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法喜志


  杨文公

  杨亿。字大年。浦城人。累官朝林学士。性鲠介。尚名节。文格雄徤。学者宗之。谥曰文。所着文集一百九十四卷。公尝自谓少时锐於仕进。常若有物碍於胸中。及学释氏法。其物嚗然破散。无复蔽碍而心泰然。

  晁文元

  晁迥。字明远。清丰人。历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以太子少保致仕。年八十四。谥文元。迥性宽简。当官莅事。未尝挟情害物。所着有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十五卷。法藏碎金录十卷。公所读坛经。其七世孙子徤见其后题云。时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过。公当弱冠时。遇高士刘惟一。访以生灭之事。刘曰人常不死。公骇之。刘曰。形死性不灭。公始悟其说。自是留意禅观。晚年尚看坛经孜孜如此。又尝见丛宝录纪公一事。公谢政后燕居。独处道院。不治他务。戒家人无輙有请。其子宗悫擢进士。易章服诣谢。公亦不顾。其夫人密觇之。但见瞑目端坐。须发摇风。凝然若木偶。尝有诗云。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成性得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百人中无一人。公又尝曰。予观宝积经中末后云。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予详此语。若有酌然明禅理而学佛者止用此一科足矣。

  王文正

  王旦。字子明。累官工部尚书同平章事。赠魏国公。谥文正。因省常禅师刺血写华严经净行品。结社修净业。旦为之首。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嘱翰林杨亿曰。吾深厌劳生。愿来世为僧。宴坐林间。观心为乐。

  朱炎

  朱炎。真宗时为节度判官。久读海眼。未知趣入。一日问讲僧义江曰。此身死后。此心何在。江曰。此身未死。此心何在。公契旨述偈曰。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难将语嘿呈师也。只在寻常语嘿中。江曰。更须吐却。

  朱正裕

  朱昂。字举之。荆南人真宗朝翰林学士。博学有清德。晚年乞归。真宗下诏留俟秋凉。时吴淑赠行诗曰。浴殿夜凉初阁笔。渚宫秋晚待悬车。昂前后所得俸资。日购奇书云自乐。尤好释氏书。自为墓志。门人谥曰。正裕先生。弟协为主客郎。亦退居里中。人号渚宫二疏。

  王中立

  王中立。岢岚州人。家豪於财。悉以供客而自举甚俭。妻亡不再娶。居一室如神僧。数年乃出。人觉其谈吐异常。叩之不言。晚年更名云鹤。自号拟栩。临终豫期而逝。多禅咏。

  王随

  王随。字子正。河内人。天圣初。自润州徙知江宁府。岁大饥。时转运使移府发常平仓米。计口日给。随不听。曰民饥由兼拜闭籴以邀高价耳。乃大出官粟私价遂平。民之全活者以万计。居尝慕裴休之为人。以御史中丞出镇钱塘。往兴教寺谒小寿禅师。机语契合。自是践履益深。竟明大法。与杨大年俱号参禅者。先是大年编次传灯录三十卷。随去其繁为十五卷。名玉英集。临终书偈曰。画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去住本寻常。春风埽残雪。

  富丈忠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庆历中与文彦博并相。天下称为富文。封郑国公。谥文忠。公方镇毫州时。迎华严颙公馆於州治。既有证入而别。后答颙公书曰。示谕此事。闻佛必有夙因。今弼遭遇和尚。即无始以来忘失事一旦认得。此后定须拔出生死海。不是寻常恩知。虽尽力道。断道不出也。和尚得弼百千。其数何益於事。不过得人道华严会下出得个老病俗汉。济得和尚甚事。所云陶汰甚多。此事诚然。每念古尊宿始初在本师处。动是二三十年。少者亦是十数年。日夕侍奉。开道闻法。方得透顶彻底。却思弼两次蒙和尚垂顾。共得两个月请益。若非和尚巧设方便。着力擿发。何由见个涯岸。虽竭踵顶难於报称。未知何日再得瞻拜。但晨夕依依也。

  文潞公

  彦文博。字宽夫。介休人。进士及第。历仕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再相时与富弼同拜。士大夫相庆以为得人。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年九十二。谥忠烈。公守洛阳日。尝致齐往龙安寺瞻礼圣像。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但胆视而出。旁有僧曰。何不作礼。公曰。像既坏。吾将何礼。僧曰。譬如官路土。人掘以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谓像生。后来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有省。由是慕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辰香夜坐。未尝少懈。每发愿曰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大诸含识。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杜祁公

  杜衍。字世昌。山阴人。庆历中为相。与富弼韩琦范仲[泳-永+庵]同革弊事以修纪纲。而衍尤抑绝侥幸。凡内降恩泽一切封还。后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卒谥正献。时号清白宰相。公以张方平好佛。常窃怪之。有医者朱生游二公间。一日公召生诊脉。至迟。公诘之。曰看楞严经未了。公曰。圣人微言无出孔孟。楞严何等语耶。生曰。公未读此经。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观之不觉终轴。大惊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驾见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当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范文正

  范仲淹。字希文。读书长白山中。一日於寺中得窖金。覆之不取。及贵。语僧出金修寺。仁宗朝。累官枢密参知政事。谥文正。追封楚国公。公尝宣抚河东。宿保德传舍。获故经一卷。名十元罗汉因果颂。藏经所未录也。公为之叙曰。此颂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予读之。一颂一悟。方知人世有无边圣法。大藏遗落其文。因以付沙门慧喆俾行於世。公守吴日。琅琊觉禅师谒之。留数日。公於言下知归。赠师偈曰。连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闲。直欲与师闲到老。尽收识性入玄关。

  尹师鲁

  尹洙。字师鲁。博学。深於春秋。唐末以来。文章寖敝。洙与穆伯长倡为古文辞。自是文风少变。庆历中。累官起居舍人。公谪官大梁时。与老衲去眼游。一日谓法眼曰。洙迩来颇以退静为得法。眼曰。盍若退静两忘。公即有省。临终之日。先以手书。别范文正公。适朱从事炎至。公谓炎曰。吾素学佛於禅师法眼者。乃今资此也。及文正公驰至恸哭之。公张目曰。已与公别。何用复来。且死生常理。希文岂不晓乎。言讫端坐而逝。

  冯当世

  冯京。字当世。江夏人。举进士。自乡选至廷对俱第一。京知制诰日。韩琦为相。京数月不一见。琦谓其傲。京闻之谓韩曰。公为宰相而不妄诣公者。乃所以重公也。岂傲哉。其在并州。尝以书寄王安国曰。并门歌舞妙丽。闭目不窥。日以谈禅为上。安国曰。若如所论。未达禅理。闭目不窥。已是一重公案。

  夏英公

  夏竦。字子乔。德安人。仁宗朝举制科。皇佑中参知政事。公自契机於谷隐。日与老衲游。偶上滥溥禅师至。公问百骸溃散时。那个是长老自家的。蓝曰。前月二十离蕲阳。公休去。蓝却问百骸溃散时。那个是相公自家的。公便喝。蓝曰。喝则不无。毕竟那个是相公自家的。公对以偈曰。休认风前第一机。太虚何处暑思惟。山僧若要通消息。万里无云月上时。

  李觏

  李觏。字彦礼。南阳人。通五经。生徒数百。曾巩邓润甫皆其商弟。觏尝着潜书力於排佛。自嵩禅师携所诠辅教编读之。始留意佛书。乃怅然曰。我辈议论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经。佛道岂易言哉。皇佑间范仲淹荐试太学说书。既没。润甫上其退居类稿。皇佑续稿。诏官一子。

  赵清献

  赵抃。字阅道。气宇清逸。人不见其喜愠。自号知非子。宋至和中为侍御。弹劾不避贵戚。居尝以一龟一鹤自随。后以龟放汴水。有龟放长淮不再来之句。公在成都。有僧上诗云须向维摩顶上行。嗣后从天钵寺重元师问心要。及知青州。隐几公堂。闻雷声忽然大省。后以太子少保归三衢。与山僧野老往来无间。名所居为高斋。以诗自见曰。轩外长溪溪外山。卷帘空旷水云间。高斋有问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昼间。元丰间。忽一日徧辞亲友。其子[山*几]见其形色异常。问后事。公厉声叱之。少顷语如平时。趺坐而化。法泉禅师以偈赞曰。仕也邦为瑞。归於世作程。人间金粟去。天上玉楼成慧剑无纤缺。氷壶彻底清。春风瀫水路。孤月破云明。寿七十七。谥清献。

  欧阳永叔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仁宗朝为谏官。论事切直。后拜参知政事。矢心匡弼。与韩琦策立英宗。熙宁初。以太子少师致仕。谥文忠。公始不信佛。知酬净照诗云。佛说吾不学。劳师空款关。吾方仁义急。君且水云闲。后守毫社。有许昌龄来游太清宫。公邀至州舍与语。忽然有悟。居洛中时。游嵩山。却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寺。修竹满轩。风物鲜美。公休於殿陛。傍有老僧阅经自若。公问诵何经。曰法华。公曰。古之高僧临死生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散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慧。公大叹服。后居颕州。捐酒肉。彻声色。灰心默坐。令老兵往近寺借华严经读至八卷。乃安座而薨。

  司马温公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人。宝元初进士。累官端明殿学士。上疏极言青苗法不便。退居洛十五年。哲宗初立。召拜左仆射。罢青苗法。人谓公元佑相业。有旋乾转坤之功。卒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生平着述甚多。尝作解禅六偈。谓世之谈禅者。好为隐语以相迷。遂广文中子之言而解之。其一曰。念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其二曰。颜回安陋巷。孟轲养浩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其三曰。孝弟通神明。忠信行蛮貊。作善降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义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

  张文定

  张方平。字安道。宋城人。累官太子少师。谥文定。与眉山父子友善。受知神宗。时王安石用事。公嶷然无所动。望高一时。庆历中尝为滁州守。游琅琅山。抵藏院。偶见楞伽经取视之。忽感悟前身事。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宿障氷释。读至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遂明己见。偈曰。一念在生灭。千机缚有无。神锋轻举处。透出走盘珠。暮年以此经授苏子胆。辅以钱三十万使印施江淮间。子胆乃为书而刻之。

  范忠文

  范镇。字景仁。华阳人。累官翰林学士。熙丰镇。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归於司马光及镇。光尝自谓勇决不如景仁。卒谥忠文。有文集百卷。或问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尔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后为信耶。山谷一日过景仁。终日相对。正身端坐。未尝回顾。亦无倦色。景仁言吾二十年来胸中未尝起一思虑。二三年来不甚观书。若无宾客终日独坐。夜分方睡。虽儿曹欢呼咫尺皆不闻。山谷曰。公却是学佛作家。

  邵康节

  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名所寝处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公有学佛吟曰。饱食丰衣不易过。日长时节奈愁何。求名壮岁投宣圣。怕死老年亲释迦。妄欲断缘缘愈重。徼求去病病还多。长江一片平如练。幸自无风又起波。熙宁初。以着作郎召不至。死谥康节。有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击壤集行於世。程子称为振古之豪杰。

  王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神宗朝拜相。封荆国公。一日访蒋山元禅师。坐间谈论。品藻古今。师曰。相公口气逼人。恐着述劳神。心气不正。何不坐禅体此大事。公从之。一日谓师曰。坐禅实不亏人。予数年欲作胡笳十八拍未就。忽於夜坐间得之。师呵呵大笑。公读书定林。尝问元公祖师意旨。元不答。公益扣之。元曰。公於般若有障者三。其近道一耳。公曰愿闻其说。元曰。公受气刚大。於世缘深。以刚大器遭世缘深。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世之志。用志不纯。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则与物多竞。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澹薄如头陀。此为近道。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公再拜。后於首楞严得旨。熙宁八年。公复入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国有补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为善。岂小补哉。公居金陵。由蒋山至其故宅当半道。后请以宅为寺。因号半山。

  苏端明

  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又曰。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此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公尝访弟子由於高安。将至之夕。子由与真净文禅师。寿圣聪禅师联床夜话。至三鼓方睡去。真净忽惊觉曰。吾梦谒五祖戒禅师不思而梦。何祥也。子由撼聪公。聪曰。吾方梦见戒禅师至是品坐。黎明。俄报东坡已至奉新。有顷东坡至。理梦事。公问戒公生何所。曰陕右。东坡曰。轼十余岁时每梦与是僧往来陕西。又问戒状奚若。曰戒失一目。东坡曰先妣方娠。梦僧至门瘠而眇。又问戒终何所。曰高安大愚。今五十年矣。而东坡时四十九。后与真净书曰。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亦可笑矣。绍圣间公谪儋耳。携阿弥陀佛一轴。曰此吾往西方公据也。公於建中元年七月。卒於毗陵。时钱济明侍傍曰。公平生学佛。此日如何。公曰。此语亦不受。又径山琳禅师问疾云。学士生平践履。至此更须着力。公应声曰。着力便差。语绝而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