象。大用堂堂总不知。又寄上封诗曰。祝融峰是杜城天。万古江山在目前。须信死心元不死。夜来秋月又同圆。

  周濂溪

  周敦颐。字茂叔。春陵人。因游庐山乐其幽胜。遂筑室焉。时佛印寓鸾溪。公谒之。相与讲道。问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禅门何谓无心是道。师曰。疑则别参。公曰。参则不无。毕竟以何为道。师曰。满目青山一任看。公有省。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以偈呈师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遂请师作青松社主以媲白莲故事。茂叔太极图。其源从陈搏来。搏师麻衣。今正易心法。是麻衣涯公之传。东林总公广之也。总公门公门人弘益有书曰。性理之学实起於东林涯总二师。总以授周子。故刘后村诗云。濂溪学得自高僧。虞伯生亦曰。宋儒惟濂溪康节二公。於佛书早有所得。

  秦淮海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少豪隽。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元佑初以荐起。累迁国史编修官。坐苏轼党谪监青田酒税。尝寓僧寺中有诗云。市区收罢鱼豚税。来与弥陀共一龛。忌者执诗以劾。复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从郴州。已徙横州雷州藤州。徽宗朝自藤州召还。出游华光寺。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梦中之作。有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则公之去来。可谓逍遥无碍矣。曾作五百罗汉记。历落如画。有法宝长老赞曰。欲老不老。八反九倒。昔是西庵。今为法宝。又建隆和尚铭曰。大因缘。十八年。结跏坐。带力眠。汝鼻孔。未撩天。呼我作。无事禅。其他禅语一一胜妙。

  李伯时

  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元佑进士。博雅能诗。多识奇字。工於画马。不减韩干。秀和尚呵之曰。汝士大夫以画名。矧又画马。期人夸以得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由是绝笔。秀劝画观音像以赎过。黄鲁直爱作艳辞。人争传之。秀呵曰。翰墨之妙甘施此乎。鲁直笑曰。又当置我於马腹中耶。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正恐堕泥犁耳。鲁直从是绝不作艳辞。

  黄鲁直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苏子胆见其诗文。叹其独立万物之表。举进士为着作郎。绍圣间。为章惇蔡京所嫉。谪涪州别驾。尝参黄龙死心新禅师。有省。在黔时。止酒绝欲。读大藏经三年。尝曰。利衰毁誉。称机若乐。此八风於四威仪中未尝相离。虽古之元圣大智。有立於八风之外者乎。公有发愿文曰。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今者对佛发大誓愿。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愿我以此尽未来际。根尘清净。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随顺如来。於无尽众生中现作佛事。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尝答胡逸老书云。君遂归心於禅悦。何慰如之。可试看楞严圆觉二经反观自己。是何道理。既为大丈夫。须办大丈夫事耳。又与周才翁云。思公穷悴。守道不渝。盖古人所难也。然已知求道於生死之际。则世累目轻。但未直下拨尘见己耳。投子聪禅师。海会演禅师。道行高重。皆可亲近。若从文章之士。学妄言绮语。只增无明种子也。

  吴德夫

  吴恂。字德夫。官至秘书。参晦堂禅师。师曰。平生学解记忆多闻即不问。却问父母未生已前时道将一句来。公拟议。堂以拂子击之。即领深旨。呈以偈曰。咄这多知俗汉齩尽古今公案。忽於狼藉堆头。拾得蜣螂粪弹。明明不直分文。万两黄金不换。等闲拈出示人。止为走盘难看。

  江民表

  江公望。字民表。睦州人。徽宗朝左司谏。时陈佑论曾布罢去。公望入对曰。陛下临御以来。易三言官。逐十谏臣。非天下所愿望也。夫谏臣养之不可不素用之不可不审。听之不可不察。去之不可不慎。时以为名言。后疏劾蔡京坐贬。士论惜之。家居蔬食清修。一无爱染。尝着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又尝书於家塾曰。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销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一心摄念如来。即使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不相妨碍。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日。便成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

  陈忠肃

  陈瓘。字莹中。南剑人。少年登上第。性闲雅。与物无竞。见人之短未尝面折。但微示意警之而已。尝为右司谏。极论蔡京蔡卞。连谪通台楚三州。立朝骨鲠。有古人风烈。卒谥忠肃。自号了翁。公初尚杂华。颇有所诣。及会明智法师。叩天台宗旨。明智示以止观上根。不思议境。以性夺修。成无作行。忽有契悟其谪居海上。未尝有不满意。惟克念西归。会作延庆寺净土院记。又尝谒灵源清公。执闻见以求解会。清公曰。执解为宗。何日偶谐。公乃开悟。寄师偈曰。书堂兀兀万几休。日暖风柔草木幽。谁识二千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头。

  李汉老

  李邴。字汉老。济州任城人。崇宁中官翰林学士。后拜参知政事。谥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公浮游尘外。心醉祖。道有年。闻大慧示众语曰。庭前栢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既是打破赵州关。为甚么却特地寻言语。后以书咨决曰。近扣筹室。伏蒙激发。忽有省入。顾惟根识暗钝。平生学解尽落情见。一取一舍。如衣坏絮行草棘中。适自缠扰。今一笑顿释所疑。欣幸可量又书曰。比蒙诲答备悉深旨。邴自验者三。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胸中。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三古人公案。旧所茫然。时复瞥地。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

  韩子苍

  韩驹。字子苍。政和中进士。从学於苏辙。评其诗似储光义。盖江西诗派之一也。尝问道於草堂清禅师云。近闻传灯。颇合於心。但世缘未易消释。须有切要明心处。毋吝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恶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皆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自悟之门。子苍得旨乃述意云。锺[目/折]山林无二致。闲中意趣静中身。都将闻见归空照。养性存心不问人。

  吕居仁

  吕本中。字居仁。宣和中为枢密院编修官。兼侍讲。卒谥文清。居仁性清约。以耽禅而病。癯癯不胜衣。作江西传衣诗派图。推山谷为诗祖。列陈无己等二十五人为法嗣。尝致书问大慧禅要。慧答书曰。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若一向问人佛语如何。祖语又如何。诸方老宿语又如何。永劫无悟时也。居仁自是有省。每以前路资粮为念。尝有诗云。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绍圣丙寅夏六月。趺坐而逝。考其修蕴。定知稛载而去矣。又尝曰。予病不能蔬食。惟有五味爽口之责。作诗自戒。君不如屈大夫。夕餐但秋菊。又不如颜平原。米尽旦食粥。虽知舌本欠滋味。颇觉和气充其腹。痴人涴腥膻。杯盘眩红绿。四方采珍异。亦未极所欲。何如野僧饭。菜羹下脱粟。竹间新笋大如椽。树头老耳肥如肉。亦不见蟹躁扰。亦不见牛觳觫。石郎爱惜韭蓱齑。晋侯睥睨熊蹯熟。以此为重轻。与君未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