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马。在通前后。有一人走马告通曰。莫怕莫惧。汝具修功德。前后围绕。不能为害。行可七里有余。至一塔庙。即入其中藏隐。蛮即还营。忽有二僧来通所。语通云。檀越诵金刚般若法华。礼念诸佛。不可思议。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马在汝前后者。并是法华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怨贼伤害汝身。好修福业。诵持经典。莫生懈怠。一切诸善神王。恒相卫护。作是语讫。即乘空而去。通经日不得食。非常饥乏。须臾有二童子。将一钵饭并酱菜及饼。与通而食。食讫又告通。勤修功德。诵般若经。莫令废阙。语讫主乘空而去。通涕泪悲泣。深心忏悔。即投大军。频经三阵。不被寸铁所伤。据此因缘。并是法华般若之力。於后蛮破。官军放还。专心诵持法华般若。不敢怠慢。
  又曰。贞观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终。遂被将向王前。阅过徒众甚多。通在后而立。其典唱名。王即问其善恶之业。亦依次而配。末后始唱通过。具问生存作何福业。通即启王言。一生已来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等。常持齐戒六时礼佛。王闻此言。即合掌恭敬。叹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议。语使者当取之日。据何簿帐而追。付主司。细捡文籍。不枉将来。其主司开天曹检报。此人更有六年寿命。未合即死。王乃索案自寻。果然非谬。语左右侍者。取床几将来。即於南厢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殿上西边安置。铺种种毡褥。遣通上床诵经。便诵般若法华各一卷。并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人诵经及修功德文簿典与通。向西厢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经藏。所有功德簿帐。咸在其中。并七宝严饰。使者於最下中取得一卷。可有十纸。题名。袁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边开检。其中注通诵般若经一万遍。礼佛齐戒功德。总在其中。王语使人。其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将地狱观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勑。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余。有一大城。楼橹却敌。铁网垂下。门中有四狱卒。头如罗剎。身形长大。手持铁叉。左右而立。有二铜狗。在门两厢。口吐融铜。流灌狱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并从此门而入。十八地狱。并在此城。通见如此。身心战栗。无以自安。领将诣王。白言见地狱讫。王语通云。汝今具见受罪福业。好勤精进。读诵莫废。汝今有命六年在。放汝还家。莫生退心。落入恶道。无人救汝。必须读诵不退菩提。放汝长年。至老命终。必生净土。
  朝请大夫行国子监大学博士吴思玄。常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日别两遍。五六年后。即日别一遍。兄思温以长安元年任汉州县竹县令。染患入京医疗。寄在殿中省尚药奉御张庆家针灸。忽然病发。非常困重。张庆绾摄诸巫术之士。时有务州褚细儿。亦甚见鬼。在庆中庭。为温祈祷。其时着绯官数人。思玄在别处止宿。人报兄患发。奔走来看。先至庆中庭。亦同祈请。未曾与褚相识。褚遂云此官不知何人。诸鬼神见之皆悉散走。思玄闻此。倍加精励念诵。一二日间。兄病遂差。初思玄去万岁登封元年行至中渭桥。见一人甚老。着重缞(音催)服。怪而问之。老人云。某乙年八十二。为亲生母着服。母年一百七岁。近日始亡。复问作何将养。得此长寿。其人报云。娘年四十三时。有人教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每日两遍。从少至老。未曾暂阙。更有阿姨并及邻母。总有四人。同业相共受持。姨亡已经一年。寿一百十四岁。自余两个。今各年九十已上。至今并在(吴思玄亲自录出)。
  申州大云寺僧释德遵者。即义阳县人也。时年五十一二。染疾弥留。气力虚惙。时起彼有张照藏者。洞晓阴阳。有张则者。极明医术。推步年命。以为厄运之期。诊(音轸)候经脉。(音夌)治非针药之救。遂启请发愿。诵金刚般若经。力疾扶羸。日数十遍。诚心恳至。感乎幽明。却倚蒲团。因而弥励。不舍昼夜。诵持此经。未盈旬月。渐觉瘳(音柚)愈。将涉时序。了然痊复。长安三载。献忠任申州司户。其僧尚存。向逾七十。每见自说。嗟叹者久之。德遵自此之后。常以般若为务。则知大乘之力。岂术数能知。非夫净信通神。达空体妙智。该上上者。焉肯勤而行之乎。
  杜思讷者。京兆城南人也。任潞州铜鍉(音提)县尉。考满之后。年登七十。又染瘦病。日渐虚羸。当时名医。咸谓难济。虽加药饵。(音二)诊候未瘳。时权瓘(音贯)注得汉州司功之任。就别临诀(音决)之际。词气凄(音妻)凉曰。(音越)虽是生离。即成死别。然宿心正信。发始深诚。遂谓瓘曰。唯发愿诵般若经。将希生路。遂即发心诵金刚般若经。不逾时月。渐觉瘳(音抽)愈。恳诚弥励。屡(力芋反)见光明。瓘后入京。讷已痊复。静惟福力。不可思议(汉州司功权令瓘说)。
  赞曰。恭惟众圣。爰起三坚。一尘一劫。无量无边。宁惟万万。何止千千。不生不灭。非代非年。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灭罪篇第三(并序三章)

  夫三界虚妄。一心所作。心在分别。一切俱邪。心绝攀缘。则万殊皆正。夫心者。不内不外。亦不中间。心垢则众罪咸生。心净则众罪同灭。祸福不牵於物。垢净必在於心。故上士忘心。见诸相而非相。达人齐观。悟非色而非空。由是犯律比丘。顿除疑悔。破戒菩萨。还入圣流。然则业以心成。罪随心灭。式广普贤之路。爰申灭罪之篇。
  萧瑀金刚般若灵验记曰。鄜(音敷)州实室寺僧法藏。戒律清淳。慈悲普行。随开皇十三年。於洛交县苇川城造寺一所。僧房二十余间。佛殿讲堂等三口。并七架六栿(音伏)砖瓦砌饰。修理华丽。丈六大像一躯。总有四铺。铺皆十一事。庄严不可思议。观世音石像一躯。金铜隐起。千佛屏风等。并庄严成就。至大业五年。勑但是诸处佛堂之内佛像者。并移州内大寺。伽蓝补坏修理并已成就。法藏又造一切经。已写八百余卷。造长纸。於京城月爱寺抄写。檀轴精妙。法藏至武德二年闰五月内。得患困重。经余二旬。乃见一人。青衣服饰华丽。在当楼上。手持经一卷。告法藏云。汝一生已来。造大功德。皆悉精妙。汝今互用三宝物。得罪无量。我所持经者。是金刚般若。汝若能自造一卷。至心诵持。一生已来。所用三宝物罪。并得消灭。藏即应声。若得灭罪。病又瘳(音抽)差。即发深心。决定敬写金刚般若百部。诵持不废。又云。一生已来。虽作功德。未曾抄写金刚般若经。诸佛觉悟弟子。唯身上所有三衣瓶钵等。即当尽舍。付嘱大德。自知病重。遗嘱弟子及亲知。为造金刚般若经百部。舍婆提城舍卫国。各中半抄写并庄严了讫。散与一切道俗读诵。般若威力。不可思议。救拔一切众生。作是语已。藏即命终。将至王所。具问一生作何福业。藏即分踈。造佛像。抄写金刚般若百部。施一切人转读。兼写余经八百卷。昼夜诵持般若。不尝废阙。王闻此言。师造功德极大。不可思议。即遣使藏中取功德簿。将至王前。王自开检。并依藏师所说。一不错谬。王言。师今造寺佛像。抄写经典。及诵持般若。功德圆满。不可思议。放师在寺。劝化一切读诵般若。具修一切功德。莫生懈怠。师得长寿。后命终之日。即生十方净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前校书即吴兴[淡-火]嘉会。太宗时以罪徒配兰州。自到已来。每思乡邑。其后日。则礼佛兼於东南望泰山礼拜。愿得还乡。经二百余日。永徽六年十月三日夜半。忽见二童子。仪容秀丽。绮衣纨袴服饰鲜华。云。儿等并是泰山府君之子。府君媿先生朝夕礼拜。故遣近接。即须同行。嘉会云。此去泰山三千余里。经途既远。若为能到。童子曰。先生但当闭目。儿自有马。嘉会即依其言。须臾而至。见宫阙廊宇。有若人间。引人谒拜府君。府君为之兴。须臾之间。延入曲室。对坐言语。无所不尽。府君说云。人之在生。但犯一事。生时不发。死后冥官终不舍之。但能日诵金刚般若经。大得灭罪。又云。前有一府君。为坐贪秽。天曹解之。问知今府君姓刘。(音流)不敢问字。谒见之后。每夜恒与嘉会双陆。兼设肴馔。嘉会如厕。於小厅东头。见姑臧令慕容仁轨笏(音忽)而坐。嘉会召问之。云。不知何事。府君追来已六十余日。嘉会还。为府君言之。府君令召仁轨。谓之曰。公县下有妇女阿赵。行私县尉。他法抽杀。此妪来诉。县尉遂误追明府君耳。府若庭前有一大盆。其中贮水。令仁轨洗面。乃赐之食。食讫云。欲遣儿送明府。恐为群凶所逼。乃自命一儿。故送仁轨。双陆七局。其儿便还。云已送讫。又云。慕容明府不敢坐於大堂。今居堂东头一小房内。嘉会即辞府君。府君放去。嘉会具为州县官言之。州官初不之信。兰州长史赵持满。故令人於姑臧访问仁轨。仁轨云。从去九月内。得风疾。手足烦疼。遂便灸灼三十余处。家人觉其神彩恍忽。十一月初。便得疗损。校其日数。莫不暗同。县尉拷杀阿赵事皆实录。县尉寻患。旬日而死。初嘉会谒见府君之时。家人但觉其神爽昏耄而已。既而每日诵金刚般若经。以为常业。寻还本土。至今现在(丘贞明说。余令后见嘉会所说亦同)。
  又曰。龙朔元年。洛州景福寺比丘尼修行。房中有一供侍童女任五娘死。修行为立灵座。经於月余。其姊及妹弟於夜中忽闻灵座上呻吟。其弟初甚恐惧。后乃问之。答曰。我生时於寺中食肉。坐此大受苦痛。我体上有疮。恐污床席。汝可多将灰置床上也。弟依其言。置灰后看床上。大有脓血。语弟曰。姊患不能缝衣。汝大褴缕。宜将布来。我为汝作衫及袜(音袜)。弟置布於灵床上。经宿即成。又语其姊曰。儿小时患染。遂杀一螃蟹取汁。涂疮得差。今入刀林地狱。肉中见有折刀七枚。愿姊慈流。为作功德救助。知姊煎迫。卒不济辨。但随身衣服。无益死者。今并未坏。请以用之。姊未报。间乃曰。儿取去。良久又曰。衣服已来。见在床上。其姊试往视之。乃是所敛之服也。姊遂送至净土寺宝献师处。凭写金刚般若经。每写一卷了。即报云。已出一刀。凡写七卷了。乃云。七刀并得出。讫今蒙福助。即往托生。与姊及弟哭别而去(吴兴沈玄法说。与净土寺僧智整所说亦同)。
  赞曰。有情曰凡。无爱为圣。惟罪生灭。随心垢净。正念忘怀。即邪为正。六缠九恼。同归实性。

  神力篇第四(并序十六章)

  昔者娲皇御极断鳌以补天。夷羿(音诣)弯弓解鸟而落日。璇台之上。载驱夏后之龙。瑶水之滨。更舞周王之骏。(音浚)仙公之潜流吐火。元方之匿影分形。况乎道契如如。切无等等。将开于塔。移天人於他界。不起于座。示妙喜於阎浮。圣烈巍巍。固无得而称矣。故迹其尤异者。列为神力篇。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梁时有一婆罗门师。名法藏。能持经咒辟诸邪恶。有一小僧。学咒数年。自谓成就。堪伏邪魅。同行来诣江畔。遂投宫亭湖神庙止宿。诵诸禁咒。其夜庙神遂来杀之。藏闻弟子身死。怨恨。自来到神庙庑。夜宿谓咒。因亦致死。于时同寺一僧。每持金刚般若经。闻藏师徒并为神杀死。故来神庙。座上诵般若经。夜半闻有风声。极大迅(音峻)速。须臾见一大人。身形瑰异。奇特可畏。种种形容。眼光似电。师端坐正念。诵经不辍。不怕不惧。神来至前。摄诸威势。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听诵经讫。师问神曰。檀越是何神祇。初来猛迅。后乃寂然。神言。弟子是此宫亭湖神。为性刚强猛戾。见师诵习大乘经典。功德大大不可思议。是以伏听。师言。檀越既能如此信敬。何意打杀前者诵咒二僧。神言。彼僧不能诵持大乘经典。弟子入庙。逆前放骂。专恶言降伏弟子。二僧见弟子形貌。自然怕死。非故杀比丘。诸人知师入神庙宿。恐同前二僧。至明相率往庙迎问。师乃安然。诸人等甚大嘉庆。问师具知。诸人因此发心受持般若经者甚众。
  又贞观元年。蓬州仪陇县丞刘弼。前在江南任县尉。忽有一鸟於房门前树上鸣唤。人云。是甚恶鸟。此鸟至者。必杀家长。弼闻恐惧。思念无计。夜间梦见一僧。令读金刚般若经一百遍。善神来拔。此树隔舍掷着大街巷中竟无亦答。般若之力其大矣哉。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陇西李虔观。今居郑州。明庆五年。丁父福胤忧。乃刺血写金刚般若经。及般若多心经各一卷。随愿往生经二卷。出外将入。即一度浴后。忽闻院中有异香气。非常郁烈。邻侧并就观之。无不称叹(余令曾过郑州见彼亲说。友人所传)。
  又曰。曹州济阴县西二十里村中。有一精舍。龙朔二年冬十月。有野火暴起。非常炽盛。乃至精舍。遂踰越而过。兼及僧房。草舍焚燎总尽。唯有金刚般若经一卷。犹俨然如故(曹州参军事〔廗〕元袆所说)。
  又曰。明庆年中。平州人孙寿於海滨游猎。见野火炎炽。草木荡尽。唯有一丛茂草。不被焚燎。疑此草中有兽。遂以火爇之。竟不能着。寿甚怪之。遂入草间寻觅。乃见一函金刚般若经。其傍又见一死僧。颜色不变。火不延燎。盖为此也(孙寿亲自见。说之)。
  又曰。前大理司直河内司马乔卿悭。纯谨有至行。永徽年中。为扬州户曹。丁母忧。居丧毁瘠。刺心上血。写金刚般若经一卷。未几於庐(音闾)上生芝草二茎。经九日长一尺八寸。绿茎朱盖。日沥汁一升。傍下食足。味甘如蜜。尽而复生。如此数四(音乡同僚数人向余令说。余令孝子传亦具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