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别传注

  虽有折角重席。忍无所容与。
  折角者。前汉书。朱云。字子游。鲁人。善周易。特少府。姓五鹿。名充宗。亦通易。元帝欲令讲论。诸儒无能抗者。有荐云。召入摄齐登堂既论。连拄五鹿君。拄音主。刺也。言下堕负。故诸儒为之曰。五鹿岳岳。朱云折角。岳岳。角高貌。鹿角虽高。被朱云难折也。重席者。后汉书文学传云。戴凭。字次仲。正旦群臣朝贺百僚毕会。光武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輙而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义不穷戴侍中。言智解无尽矣。此显忍师当世高德。纵有朱戴之揵.忍之威重则不容与也。容与者。鸥鸟相狎。此语出唐明皇。
  先师观慧纵横。听者倾耳。众成弹指合掌。皆言闻所未闻。忍叹曰。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丰富适时。是其利相。
  般若之智随机所宜。利者深说。钝者浅说。故曰丰富适时。适。悦也。开解群迷。令他悦意。此说法利相也。
  池深华大可意得。
  大论云。见雨猛。知龙粗。睹池深。知华大也。
  庆余晖之有幸。使老疾而忘疲。先达称咏。故颂声溢道。
  忍师年老。如夕阳晚景日将隐山。但有残照余影。而在听祖师谈。虽是老年。久坐忘疲。先达者章安指忍也。颂者。毛诗云。美盛德之形容也。溢者满也。道。路也。祖师之德。嘉声美誉满於道路矣。
  于时长干惠辩延入定熙。
  长干寺在扬州。辩师先住。即止观寺僧诠弟子。当时有誉。人谓之长干领语辩是也。言定熙者笔悞。乃是宋熙。梁传第六云。僧伽罗哆。此云宋济。宋景帝末年至京师。元嘉十年卜居锺阜建立精舍。即宋熙寺也。用美乎宋熙之平也。
  天宫僧晃请居佛窟。
  天宫寺。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高祖崩。故造荐福也。晃师无传。往往初住天宫。后居佛窟也。
  皆欲舍讲习禅。缘差永恨面而誓曰。今身障隔。不遂禀承。后世弘通。必希汲引。
  今世讲解不训禅那。同於他学。汲引者。百尺寒泉若无绠汲难济饥渴。故愿来生餐手定水也。
  仆射徐陵。德优名重。梦其先门曰。禅师是吾宿世宗范。汝宜一心事之。既奉冥训。资敬尽节。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若蒙书疏则洗手烧香。冠带三礼。屏气开封。对文伏读。句句称诺。若非微妙至德。岂使当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仆射音夜。古者掌仆从射御之职。后汉百官志出太常府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食。禄本仆射。中与改为祭酒。至唐开元元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皇朝亦然。南史列传五十二。徐陵字孝穆。父曰摛。字士秀。东郯人也。母臧氏。尝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其肩上。已而诞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寺惠云法师每嗟陵早就。谓之颜回八岁属文。官历梁.陈二国。至陈废帝太建中为尚书左仆射。亦未阶相位也。陈后主即位。官至左光禄太夫太子少传。至德元年卒。年七十七。赠特进。言梦先门者。则先父徐摛在门而语也。想其先世有香火因缘故。其影响谌引庾信。斋名无理矣。
  仪同沈君理请住瓦官。请开法华经题。勑一日停朝事。群公毕集。
  官品有仪同三司。谓仪式同太宰.太傅.太保为三司也。南史列传五十八云。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美风仪。博涉有识鉴。尚陈武帝会稽长公主。官至望蔡县侯位尚书左仆射。卒赠翊左将军仪同三司。谥曰贞宪。瓦官寺者。晋元帝朝於江左以监烧官瓦衙为寺。事见僧传。妙玄九旬谈玄。初启讲日。仪同君理是国之附马。故奏请臣僚停早晚两朝事。俱入寺听受焉。
  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正弘等。
  南史列传十三云。王固。字子坚。即王彧曾孙。陈废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禄大夫。终身不茹荤。夜则坐禅。昼诵佛经。尝聘魏。因宴飨祭。请停杀一羊。羊於固前跪拜。又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鱼。遂大设网罟。固以佛之法遂一鳞不获。太建中卒於太常卿。谥曰恭子。南史列传十七云。孔焕。字休文。今从火边者。非好学善属文。太建六年为吏部尚书。八年加侍中。至德年中卒。南史五十八。毛喜。字伯武。荣阳阳武人。少好学。长草隶。陈宣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后加御史中丞五兵尚书。至后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内史。贞明元年征为光禄大夫领军骁骑将军。在道卒。南史二十四。周弘正。字思行。历梁.陈二朝。至宣帝太建二年授尚书左仆射。七十九卒。赠侍中尚书鉴。谥曰简子。
  朱轮动於路。玉佩喧於席。俱服戒香。同餐法味。
  朱轮。马车也。玉佩。朝袍之饰。乃章安美赞之词。
  小庄严惠荣负戈轻诞。其日扬眉舞扇。扇便堕地。只构巨难。难不称揵。合掌叹曰。非禅不智。今之法座乎。
  续高僧传第八。惠荣。姓顾氏。会稽山阴人也。梁武帝大通年辞亲出听。时建初彭城盛弘成实。素未陈略即尽清辩。一众同嗟。便开令望。二亲附书。得则焚之。顾谓友曰。吾岂不怀。废吾业也。积功三十年。不号义龙誓无返矣。至德末年卒于都。非禅不智者。僧传坐禅论云。禅智相遵。念惠攸发。遗教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也。
  法岁法师尔日并坐。抚荣背而嘲曰。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以何遮羞。荣答曰。轻敌失势。犹未可欺也。
  法岁。无传。义龙乃荣师平日自称也。故嘲之也。学海之中生於头角。异乎波中鱼鳖之类。如魏志。花钦.邴原.管宁为友。俱游学相善。时人号为三友为一龙。钦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此亦义龙之始也。伏鹿者。如前五鹿既被朱云难。折其角。故气不升。其心雌伏。今亦似之矣。
  兴皇法朗盛弘龙树。更遣高足构难累句。磨镜转明揩金足色。虚往既实而忘反也。好胜者怀愧。不议而革新。斯之谓欤。
  宋明帝造兴皇寺。续传七十卷。法郎於止观寺受僧诠法师智度.中论。故云盛弘龙树也。即伏虎郎。广如传文。来难浮伪为虚。往答则有据为实。故使立难者得益而忘反。来难必欲胜。不意堕负。心怀愧耻。虽愧耻且不敢议而去旧执。乃得获新闻此之说也。
  建初宝琼相逢让路曰。少欲学禅不值名匠。长虽有信阻以讲说。方秋遇贤年又老矣。庶因渴仰。累世提携。
  建初寺。康僧会初来。吴王孙权所建也。琼师无传。附干陈大彭城寺宝琼传中。又下炀帝重请疏。两琼继轨。此二人也。方秋遇贤者。方。当也。人之一身犹如四季。春则万物茂兴。秋则众芳凋落。人少则六根精明。老则四大劣弱。虽欲学禅岂可及耶。杨子云。大寒之后索衣裘。何太晚乎。
  白马警韶.定林法岁.禅众智令.奉诚法安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
  白马寺在洛阳。摩腾初来建也。后晋敏帝造龙光.白马二寺。韶居是也。韶姓顾氏。会稽上虞人。德行学业在本传。至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年七十六岁。定林.禅众.奉诚。三皆寺名。三师并无传文。
  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餐和妙道。唯禅唯惠。忘寝忘餐。
  矜袖。义通道俗。赀。贵也。不惜尊贵之身。远涉道路。忘疲受法也。
  先师善於将众调御得所。停瓦官八载。讲大智论。说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略难称纪。虽动静合道而能露疵藏宝。恩被一切莫知我谁。
  将者领也。调御者养众如善牧者也。大智度论疏流于海外。此间绝闻。次第禅门即禅波罗蜜十卷流行。能露瑕玼令人闻见。内怀至宝肥功德身。虽法被群生。谁说谁听谁闻谁得。故云莫知我谁。
  昔浮头玄高双弘定惠。
  梁传第十一云。释玄高。姓魏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初信外道。伪秦弘始三年梦见梵僧散华满室。觉便孕胎。至四年二八日生。家内忽有异香及光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儿生异故名灵育。背世出家。改名玄高。十五受度僧为说法受戒。后专精禅律。闻关右有浮陀跋陀禅师在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解悟如此。於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今别传有浮头二字。谌公谓地名。今遍寻诸传并诸地理志并无此名。据梁传第三译经科云浮陀跋摩亦云浮陀跋陀。此云觉铠。高初就学。恐从师得名。师名浮陀。恐声律之讹谓之浮头。未可知也。高师道价与吾祖等。故美之云双弘定惠。
  厥后沈丧单轮只翼而已。
  车一轮岂能远运。鸟只翼不能高飞。高师之后兼之者勘也。
  逮南岳挺振。至斯为盛者也。
  挺。孤标也。振。起也。南岳至天台为盛。如南山云。唯南岳天台双弘定惠。兼善毗尼。此言乃实录矣。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公卿饯送。皆回车瓦官倾舍山积。虔拜殷重。因而叹曰。吾昨夜梦逢强盗。今乃表诸软贼。毛绳截骨则忆曳尾泥间。
  南史列传五十五云。始兴王叔陵。字子嵩。陈宣帝第二子也。太建元年封始兴王。十四年迁都督湘州刺史。故出守洞庭。洞庭。湖名也。潭衡湘岳皆绕於湖。此王性极严恶。饯送者。亦祖饯祖祭也。路中设食为祭。如景淳送范相云。祭酒临长道。题诗过远津。文选有祖饯一类诗。唐韵云。以酒食送人曰饯。瓦官寺。祖师於寺演法。圣师受施尚梦强盗。余人受供应遭劫掠。自镜录。蕈之报断可知矣。毛绳者。大论云。利养如贼。坏功德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又云。以龙须革为绳系其身上。入水愈急而至截骨。曳尾泥间者。庄子钓於汉水之上。楚王使二大夫见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十岁。王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庙骨而贵乎。宁其而曳尾於涂中。大夫已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毛绳曳尾之说。并喻弃名利养道於山林之间。故下文遣众各随所安也。
  仍谢遣门人曰。吾闻暗射则应於弦。无明是暗也。唇舌是弓也。心虑如弦音。声如箭。长夜虚发无所觉知。若益一人心弦则应。又法门如镜。方圆如像。若缘牵心辘轳无尽。若缘杜心自然蹇涩。昔南岳轮下及始济江东。法镜屡明。心弦数应。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其后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
  暗射者。如汉立射声校尉。未必见形。闻声则射中之。亦是暗射矣。又吴越春秋。庆忌亦能暗射。喻取於此。辘轳乃汲井之轮。水不尽故辘轳无穷。若杜绝来缘则轮自安静。喻文可见也。
  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
  天台山近有西蜀。樊建撰天台行记僧道寺观山川地里。历观往代纪录唯此委曲。见行於世。梁传第十一云。白道猷。正云竺昙猷。亦云法猷。因师白法祖故是号焉。炖煌人也。传文事迹甚广。天台罗汉记具录流行。今不委书。山赋者。晋书云。孙绰。字兴公。其先太原人也。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尚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使图其状。故遥为之赋。赋成示友人范荣期。期曰。此赋掷地必有金声也。赋序云。天台山者盖山岳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陵则有四明.天台。出文选第六卷。须者当往捡之。
  若息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性似幽禽飞游自在。啄峰岗之木实。饮溪涧之寒泉。
  陈宣帝有勑留连。徐仆射潜涕请住。匪从物议。直指东川。即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历游山水。
  宣帝第四主讳顼。字绍世。太建十四年正月崩于宣福殿。年五十三。今传云秋九月。百录载帝留书四月初一日往往请留坐夏。至九月道路清凉方许启行也。辅行指其年祖师三十八岁矣。
  吊遁林之拱木。庆昙光之石龛。
  吊。慰问也。梁传第四云。支遁。字道林。今传将名与字合呼也。姓关氏。陈留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二十五出家。学通内外。为晋贤所重。先居余坞山。后居剡中。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终。窆於坞中。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拱者如人拱手合抱之木也。故有拱木之称。昙光者。梁传十一云。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人。少习禅业。晋永和年游于江左。投剡之石城山。山民云。此山中有猛兽之灾。山神纵暴。人迹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嗥鸣。光於山南见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至明旦雨息。光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形。竞来怖光。光不恐。又经三日。又梦见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推室以相奉。后寂然安稳。后於石室造寺。名隐岩。春秋一百十一岁。晋太元末以夜坐卒尔。
  访高察之山路。
  亦晋代高僧经行之路也。
  漱僧顺之云潭。
  访僧顺赏玩之潭。可爱故云漱也。上之四处并初入天台经历之处。吊慰拱木对坟起悲。庆遇石龛喜昔高者。寻访山路意谓同行。探泉漱其齿牙可清肺腑者也。
  数。
  声卓反。
  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未议卜居。
  石梁。即罗汉所居石桥也。南门。即国清之基也。荏苒。迟留之貌。卜居者。龟曰卜。蓍曰筮。然祖师已出阴阳之数。岂在卜哉。然欲造招提而未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