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金汤编


  闽

  据福州。统五州。六世。五十五年。

  王审知

  审知。字信通。光州人。梁封闽王。王尝延雪峰存.玄沙备二禅师入府求示心法。乃云。大王志心听取。幻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觉了是大王自性。观心无心从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已知本性则一时放下。不得别生丝毫许也。【标】王礼二师曰。吉生庆幸得逢指示。舍金二十锭。二师不受。王问玄沙曰。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从何而有。师曰。此本源真性徧周法界。为妄想故而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受千般苦。身有轮回。大王既知觉了。不落恶趣。但请大王频省妄念。归真合道。王作礼喜受(雪峰录)。尝建鼓山寺。请晏国师开山。玄沙示寂。为建塔。赐号宗一禅师。又请棱禅师居长乐府西院。奏额曰长庆。雪峰示疾。王命医诊视。师曰。吾非疾也。竟不服药。经月余游蓝田归。澡身。中夜入灭。初王雅隆师道。其住雪峰。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释监)。

  王延钧

  延钧。审知次子。素奉佛法。度僧一万人。由是闽中多僧。尝请罗山和尚开堂说法。升座敛衣左右顾视便下座。王近前执罗山手曰。灵山一会何异今日。师曰将谓你是个俗汉(传灯)。王请建州梦笔和尚斋。问云和尚还将得笔来也无。师曰。不是稽山绣管。亦非月里兔毫。

  王延羲

  延羲。审知少子。王度僧万一千人。【标】尝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层。功未半。光发如盖者三夕。既成。光耀际天又三夕。王生慰幸。遂额其塔曰净光。又建寺其下(稽古略)。

  南平

  据创州。统三州。五世。五十七年。王高季兴。

  东汉

  据大原。统十一州。三世。□十□年。王刘旻。

  蜀

  据成都。统四十八州。二世。三十五年。

  王建

  王讳建。贯休入蜀。以诗谒建曰。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建待以殊礼。赐禅月大师之号(手鉴)。

  后蜀

  据成都。统四十六州。二世。四十一年。王孟知祥。

  南汉

  据广州。统四十七州。

  刘隐 龑

  隐。上蔡人。梁封南平王。立功岭南。遂有南海之地。既卒。弟岩袭位。更名龚。又改名曰龑。即帝位。乃改国号曰汉(纪载)。【标】初龑将兴兵。命驾就灵树敏公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敏怡然坐化。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侍者乃出奁子。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王乃请文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僧宝传)。

  赵王镕

  王讳镕。帅真定。自称赵王。尝入东院访从谂禅师。值师坐禅。镕礼拜讫。左右问师曰。列土主来。为甚么不起接。师云。你不会老僧意。这里下等人来出山门接。中等人来下禅堂接。上等人来禅床上接。不可唤大王作中下等人也。恐屈大王。王欢喜。请入内供养。师既屇城门。阖城威仪迎之。入内。师才下宝辇。王乃设拜请师上殿正位而坐。师良久以手斫额云。阶下立者是何官长。左右云乃是诸院尊宿并大师德。师云他各是一方化主。若在阶下老僧亦起。王乃咸命上殿。是日斋筵将罢。各问佛法。师运慈悲一一开悟。一日王又入东院访师。师不起。以手拍膝云会么。王云不会。师云。自小持斋今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王问师云。和尚尊年有几个齿在。师云只有一个。王云争吃得物。师云。虽然一个。下下咬着。【标】王赞师像曰。碧溪之月。青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禅林类聚)。

  宋齐丘

  齐丘。不知何许人。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以齐丘为谋主。后相南唐。初隐士谭景升居终南山。与陈搏为友。着化书百十萹。尝游三茅山。见齐丘有仙风道骨。出书示之。属为序。齐丘乃窃以己名行世。其六十六萹有曰。梓潼帝君尝言于受业报为邛池龙。羁於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欢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尔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於向来孝忠家国。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仇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於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於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嗔恚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朗。内外罄然。如虚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蜀有梓潼帝君庙)。

  边镐

  镐初生。父母梦谢灵运入室。故小名康乐。【标】仕南唐以都虞侯。从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获皆全之。建人谓之边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谓之边菩萨。既而为节度使。惟日设斋供盛修佛事。潭人谓之边和尚(五代史)。

  刘煦

  煦。字耀远。涿州归义人。唐昭宗天佑中为军事衙推。五代晋开运初授司空平章事。又监修国史。撰唐书。佛祖灵迹咸载之。尝撰神秀传。略曰。昔后魏末有僧达磨者。本天竺国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初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不契。乃之魏。隐於嵩山少室寺而卒。其年魏使宋云於[葸-十+夕]岭见之。后门徒发其墓。但见衣履而已。达磨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云云(本传并正宗记)。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

    天台释如惺重校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一

    会稽沙门 心泰 编
    天台沙门 真清 阅

  宋

  都汴。起太祖庚申。尽钦宗丙午。九主。一百六十七年。

  太祖

  太祖讳匡胤。赵姓。其先涿人也。太祖生於洛阳。故为洛阳人。父弘殷。追谥宣祖。太祖仕周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诏北征。宿陈桥驿。将士推戴以黄袍加身。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禅。诏以是年二月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普度童行八千人(国朝会要)。十二月诏於广陵战地造寺曰建隆。赐田四顷。命沙门道晖主之(年录)。【标】初太祖目击周世宗镕范镇州大悲菩萨铜像铸为钱。太祖密访麻衣和尚问曰。自古有毁佛天子乎。麻衣曰。何必问古事。请以柴官家目击可验。太祖曰。主上(世宗)神武聪明。善任人。日夜图治。以混一为心。有唐太宗之风不知天下何日定矣。麻衣曰甲子至将大定。太祖因问。古天子毁佛法。与大周何如。麻衣曰。魏太武毁寺焚经像坑沙门。故父子不得其死。周武帝毁佛寺籍僧归民。未五年遽萦风疹。北伐年三十六崩於乘舆。国亦寻灭。唐武宗毁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传。而黄巢群盗并起。太祖曰。天下久厌兵。毁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衣曰。白气已兆。不逾数月至申辰当有圣帝大兴。兴则佛法赖之亦兴。传世无穷。请太尉默记之。及即位。屡建佛寺。岁度僧人(欧阳外传)。二年圣诞日。京师及诸郡县咸令有德沙门升座祝圣。永为常准。三年诏每岁试童行。通妙法华经者祠部给牒披剃。乾德四年诏遣僧百人往西域求经。开宝元年九月诏成都府造金银字藏经各一藏。敕兵部刘熙古监视。五年敕刻佛经一藏。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造金银字经数藏(稽古略)。【标】八年上自洛阳回京。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赵普因奏事见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读兵书可也(北山录)。

  太宗

  太宗讳匡乂。更名炅。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标】太平兴国元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十七万人(国朝会要)。二年初。周世宗废龙兴寺以为官仓。国初寺僧击鼓求复。至是不已。帝遣使持剑诘之曰。前朝为仓日久。何为烦渎天庭。且密戒使者惧即斩之。僧词自若曰。前朝不道毁像废寺。正赖今日圣朝兴复之耳。贫道何畏一死。中使以闻。帝大感叹。敕复之。赐额曰太平兴国(宋朝事苑)。三年。沙门赞宁随吴越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敕住左街天寿寺。令修僧史。四年诏赞宁乘驿往明州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养。复得舍利一颗。造塔十一级於开宝寺。帝手自安奉。五年正月敕张廷训往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真容院。勑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娥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建开圣禅寺於诞生之地。奉优填王栴檀瑞像。敕卫钦往泗州修僧伽大师塔凡十三层。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七年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十月敕赞宁编修高僧传。自唐贞观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成三十卷。敕赐入藏。是年帝遣使钟山祭志公。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八年帝以新译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於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统纪)。【标】御制圣教序略曰。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导群迷阐扬宗性。义理幽玄真空莫测。包括万象譬喻无根。综法网之化纲。演无际之正教。拔四生於苦海。译三藏之秘言。大则说诸善恶。细则比於河沙。含识万端弗可尽述(全文见藏经)。

  真宗

  真宗讳元侃。更名恒。太宗第三子。咸平元年诏赞宁为右街僧录主管教门事。帝尝制崇释论。略曰。奉乃十力。辅兹五常。上法之以爱民。下遵之而迁善。诚可以庇藜庶而登仁寿也。又曰。释氏戒律之书。与周孔荀孟迹异而道同。大旨劝人为善。禁人为恶。不杀则仁矣。不盗则廉矣。不惑则信矣。不妄则正矣。不醉则庄矣。景德四年臣僚言。愚民无知。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蠧害国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上曰然。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三所。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二年敕江宁府长干寺曰天禧。塔曰圣感。四年宰相寇准.翰林杨亿以四明知礼法师行业及遗身事奏闻。帝曰。但传朕意。请留住世。特赐法智大师之号。帝注四十二章经入藏颁行(统纪并稽古略)。帝制圣教序。略曰。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载初定。万汇於以发乎端。清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於是乎像法来於中国。真谛流於中夏。洞贯今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括九围。玄妙之门莫能究。言乎妄想则五蕴皆空。现乃真容则一毫圆满。广大之教岂能纪述者哉。

  仁宗

  仁宗。讳祯。真宗第六子。天圣元年帝常顶玉冠。冠上琢观音像。左右以玉重。请易之。帝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分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令回礼於大士也(郑景重家集)。【标】九年四月勑韶州守臣诣宝林山南华寺。迎六祖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钵记。景佑四年诏曰。朕荷祖宗之休。丕承洪业。未尝不虚怀逸士昃席幽人。雅闻天台之石桥。近接四明之雪窬。智觉之遗风具在。应真之灵迹俨存。慨想名山载形梦寐。今遣内侍张履信赍沉香山一座。龙茶二百斤。银五百两。御服一袭。表朕崇重之意。庆历三年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初太祖疑宣律师佛牙非真。遣使取自洛。以火煅之。色不变。太祖敬其神异。御制发愿文。太宗复取验以火。御造偈赞申敬。因奉安相国法华院。真宗又迎供开宝寺。瞻拜之。夕神光洞发。御制偈赞。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忽得舍利一颗。五色映人。帝因为赞。皇佑元年内侍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建寺。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修.程师孟奏请庐山圆通寺居讷。讷称疾不起。讷以怀琏应诏。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至和二年大觉乞归老山中。帝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不许。【标】嘉佑三年契嵩进正宗记十二卷.辅教编三卷.定祖图等书。帝览其书。至谋道不谋名。为法不为身。叹爱其诚。赐其书入藏(僧宝传.统纪.雪窦寺记.宸奎阁记)。

  英宗

  英宗。讳宗寔。仁宗之兄。濮王第十三子。仁宗立为皇太子。赐名[目*署]。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观世音菩萨始自石晋。至今治平。福天下。泽生民。前后灵迹甚着。宰相曾公亮敷陈其事。遂赐额曰灵感观世音院。【标】是年勑大相国寺造三朝御制佛牙赞碑。翰林学士王珪撰文。左仆射魏国公贾昌朝书。右仆射兼译经润文使魏国公韩琦立石。太宗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采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真宗赞曰。西方大圣号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妙果。庶期饶益富黎元。仁宗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夸-大+(((嘹-口)-小)-日)]是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祇见遗空冢。何处将身示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三年净因琏禅师乞归四明阿育王山。帝赐手诏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师遂建宸奎阁以奉先朝圣制(统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