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龟镜集

续藏经 兜率龟镜集
 清 弘赞辑

兜率龟镜集缘起

  是集之由作也。初本师和尚侍者远目上座。以童真入道。精修密践。得上生征应。缁素见闻。莫不感羡咨嗟。时清士曾通绍。因启师曰。绍闻。西方有往生集。行世。而兜率上生。古今不乏名贤。何独无乎。愿师撰之。以为万世龟镜。师曰。善哉。子之问也。诚为救病之良药。渡苦海之慈舟。盖以凡夫一念迷真。妄缘尘影。流浪生死。渺无返期。六趣升沉。三界奚出。未阶三贤十圣。宁免分段生方。况兹末世狂妄。多以识心影子。为见性悟道。错认石火电光。为了却生死。肆志空谈。拨无因果。毁持戒者为执相。诋看教者为钻故纸。贬往生者为小根下愚。不思马鸣龙树愿觐弥陀。无着天亲誓见弥勒。其为何根何愚哉。妄讥贤圣。轻谤经律。罪将谁代。虽云顿悟。习惑未除。一入他腹。隔阴之昏难免。五祖戒。青艹堂。逊长老。严首座。足为前鉴。识想纷飞。拟齐先哲。烦恼炽炎。言超佛祖。未证无生。终随业识流转。弥陀弥勒真大知识。舍而不参。观音势至天台净慈。诚为良友。胡不亲哉。觉生母邹氏。已蒙慈尊接引。得升内院。洪恩浩瀚。图报莫由。乃复恳本师。速成斯集。为四众之宝筏。后代之资粮。师由是捡诸经论传记。并所见闻者。汇编成帙。授我锓梓。公诸天下。觉因问师曰。未审和尚志在西方耶。兜率耶。师曰。可问取木橛去。曰某甲不解木橛音。师曰。苍天苍天。曰乞和尚垂慈显示。师曰。今日舌头不快。且待别时向你道。觉因作礼。述其巅末(五祖戒后身。为苏长公。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雁荡僧后身。为秦氏子桧)。
  时
  康熙岁次辛亥孟夏宝象林释开觉和南识

  兜率龟镜集目录

初集 应化垂迹
  傅大士  契此和尚  婆罗门  二百亿罗汉  末田地尊者  引正王  嗢嗢罗罗汉  清辩论师  佛驮跋陀罗  德光论师  道法禅师  慧览禅师  智严法师  华手比丘  戴颙处士  僧护比丘  僧旻法师  慧思禅师  苏富娄  法显禅师  道积法师  慧云法师  贞辩法师  鸿楚法师  真表律师

中集 上生内院
  金色狝猴  天女  童子  禽兽  野干  须达长者  无着世亲  道安法师  僧辅法师  昙戒法师  玄藻尼  光静尼  慧琼尼  净秀尼  彦琮法师  慧頵法师  玄奘法师  道宣律师  窥基法师  法上法师  昙衍法师  道丕法师  宝袭法师  智晓禅师  智晞禅师  惠仙法师  法诚禅师  大乘灯禅师  希圆法师  令諲法师  贞晦法师  恒超法师  循州山神  继伦法师  从谏禅师  息尘比丘  居易侍郎  玄朗禅师  法兴法师  智江法师  善本禅师  志德法师  成慈尼  释开[折/目]  开荦求寂  邹优婆夷

后集 经咒愿文
  法华经劝发品  大灌顶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分别功德论  愿见弥勒佛咒  弥勒菩萨法身印咒  七佛所说神咒经  佛说陀罗尼集经  持地论  发菩提心论  赞弥勒佛四礼愿文

  兜率龟镜集目录(终)

  

  兜率龟镜集卷上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释弘赞在犙辑

  ○初集 应化垂迹

  一切大地菩萨。住首楞严定。於十方世界。以种种色像。普门示现。诱化群生。同归觉岸。故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名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此弥勒菩萨。一生补处。次於世尊。当得阿耨菩提。得是首楞严三昧耶。佛言。其诸菩萨。得住十地。一生补处。受佛正位。皆得是首楞严三昧。时弥勒菩萨。即示现神力。一切众会。见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阎浮提中。皆是弥勒菩萨。或见在天上。或见在人间。或见出家。或见在家。或见侍佛如阿难。或见智慧如舍利弗。或见神通如目犍连。或见头陀如大迦叶。或见说法如富楼那。或见密行如罗睺罗。或见持律如优波离。或见天眼如何那律。或见坐禅如离婆多。如是一切中。皆见弥勒。或见入诸城邑聚落乞食。或见说法。或见坐禅。时诸菩萨及诸天众。一切皆见弥勒菩萨。现首楞严三昧神通势力。见已。即大欢喜。白佛言。世尊。譬如真金。虽复锻磨。不失其性。是诸大士。亦复如是。随所试处。皆能示现。不思议法性。若能通达此三昧。当知则能通达三乘一切道行。余如华严经。善财童子。入毗卢楼阁所见。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我为化度与我往昔同修诸行。今时退失菩提心者。亦为教化父母亲属。及诸婆罗门。而生於此阎浮提界。摩罗提国。拘咤聚落。婆罗门家。我住此大楼阁中。为随顺众生心故。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子故。为欲示现将降生时。大智法门。与一生菩萨。共谈论故。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令悉开悟。故於此命终。生兜率天。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善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依正两观详如经文)优婆离白佛言。世尊。今此大士。何时於阎浮提没。生於彼天。佛告离波离。却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於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瑠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冠中。有五百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乃至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不退转法轮。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於阎浮提。是名弥勒菩萨於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阎浮提。新云赡部州。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共有万亿阎浮提。劫波利村。即拘咤聚落。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甄叔迦。此云赤色。兜率陀。新云睹史多。此云熹足。彼诸天。多修熹足定故。亦云知足。於五欲知止足故)。

  傅大士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婺州义乌县人。父名宣慈。字广爱。母王氏。世为农。以齐建武四年丁丑岁。五月八日生。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与里人渔。每得鱼。常以竹笼盛之。沉深水中。祝曰。去者去。止者留。时人以为愚。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岁。娶刘氏。名曰妙光。生子。一曰普建。二曰普成。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於稽停塘下。遇一梵僧。号嵩头陀。语大士曰。我昔与汝於毗婆尸佛前发愿。汝今兜率天宫受用现在。何时当还。因命临水观影。乃见圆光宝盖。大士笑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门下足病人。当度生为急。何暇思天之乐乎。於是结庵松山下双梼树间。即今双林寺是。自号双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日与妙光营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放光集大士身。从是身常出妙香。又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每旦钟鸣。有仙人腾空而下。随喜行道。尝谓弟子曰。我得首楞严三昧。又曰。我得无漏智。弟子佥曰。首楞严三昧。唯十地菩萨。方能得之。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萨。示迹同凡耳。告大众曰。学道若不值无生师。终不得道。我是现前得无生人。昔隐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又弟子礼拜。大士因谓之曰。汝等礼我。但礼殿中佛。即我形像。又曰。我於梦中。忆得过去师。名曰。善明世尊。或问曰。善明世尊。得道时师耶。发心时师耶。答曰。非发心时师也。彼佛出世时。我为国王。供养彼佛。彼佛寿八万岁。我作佛时。寿量亦尔。大通六年。大士诣阙。武帝问大士。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自是天下。名僧云集。此处常降甘露。大士躬写经律。千有余卷。愿诸众生。离苦解脱。大士三至京师。所度道俗。不可胜计。谓弟子曰。我於贤劫千佛中。一佛耳。若愿生千佛中。即得见我。又告众曰。我舍此身时。期嵩头陀。暂往忉利天。不久还兜率天。汝愿生彼。即得见我也。大同八年。立誓持上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徧法界。常住三宝。弟子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拔济受苦众生。自今立誓三年。持上斋。每月六日不饮食。以此饥渴之苦。代一切众生酬偿罪业。速得解脱。以不食之粮。广作布施。愿诸众生。世世备足财法无量。永离爱染。不作三业。得大总持。摧伏诸魔。成无上道。誓舍身命财。普为一切供养诸佛。谨持不食上斋。而取灭度。执志烧身。为大明镫。为一切供养三宝。遂先告众曰。莫怀忧恼。夫物有生有死。事有成有败。天下恩爱。皆悉离别。今舍此秽浊之身。当得无上清净法身。唯愿徒众。无怀悲恋。生生世世。不相舍离。永为眷属。至成佛道。但自相率。共办樵薪。於双林山顶。营作火龛。愿以此因缘。当来世界。必为佛事。普度一切。共同解脱。至四月八日。弟子留坚意。范难陀等。十有九人。各请奉代师主。持不食上斋。及烧身供养三宝。复有四部弟子。刺心烧指。割耳。留大士久住世间。又曰。吾悟道已四十劫。释迦世尊方始发心。盖谓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耳。嵩头陀入灭。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诸弟子曰。嵩公已还兜率天宫待我。我同度众生之人。去已尽矣。我决不久住於世。乃作还源诗十二章。时太建元年。岁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寝疾。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师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二师因问曰。脱不住世。众或离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我去世后。或可现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盘。时年七十三。肉色不变。至三日。举身还暖。形相端洁。转手柔软。更七日。乌伤县令。陈锺耆。来求香火。结缘因。取香及四众。次第传之。次及大士。大士犹反手受香。沙门法璇等曰。我等有幸。预蒙菩萨示还源相。手自传香。表存非异。使后世知圣化余芳。初大士之未亡也。语弟子曰。我灭度后。莫移我卧床。后七日。当有法猛上人。送织成弥勒佛像来。长镇我床上。用标形相也。及至七日。果将弥勒佛像。并一小铜钟子。安大士床上。猛时作礼流泪。须臾忽然不见(详载本传。此乃大士证首楞严三昧。示现如是。如首楞严三昧经明)。

  契此和尚

  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不详氏族。自称契此。形裁腲鮾。蹙额播腹。居止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尽贮袋中。入市肆聚落。见物即乞。或酰酱鱼菹。亦投囊中。时号为长汀子。自说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或於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皆奇之。或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即曳高齿屐。人知必雨。水潦则系湿草屦。人知必晴。或坐街头。或立衢中。儿童竞逐。群而戏之。师有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徧十方。入时观自在。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师於梁贞明三年。在岳林寺东廓。盘石上。端坐示寂。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众共埋之。后见现於他州。亦负布袋而行。四众竞图其像焉(千百亿。即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万亿四大部州)。

  婆罗门

  中天竺。菩提树东。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广二十余步。迭以青砖。涂以石灰。层龛皆有金像。四壁镂作奇制。或连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铜宝瓶。东面接为重阁。檐宇特起三层。榱柱栋梁。户扉寮牖。金银雕镂。以饰之。珠玉厕错。以镇之。奥室邃宇。洞户三重。外门左右。各有龛室。左则观自在菩萨像。右则慈氏菩萨像。白银铸成。高十余尺。精舍故地。无忧王先建小精舍。复有婆罗门。更广建焉。初有婆罗门。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传闻天神在雪山中。遂与其弟往来求愿焉。天曰。凡诸愿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罗门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种善种。求胜福田。菩提树者。证佛果处也。宜时速返。往菩提树。建大精舍。穿大水池。兴诸供养。所愿当遂。婆罗门受天命。发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凿水池。於是广修供养。勤求心愿。后皆果遂。为王大臣。凡得禄赏。皆便檀舍。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图如来初成佛像。旷以岁月。无人应召。久之。有一婆罗门来告众曰。我善图写。如来妙相。众曰。今将造像。夫何所须。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灯照。我入已。坚闭其户。六月后。乃可开门。时诸僧众。皆如其命。尚余四月。未满六月众咸骇异。开以观之。见精舍内。佛像俨然。结跏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敛。右手垂。东面而坐。肃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广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颜若真。惟右乳上。涂莹未周。既不见人。方验神鉴。众咸悲叹。殷勤请知。有一沙门。宿心淳质。乃感梦见昔婆罗门。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萨。恐工人之思。不测圣容。故我躬来图绘佛像。垂右手者。昔如来之将证佛果。天魔来娆。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来告曰。汝勿忧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谁为明证。如来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证。是时第二地神踊出作证。故今像手仿昔下垂。众知灵鉴。莫不悲感。於是乳上未周。填厕众宝。珠璎宝冠。奇珍交饰。设赏迦王。不信三宝。伐菩提树已。欲毁此像。既睹慈颜。心不安忍。回驾将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惧而叹曰。毁佛像。则历劫招殃。违王命。乃丧身灭族。进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为役使。遂於像前横。迭砖壁。心惭冥暗。又置明灯。砖壁之前。画自在天。功成报命。王闻心惧。举身生疱。肌肤攫裂。居未久之。便丧没矣。宰臣驰返。毁除障壁。时经多日。灯物不灭。像今尚在。神功不亏。云云(无忧王。即阿育王。婆罗门。此云梵志。天竺四姓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