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龟镜集


  天女

  首楞严三昧经云。佛告阿难。汝今见是二百天女合掌敬礼如来者不。阿难言。已见。佛言。是诸天女。已曾於昔五百佛所。深种善根。从是已去。当复供养。无数诸佛。过七百阿僧祇劫已。皆得成佛。号曰净王。是诸天女。命终之后。得转女身。皆当生於兜率天上供养奉事弥勒菩萨。

  童子

  生经云。时有五百幼童。相结为伴。日日游戏。俱至江水。聚沙兴塔。各言塔好。诸有善心。宿命福薄。时天卒雨。江水暴涨。流溺而死。佛告众人。五百童子。生兜率天。皆同发心。为菩萨行。佛放光明。令其父母。见子所在。佛遥呼五百幼童天子来。寻时皆至。住於虚空中。华散於佛下。稽首礼言。蒙世尊恩。虽身丧亡。得见弥勒佛。佛言善哉。卿等快计。知道至真。兴立塔寺。因是生天。见於弥勒。咨受法诲。佛为说经。咸然欢喜。立不退转。各白父母。勿复愁苦。努力精进。以法自修。父母皆发道意。天子礼佛。右绕三匝。忽然不现。还兜率天。

  禽兽

  心地观经云。过去世。迦叶如来。为诸禽兽。而说偈言。
  是身为苦本  余苦为枝叶  若能断苦本  众苦悉皆除  汝等先世业  造罪心不悔  感得不可量  杂类受苦身  若起殷重心  一念求忏悔  如火焚山泽  众罪皆消灭  是身苦不净  无我及无常  汝等咸应当  深生厌离心
  尔时无量诸禽兽等。闻此偈已。於一念心。至诚忏悔。便舍恶道。生第四天。奉觐一生补处菩萨。闻不退法。究竟涅盘。

  野干

  未曾有因缘经云。昔毗摩国。徙陁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野井已经三日。安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饷师子  奈何死厄身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我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代诸恶业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时天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无训。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於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忆念我昔。曾见世人。先敷高座。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人天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报应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如斯之人。恶生乐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诲。全命无功者。愿闻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饥饿。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者。济一世之乏。增益生死。说法教化者。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是故佛说。以法作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为是应化。答曰。是罪非应。天帝曰。我谓是圣。方闻罪报。未知其故。愿闻因缘。答曰。昔生波罗奈国。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剎利之种。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逐师於山。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难报。由先学慧。自识宿命。由受王位。奢淫着乐。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时天帝释。与八万诸天。从受十善。欲还天宫。问曰。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愿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时野干一心。专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终。生兜率天宫。复识宿命。复以十善教化诸天(野干。似狐而小。色青黄如狗。巢於绝岩高木上)。

  须达长者(亦名给孤独)

  时须达共舍利弗。往舍卫城外。规图精舍基址。须达自手捉绳一头。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者何故笑。答言。汝始於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彼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问舍利弗言。六天。何处最乐。舍利弗言。下三天色染。上二天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曰。我正当生第四天中。出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杂阿含经云。给孤独长者疾病。佛自往看之。记其得阿那含果。乃至命终。生兜率陀天。恒下来礼拜佛。听法已。还归天上(此据迹中。说其得小果。若论其实。是大菩萨)。

  无着世亲菩萨(世亲旧云天亲)

  无着菩萨。天竺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其弟世亲菩萨。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无着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睹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命。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外道。咸皆讥诮。谓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着菩萨。於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人。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着。无着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花中生。莲花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着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天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着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旨。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云云(今人皆谓师子觉耽着天乐。以此为病。然生兜率。本为求见弥勒。亲承法诲。悟无生忍。岂求天乐。既无耽乐之念。何患不生内众。又其师子觉。初心发愿。所祈谁知。既云密行莫测。岂可得而思议哉)。

  道安法师

  安姓卫氏。常山扶抑人也。少出家。驱役田舍。至於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后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时符坚遣使送外国金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后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如来大师之本。尊莫过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经。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安每与弟子法遇等。於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更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胜妙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初安生。而便左臂生一皮。广寸许。着臂。捋可上下。唯不得出手。后宣律师问天神。乃知安是印手菩萨也。

  竺僧辅法师

  辅邺人也。少持戒行。执志坚苦。学通诸论。兼善经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值西晋饥乱。辅与释道安等。隐於濩泽。研精辩析。洞尽幽微。后憩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劝。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时琅琊王忱。为荆州刺史。闻辅贞素。请为戒师。一门宗奉。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於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看。来者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春秋六十。戒腊未闻。

  昙戒法师

  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法道法师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佛五百拜。晋临川王。甚重之。后笃疾。常诵弥勒尊佛名。不辍心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戒曰。吾与和尚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尚及道愿等。皆已上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於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玄藻尼

  藻本姓路。吴郡人。安荀女也。藻年十余岁。身婴重疾。良药必进。日增无损。时太玄台寺。释法济。语安荀曰。恐此病由业。非医所消。贫道案经云。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皆获甄济。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专心一向。当得痊愈。安荀然之。即於宅内设观音像。澡心洁意。倾诚戴仰。扶疾稽颡。专念相续。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三摩其身。从首至足。即觉沉痾豁然消愈。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精勤匪懈。诵法华经。菜食长斋。三十七载。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诵弥勒佛名。寂然而逝。

  光静尼

  静。本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也。幼出家。随师住广陵中寺。静少而厉行。长习禅思。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绝谷[饥-几+因]松。具戒之后。积十五年。虽心识鲜明。而体力羸惫。祈诚慊到。每輙感劳。动经晦朔。沙门法成谓曰。服食非佛盛事。静闻之。还食粳粮。倍加勇猛。精学不倦。从学观行者。常百许人。元嘉十八年五月遇疾。曰我厌苦此身。其来久矣。於是牵病忏悔。不离心口。性理恬明。神气怡恍。至十九年岁旦。饮粒皆绝。属念兜率心心相续。如是不断。至四月八日夜。殊香异相。满虚空中。其夜示寂。

  慧琼尼

  琼。本始锺。广州人也。履道高洁。不味鱼肉。年垂八十。志业弥勒。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琼修立为寺。号曰南永安寺。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琼於元嘉十五年。创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严丽。以元嘉二十四年。随孟顗之会稽。敕弟子云。吾死后不须埋藏。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食众生。至於终尽。不忍屠割。乃告句容县令舆着山中。使鸟兽自就啖之。经十余日。俨然如故。颜色不异。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鸟食远处。近尸之粒皆在。弟子慧朗。在都闻之。奔驰奉迎。还葬高座寺前冈。坟上起塔云(琼一生苦节。志乐弥勒。故得终尽异人。乃上生之明证也)。

  净秀尼

  秀。本姓梁。安定人。祖畴征虏司马。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秀幼而聪睿。好行慈仁。七岁自然持斋。家中请僧转涅盘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从外国沙门普练。谘受五戒。精勤奉持。礼拜读诵。昼夜不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至二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进止俯仰。必遵律范。善神敬护。常在左右。时有马先生。世呼为神人也。见秀。记言。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於佛殿内座。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惟秀惔然。还房取烛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房。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扰秀尼。欲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雁鹊鹆雀子。各乘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争设妙供。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麻衣藿食。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为业。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在於寺内。娑伽罗龙王兄弟二人。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往来无不见者。每奉诸圣僧果食。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胡跪。摄心注想。即见二梵僧。举手共语。一称弥佉。一称毗呿罗。所着袈裟。色如熟桑葚。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他日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复请罽宾国。五百罗汉。及京邑大德。见一梵僧。合众疑之。即借问。云。从罽宾来。始行十余步。奄忽不见。又曾浴圣僧内外寂静。唯有[木*(羲-ㄎ+乃)]杓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年耆力弱。复不能行。听乘舆至内殿。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闷乱。不复饮食。彭城寺惠全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全即嘱之。得生妙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是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全闻秀病往看之。述梦中事。至七月十三日少间。自梦见旛盖乐器。在佛殿西北。二十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曰。我升兜率天宫。言毕而寂。年八十九(经云。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不求断结者。是大乘菩萨。留惑度生。非同二乘取证灰身。断智涅盘。自出生死者。比也秀摄心注想。依经作观。故圣境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