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宗利

  受业会稽天华。修法华忏三载。梦亡母谢曰。荷汝忏功。已生善道。期满。见普贤从空而过。复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忽梦律师吐白珠令吞之。尝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行树之相。寻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一相。越十五年。谓弟子曰。吾见白莲华徧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号慧觉。初於霅川宝藏。建净土会。念佛者如蚁之众。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见则阿弥陀佛也。可为我集僧念佛。首座鸣锺系念。将百余人。顷之曰。今已见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闵

  所着教义宪章集。三衢人。於受业祥符。升师子座见银誓。西方而至。师曰。吾一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今乃若此。即座而化。

  莹珂

  受业霅川瑶山。徧参教席禅门。以疾归受业。酒炙无所择。窃念戒业有阙。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师所编净土往生传。对床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择一室。面西设禅椅。不食念佛三日。梦佛大士谓之曰。汝尚有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曰。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升安养。承事众圣。佛曰。汝志若此。后三日当来迎。至期令众诵弥陀经。师曰。佛大众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灵照

  住华亭超果。每岁开净土会。七日道俗常二万人。梦中见三圣。跪问之曰。灵照一生期生安养。可果愿不。观音指之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一日卧病。谓侍者曰。吾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

  居四明开化。常诵法华。因坐化。三日复苏。语净土事。与十六观经不异。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广教院熏法华当生此中。次一金台云。明州久法华生此。又一金台云。明州孙十二居士合生此中。又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当生此中。语讫复逝。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二十年孙居士化。天乐盈空。感一郡人。皆来送葬。

  宗本

  初参天衣怀禅师。有契悟。后住净慈。奉诏入住东京慧林。召对延和殿。密修净土之业。临终安坐而逝。
  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羲师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之答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慧林本禅师。又小莲华无数称。是以待受度人。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之人也。

  善本

  试华严经得度。自净慈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专修净业。有僧定中见方丈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日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而化。

  元照

  住灵芝。弘律学。尤属意净业。一日会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加趺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

  道言

  会稽人。灵芝之高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二神人长丈余。报言。何不系念。於是大集道俗。念佛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晚即座而化。

  法师宗赜

  号慈觉。襄阳人。礼长芦寺秀禅师出家。愿力弘深。洞悟禅理。元佑中。迎养老母于方丈东室。劝以策励念佛。七年不间。母临终果无疾善逝。师勤修化物。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万声。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告师欲入莲华会。乞书。一名赜。秉笔问名。曰普慧。又曰。家兄普贤亦求附录遂隐。师觉谓耆宿曰。华严离世间品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法。今同大众。结会念佛。期生净土。感赖圣贤。幽赞录中。乃以二大士为首。远近向化。撰坐禅箴劝孝文一百二十则。述劝修净土颂。有云。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处。莲池胜友待多时。收拾身心好归去。目想心存望圣仪。直须念念勿生疑。它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临寂念佛坐化。灵芝照公称为近代大乘导师。而莲社推立八祖云。

  惟月

  居诸塈化城。明律。学修净业。一日有异僧来迎。后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宁曰。今见阿弥陀佛。可高八尺。驻立空中。言讫而化。

  思敏

  依灵芝。曾受戒法。专心净业二十年。一日偶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三日见化佛满室。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异香郁然。

  行诜

  诵四分戒本。三日通彻。学律於大智。住明庆二十年。偶寝疾。即设像命徒。系念数日。忽起索三衣。自唱弥陀经。厉声念佛。加趺而化。

  法持

  居化度寺。修弥陀忏三年。烬二指。增受戒法。造西方三圣像。诵观经弥陀经如意轮咒。愿促阎浮之寿。蚤生安乐之邦。一日小疾。哭恸恳告。愿垂接引。念佛之声。闻於百步。忽见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慧亨

  居武林延寿。号清照。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殆六十年。每接对宾朋。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称殊特。贵官江自任每敬。师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是清照律师当升此座。社友孙居士报师乍违。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回谓其徒曰。孙君已往。吾亦当行。即请众念佛。复云。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即端坐脱去。

  用钦

  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其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为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至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加趺而化。

  妙生

  会稽人。习律学。日践净土之业。与大通本禅师。居潮山象坞。共明此道。一夕会门人。讽弥陀经。就榻端坐。取临终香焚之。合掌迎顾。嗒然而化。

  惟渥

  钱塘人。杜门谢事。阅大藏三过。华严法华诸经计之总二万卷。晚年诵弥陀经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

  仲明

  居山阴报恩。素无戒检。偶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云。但随息念佛为上药。明即依法念之。至七日力已困。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又见佛迎接。瞑目而化。

  冲益

  居钱塘净光。刺血书净土七经。复金书法华。刻西方三圣像。依止观坐禅法。念阿弥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药。拈香对佛忏悔。请大众助念佛。讽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奄然而化。

  法宗

  依雷峰广慈。学教。用止观行法。修大悲忏至九载。然五指供佛。每月率四十八僧。同修净土忏。久之梦佛菩萨来迎。后三日合掌西望而逝。

  睎湛

  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於阮社。同建无量寿佛殿。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三圣相。一夕面西。诵经正坐。作印而化。

  昙懿

  居钱塘净住。以医为业。晚年礼法华经。修念佛三昧。以平时所积。供佛斋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后微疾不服药。请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见莲华其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问讯。夜半众闻念佛声低。泊然长往。

  太微

  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愿扃门念佛为不退。僧常纵步。后山忽闻划舡笛。豁然开悟。因蓄一笛。以自嬉。
  有凌监簿者。亦修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长弟相见。微曰。明朝可相见於净土。今日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先已焚却。加趺地上而化。

  思聪

  居钱塘法安。日诵莲经二部。余刻念佛。未尝谈及世事。忽谓弟子曰。夜来见佛菩萨同来接引。弟子曰。恐是魔境。不可便随。聪曰。终时胸间有莲华可验。越二夕。命声磬念佛。喜曰。佛来矣。即奄然而化。视胸前一掌许有文。红润若开敷莲华之状。

  了义

  号木讷。锺离少师之曾孙。十五举进士。过金陵见保宁玑公。闻法开悟。即从剃落。随所至处。扁曰昨梦。念念西方。未尝间断。祥公赴黄蘖。挽其偕行。一夕祥梦。师来别云。西归矣。复见佛菩萨授以金台。越三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尝诣五台。忽觉随众菩萨。后行道有紫绶金章二人。从其后。师诘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观玉牌金书王古葛繁二名字。

  慧诚

  居钱塘资圣。诵金刚经。礼西方佛。尝神游净土。亲睹佛容。潜於山[山/田]。积柴为龛。入中念佛。纵火自焚。

  祖南

  居南岳。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金刚经一百卷。法华经十部终。二十七年。皆用血书。常时念佛期生安养。末年血乾骨立。念佛之声。不绝一日。至方丈相对无别语。即坐而化。眉间迸出舍利。随取随生。

  法因

  住四明广寿三十年。冥心净业。偶在疾。集众讽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为之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结印而逝。

  了然

  号智涌。住白莲。二十四年。梦两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书曰。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集众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倐然而化。能仁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属天表。

  智仙

  号真教。住白莲。讲道十三年。西向十念。历十二时。未尝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能仁行人。皆闻众乐和鸣。黎明始知师亡。

  思净

  居钱塘北关。姓喻。常诵观经。念佛不辍。善画佛。必先净室。观想一日。画丈六弥陀佛。先见佛光。遂悟笔法之妙。人因号喻弥陀。建蓝院名妙行。饭云水。终其身三百万人。忽静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临终。索香供佛。加趺而化。异香经旬。

  如湛

  试法华得度。遍历教席。住乌镇塔院。日诵莲经二部。佛号二万声。一夕念佛端坐而化。所着教义。号假名集。

  思梵

  居西山。星者谓之曰。六月望。师其终乎。师曰。造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坐龛中。集众端坐而化。

  文慧

  居嘉禾青龙。诗律高古。与北峰印公为友。北峰亦好吟。慧夺笔责之曰。吾兄大法柱石。何必为此。北峰感之。遂折节为学。卒为闻人。慧专志净业。至老益励。临终闻空声云中品中生。

  慧明

  号晦庵。学於慧光僧录。晚依菁山常照寺。与至叶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以万数。庆元己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遂愿矣。乃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茶毗之余。五色舍利。不可以[言*(〡/下)]。

  智廉

  居上虞化度寺。初徧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书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而说法云。诸上善人。当须专修净业。来生我国。说已即隐。我既见相。往生必矣。即回身西向。作印坐逝。

  净观

  居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月二十七日当去。至两日前见红华。次日黄华满室。皆有化生。孩儿仙带。结束及期。入龛坐命众。诵经念佛。顷之即脱去。

  利先

  居新城法慧。日诵法华。课咒念佛。至中夜其声哀切。仰诉娑婆极苦。愿佛早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十年。晚岁屡感祥。梦忽示疾。命众念佛。西向凝望。端坐而逝。

  师安

  受业乌镇普静。通华严宗旨。修弥陀忏。观想净土二十年。昕夕不废。一生多病。临终忽精爽。谓弟子曰。佛菩萨已降。吾将行矣。即端坐而化。

  如宝

  受业霅川觉华。因闻自昔珍禅师梦设浴往生事。遂发心开长堂浴二十年。及建立佛像。愿求往生。年八十一。请众啜茶。言别。遽闻锺鸣一声。众皆惊异。即向西加趺合掌。凝望而化。

  显超

  博州人。亲授金总持三藏秽迹持咒之法。济病解冤。计所得施利五万缗。入永寿常住。后病中见佛菩萨前迎。莲华徧满。技乐杂奏。弟子皆告留法师住世救苦。净土变相渐渐隐没。乃复住十五年。行咒救人。一日天乐异香。佛及众圣。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而化。

  有开

  居霅川千步寺。专修净业。朝暮不忘。於岁朝请众念佛讽经。至西方世界。即瞑目长逝。

  道生

  居常熟兴福。造丈六弥陀像。得县令梅汝能施财妆采。即集众讽经。念佛陈白。恸哭辞佛。归卧房。书偈坐亡。

  若观

  居乌镇嘉会。结十万人念佛。人各十万声。期先得生者。次第汲引。师请法华光明二经。日满百部。二十年中。诵满六十万部。誓与群生庄严净业。一日空相来访。相陪斋食。忽索笔书偈。趺坐而化。

  覃异

  居余姚龙泉。诵法华五千部。普贤行法弥陀经各万卷。静室礼佛。不舍昼夜。忽微疾。集众告曰。吾安养有期。即面西累足而逝。

  元肇

  四明陆氏。文章陆佃之族。蚤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虏破四明。师时住湖心。虏逼之北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之声。一时军民咸见。师西望念佛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