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西闻见录


  书明舟师事

    (泰州)孙兰舫
  文明之死也。玉尺颇以明舟为友。久之而后达源至。三人皆净土纯品也。骨董者文明也。绵密者达源也。若明舟。则亦密亦疎。亦通亦塞。当法用之初。机事未灵。浅人误事。英俊之立足已难矣。主伴之神明。又或疎而未接。故生多种移游。一旦而退入中中。亦事情所必至。此人固中中以上材也。

  书达源师事

    蒋元亮
  达师之为人。绵密恳切。不以世事撄心。而利生念佛。一往而愈真。有迢然不可及者矣。徒以事缘之未集。道场人迹。一散而难收。虽贤智者亦不免久而思懈矣。机中於中而事应於外。故一移而去。遂不能烹炼其材及身而成上品可惜也。然而精纯之气。浑穆之思。慈德之殷。愿力之切。有弥久而长令人思者。文明而外。此其一也。

  僧心茎别传

    (仪征)于养浩
  心茎。字如恒。一名凝和。扬州人。出家受具参访有年。晚乃住鸡园甚久。病而后归。曾与养浩玉尺三人作净土愿。又与玉尺在祝仙洞。发度生之愿。其心甚雄。好作功德利益。行瑜伽焰口。多奇感云。净土以音声而得入。最为妙机。心茎每引声赞礼。或跪诵圆通二十五圣自述生平。圆满浺瀜。令我神游大净土也。

  静悦传

    周国定
  静悦。嘉善人。跛足。中年出家受具。因高子才识玉尺。居鸡园两岁有余。日礼大悲行法。颇有感应。净业甚勤。后依来鹤寺以终。逝时有正念。

  莲发传

    (如皋)石 麟
  莲发。姓朱氏。江都人。受菩萨戒於焦山。久乃出家。复受具於海潮寺。为人木讷。不求通方。然亦有古拙不可及处。修净业亦颇得入。有志於助募经藏。未能遂其愿。抱志以终。神明不散也。生平多苦行。他人或劝止之。必不听。玉尺以第一义晓之。勉应焉。损过就中。未及纯熟。玉尺将以法宝供养其余年。而发不及待。遽卒於戊寅正月中旬。可惜哉。

  莲庆哀词

    石 麟
  觉泠。字莲庆。通州卢氏子。依师文明位。出家於栟茶妙香庵。年已老矣。而勇进不减。率七日一闭关。每欲有所建立。辄以力不足而止。然未尝不有功於藏经也。作小石塔。泠然。置案上。日坐其旁而自课。长与玉尺游。自奋於念佛三昧。以慧稍歉。未能领悟全旨。而但以苦行终。可哀哉。词曰。君之病以太苦兮。君之心则何阻也。君之去以太孤兮。君之志则不虚也。丙子之冬。扬州之东。妙香之中。世寿之终。香无终始兮。妙有去来。一觉泠泠兮。庆莲花之初胎。

  福魁传

    大 根
  福魁。天长大觉寺比丘也。於高邮承天寺受具。於放生寺终。疾时。医不效。一心归向西方花池。撒手时。自坐龛中。悬文明所赠接引像。凝神注视久之。

  松园传

    大 根
  松园。高邮朱氏子。幼有疾。医治无效。一夕梦神人谓曰。汝必出尘。病始能愈。寤即立愿。疾果瘳。依师普润。出家。於八宝观音寺受具。栖止城东蝗王庙。行苦行。勤修净土。率众持名。至忘寝食。一日宵小踰垣至卧榻旁。搜罗一切。松园方注想华池。故置弗问。凡对人无他语。但嘱其死心念佛。童叟悉蒙化导。同治戊辰仲冬。疾。前数日。嘱四众曰。吾将归去。汝等勿忧恋。助我念佛可也。即於初八日晡时念佛而去。

  行僧记

    无名氏
  某僧居京师。长白如山都转。常见其人。浑朴苦行。志在西方。临终洒然而去。生平无恼无恨。故获如是果。

  铭初传稿

    大 根
  铭初。仪征人。披剃柳隐庵。性好博览。兼通儒释。气度宽裕。主席资福二十余载。懃懃恳恳。为法为人。退席游方。感化极多。居寺一室。杜缘习净。寒暑不易。咸丰二年。避红巾返寺。预知时至。无疾。趺坐而逝。春秋六十八。

  福元传

    大 根
  福元。栖止盐城之沙沟。与同住僧为人诵经。或有率略。福元回寺。必重诵一周以赎补之。虽深夜严寒必如是。濒老。一心净土。课佛有定数。精进八年。临终持珠轮诵佛名。掷珠而逝。

  某僧事述

    (武林)高 原
  某僧。不识字。而净业甚勤。精进每有感应。或见幢旛上有字。述以告人。人问何字。僧以指画出。盖西方接引四字也。未久而卒。

  经如传

    大 根
  经如。金陵李氏子。李氏世有簪缨经。如幼疾。独抱之游寺中则愈。家人乃施之出家。依法源为师。华山受具。精持行愿。徧访名山。四旬后。主席凤阳寺。传戒十三期。化者益众。久之。精通内外典。披阅稍闲。即课佛。恒以万计。红巾滋事。避地普陀岩。八年乃归。同治己巳正月八日。谓门人曰。吾四十日后当去。即有一匠人来作龛。众问何以忽来。匠云有小师唤我。其实非小师也。届期。沐浴更衣。移坐殿旁。然定香於炉。曰。香烟尽。吾当谢此娑婆也。已而果然。

  宗道传稿

    大 根
  宗道。海陵人。出家普福庵。苦行坚节。常念佛恩之重。誓欲舍身以报。隆冬。敲冻投水以清心。闭关禁语三年。后於塔寺建念佛堂。力修净业。佛前口占一联云。旷劫轮回。决要今世了断。一生净业。全凭此地成功。又释经旨。为人解说。鹑衣百结。含糗终身。无疾而逝。火焚。得舍利数十粒。道光某年事。

  体成传稿

    大 根
  体成。字妙果。东台人。幼出家。方直有戒行。能开化愚蒙。拔邪归正。屠宰感化。偕同志数人。设念佛堂。力修净业者四年。人有缺乏。推己及人。劳苦艰难。逆境当前。无忧色。操持日不怠。微疾而逝。事在光绪元年。春秋六十六。

  怿安传稿

    大 根
  怿安。字明谦。东台人。幼年苦行。持律精严。常佐华山戒事。出山参知识。仪征资福铭公印证。遂传衣钵。潜心佛理。毕命为期。每年正月起。闭关四十九日。不坐不卧。不偏不倚。翘勤念佛以为常。缙绅士庶。倾心归仰者甚众。接后学。慈善过人。退席参方。终於千华。微疾而逝。火焚。获舍利数粒。事在咸丰元年。春秋五十六。

  自明传稿

    大 根
  自明。常德武林县人。持戒习禅。见良蓬山四面幽寂左右坟墓重重。乃镇江弃人於市之处。师曰。此间念佛。正好利益幽明。於是露地而坐。三昼夜。念佛不辍。感道俗助之。不一年。梵剎辉煌。与如月常相往来。时人莫测。如月复住终南。自明告众曰。天地长久。尚有坏。况人世无兵燹乎。无疾逝。事在咸丰元年。

  如月传稿

    大 根
  如月。字妙明。常德武林县人。性至孝。慕禅宗。父母终。弃妻子。投宝相寺出家。持戒精严。胁不沾席。结茅终南三十余载。出则参访名山。小住镇江莲花庵。日课礼佛三千。念佛十万。金山阅藏五年。高旻阅藏五年。天宁阅藏六年。语将来事有应。复入终南山礼拜。合掌称佛名而逝。火焚。得五色舍利半升余。事在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春秋七十六。

  善根传稿

    大 根
  善根。字仁慈。海陵陈氏子。有孝行。抱出尘志。父母终。年二十八。弃妻子出家。戒行精严。专修净业。一切时中。应机设教。寰宇名山。遍往参谒。路过一庵净心念佛。放光满室。众咸惊异。晚年齿落重生。预知时至。无疾而逝。事在咸丰六年四月十一日。春秋七十九。

  月参传稿

    大 根
  月参。阳湖人。真诚励志。寒暑无怠。避寇昭阳。杜人事。力修净业。偶微疾。嘱后人曰。吾十日当去。同治六年二月十二日夜午。端坐念佛而逝。有日纪一本。每日诵莲花经一部。礼佛课佛甚勤。火焚时。若男若女。无不合掌念佛称赞。钵不毁。得舍利数粒。春秋三十六。

  施念藏小传

    (鄞县)周 生
  念藏。姓施氏。通州人。性爱修行。尝以锣代钟。命女击之。以表旦暮焚香之节。爱作桥以济人。茅檐土室中。能供养清彻僧闭关者三年。尤人情所难也。久之出家。卒於海门。清彻僧能画佛塑佛念佛。好一人作瑜伽焰口施食法。持大悲咒。快利锋迅。与念藏交最深云。念藏因清彻故。亦尝与刻经僧往来。刻经僧每欲以一剂清凉。饮其枯腹。而未果也。其词曰。游徧身中剎。高低不计年。花严非草创。海印现沤圆。忠孝神仙梦。聪明富贵缘。定光端直处。明镜九州烟。互作身身住。身灵事业灵。毛中旋地脉。尘内转空经。动息超三界。辉华露一星。神通非小可。与物共泠泠。莫作如如解。丝罗引妙光。一毫容大剎。实际住空王。与尔游其内。何人不在旁。喧卑徒自困。天外本馨香。岂有修成佛。空劳梦里愁。天人何闷闷。海水自悠悠。不学阿罗汉。谁为楚国囚。光明常解脱。欲取已惊鸥。法界宽时紧。毫毛不可欺。幻中来饮酒。空外自观棋。手笔谁轻重。光阴岂疾迟。独饶平等性。寄上绿杨枝。观法真成套。禅那竟不灵。行中常自坐。闹处每闻经。淡色衔浓色。金星化玉星。梦魂无限事。说出少人听。一极浺瀜意。留心已不堪。何人谈六相。无事且三餐。佛出花枝现。心空镜影涵。幼童弥可喜。球舞自交参。彼我交相用。奇哉总佛陀。邪通矜缩地。幻苦欲奔波。今日原无事。闲中且作歌。横空明镜在。一一总新磨。一二犹成妄。何劳计有无。梦中分别困。醒后性情如。雨雪谁年月。文章孰鲁鱼。泠然全在目。万徧画葫芦。一部庄严典。都成破碎痕。尚无真我相。谁是法王恩。经卷空尘杂。光明梦觉存。执之何太苦。飞舞任乾坤。此诗亦名梦游十首。

  悟开事略

    (常州)董净空
  悟开。住常州天宁寺。生平唯务实行。过午不食。夜不倒卧。常坐一室。精勤念佛。诸弟子有馈送者。辄拒之。临终数日前。徧别诸友。届期神色[火*向]然无疾苦。顷刻化去。已而复张目云。我适出寺门。至木桥而返。今直往西方矣。言毕寂然。初有塔愿未了。既迁化。其沪上弟子某。见师嘱以塔院事。逾月。其弟子挟赀往天宁。方知师已化去。众莫不嗟异。同治年事。

  行僧广寂赞(并序)

    胡镜之
  读常州赋注。见广师事。喜而赞之(常州赋注云。广寂。姓冯。初名时熙。更名定中。万历乙酉乡榜。通判广州。弃官归。依云栖剃染。舍西园。唱众放生。建十方庵。接待云水。专修净业。劝人戒屠宰。每跪而哭。夏月不驱蚊。卧芦苇中。任其囋肤。塔於华山之佛手洼)。
  观时识势  弃荣谋枯  莲华芬芳  吐之弥腴  自他体同  能所都卢  慷慨敷陈  仁言利敷  吁嗟兮  葫芦妙乐是真珠

  阿弥陀佛篇

    朗 月
  弥陀是一一人心所同具也。至於浑忘之极。除阿弥陀佛四字外。别无所短。别无所长。而人遂以阿弥陀佛名之。亦奇矣。泰州北门公侯庙僧瑞棠。孤单而纯懿。衣食随时。不求足。非戒不履也。无欲无求。世莫测之。每观世相。慨然曰。身若流萍。去来甚易。谓同类曰。慕道怀仁。触类斯在。世人之误。由爱易动而守不坚也(每与好佛人家有来往。虽日中。或神倦。径入室中卧。醒则翛然去。全忘顾忌。世人亦绝不顾忌之。奇矣)。己卯八月。微疾。端坐绳床。口诵弥陀。形气调静。终於剃度之庵。春秋七十八。

  修西闻见录卷一
  修西闻见录卷二

    东土 鸡园偶 集

  量海尼传稿

    蒋元亮
  往常与玉尺家居。考订净土文字。四众中独少尼之着作。窃谓天地清淑之气。必不以类而有所轻重於其间。况方以类聚。则同类之身。必引同类。岂但有身教而无言教者乎。玉尺既出家。谋刻藏经。往来吴越之地。乃获见影响集於古明姚上善之手。其中着作。述净行者多。盖比丘尼量海之笔也。既与同人酌订吴门四众弟子诗。即以影响集入焉。而净土之人文小备。嘅尔叹曰。人何必相逢相遇。乃为净土知音乎。如李素真冒其孝锺培栋熊秉忠陈鸿谟乘戒量海诸上善。皆未有一面之缘。而精神如不隔。其在左右者。或数年而合离之感。往往於心境遇之。如文明周国定甘云开陈灵复茅慧云蒋慧生之辈。空中变化。未得其端倪。则此世他生之成就。能不令人思且望耶。量海。戒定夙根。慧心初裕。上品之资也。其集中尼戒一篇。尤见东土大乘气象。

  广元哀词

    (泰州)冒同庆
  当全藏之未刻也。或有以种种放生念佛之书募刻者。虽非大宗。亦火之前相也。而广元辄先赴之。元。泰州南门外某庵尼。年既老矣。而志不衰。玉尺兄弟在泰久。与广元有刊刻龙舒文之愿。言既成。元已卒。盖含此净因以往矣。玉尺出俗时。行过某庵。而元已无踪迹。有人言。此处尚有信心人。可续募小缘以助刻资。玉尺事多。故未往。然心心忆之。同庆。邑人也。为作哀词示后学。词曰。
  光华冷淡  阒无人兮  宿草芜生  塔影沦兮  法幢盈空  唯一真兮  莲花部主  慰汝神兮

  量海轶事

    (苏州)姚古明
  量海。避兵有恶疾。人曰。既是大修行人。何故有此恶疾。答曰。此一一波罗蜜。非汝所知也。临终时。彻夜呼余名。既卒。人以告余。余曰。此时真吃紧。念佛未遑。岂遑念我。

  宝念出家之切

    胡镜之
  宝念。江苏候补县王君荫福女。母早卒。随父署县任中。一日请父欲有所言。父命之至。以终身事父为言。父许之。久而移寓泰州。父请刻经僧为说菩萨戒。并请书镜影钟声以示之。稍有所明。未彻也。又随父至江宁寓。遂至接引庵。出家志甚切。於其年之冬。遥礼刻经僧。削发出家。不久遂卒。刻经僧为订出家名字。未及知也。其勇於脱尘。而疎於觅法。盖入佛未深之故耶。然其迅速精进以自全其天。则亦可以讽世之为修行而终身不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