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


  万敬儒

  敬儒。庐州人。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佛经。断手二指輙复生。宣宗表其家(唐书本传)。

  吴道子

  道子。阳翟人。初名道子。玄宗改名道玄。工画。下笔有神。玄宗召入供奉。於景公寺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不售(名画记并统纪)。

  杜荀鹤

  荀鹤。字彦之。早有诗名。大中中登科。后迁主客员外郎。天佑初卒。自号九华山人。有诗集行世。其送僧诗曰。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只恐为僧心不了。为僧心了总输僧。

  李舟

  舟。字公度。陇西人。岑之子也。有文章。高志气。杜甫有诗二十六韵送之。首云。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云云)。舟尝云。释迦生中国。设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设教如释迦。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李肇国史补)。

  陆亘

  亘观察池州时。普愿禅师居南泉三十年。亘请入郡伸弟子礼。亘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亘曰寸丝不挂。师曰阶下汉。亘见人双陆。拈起骰子。云恁么不恁么。祇恁么信彩去时如何。师拈起云。臭骨头。花十八(传灯)。

  李节

  节为河东节度巡官。【标】大中八年潭州岳麓寺沙门疏言往太原求大藏经。河东节度使司空卢钧.副使韦宙以经施之。节饯之以序曰。业儒之人喜排释氏。其论必曰禹汤文武之代皆无有释。释氏之兴。源於汉。流於晋。弥漫於宋魏齐梁陈隋。此衰世之所奉也。宜一扫绝刬草之。使不得滋。论者之言粗矣。抑能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吾请精而言之。昔有一夫肤腯而色凝。气烈而神清。怡然保顺。医与祷无用也。复一夫而有风湿之疴。背癃而足躄。耳聩而目瞑。於是用攻熨焉。事禳禬焉。是二夫者胡相反耶。病与不病异耳。呜呼。三代之前世康人良。禹汤文武德义播之。周公孔子典教持之。道风虽微。渐渍犹存。诈不胜信。恶知避善。暨三代之季。世病矣。风俗大败。诈力相乘。善以柔退。恶以强用。上下相仇激为怨俗也。释氏之教以清净恬虚为禅定。以柔谦退让为忍辱。故怨争可得而息也。以菲薄勤苦为修行。以穷达寿夭为因果。故贵贱可得而安也。怨争息则干戈盗贼之不兴。贵贱安则君臣民庶之有别。此佛圣人所以救衰世之道也。不有释氏尚安救之哉。今论者不责衰世之俗为难移。而尤释氏之徒为无用。是不怜抱病之夫而诟医祷之为何人也。不思释氏救世行化之为大益。而且病其宫墙之丽。徒众之蕃。雕锼彩绘之费。吾故曰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昌季年。武宗大剪释氏。巾其徒。撤其居。容貌於土木者沉诸水。言论於纸素者投诸火。分命御史乘驷走天下察。敢隐匿者罪之。於是天下名蓝真宇毁去若扫。天子建号之初。雪释氏。不当废也。亟下诏复之。而自湖以南。远人畏法。体朝廷之严旨。焚撤经象殆无遗余故。今明命虽颁。莫能得其经籍。道林寺湘西之胜游也。有释疏言。独曰。太原府国家旧都佛祠最多。大帅司空卢公天下仁人。我第往求遗书。或可得。既上谒军门。公果诺之。四驰以求逸文。月未几得经律论五千四十八卷辇而归。嘻释氏救世之道既言之矣。向非我明君洞鉴理源。何能复行其道。非司空公克崇大法。何能复全其书。非沙门疏言深识法运。何能不惮远求以遂兹盛典。奉圣上之命兴释氏之宗。惠及后人。其功用有不可胜言者(通论)。

  裴肃

  肃。字中明。孟州济源人。【标】尝任越州观察使。捐俸重修龙兴寺大佛殿(今宝林寺)。初殿隳坏。众请昙彦法师修之。彦曰非贫道缘力也。后三百年有绯衣功德主来兴此殿。寺众刻石记之。及肃赴任。施俸修殿。果应彦记(释鉴)。

  裴休

  休。字公美。肃子也。操守严正。昼讲经。夜着书。终年不出户。有馈鹿者。休不食。曰。蔬食犹不足。今一啖肉。后何以继。擢进士为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宗尝曰。休真儒者。然嗜浮图法。讲求其说。当世嘲之而所好不衰。休刺洪州。入龙兴寺。观画壁曰。容仪可观。高僧何在。众无对。休曰此间有禅僧否。或曰。有运禅师混迹洒扫。可问之。休延至。以前语问之。运朗声曰裴休。休曰诺。运曰在甚么处。休豁然契会。遂延入府朝夕问道。因师黄蘗。休又尝与圭峰密禅师游。入其阃域。受其显诀。议者以圭峰为禅耶律耶经论耶。休论之曰。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而法必同。行不必同也。故密师之道以知见为妙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二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往。吾师耻之。故皇皇於济拔。汲汲於开诱。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高僧传)。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赐紫大达法师端甫卒。休制碑。略曰。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舍此无以为丈夫。师年十七为比丘。自是经律论无敌於天下。德宗闻其名征之。一见大悦。顺宗仰其风。亲之若昆弟。宪宗幸其寺。待之若宾友。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也。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天子端拱无事。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於灵山。开法场於秘殿。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休平居不御酒肉。作劝发菩提心文。撰圆觉经序.法界观序.禅源诠序。世服其精要(旧唐史并传灯)。

  李商隐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诗文瑰迈奇古。号西昆体。其赞佛偈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吾不知。聃师竺乾。善入无为。稽首大觉。吾师师师。商隐慕悟达国师知玄之道。以弟子礼事之。尝苦眼疾。乞玄冥祷。玄寄天眼偈三章。读讫疾愈(僧传统纪)。

  吕岩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於长安酒肆遇锺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锺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傍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於言下有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后谒潭州智度觉禅师有曰。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远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聊作一绝奉记。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五灯会元)。

  佛法金汤编卷第九

    天台释如惺重校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梁

  都汴徙洛二主一十六年。

  太祖

  帝姓朱。讳温。宋州砀山午沟里人。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曰朱五经。黄巢起。温为先锋。后背巢归唐。僖宗赐名全忠。即位改元开平。诞节勑百官诣寺行香祝寿。【标】吴越王钱镠幼子令因为僧。赐紫衣。号无相大师。加同三十腊(五代史并统纪)。

  均王

  王讳瑱。字友贞。太祖第三子。即位於大梁贞明元年。东塔院沙门归序进经论会要。编入大藏。赐号演教大师(五代史并统纪)。

  唐

  起太原入汴徙洛。四主。一十三年。

  庄宗

  帝讳存勖。姓李。其先沙陀人。自号朱耶。至其后世遂以朱耶为姓。唐懿宗以其祖赤心讨庞勋有功。赐姓名曰李国昌。国昌生克用。克用生存勖。存勖即位。改元同光。诞节勑僧录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内殿谈论。设千僧斋。【标】二年勑兴化奖禅师入内咨问禅法。帝曰。朕下大梁。收得一颗无价宝珠。未有人酬价。奖曰请陛下宝看。帝以手舒朴头角。奖曰帝王之宝谁敢酬价。帝悦。奖亡谥广济大师。通寂之塔(五代史并传灯)。

  晋

  起太原。都汴。二主。一十一年。

  高祖

  帝讳敬塘。姓石。明宗之壻。父枭捩鸡出於西夷。契丹主立敬塘为帝。改元天福。国忌勑宰臣百僚诣寺行香饭僧。永以为式。【标】汉中沙门可洪进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勑入藏(五代史并统纪)。

  出帝

  帝讳重贵。高祖兄。敬儒之子。开运元年勑为高祖写大藏经。奉安明圣寺以资冥福(统纪)。

  汉

  起太原。都汴。二主。四年。高祖讳知远。姓刘。其先沙陀部人。

  周

  都汴。三主。九年。

  太祖

  帝讳威。姓郭。刑州尧山人。即位改元广顺。诞节勑宰臣百僚诣寺观建祝圣道场(五代史)。

  世宗

  帝讳荧。姓柴。邢州人。幼从姑长太祖家。以谨厚见称。太祖以为子。封晋王。寻即位。【标】显德元年齐州开元寺义楚法师进所撰释氏六帖。勑付史馆颁行。赐紫方袍仍加明教大师之号(高僧传)。

  五代十国
  吴

  据庐州。统二十八州。四世。四十六年。王杨行密。字化源。庐州人。昭宗天复二年封吴王。

  南唐

  据金陵。统三十五州。三世。四十九年。

  李昪

  昪。字正伦。自称唐建安王恪之后。吴杨行密养为子。诸子不能容。乃乞徐温冒姓徐。名知诰。后受吴禅。国号南唐。复姓李。更名昪。即李先主。升元初改徐温所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请抚州崇寿寺休复悟空禅师居之。升元二年改瓦官寺为升元寺。又改报先院为兴慈寺(刘宋元嘉二年。文帝为高祖建寺曰报恩。唐会昌末废之。杨吴太和六年毗陵郡公徐景运为亲重建曰报先院。宋政和中改能仁寺)。昪居建康作无遮大斋七会。天竺中印度沙门进贝叶书及舍利为贽。【标】昪召僧智玄译其书并图李长者像。班之境内(五代史并金陵志)。

  李璟

  璟。昪长子。谥元宗。即李中主。保大中为先主造寺曰奉先(即保宁寺)。璟迁都南昌。以子从嘉守建康。璟造庐山开先寺。璟殂。从嘉嗣位(金陵志并纪载)。

  李煜

  煜。字重光。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及嗣位更名煜。即李后主。尝请文益禅师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禅师。迁住清凉寺。文益示寂。煜为建塔。奉全身葬於江宁县之丹阳。勑谥大法眼。塔曰无相(纪载并传灯)。【标】上元县民暴卒复苏云。至冥司。见先主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冤诉受苦。汝归可语嗣君。凡寺观鸣钟。吾苦暂休。可造一钟尤善。吾在位日曾以于阗国所进玉天王像藏于瓦官寺佛左膝。人无知者。汝以为验。煜遂诣寺取玉像。感泣无已。乃造锺於清凉寺。镌其上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蒋山(曾慥类说并珠林)。

  楚

  据潭州。统三十三州。六世。五十七年。

  马殷

  殷。字霸图。许州人。昭宗拜为潭州刺史。梁太祖封为楚王。石门蕴禅师迁住夹山。道由潭州。王出城延接。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大道。师曰。御驾六龙千古秀。玉阶排仗出金门。王大喜。延入天册府供养(释监)。

  吴越

  据杭州。统十三州。四世。八十四年。

  钱镠

  镠。字具美。钱唐人。唐僖宗时镠率乡兵破走黄巢。昭宗拜为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天复二年封越王。梁太祖封吴越王。唐庄宗赐玉册金印。年八十一。谥武肃王(纪载)。尝遣沙门清外同王弟铧往四明阿育王山迎释迦舍利塔。舟还西陵。塔夜放光。浙江如昼。王躬迎至罗汉寺。广陈供养。【标】王镇越时患目眚。梦素衣仙人言来自永嘉。明日果有永嘉僧以大士像献。言得之海潮。示梦欲归。越王见像而目即明。乃创庵曰兴福。以奉之(兴福。今圆通寺。像犹存。出统纪)。王请镜清道怤禅师住杭之天龙寺。又建龙册寺以居之。命沙门可周於天宝堂夜为冥司讲经。鬼神现形听法。赐可周金钵紫衣加精志通明之号(高僧传)。

  钱弘佐

  弘佐。文穆王元瓘子也。袭封吴越国王。谥忠献。【标】尝遣僧慧龟往双林启善慧大士傅公塔得灵骨十六片。如紫金色。舍利无数。乃迎灵骨并净瓶香炉扣门槌诸物至钱塘安光册殿供养。建龙华寺。以灵骨塑大士像於寺(统纪)。

  钱弘俶

  弘俶。文穆第九子。袭封吴越国王。谥忠懿。尝慕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箧中置印心咒。经十年讫功。布散部内(统纪)。王延衢州道潜禅师入府受菩萨戒。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建大伽蓝於南山曰慧日。永明请潜居之。潜尝从王求塔下十六金铜罗汉像。王适梦十六人从潜而行。乃异而与之。此净慈所以有罗汉殿也。尝请雪窦延寿禅师开山灵隐新寺。明年迁住永明(净慈寺记)。【标】福州支提山有天冠菩萨一千眷属。王施七宝铸天冠像一千尊。仍造寺宇(支提寺记)。王因览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以问韶国师。师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遂召以问。寂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多出海外。於是遣使十人往日本取教典以回。为建寺螺溪。曰定慧(统纪)。王尝饭僧。问延寿曰。今日还有真僧降否。答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化身也。此机一泄。即跏趺而逝。肉身犹存(法相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