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舫汇征


  怀玉

  丹邱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观想净土。将四十年。日课佛名五万。诵弥陀经三十万遍。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圣众遂隐。师弥加精苦。三七日后。向人复来曰。法师已得上品生。忽异光照室。越三日书偈曰。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婆娑归净土。弟子见佛菩萨共御金台西下。迎玉而去。郡太守假公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齐翰

  居武邱。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初师十年在疾。弟子问曰。和上舍生。何乃抱病。师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

  神皓

  於吴郡结道俗。为西方社。有不能遗尘累者。引退之时。以为旃檀林中常材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净土圣相已现。吾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化。香气满室。

  僧藏

  西河人。夏月在草间喂蚊。念阿弥陀佛。二十年许。饮食行坐。志在安养。忽於病中见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谓侍者曰。吾适。瞑目正在净土。诸上善人散华召我。乃整衣西向而化。

  大行

  入泰山行普贤忏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室陈意。随手取卷。得弥陀经。乃日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其前僖宗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封开国公。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右胁而。终异香旬日不散。肉体不坏。

  宝相

  居长安。六时礼忏者三十年。夜诵弥陀经七过。佛号六万声。后忽见佛大士众自西来迎。嘱诸徒曰。念佛为业。西方相待。

  百丈大智

  马祖嫡嗣。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向净土。以为超度。

  智钦

  专习禅业。又礼一万五千佛名一百遍。后於郑州阿育王塔所烧一臂。愿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云。来迎钦禅师耳。护急推窗观之。即见佛身光明。旛华宝盖。胜空飞下。钦应时化去。

  法顺

  杜氏。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着五悔文。赞咏净土。弟子至五台。见老人谓曰。文殊今住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归则顺亡。

  怀感

  居长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见佛金色玉毫得入三昧。乃制决疑论七卷。临终见佛来迎。合掌而化。

  德美

  於会昌寺西院。造忏悔堂。年别般舟。一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衣食。四分除二。或去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於命尽。后於一时。入室称佛。倐然而化。

  志通

  游天台。见智者净土仪。欣然会心。尝至招手岩。因陈大愿。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诵已投身岩下。若有神人捧之於树。乃复整心登岩曰。余生可厌。大愿已发。惟海众菩萨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适在蒙茸草上。久之复苏。寺众舁归。身心无损。后游越之法华山。一夕见白鹤孔雀。行列西下。莲华开合。光相现前。乃起礼佛。趺坐而化。

  绍岩

  居钱塘湖心寺。专诵法华。期满万部。得生净土。一朝有莲华。生於陆地。岩誓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俶力劝止之。又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足。渔者救之。得不弱。吴越王於宝塔寺。建净土院以居之。一朝见莲华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坐化。

  守真

  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於中夜。轮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至天将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自俯伏像前。念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华入殿供养。就座而化。

  晤恩

  姑苏人。住慈光。讲法华诸经。后於井中。见白光出。乃绝食念佛。越三日。见梵僧捧炉三绕之曰。吾灌顶也。以汝所修。同我之志。故从净土来迎。次日恩升座说止观。指归即座。面西而化。众闻空中丝竹之音。依俙西去。

  义通

  高丽人。居四明宝云。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常呼人为乡人。有问其故。曰。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人也。后右胁念佛而化。

  知礼

  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释天台观经疏。大彰观心观佛之旨。曾於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后於岁朝。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逝。

  遵式

  初居天台东山。徧行四种三昧。后往四明宝云。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居天竺灵山。於寺东建日观庵。为送想西方之法。依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忏仪。为杭守马亮。述净土行愿法门。往生略传。后居草堂示疾。弟子问所归。对以寂光净土。至夜奄然坐逝。

  有基

  学於宝云。住太平兴国寺。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圆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亲至於此。即右胁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壮如来。或梦师坐青莲华。执如意对佛说法者。法智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本如

  号神照。住东山。承天三十年。讲经之余。集百人。修法华忏一年。与郡守章郇公。结白莲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尊容如生。有莲华产於塔前。

  法师延寿

  字冲玄。总角诵法华经。五行俱下。六旬而毕。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谓曰。汝与元师有缘。它日当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见耳。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乌巢於衣裓。后於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诃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於是一意专修净业。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遂获辩才。初演法於雪窦。建隆元年。忠懿王请住灵隐。二年迁永明(今净慈)。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忠懿王欢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专切也。乃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昼放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人号为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加趺而化。赐号智觉禅师。师道播海外。高丽国王致书献物。叙弟子礼。师以天台贤首慈恩三宗互有同异。乃馆其徒之知法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两土圣贤三百家之言。证成唯心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又述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最得其要。师既亡。起塔山中。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於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礼耳。崇宁中。追谥宗照禅师。莲社立为六祖云。

  慧才

  号广慈。晚居雷峰塔。课佛不辍。忽梦入一处。若宫室者。人告之曰。净土中品。是汝所生。复见一殿胜丽殊绝。人曰上品之生。以待净慈本禅师也。才临终果书偈。面西趺坐而化。

  思义

  号净慧。住灵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一日别众而逝。众念诵。久之。忽复省曰。适随观音大士行。见金色沙门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期趺坐而化。[疗-(日/小)+土]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向西而没。

  元净

  号辩才。住上竺。谢去居南山龙井。焚指供佛。左三右二。专修净土观。临终告其友。道潜曰。吾西方业成。后七日去矣。至期右胁。吉祥而逝。

  从雅

  学於天竺海月。诵法华经五藏。弥陀经十藏。金刚经四藏。每字三拜。礼法华三过。自余诵经礼拜无虚日。誓生安养。主客杨杰述安乐国赞三十首。以赠之。后於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乐。室内闻香。

  若愚

  居霅川仙潭。学於辩才。归觉海。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四季开会念佛。凡三十年。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师乃沐浴更衣。命众讽十六观经。端坐默听毕。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遽书偈而化。本是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遥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於半月前。书一颂云。空里千华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归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智深

  号慈行。学於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显验者甚众。一日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师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

  处谦

  继神照。住白莲。一夕会弟子。设香华。讽普贤观经阿弥陀经。端坐称赞净土功德。复告众曰。吾得无生。日用有年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

  法师省常

  字造微。姓颜氏。钱唐人。七岁厌俗。十七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以西湖天下之胜游。乃乐嘉遁。无量寿佛往生之仰止。乃刻其像。华严净行品成圣之宗要。乃刺血而书之。於是易莲社。为净行之名。士夫预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而王文正公旦为之社首。一时公卿伯牧三十余年。预此社者。至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若此。比邱同志复千。大众有以见西湖之拟於庐山者。无惭德矣。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众见地色皆金。移时方没。寿六十二。弟子奉全身。塔於鸟窠禅师之坟侧。莲社立为七祖云。

  死心悟新禅师

  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着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清了

  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怀深

  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石芝宗晓

  嗣月堂洵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

  元嗣密庵杰。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华从地而出。由是十洲莲宗大行。

  宗坦

  潞州人。申氏子。年十六师道恭净发五十年名播讲林。晚於唐州青台镇。专求净土三业四仪曾无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谓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至五月四日。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脱。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玛瑠数珠盘於指上。众取之。竟不能下。

  子元

  号万事休。茅姓。母柴氏。梦佛入门。次早生之。因名佛来。父母早亡。年十九投延祥寺志通出家。习止观。一日定中闻鸦声悟道。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於是利他心切。普劝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创白莲忏堂。述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立普觉妙道四字。以定名派。高宗皇帝召见。赐号慈照。后於铎城。三月二十三日。告众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茶毗舍利无数。勅赐最胜之塔。

  怀义

  温州乐清人。父业渔怀幼时坐船尾。随父得鱼。私投水中。父怒受挞无悔。遂辞亲。出家景德寺。天圣中。试经得度。禀法于翠峰显禅师。凡五住道场。惟化众念佛。有劝修净土说。示寂之夕。其徒智才问。垒塔已毕。如何是毕竟事。师竖拳示之。推枕而逝。

  智圆

  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临终坐化。以陶器合[疗-(日/小)+土]。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发俱长。

  僧藏

  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有严

  受业天台灵鹫。依神照传教。晚居楂庵。专事净业。作怀安养故乡诗四篇。为时所传。居山十年。梦池中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后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乃隐。

  中立

  号明智。居南湖。常以净业诱人。其徒介然创十六观堂。为东州之冠。实师勉之也。一夕谓侍者曰。今闻异香。吾意甚适。即召观堂。行人俱集。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即面西坐逝。

  择瑛

  桐江人。依经论辨专杂二修。以示往生之易。又述净土修证仪二卷。行於世。今人称阿弥陀佛真金色一偈。即师所撰也。一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

  受业钱塘净住。刺血书法华经。一字一礼。如是十过。诵十六观经五藏。弥陀经十藏。法华一千部。礼华严梵网净土七经等。凡二百七十卷。每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之人。闻声悚愧。又於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三圣。常及千众。终师之世。凡三十年。一夕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岂非往生有兆乎。乃日请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晚。涌身合掌。厉声念佛。趺坐结印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