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西闻见录


  灵义传

    (金陵)朱 生
  灵义。江宁马氏女二顺也。年十余。见玉尺。倾心受教。性警敏。能解大意。既而病。欲见玉尺不可得。命作书请玉尺渡江。家人诳之。不以信达也。玉尺有他事致书金陵弟子。灵义忽谓母。师有信到。何不探之。精诚通感如此。可谓哀矣。养病於药师庵。待玉尺不至。自知期迫。对佛落发为沙弥尼。玉尺久而渡江。知其事。访其处。太息久之。祝其魂魄。祀之於海天精舍。追说菩萨戒。称之曰菩萨沙弥尼。灵义虽苦於病魔。然心光朗然。至死不变。其不隔於无量光。盖可知矣。

  宝进进字说

    石 麟
  宝进之遇人不淑而知退也。必进於道矣。既志於道而未得所依止也。进必化为退。然退於一处。非退於处处。其进犹存也。勇於义。自愿效力花严。处移而心减。不亦退乎。然大退者数人。而彼勉力以完其半愿。而周旋於玉尺之前。而退中之进象也。至於得地安居。披衣削发。而格於心境。不复与善知识轮诚意而写天真。真进之机何在乎。宝也几何。可吊也。与其进也。噫。

  能持事略

    (绍兴)慧 音
  杭州太平桥叶庵住持尼名能持。年六十九。己卯七月二十九。自知时至。集众念佛。端坐而逝。面目熙怡。方炎暑。次日封龛。形色如生。飞蝇不犯其几筵。此真净业所感也。杭州近日比丘尼中。以穆庵慧师叶庵持师。为名望最着者(杭之客尼莲化。病归。卒於无锡舟次。人甚恳切。但慧解不起耳。仁华每提醒之。犹未甚得力。惜哉。仁华。亦江南尼众之杰出者)。

  明恒传

    德 修
  明恒。先为优婆夷。住宁波乡之青莲庵。专修净土。因病。遂剃发。念净土堂未曾完工。病中每抱憾。有妙理法师者。示之曰。世事未了。有人替汝。生死事未了。无人替汝。今宜收下。一心归命矣。又有式教大师者。亦时来警策。遂默受善诫。妄想芟除。一日晨朝。忽谓大众曰。今日巳时可行。或问曰。巳时向那里行。曰。汝岂不知西行。至巳刻。果安然坐化。
  论曰。善知识之恩。大於父母。能使善根散而复聚。观於明恒益信。世之学人。犹往往不知择友。悲夫。

  修西闻见录卷二
  修西闻见录卷三

    东土 鸡园偶 集

  丰伸布赞

    (海陵)程绍昌
  丰伸布。长白职官也。与妻笃志净业。临终有应。赞曰。莲出双花。官居几品。回首旗常。冠裳鼎鼎(在道光咸丰之间乎)。

  书吴刻花严合论后

    (无锡)余 治
  龙湫三迭。安庆抚暑之古迹也。妙公曾与署中丞方伯吴公坤修。坐其中。订刻花严合论之议。吴之言曰。临江之塔有神焉。予随征红巾时。颇获其助。今署抚篆。力新之。铸金银铜铁铅五佛身。唯铁不中程。命委员重铸。三铸而不及其初焉。知佛法一锤成就也。又曰。钵盂竹笠行脚僧之物。余皆有之。坐园中。闻鹤鸣泉涌。有山林之想。吴既毕合论之功。遂卒。鸡园水陆。岁岁祀之。吴刻经。不欲署其名於经尾。念佛之余。刻指月录棱严咒疏及释氏十三经。管杨诸居士等。实左右之。以回向净土。

  周贻朴事略

    (泰州)陈 第
  周贻朴。官两淮盐大使。性笃雅。深明佛意。蓄内典千卷。日以净业为事。尝与龚舫赵煦诸居士相往还。栖心净土。临终安详。亲见三圣而逝(同治年中)。

  序龚令事

    (泰州)程宇光
  近世宰官中信佛法者。或存或亡。其梗槩各不同。若龚大令舫。助守淮城。精诚通感。一家眷属。笃志修行。接引佛机。虚心护念。实名兵火劫中之甘露瓶也。玉尺未出家时。曾与文明僧往候之。信宿而后去。每述其人之梗概以为不可及。舫字书舸。以前署山阳县致仕居淮城。卒之时。沐浴更衣。自称快活。其胸襟盖可知矣。清净其神。土不隔也。

  论张净庸

    汪善庆
  一切事皆自无而之有也。一切事皆自有而之无也。净土法门亦然。金刚密咒。出於五方字种。中无生也。东不动也。南平等。西净土。北解脱。莲花部主。本在一切处之西。厥名无量寿。十二名号最后日月光。香光庄严。从一微尘法门。而示众生以入路。众生机别。遂不一其品。从一现三。从三现九。观大小阿弥陀经十六观经。不较然哉。必欲依一门为究竟。何可得也。张君净庸。以净土往生。导人先路。神迹双清。唱随同志。白毫光摄受。事理必然。而必执常寂光以绳之。泥矣。

  陈抱净轶事

    蒋元亮
  孙墩史由敦之家。有双笛焉。由敦之子吹之。吉庄之陈子唱道家斗号。响彻云际。足以降天神。既而以玉尺莲修法门稳便。专志欲西。不闻此调矣。邀玉尺渡王家河访一僧。僧澹然无策进意。陈怒而去之。友人赵大礼。居十里外之竹园。邀玉尺访之。赵旧与玉尺习。而老矣。数年不见。隐声匿迹。久而见之。陈之年犹未远於童也。陈名不记。记其入鸡园时。初更为抱净。继而过鸡园。访玉尺於百日关中。不信宿而去。遂不复见。死焉。心不颠倒也。抱净兄弟五人。居第三。余皆习诵念。如诸仙童。颇灵秀。抱净死。气日散矣。朱竹咸其师也。遇於馆中。每共食。后十年。见於吴氏斋中。又一年命车来访。苍然一老。志若童真。好读高峰语录。抱净妇翁史某。远近昆弟三五人。多喜念佛者。

  礼翁吟

    陈 第
  有礼有礼一老赵。瘦骨清净步履峭。生子三人肖不肖。玉尺问之语且笑。子不足爱爱在道。不以爱累身。不以爱累心。莲花香满剎。写出礼翁吟。胡公书院泰山下。玉尺大礼通情话。陈痴赵俊两无疑。海陵一幅新图画。我若先君去。君亦不得住。多少音声起乐邦。笙箫一片开灵路。留诗作识君休忘。莫令玉尺持短长。

  传述陈第事

    (仪征)于养浩
  陈第。泰州文生。好善。兼嗜佛老家言。冷淡萧条中。盎然有春意。每夜课。至亥子犹不休。茹素放生。而不戒於饮。酒之味。经之义。若有得。不自知。临终披缁而去。自称玉成子。

  程宇光别传

    蒋元亮
  程宇光。泰州诸生。中式顺天乡试第一人。在京师。喜与英杰之士游。士之谈性学者少矣。有所说。或不长。宇光偶见畸士之言身心性命者。奇其说。返泰。见玉尺而述之。玉尺心知其非。然观宇光气甚雄。不与辩。乃着身心性命一卷。畅言三家。而各表其同异。既刊布四方。宇光见之。乃折节叹服。稽首於前。曰君若得道。首当度我也。遂次第阅内典。与咫观老人。以净业相砥砺。自作挽联云。入佛已迟。莲品但求登下下。做人最苦。尘心那复剩些些。曾蓄素珠一串。香一瓣。命终时。顾家人取此物。持之而逝。曾以病至秦塘之鸡园。叩青鸾子。示云。身何以病。心病之也。心何以病。身病之也。宇光叹服以为名言。为鸡园弟子。号曰蓝霄。鸡园筑屋。宇光书楹句以赠玉尺曰。垂老获闻无上谛。此中成就许多人。笔意生动。精神跃跃纸上。

  锺培栋小传

    程宇光
  余有问字弟子锺生。名培栋。年少壮。气清心厚。有志於三宝。闻玉尺之风。将赴鸡园而一谒未果也。其兄死。则请余代乞玉尺作法以度之。未几而培栋亦死矣。玉尺哀其志。祀之於鸡园。而问培栋之生平於余。余曰。培栋。净土中人也。气象浺瀜。修持无迹。玉尺所着念佛诸书。最喜读之。久而益纯。心身不远矣。使天不促之以死。何一见之难哉。将率其眷属。以求一行三昧於君也。卒之年。同治乙丑云。

  十五洲初图跋

    蒋元亮
  大江南北之中。有洲焉。长数十里。宽亦十余里。洲之北。熊姓庄屋在焉。熊有子曰秉志。陈君培栋之流亚也。年少而志笃。抱才而信法。心依玉尺久矣。未及见。一旦而死。玉尺哀之。后以他事至洲。欲购竹园以隐居。欲见志而不可得。为初图以识之。每一披览如见志阅玉尺之书。念弥陀之号。精神相遇不远也。

  郑老人别传

    胡镜之
  咫观老人。妙空子之父也。籍江都。为廪贡生。年七十一。卒於鸡园之弥勒殿。殓时。或闻空中有异香。妙空子不克送其终。士烺送之。既赴园中。遂与熊子泽春等。诵涅盘以超[竺-二+廌]焉。明年水陆。首奉其名以入位。或言其仗道场三宝力。得入净土中中。盖神明示兆如此云。老人性谨慎。笃於宗族。能作行书古近体诗。晚而锐志於学佛。烟酒荤血皆断。课佛甚勤。看经甚力。虽未证第一义。而心知之。用浅浅以引人。因而入佛者颇众。与徐璧如程韬庵先生相往还。事青鸾子谨。生平境界。略见於诗。老人姓郑氏。名应房。字驷卿。晚号且翁(住鸡园一名曰蓝光)。

  于蓝澄事略

    (泰州)孙灵波
  于养浩。一名守朴。又号蓝澄。仪征诸生。居鸡园数十年。心平气静。晚遇妙空子等。遂作净土课。绵绵不断。后以病卒。虽涉猎道家。而心重佛法为第一。晚十余年。颇有功於佛法云。

  忆守镜老人诗并序

    (湖南)曾传锴
  万兆熊。一名守镜。江都监生。在鸡园最久。与于守贞练东霞诸有道者习。既老矣。与修士接见。循循如孺子。与玉尺有净土愿。自号静安。念佛四十八万以回向。自少壮每日坐香。至老不辍。作圆通道场二十五个月。恭敬诵持。毫无退怯。於鸡园事。始终竭力。为第一功。或谓兆熊先作秦郁林先生仙徒。后闻法华。再熏起佛因云。
  仙翁故迹渺江流  秦氏园空八景收  故老几人缘尚在  圆通无碍镜中游

  陈定修事略

    (通州)李汉卿
  定修。陈氏子。籍江都。幼年入学。气清才俊。忽感寒疾。不能起。有劝之依玉尺以终者。定修颔之。故得今名。虽不逾时而卒。佛因兆於此矣。宁之朱。通之潘。如之蒋。泰之周。皆有志有才。而猝然天折。晏子春秋云。丛兰欲茂。秋霜悴之。玉尺经营刻藏事。叹人才不足。岁祀诸君於水陆。宛转悲思。穆然意远。噫。

  吴小泉

    周国定
  小泉。江都人。好往来坛墠。习读诵。初作圆通期二十五月。兼立净土坛。以念佛为助。小泉既精心诵圆通。复自潜心净土。因同行者少。故未能深入也。既二十五月毕。小泉复请每年一次。以二十五年为期。虽期未终而身死。然其志可嘉矣。水陆既开。小泉以道装充表白者再。熏习於大乘已久。其去也。盖不出乎观音势至圆通方便而能自立也。噫。嘻。

  吴抱惕

    蒋元亮
  吴抱惕。初为红巾所陷。自拔而出。恨遇凶邪。自深忏悔。入鸡园。勤奉香火。求念佛法门。未能精通。思欲谢尘服。入道场。毕此一世以求道要。不能遂其愿。一旦命终。斋志以殁。品地未超。可惜哉。

  韩士余传

    童葆澄
  韩士余。江都人。往来扬城内外。兼习吏事。通音乐。而有志於净土。全藏之刻也。玉尺得长者论於万寿寺。临取时。匇匇遗其尾本。阅时久矣。心不释。士余忽至。玉尺问所往。曰扬城。能为致信於万寿寺乎。曰能。既去。久之无消息。士余有眷属在张纲镇。玉尺过之。其眷属直取诸柜中而与之。吴中丞施刻此书。即据为底本。或曰。枣柏之刻全藏。自华严合论始。今亦从此始。殆奇遇矣。士余亦有奇气。老而目昏。不多出。数年乃卒。时光绪丁丑也。

  赞汪法如居士

    (江都)徐国桢
  汪善庆。浙之诸生也。初不信佛。见四十八镜全稿。渐入法要。忽然勇猛。即举弥陀四字为话头。昼夜逼拶。溺器倾於榻而念不止。自谓透初关也。然亦非无所得。着藏龙集若干卷。自名法如云。
  岳岳其骨  炯炯其光  说赵州话  游郑公乡  武林之弼  邗上之芳  死而未罢  经籍之光

  徐训导小传

    (通州)潘一山
  徐国桢。字璧如。别名西来。江都文生。就职训导。蚤年有疮报。忏罪为善。兵警中。念佛消息。从吕四达砖桥。国桢实开其机。而许中亟乃钊赞成之。许樾身王荃汪善庆和之。咫观老人移宇光鸣皋映带之。颇见一时善机之转。江以北。水陆之道场。藏经之书本。推其端倪。实基於此。而人不知也。国桢后为焦山救生局员。在大江南北之中。多接见英奇卓越之士。遂卒於山。生平净愿甚勤。幼女守贞。亦有修行之志。

  胡槎仙事略

    冒同庆
  槎仙。姓胡氏。江宁人。笃志为善。红巾之猖獗也。避兵警者转徙流离。触锋铓而遂死者以万万计。玉尺与槎仙及孙慕莲三人。以实行善事相砥砺。愿於海滨。共护生机。以保通泰如一带避兵警之善根众生。而振起其修行气脉。其时郑王许汪徐。翕聚而谈净土。诵护国经。高氏与僧清彻。映带其间。甚盛也。无何。瓜洲镇江之贼败。金陵收复。数年后。复故土者纷纷。而海东之消息。亦渐杳矣。王居淮。许宦於江广。汪住扬城。徐司焦山放生。郑出家。孙乃自居镇江之故土。胡由江南至石港。由石港至江南。卒於江南新开之田。而不能再晤。可惜哉。胡之女。生而白发。决志修西。亦熏於乃父教也。香光中精神往来。熏发必多矣。

  何琴轩

    (如皋)石 麟
  何君。如邑诸生也。性迂拙而有大志。才不足以济其用。每悒悒然。常心系净土。劝人受菩萨戒以成就净土。未能纯其修也。於三教圣人。互相异同处。未得其要领。欲兼宏之。致书鸡园。千万语。悲苦之心。愍众生。依恋经藏。殆无有能及其愚者。数月无消息。问之。杳然已长逝。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