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别传注

  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是后心神融净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精通。先世萌动而常乐禅悦。怏怏江东无足可问。
  大贤山在衡州。南北曰纵。东西曰横。谌曰经像纵横者。表部乱也。口诵法华手正经像者。表当以法华之意。区判淳杂使归正辙(此说然也)。先世萌动者。萌即萌芽。宿世精修。善根蕴乎八识。今生以善普重。如枯荄资於春露。萌芽自根再长。怏怏者不足之貌。而湘江之东。有诸法师禅慧不兼。故怏怏然。以不足扣问故也。
  时有惠思禅师。武津人也。名高嵩岭。行深伊洛。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希有能有。事彰别传。昔在周室。预知佛法当祸。故背北游南。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
  南岳传左南山续传十七卷张华博物志云。嵩高为中岳。属预州。言名高嵩岭。意以四岳低也。伊洛即洛阳伊水也。亦尚书禹贡伊洛瀍润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七载方等。传中不说。九旬常坐。依文殊问般若经。止观委明。此不注也。周室者。后周姓宇文。都长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讳邕。字祢罗突。建德三年五月毁道释二教。经像悉毁。罹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凡经七载。既大隋受禅。方兴佛教。思师预知此祸。故背北游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师遥餐风德。如饥渴矣。
  风谓道风。德谓德行。如饥渴者。故诗云。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其地乃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而能轻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
  当是之时。北属周国。南乃陈齐。三方各据。皆有戍守。兵刃交横。故云涉险。夕死者。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也。
  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荆碑云。悟后乃云。吾尝与汝法华会上同听劝发品。还记得否。师蒙印语。悟如梦觉。了见三世如视诸掌。六通三明悉皆圆证。
  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於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
  四安乐行即本经中品。身.口.意并慈悲四也。文句广释。南岳有一卷文近。以皎公自衡带此本归。人多传写。研穷也。实如师教。研穷其心也。
  于时但勇於求法而贫於资供。切柏代香。柏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
  栗根气味犹胜别木。故续其柏也。燎(力照反)。宵明曰燎。故毛诗有庭燎篇。美周宣王鸡未鸣设大烛於庭以侍诸侯之朝。今祖师尽夜之设。非只鸡鸣而已。
  息不虚黈。言不妄出。
  黈(他斗切)。出气也。祖师修六妙门。继志数息。故息不虚出矣。孝经云。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又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古儒君子尚然。况吾祖深位。言岂妄出耶。
  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齐而入定。持因静发。
  或者疑云。大师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顿证。而至此品耶。此难无穷。况七卷文通皆妙法。荆溪云。文文之下通结妙名。句句之中咸具体等。但悟入由时也。问。止观云。诵经诵咒尚喧於静。祖师何故因诵而悟耶。答。常坐遮诵。故有此说。法华三昧通於正助。念念之中不离三观。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妙观现前。因静发明。三昧行成也。
  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
  高辉。当午也。幽谷。山之深壑也。傥日未正午。照乃未明。悟释迦一化。五时终卒。开显深旨。出世化意。无所不了。佛日大明为若此也。
  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
  法华云。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
  将证白师。师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落景谘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师受。四夜进功。功逾百年。
  落景。景者影也。夕阳日没时。入室谘问。详究大道也。连环者。喻两环相绾不可舒开。始自日没。终至天晓。授辞请益。连环四夜。领解贯通。功夫深厚。过逾时匠一百年也。或谓只禀三三昧.三观智。今谓不然。四夜请益连环达旦。岂只二种法门耶。观於下文代讲大品般若时。在於一经之中用谘三三昧.三观智。余於文下。卷舒自在。故得云也。
  闻一知十。何能为喻。
  论语曰。子曰。赐与回何如。子贡曰。回也闻一已知十。赐也闻一已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知也。先儒谓回闻一事已知十事。余谓回洞知十分。赐但晓二分而已。
  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敫矣。
  观即是慧。即空假中观。穿观达不观观也。始自数息。终至观练熏修超越三昧。无所壅滞。焕者明也。此之观慧自非宿世习熟。岂得一生了悟。若朝花披启秀振轩庭。岂不美哉。
  思叹之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
  初旋陀罗尼者。文句解云。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旋空出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二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今言初者。即是五品十信也。以登住为真修也。即以十信为方便。今言前方便者。知属五品。至於祖师迁神时而云。吾只五品位尔。且有所证。南岳即定已至五品。况行道日久。想证入弥高。其最后五品之告。未可量也。故梁肃云。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如佛记迦旃延.富楼那。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今南岳记吾祖亦此意也。
  时有惠邈禅师。行矫常伦。辩迷时听。自谓门人曰。我所敷弘真师子吼。他之所说是野干鸣。
  邈师无传。不知宗何经论。光州声誉者。邪辩如楞严第十。野干即野狐。未见吾祖乃私轻谤。
  心眼未开。谁不惑者。先师正引经文。傍宗击节。研核考问。邈则失征。
  征。举也。击节。即乐府中柏也。祖师以经论而攻之。科义而节之。即他之邪说不遑所据。举止失措也。
  扬簸慧风则糠秕可识。
  世人治其稻米者。乘风扬之。去其秕殗。取其真谷。米则以箕簸之。去其糠碎。取其净米也。秕亦作秕。不成稻者。乃殗谷也。
  淘汰定水故砂砾易明。
  淘汰者。谓洗澄也。小石曰砂。碎瓦曰砾。以祖师禅定之水。淘去邈师之砂砾。取其吾祖之明珠。范文政公谓。石中选玉。砂里淘金。即此意。
  於是迷途知返。问津识济。
  当时邈师之徒舍邪归正。从祖师者多矣。津。水也。济。渡也。咸知学海之汪洋。愿乘般若之船济渡矣。
  仍於是夜梦见三层楼阁。邈立其下。己坐其上。
  三层楼阁表三德之最要。祖师深解。故立其上。邈解邪辩故立其下。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当问我。先师设难数关。宾主往复。怒人辞穷理丧。结舌亡言。
  攘。音让。掉臂无乱之貌。亡。音无。结舌则目瞪口呿。无言则声消辞丧。既是邪神。岂敌正说。
  因诫之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诫已不复见邈及兴怒人。夕有闻者。谓为[谰-月+?][穴/(丬*臬)]。
  夕者。师梦之夜。[谰-月+?]音蹋。[穴/(丬*臬)]音乂。乃梦中语也。谌师改云謟者。非也。
  旦诣思所。具陈其相。师曰。汝观般若不退品。凡几种行类相貌。
  奘译。其经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本罗什法师所译也。
  九十六道经云。人若说法。神助怖之。汝既昼折慢幢。夜驱恶党。邪不干正。法应尔也。
  九十六道经。藏录无名。恐隋世有之。亦恐九十六道经中说者多是魔尔。
  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是以智方日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
  谌云。大品经即摩诃般若四十卷。什师译龙树智度论一百卷解者也。方者。比也。大智开发。比之日月照明破暗。悬河者。瀑布水也。四无碍辩如高嵓溜。昼夜流泻无有间绝。卷则收归一性。舒则广演无穷。称彼机缘。会合四悉。并存至理之谓。
  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谘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如意者。古人谓之背爬。痒处爬之则可人意。今表如意说也。法王乃南岳自称。法臣则智者也。传续。法灯破含生暗。如世圣王为民父母。朝府贤辅宣布王令。家国清宴天下无事。
  惠旷律师亦来会坐。思谓曰。老僧尝听贤子法耳。答曰。禅师所生。非旷之子。又曰。思亦无功。法华力耳。代讲竟。思师诫曰。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揖。
  诫。嘱也。羡。叹也。委。托也。粗。略也。谢。下也。云粗得者。南岳位在十信。大师位居五品。下不测上。故云粗得。据南山传云。思在座听代讲竟。语学徒曰。此吾之义。愧恨其定力少尔。解不谢汝者。言我之智解不下於汝。但以今世因缘推之。不分师资高下。故用大法化道众生。平揖行於世间如兄弟也。
  今以付嘱汝。汝可秉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
  今文正同嘱累品力劝菩萨流通法华也。秉。持也。逗。诱引也。最后者。末法之世也。若非圣师逗引。无缘了种。义似於断也。
  既奉严训。不得扈从衡岳。
  既。尽也。扈音户。扈从者。陪奉也。凡随尊上在路谓之扈从。史书。从驾在道曰扈从。晋王书云。陪扈銮驾是也。于时思师尚在大苏。未遑从南岳。故云不得扈从衡岳。乃不获陪奉师往南岳也。
  素闻金陵仁义渊薮。试往观之。若法弘其地。则不辜付嘱。
  素者旧也。金陵古之扬州。李巡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即今江宁府也。地曰金陵。水曰建业。山号蒋山。城曰石头。金陵汉地理志云。古之秣陵。秦始皇改为建安。孙权改为建业。晋武帝平吴。复为秣陵。敏帝讳业。改为建康。凡六朝达国之地。始孙权。次东晋。次刘宋。次南齐。次梁武。至陈六朝。计四十余帝。总三百余年。如李白诗云。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又金华释保暹怀古诗云。石城秋月满。烟水冷萧萧。战气悲千古。歌声鼓六朝。蛩鸣宫草暗。霜白井梧凋。竟日秦淮上。思贤莫可招。渊薮者。水深阔者曰渊。陂泽广者曰薮。渊水深可比六代贤臣之智。薮泽广可比六代贤臣之量。尔雅。载天下十薮。故借此喻。试则探试也。一观君臣可化。二观缁素允从。若可弘演则不负师之付嘱。
  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陈都。
  智者入陈。时年三十。陈都金陵凡五主。共三十三年。即第三废帝光太元年。在位凶淫。至二年十一月太后令废为临海郡王。后即宣帝。改元太建。
  然上德不德。又智音者寡。
  老子云。上德不德。言上德隐耀。世实难知。未露风猷。谁先可鉴。故知音者少也。
  有一老僧厥名法济。即何凯之从叔也。自矜禅学。倚卧问言。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
  厥者。其也。自衿敖慢之貌。此乃得未到定初禅气分。未能深入。如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即此义也。无修敬之礼。身靠倚背而忽。祖师卒问之曰也。摄山在建康北六七里。止观寺有诠法师。此僧无正传。附摄山栖霞寺惠布传中。布学诠师三论。时人谓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伏虎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文在续传第十七卷。练无常者。文出禅秘要经三卷。罗什於逍遥园译。佛为拘絺罗难陀说。始说身念处。观白骨不净等凡三十六观门。其三昧成。次第当证四果。只於四大地.水.火.风入定观察。故经中卷第十七观云。得此观时自然生四黑象。直至下文云。黑象欲拔此树。树一根动。此树动时。行者自见绳床下地自然震动。日日如是。地动之时。见其七佛与声闻众广为行者说三十七助圣道法。如是观时。狂象大吼。拔树令动。时见一切地六震动。复更普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动。经文甚广。须者往捡。
  答曰。边定不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
  方入初禅至未到定。若入灭尽定方乃云深。诠师所练无常。是藏教初心生灭观。智望衍门。还成未了。
  济惊起谢曰。老僧身尝得此定。向灵耀则公说之则所不解。说已永失。
  此定若取。必为楞严十种大魔。若频说露。定心易散。故当坏也。则公既不习禅。故难知定相也。
  今闻所未闻。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悬见他心。
  济前倚卧轻问。次则惊起不安。顺服之辞。其文可见。上云知音者寡。今决破济禅以作发起之由也。
  济以告凯。凯告朝野。由是声驰道俗。请益成蹊。
  朝则两班文武。野则郡县官僚。道则慕法僧尼。俗则受化男女。初闻未晓。再问方明。故曰请益。凡请益者。须至恭谨礼记。请益必起。蹊者。大路也。摩肩问道。日日不停。故踏於小径成於大路矣。
  大忍法师。梁朝檀德。养道开善。不交当世。时有义集。来会蒋山。
  大忍法师。僧史无传。附于隋杭州灵隐天竺寺真观法师传中。略云。大忍法师。匿影钟山。游心方等。将欲试瞻高士。问津於观。因操桴扣寂用呈玄妙。忍乃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忍师梁朝剃落。隋世圆寂。檀德者。檀。高也。居开善寺。保养大道。不交世俗也。义集者。古之法会皆相立难。用扬大道。近世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