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处轻重仪

  第九多有守僧伽蓝入。律断入重。其例既多。如下多判。大分为六。
  一谓。施力供给。
  二谓。部曲客女。
  已前二件虽良贱乃分。而系不系别。前条施力有二种人。若能给尽形随僧处分。若所给尽形前僧既终后情自改。任意去留。若他遣供给。还送本主。若本是自已有倩俗荫覆者。依本入僧。若暂来非永。随时将送。
  第二部曲者。谓本是贱品。赐姓从良。而未离本主。本主身死可入常住。衣资畜产随身所属不合追夺。若本拟尽形供给手疏分明者。准毗尼母论放去。
  三谓。奴婢贱隶所有子息资生并入常住。若身死无亲者。常住收之。
  已前一条判如母论云。若私有奴婢应放令去(如前条中)若不放者。作僧祇净人。
  四谓。畜诸家畜即驼马驴牛羊等。并鞍鞯秦辔羁絷阑圈槽枥等。
  五谓。畜诸野畜即猿猴獐鹿熊罴雉兔山鸡野鹜鹅雁等类。并以笼架等。
  六谓。畜恶律仪即猫狗鸱枭鹰鹞鼠蛊鼠弩弓槛等。及弓箭五兵机罗杀具者。
  已前六件前三随事已明。第四家畜之中。既是烦虑之元。宜从重摄。故母论。驼马驴等可与寺中常住僧运致。已外所有乘具。随所畜之。如有鞭杖苦具。并须焚荡。以生讥责故也。第五野畜弥是障道。故僧祇中。若将来施不合受之。令给水草翅成放去。由畜玩妨道。世中多有放鸡猪鹅鸭者。亦自尘染清徒。有畜鹦鹅鸠乌者。弥是道俗同耻。必有斯鸟兽。可放山林川薮。笼架拘絷之具。总集以火焚之。第六恶律仪具。事类乃希。时复缘边塞首中表无知。或加畜用。既事在罪增。并可焚屏。则同瓦屋之非法也。故善见论云。若有施器仗者。僧应打坏。不得卖。若卖与人。前得行杀。卖者同业故。论中其有畜非法之物。众主破之无捐财咎。正论明断。准用何疑。亦有养畜猫狗专行杀害。经论断在恶律仪。同畜便失善戒。出卖则是生类。业障更深。施他还续害心。终成缠结。宜放之深薮任彼行藏。必系之显柱更增劳役。但依前判彼我夷然。便息生杀怨家。新树慈悲圣宅(其余鸷鸟例此腾空)。
  第十多有车舆。律断入重。准例下断(其例有三)。
  初常所乘御(谓水陆船乘牛羊步挽等车舆。并供给船车篙簟绳索等)。
  二送终凶器(谓[卓*(而/而)]輴杂饰车舆随车所须僛人盟器棺椁构檀衣衾杂服冢墓砖石松柏杂树碑碍铭志等物也)。
  三祭祀器具(谓簠簋宗彝俎豆罍斝蹲卮碗杓盘合檠机等)。
  已前三件并是重收。下二凶祭之具。若预作拟后者。身亡并入常住。若为内外亲姻七众道俗追旌故。实光衍将来而造作者。身虽亡没随属所为之缘。由决本原。舍别属故也。
  第十一水瓶澡罐锡杖扇。律并断重。今以文义相映互交轻重。
  已前一段若准律本通例重收。斯何故耶。由体相俱重从多约判。如瓶罐之器。资道要缘理须入轻。不同杖扇以大小通约。用有时限。兼加圣法。乃得畜用。瓶罐不尔。随身澡漱。涤秽洗沐事起常须。义必轻收。无宜入重。又诸部相映非重者多。故五分云。除瓦澡罐听分。余不应分。此即正断入轻。若约量通会。律本入重者。据大瓶为言也。故十诵云。铜瓦澡罐二斗已下入轻。此则明显灼然通衢达矣。古来传授并依律断。意以资身接道。要务常须恒用。又制自随。故在轻也。又诸律明判非敢自量。故僧祇中。新受具已令畜应法澡罐将行。明知大者非法。不堪随道。可如律本断重者是也。又如剃刀钵器。并是性重由供济处深在缘正要。并断在轻。瓶罐急务过前。义无重摄。故博通异部。精练是非。既博且精事无疑豫。已外瓷瓦瓶罐例上大小重轻第十二多诸杂作器具(其例律自分五。并断入重。例如后判也)。
  初铁作器(谓炉冶锅钳砧锤韝具钴锻错旋等器。并余有铁炭等)。
  二陶作器(谓轮绳袋簙锹钁锨杖一切埏埴等具。并余泥土砖瓦墼块等也)。
  三皮作器(谓瓮瓫床桄刀刬熨铁杂挥之属。并余有皮毛生者不应分)。
  四竹作器(谓刀锯之属。二是金竹破篾青笨[竺-二+柛]筏。及雚苇茅荻杂草等)。
  五木作器(谓斧锯竹刬之属。并雕刻之具。并余有材木薪蒸柹等也)。
  已前五件种类重收。古德同词并解云。不问能成所成及余模塑皆重。此则滥通轻相。取例难分。今以文义相验。并指能成之器如前者。是故律中。诸木作器无盛处。佛令作囊盛之。故知非所成之钵器也。若有现成之器。如釜镬等瓫瓮之属。并在诸门已收。若准古德收言。则众具不过此摄。便妄列多位徒费译功。其熟皮韦具如十诵中入轻。已前伊梨耄罗三皮既是生者。四分不断。但依氍氀。故知三皮不入分限。边方皮衣开畜。无三衣相。何必在轻。若至布乡皮还入重。边方开坐。何必在轻。纵许皮韦具充资下之用。以一切皮衣不许著故。余有锥刀杂器之属准例两判。若常拟木作者。宜从重收。若常拟随身补绽者。便从轻限故也。

  量处轻重仪本(终)



  量处轻重仪末

  第十三衣钵坐具针筒盛衣贮器。及俱夜罗器(此方译为随钵器。即钵内所宬者也)剃刀律并断轻(其例有三。初衣。二器。三革履。事通五众)。
  一现成衣服(初明出家所服。后明非出家所服)谓三衣覆膊只支裙衫帔服坐具诸杂衣裳等(其例有四)。
  已前一件随身所服。名虽多别莫不障形故也。若依僧祇云。覆疮衣雨浴衣漉水囊二种腰带卧具入分。五分又云。劫具衣单[專*ㄆ]衣[打-丁+親]身衣。若被即卧具之异名也。若下衣。若舍勒(四分云涅槃僧。此名内衣。即舍勒也)是可分。物准上为断。要是纯色所成。若是五纳之衣律本开用。五大上色作之。虽绮错分明乃是山成自尔。既为圣道标式。宜从分之。若锦绮文成之衣。并如后断。其下领袍[示*(專-寸+(舄-臼))]长袖褊袒只支加覆苦覆膊增襻胸。如此杂类衣裳形名难具。亦并轻分。由体相乖俗色类不同。不名白衣所服。即开随用之限。又偏袒裙衫震旦法衣。只支覆膊天竺本制。将彼例此样貌俱非。而犹同判在轻。曾无惮慑。若统收衣服相状皆非本仪。故僧祇中。覆肩只支皆长四肘二肘。今且约道俗两分。故开轻重。若深取律制。裙衫亦非(故律中著脱法式。此方不委)如十诵中。褊袖衣复贮衣等。并不令服故。
  二随衣所有。谓钩带腰绳等用铜铁竹木铅锡所成。并衣袋箱幞等。
  已前一件并随衣入轻。又如五分。针线囊入轻。衣袋前至齐后至腰者。亦入轻。准上诸袋幞等。若以绮错所成。虽无文相。而同俗中被袋类者。不入分限。
  三成衣财具(谓布绢绫罗紬絁褐褺绵絮之属。及锦绮绣斑云霞之像等)。
  已前一件义通重轻。若布绢乃至绵絮之财。但非绮色分明者入分。若锦绣氍氀纯同一色。相状减于法衣者同上轻分。若以青黄赤白黑五大色染。并绯碧红绿紫等上色染成者。无问多少轻重。并从衣财入分。若补方虎眼槟榔接正众彩间错者入重。故五分中。锦绮毛[旁*毛]若毡(谓广长量如上大者)蚊厨入重故也。又不同绫罗之财。虽衣体交错。而色相纯同故。律开著细鹅文相衣也。义准绫罗绞梭入轻。律开受王大价衣及种种好衣。并开大价疏衣。即知纱葛之属例分也。
  四能成缕线(谓杂色诸线无问丝布纻葛纑缉之类。及麻綟丝绚等)。
  已前准断。如善见中。针线入轻。则不论多少。并从分也。若有虫之茧。著芋之麻。并从重收。
  二是外道白衣之服。律无正断。如下义分(其例自二)。
  初是外道之衣。律本云。绣衣树皮衣树叶衣珠璎珞衣木钵。及一切外道衣皮衣鸟毛衣人发马毛猫牛尾衣等钦跋罗衣。乃至唐国李老余胤黄幆巾帔等。已前律制不著。义断重科。由是异道标相非正之服故也。若有所施与亦开受之。若已坏其色相者。除树皮毛发。余者准下入轻分也。
  二者是一切白衣所服。律无正断。义须例准(其例自五)。
  初常所服用(谓士女袍[袖-由+(十/田/(舄-臼))]袄子衫裤裈裳裙帔巾帽被矜毡褥靴履之属)。
  已前义判须分二途。谓今昔两判也。准昔解云。亡五众生常服用同世轨仪者入重。故佛言。一切白衣服不得畜。为断恶法次第。理从重收。今不同之。虽文令不服此非断重也。犯舍财食生过极多。死尚开分。故非重摄。如后义判。若俗人奉施。僧得而未暇改正为法衣者。准断入轻。有多义故。一佛开受施。二听说净。三听改变如法受用。若色未改。相状俗衣并入重收。为绝怀俗之心也。广如钞中。不同锦绮以体相同俗。必坏色相者听分。此但相乖而堪附道服。故开改用。若有长发沙门。心希名贯。衫裤随俗都绝三衣。道在虚通。俗存我固。既思名系将何为道。无问死活。俱不可分。余闻。戏女暂披法衣生生常在僧位。今则贪名乐于俗服。义必劫劫恒居背真理路显然。岂在轻限。又诸律无断重者。必缘障不许披法服者。纵著俗衣不须入轻。虽佛开著非久用故。如贼夺恐难之类。自余巾带等服定非道用。例准重收。毡蓐二件同上所判故也。
  二御暑雨之服(谓褐衣羊装油帔梭[卄/衣]笠子障热伞盖等)。
  三御寒之服(谓皮裘貂璎狐貉帽蓐耳手足诸拟宜者)。
  四庄饰之服(谓花钗缨络环钏佩绶治身众具。及镜奁装匣莹饰)。
  五朝宗祭服(谓冠帻貂缨大袖裙褶革带履舄等)。
  已前五件并是俗人所服。而比丘时有得者。须分判之。初一之中。羊装褐衣全俗服类。如上非轻。第二皮服律正制止无宜有开。必是熟财。微供资下亦许分也。第三装饰之具弥是所制。律本具之。俗态未除。理须除遣。尚不许捉。何得在轻。第四朝服虽非所应。然衫褶之类堪从改换。可入轻收。冠革之徒宜从重摄。余者例之。
  二器具资。要律断钵器入轻。余者随事附见(其例有四)。
  初是正钵。谓量是三斗已下斗半已上。体是瓦铁色。唯熏治者是如法器。
  二是随钵。谓次钵小钵键[金*恣](鼻柰耶云小浅铁钵)并铜鍮碗盏(大小如前量也。及以七筋等总名俱夜罗器也)。
  三随器所宬。谓函袋幞络巾帊等。
  已前三件。若钵器量体色依法者。律正断轻。必体是竹木布帛。色是漆油棍鉴者入重。故僧祇云。过量白钵瓷瓦铁等入重。以体量不如故也。不同瓶罐等但令量如即堪从用。此是应量弥须准正。其余随钵律本断轻。而但云俱夜罗器。不显其相(如五正蒲阇尼五非正佉阇尼等。而有总别二名者也)若准十诵云。小钵半钵键[金*咨]入分。其随器袋幞律亦断赏劳。理从轻限。故五分中钵囊入分。亦有绣彩装饰者。可单抽重收。事同绣锦之服。
  四针筒具。谓铜瓦木铁鸟翮所成者。律断赏劳。义非正重。
  已前一事乃是小缘人必有之。理须分处。中国多用牙角作者。律制打破。开畜如前。宜入轻分。或以毡作者。或错彩庄严者。或绣缬结络者。或作错绮彩袋(号为针线袋也)并是华绮俱从重收。若纯色毡袋并所[山/成]之钵。无问铜铁多少。并即分也(必积针拟货亦准上通)。
  三资下之具。谓皮革屣鞋屩靴袜巾布裹足。及随有袋幞等巾帊裹束者。
  已前一件正律唯明革履一色。余者不明。依僧祇五分断。革屣及囊入分。必现有熟皮。准十诵中。系革屣韦靴韦鹿韦熟韦里脚指韦应分。必有生皮理从重摄。然此神州都不服用。岭表剑南时有著者。若南海诸国五竺道俗皆常所履服也。其形如此方折屐状。兼施后踵。边耳全无。多以革皮作之。若以靴履例准义亦开分。靴履鞋屦时有三台。龙凤及错线绮绣刺成者。若非纯色宜入重收。或有平靴尖靴。律无正断。然五分中以靴[革*雍]太深为世所讥。理非怀道者所践。平靴异俗可入轻分。尖全乖道。准入重摄。若准天竺复罗形如皮靴。面前决开。行则左右掩系。必平尖二靴似此相从。并准入轻。余有短[革*雍]高头类。列亦宜从履屦同断。
  重之曰。上准律文例断。出处的明。而神解不同。意用难约。理须分门逞路。以义相收。然重轻两物罪相须知。必先究委定其纲致。则相种晓据。便处断懔然。譬临深履薄。详而后述者。其在兹乎。然僧物乃多。或一部二部。或四种八种。今但约位就人。四科皆尽。故随科条理。并如下引。
  一局限常住僧物。谓约界限不通余寺。恒供别住。故云然也。物相如何。即田园房宇山林池泽人畜等是也。若盗损斯物罪科二重。有主望监治(即主掌者)无护通僧结。满五皆摈弃。不至须众治。有人言。盗僧物者唯结偷兰。由体遍四方之僧。乃钱不满五故也。如律中时有比丘。盗分僧物以为四分。但结偷兰者。文成证也。余则谓之不然。何者律据暂遮僧也。初为在村行恶污染俗家。僧众往槟。故生斯计。分物且属四人僧。则住无安所。内财既不有损。外迹弥复澄消。以此遮僧。可为明略。然本非长永。故罪事不成。律据本情依情权结。所以身子目连深鉴缘据。还依本计明判不成。故使众僧仍旧复用。若盗必结。正随物多少虽罪阶二位(谓满五波罗夷。减五偷兰遮也)莫非决属也。若夺斯物。望主极刑。以损我故罚他。罪则究竟。若不损故还我。罪则方便。方便故可夺。彼此无瑕。究竟故属他。自他同恼。出在僧祇。圣量明乎善见婆沙。故彼律云。时有知事比丘。以僧物为佛法两用。佛言。波罗夷。此岂望四方而通方便也。必若疑于四方常住交杂重轻者。又彼文云。假使能集十方僧。共分此物亦不得也。故知通望一僧总为一主。毕竟无分此物也。如何约数言可分之。言可分者。谓四方现前及四方常住物耳。律本乃云。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应分此物卖此物。及自入己者。此据别时因过为言。若诸部相融分卖明显。故律令回易田地。论许转贸房堂。开则坦然公行。制则为遮心过。必有须微夺者。不得不微。皆谓贼情犹豫未决也。今别属已定。如何还夺。若故夺者。还及坐之。故律本云。时有夺劫者物。佛言波罗夷。是名贼复夺贼。正教如此。夺剥弥难。既令他犯盗。必须纳现赃。赃既返收。罪便虚结。非为损物。盗则空来。若此任法司。便推绳酷滥九横陈之。终古五枉更衍将来。余以凡语难依圣情易照。可依僧祇明断随物重轻。必五众亡后。入重之财处断或违。如下显相。若当别主所护望主结其二罪(谨慎防守望僧结之。怠惰慢藏则望引护)若现僧共分同卖。皆望常住结之(谓满五皆须弃。减者偷兰遮也)并如大钞随相释之。此则文据[怡-台+畫]然。譬犹天分地裂形声大矣。人谁惑哉。若昏冒未悛。乃抱昔习者。良以恶类卒而难屏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