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天台宗
- 智者大师别传注
智者大师别传注
续藏经 智者大师别传注
宋 昙照注
四明沙门 昙照 注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天台。山名也。祖师徽号。下文委解。所言别者。对总得名。总则南山续传三十卷列成十科。今於总出别。四本不同。一章安所记。二玉泉法论所记。三会稽智果所记。四终南山龙田寺法琳所记。此四人皆大师弟子。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余三绝闻。惜哉亡矣。所言传(去声)者。传(平声)於行业万世不没。崔豹古今注。程价问曰。凡传者何。答曰。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一尺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御传信也。今儒释二教笔编记善恶。永为龟鉴。不用板木。亦是传通义也。问。大师出於陈隋。南山生於唐代。何故得云从总出别。答。南山续传虽出於后。乃搜索高流共为一部。大师行业亦在其中。故得成总。此本近有吴兴合溪广福寺智谌法师笺注。是则存之。非则去之。今用南山总传。天台百录。陈氏南史。玉泉行状碑(并)皇朝张相公关王祠记。隋书帝纪列传(并)询云水同人居玉泉曾读殿壁纪录。别传有所不载者悉皆引而注之。俾祖师行业光昭於万世。亡穷之传也。
门人 灌顶 撰
谓登门入室习学之士也。僧传云。名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吴兴人也。其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乃为临海章安人也。生方三月。母欲名之。夜称三宝。顶乃口效。音句清辩。时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字之。七岁出家为拯公弟子。遂求道天台。承习定慧。春秋七十有二。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至今寺前大街南出东畔有塔见存。后汉书注云。章安县名。本号日浦。光武改为章安。故城基址在县东南。世云十住极为灌顶。十地极为法云。受度师知其大器。必是地住之人。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
大师讳智顗。字德安。
祖师之讳即湘州果愿寺法绪所立。顗即静也。其师乃从德立也。
姓陈氏。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陈氏者。姓谱云。许州颕川姓。陈氏标首。今据史记陈杞世家云。周武王伐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是为陈胡公。历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国。至陈愍公。当周敬王四十一年岁在壬戌。为楚惠王灭之。总计五百三十八年。俱姓陈氏。今天下姓陈者应是武王封妫(音辉)满而受姓。疑地名也。诸书不记。谌公谓后汉陈实之后。此亦无据也。
颕川人也。
颕川郡。秦置。因水得名。川即水也。后汉志有临颕.颕阴.颕阳县。大宋谓京西北路。元丰三年改颕昌府。即许昌郡。去东京二百五十里。汉献帝禅位魏武。故号许昌。意欲许汉业再昌故有是号也。
高宗茂绩。盛传於谱史矣。
高宗或指陈胡公后。至前后汉.魏志.晋书此四史内。凡有十三人并存列传。茂大也。绩功也。余捡齐.梁.陈.隋诸史则无陈起祖宗裔。信是章安远指前代矣。谱谓家谱。史谓史藉。自汉至晋代诸公皆有大功绩也。
暨晋世迁都。
暨及也。晋高祖姓司马。名[壹*咨]。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受魏禅。建国雒阳。至第六主敏帝。讳邺。字彦旗。即位改元建兴。至四年为后赵王刘聪用弟刘耀逼陷雒阳。天下援兵不至。内外断绝。十一月己未。帝使侍中宋敞送[款-士+止]於耀。帝乘羊车肉袒出降。徙帝于平阳。国废。至第七主元帝。名睿。字景文。迁都建康。即今江宁府升州。旧称建邺。避敏帝讳故称为建康也。
家随南出。寓居江汉。
陈氏本居雒陈乃北方也。荆州在南。故曰南出。寓寄也。避刘耀之乱故。江汉即江河。澄湛也。即水际也。如诗汉广序云。文王之道被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因止荆州之华容县。
荆州属荆湖北路。今号江陵府。又改荆门军华容县。后汉志云。古华容侯国即楚灵王国基。今有章华台基存焉。九域志云。乾德三年以汉华容地置建宁县。今为公安县。今岳州华容县是也。
父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策运筹偏多勇决。
大师之父未知官品。据祖有功德疏碑。可一纸量。云造寺功德荐襄阳府君。恐曾知襄阳府郡也。学通五经。诸朝史传谈吐之间。出言有章贯绝人伦。加复武艺穷通三略六韬。运动筹策必克胜矣。运筹者。汉高祖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美张良)。今文用此语而美之矣。
梁湘东王萧绎之荆州。列为宾客。
梁则梁国。都建康。姓萧氏。初祖乃武帝。讳衍。字叔达。湘东郡即荆州。王武帝第七子名绎。字世诚。初帝梦眇目僧执香炉称托生王宫。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始褰衣幔。有风回裙。帝感幸之。婇女梦月堕胎中。遂孕。於天鉴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室中异香。有紫胞之异。武帝奇之。年十三封湘东王。后至荆州守。太清元年累迁为镇西将军。都笃荆州刺史。列为宾客者。起祖既异常伦。不敢臣之。故分别为宾客。此乃湘东府之官也。
奉教入朝。
奉湘王教以为信使。或慰问暄凉起居时序。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故为使入朝武帝也。
领军朱异见而叹曰。若非经国之才。孰为英王之所重乎。
南史列传五十二。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博学多闻。二十一为明山宾客。表荐武帝为太学博士兼通事舍人。大同八年加侍中。太清二年为中领军舍人如故。故有领军之号。今侍中等职皆带领军也。当时已是起祖入朝。故叹云经论国政之才。实宰辅之器。孰者。谁也。英王者。即湘王。不敢臣下故列为宾客。故言重也。
孝元帝即位。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三年三月侯景陷建业。知台城不守。三月十五日於荆州即帝位。曰六帝也。
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
使持节者。苏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汉节而回。因取此义。故名持节也。散骑常侍者。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常侍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珥貂蝉。备顾问。掌侍人。常在君王左右也。益阳县者。属郡在衡州。开国者。为帝开展社稷也。侯者候也。为天子斥候非常也。五等诸侯当第二也。封地四百里以为采邑。
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生则目有重瞳。如舜之相。
又梦吞白鼠。因觉体重。
荆州碑云。母氏因觉身心如虚空。怪而卜之於日者。乃曰。白鼠者乃龙之化也。
至於载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邻室。
其岁乃梁大同五年也。荆州碑云。一日昏黄。里人望屋上火发。其焰四起。举众来救。及至乃是陈常侍家生子。众人悉惊异也。
邻里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字。眼有重瞳。父母藏护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南山传云。及诞育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咸陈鼎爼相庆。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来扣门曰。善哉。鬼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荆碑云。在襁褓中便自合掌。其语虽异。其意皆同。所言不欲人知者。目有重瞳乃舜相也。恐为所害故。
至年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初启一徧即得。而父母遏绝。不听数往。
荆碑云。方龆齓中。僧中知其根器。口授莲经普门品。一举通卷背诵如流。众皆异之。遏者止也。听者许也。不许频往伽蓝也。龆齓即毁齿也。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毁齿。此乃阴速阳迟也。
每存理所诵而惆怅未闻。
惆怅者感恨也。罗什译法华经。遗失普门一偈。其偈乃隋朝阇那[怡-台+屈]多所译。至有唐南山方参入大部。往往怅恨不能尽闻於偈也。
奄忽自然通余文句。后以经验。无所失矣。
通余文句。即是偈文或全部尔。
乡闾嗟异。温故知新其若此乎。
乡者。古制二千五百家为乡也。闾谓乡里之门。大师生则有殊。幼乃聪俊。人皆嗟异。温故等者。语出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然大师之德生而知者。
年十五(至学之年)值孝元之败。
侯景诈立。简文帝改太清年为大宝元年。元帝知简文制在。臣贼不用。宁於江陵改元承圣元年。至三年十一月国败。为魏所执。十二月辛丑魏人戕帝。
家国殄丧。亲属流徙。
梁之末运。国殄王亲。家丧眷属。流散徙移所存者少。
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
势数无常。喻若郡花会之於春露。众萼争芳。遇之以风雨。残红委地。易见凋零。可谓时势衰残易及也。
於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
长沙即荆南路长沙郡潭州也。其郡。河中有大砂陼甚长。故曰长沙也。彼州寺内佛像之前。尔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称为何寺。然大师生於荆州。属荆湖北路。今为江陵。又改荆门军。况大师在幼。程途且远。往往彼有殊胜。特往瞻礼矣。弘亦扬也。誓者制也。发扬大愿以四弘自制其心。沙门此翻勤息。勤修善果息诸恶行。肩担曰荷。背持曰负也。
既精诚感通。梦彼瑞像飞临宅庭。授金色手。从窗隙入。三徧摩顶。由是深厌家狱。思灭苦本。
瑞像即长沙佛也。隙。棂也。深厌家狱者。瑜伽论云。在家囚缚犹若牢狱。出家放旷犹若虚空。是故叹云身为苦本也。
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
前云父母遏绝不听数往者即此意也。
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
惟唯同也。唯恭於诺。曲礼云。父召无诺。唯而起听。不敢逆故。其顺也。寝者眠也。哺者食也。而役心出家。所以眠食不安也。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
刻檀。雕像也。写像彩画也。对像则顶礼。持经则诵习。
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
恍者恍惚也。如入定像。历历似梦。高山者即大师后归天台作放生会。船出海海口。望山秀美。昔梦游海畔正似於此今。以荆碑考之。为僧受具后梦。今章安说未出家时所梦也。南山传中说住瓦官寺时所梦。有异於此也。
山顶有僧。扣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
僧即定光也。彼处有扣手石存焉。伽蓝即修禅寺。今云大慈寺。梦见者后相前现也。见所造像。即前谓刻檀写像也。梦中见者乃精诚所感也。
梦里悲泣而陈所愿。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
西土天亲始学小乘。不信摩诃衍法。造论五百部申述小乘。后因兄无着开导。既悟大乘之意。方援刀欲截舌忏谢。无着止之曰。昔以舌毁。今以舌赞。足。矣於是复造五百部论赞述大乘。时号为千部论师。智者愿。设遇此俦。宏才博赡。我亦对扬无惮。况金陵硕匠如济忍两琼等单轮只翼者。又何足扣大师所蕴耶。
不唐世间四事恩惠。
唐则虚也。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也。
申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大师江南散众。初归天台。方见定光以叙梦事。下文所载甚是分明。
既从窹已。方见己身对佛而伏。梦中之泪委地成流。悲喜交怀精勤逾至。
窹。觉也。如成流者。泪之潸然如水之流。悲喜者。悲世俗不睹。喜自身得见也。逾者过也。至者甚也。
后遭二亲殄丧。丁艰茶毒。
此一节文与荆碑不同。彼以亲在求出家。此云二亲丧而离俗。荆碑云。六师欲挈锡徧览诸方胜槩。辞其母。母曰。子今远游。父母甘旨依何人耶。师运慈心。指其茅化为稻。指其水化为油。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余尝问游荆州者云。昔华容县。今为公安县。有油河里茅穗村。俗人呼之。问。大师之父乃散骑常侍益阳侯。何故贫而无食。答。恐梁国遭乱。人逃国破。劫掠之后财宝不藏也。丁。当也。艰。忧也。父母丧则丁忧也。茶则苦也。茶(音涂)字即茶也(直加切)。性苦。如孝子丧亲苦毒也。
逮于服讫。从兄求去。
逮。及也。父死斩缞。母死齐缞。三年孝满。释服从吉。后从兄求去。即陈针也。乃陈侯之长子也。
兄曰。天已丧我亲。汝重割我心。既孤且离。安可忍乎。
父母丧去曰孤。兄弟相别曰离。
跪而对曰。梁荆百万。一朝仆妾。
梁元帝荆州建国。百万封疆为魏所败。仆从臣妾一朝殄灭矣。
于时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复处碨磊之内。
详此二句非大师语。乃章安饰辞尔。江湖广大如范蠡泛舟。可逃形隐迹。碨磊者小山之貌。不可以遁形学道。岂可在家囚缚。
欲报恩酬德。当谋道为先。唐聚何益。铭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如将外皮并其内骨刻作碑铭。决定之心不可移也。
时王琳据湘。从琳求去。琳以陈侯故旧。又嘉此志节。资给法具。深助随喜。
南史五十四云。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元帝居番荆州。刺史王琳姊妹并入后宫见幸。琳由未弱冠。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乃摄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以律仪一句总摄之也。北度者。师居北位面南。弟子面北作礼。故云也。
诣惠旷律师。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南山续传第十义解篇云。释惠旷。姓曹氏。谯国人也。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律行精明。值真帝王藏。学摄大乘.唯识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