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量处轻重仪
量处轻重仪
已上五件经籍格言。正是入道津途出要穷务。若不玩习通鉴始终。统其关键悟其趣入者。则舟车竞载未登。终非济器。教纲虽设不解虚丧明时。故常须读寻阅其理义。可怀诸心首。无从重期。故毗尼母论云。经律先有付嘱处即付彼人。若无付嘱人随能持者。即依教进修。非谓守护而已。故论云。佛法贵如说修行。不贵多读多诵。今人多贪积。无心服歠者则不当所委。须付德人。若残有笔墨纸素等及所盛经器本无转用者。依本处用随经籍所在。必具供献。非定属者随事轻重分入二僧。或多积纸墨但拟治生。本非经用宜从重摄。
二外俗书纪(谓凡有纪传。皆存外有。上则顺天奉地。匡国化民。中则孝事父母。立身行道。下则营卫六府。五行备附。据事以求莫非身计。纵闲放林泽无非养生。故名外书)初谓九流史籍(九流者。一道二儒三名四法五墨六纵横七阴阳八农流九杂流)即六经纬候诸子史传杂说文纪等。二谓三古字书(谓三苍古文篆籀隶皆真草诸迹等也)三所盛书器(即上内经所列者。并余纸笔墨砚等)。
已前三件并断重收。虽开暂学为遮俗美。终非久玩。故舍入僧。纸墨有余乃兼道务。而本意附俗不同前条。并从重例。经律正制者。以庄严丈颂乐世法故。
三数算众具(其例有二)一现有数具(谓目翳悬测商度方衡筹算等也)二杂珠数法(谓水精琉璃杂色珠等。或用竹木泥土瓷石木梡薏苢等珠)。
已前二件算数所须。虽体并重物而堪随道务。律中犹不解事数。诵戒忘误开畜算子等。至如木梡珠贯杂色伪宝所成之珍。准用僧祇一切宝物入重则文含真伪。今随事缘求在机正要者。勿过数法投接下根牵课修业也。可准多论。似宝伪宝杂色珠开为百一物者。得如法用。宜断轻收。余木竹等例此分也。
五诸杂乐具(其例有四)初谓八音之乐(一金乐。谓钟铃等。二石乐。谓磬等。三丝乐。谓琴瑟等。四竹乐。谓笙笛等。五匏乐。谓箜篌等。六土乐。即埙等。七革乐。谓鼓等。八木乐。即上音柷[吾*欠]者也)二所用戏具(谓傀儡戏面竽桡影舞师子白马俳优传述众像变现之像也)三服饰之具(谓花冠帕索裙帔袍棂缠束杂彩众宝绮错之属也)四杂剧戏具(谓[卄/補]博棋奕投壶牵道六甲行成。并所须骰子马局之属)。
已上四件并是荡逸之具。正乖念慧之本宜从重收。然僧非贮畜之家。执捉非无过咎。宜准论出卖得钱。还入僧中随常住杂用。
六杂庄饰具(其例有二)初谓采画之具(谓俗中画样丹青朱绿杂色。及絣绳直尺专具规矩所须之物也)后好玩众具(谓屏风障子山水人物游仙古贤传纪书隶。及杂书异画之具也)。
已前两件亦同上仪。但可浮情所欣。终非筌要。宜拥入常住具饰僧堂。
七宝璧诸货(其例有四)初是重宝(谓金银真珠摩尼珊瑚车渠马瑙此之七宝也。及诸玉璧也)二是轻宝(谓鍮石铜铁铅锡白镴。并诸伪珠)三是钱宝(谓金银铜铁钱。乃至皮作等八种上有文像者)四所余残物(谓炉冶所须。并矿朴镕写等具)。
已前四件并是正重。严禁俗财。初及三四义非自畜。容有助道说付白衣。身亡入重。故在常住。二是轻宝。随缘三途。若是本体块假铜鍮。人来以施不拟形用。则随本重说付净主。若是百一碗钵衣钩之徒律开受用。故在轻限。铜假拟用例此可分。故僧祇中。一切钱金银真珠琉璃珂贝珊瑚车渠马脑玉石入重。若已成器物入百一物数者入轻。此非正宝也。故僧祇云。钱金银不得触。若余轻宝得触。不得著。得作百一物用。如论所明。不须说净。准此作诸器具理非重收。四分律中。但明钱金银三。余者不论。明知通在轻限。锡镴之属文虽不列。律令用以补钵非重物。随钵入轻不疑。今有擅行律教。依论分金及钱金床等物。此非统明成教。随文即用。与己贪惑相符。不唯教文明昧。圣有四依四大墨印。宜须凭准。生死无暇。闻声即断。便同道听今为重疏分金。缘叙此文出于摩得勒伽论也。此迦叶遗部本律。不至于此非其所机。言分金床者。初有比丘。从天生。此人中资具非其所安。情乱不安。常思天中所有众具。佛令阿难依须给之。一夕处中便登无学。由此曲开。非通今部。分别功德论中具述此事。故持世佛藏诸经。佛令弟子修道。为怀众具有阙不能会道者。并权开之。必不修道。乐世法者。水不许服。地不许行。诸大鬼神遮前扫后。斯岂人语。大圣正言。分金之徒并妄行不了之教。顺本贪贮。便乖清信之徒。焉有出俗高僧。正制不行。情存财事未足算也。大般涅槃穷终之极教也。一部之文十明八不净物。佛说魔说用此分途。故文云。若有人言佛开比丘畜于金宝八种不净毒蛇物者。是为魔说。非我弟子。反此上言是名佛说。乃至文云。只桓比丘分金之事佛亦正断。分河饮水。乃至四分律中。迦旃延不受王之宝施。因此如来制大小持戒犍度。我之弟子不同诸外道沙门受畜金宝等。叉如来灭后二百年。毗舍离国跋阇比丘擅行十事。说戒之日唱言分金时。耶舍比丘集阎浮提七百人。重更明断不许分也。佛在只桓一制也。灭后毗舍二制也。今或有之三犯也。分金犯于堕罪。死入火中二十一亿四十千岁。耳此小罪也。不信未来火烧。现在亘火在身。必信苦而欲去也。今有犯于四禁。经律同曰断头。犯者安然不畏。而作人师法主。不信一犯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生报在无间中。况此分金。不足怪也。学教之士并所共非。岂意。于今弊风重举。金为鄙俗之所重也。闻名即欣管宁之徒矣。若草芥流俗尚尔。况出道乎。纵有分者恒河长没之人。不足怪也。但诃烦恼。人不足论。至如一化之制戒并绝俗前。唯有四戒。对俗重制。一淫。二酒。三宝。四邪命也。淫为生死之本。三圣绝其根源。酒为昏醉之药。四逆由之得遂。宝为起贪之缘。诸惑因之繁苠。邪命害我之因。恶道为之开坦。涅槃诸律备明显之。何不披读圣典。而行曲废之教。故文云。日月不明净者。由烟云尘雾所翳。我法不净者。由于比丘行四事也。若有弟子。以我为师。而行前四者。我非其师。彼非我之弟子。由不信我之法律故也。此之所说四分十诵现律论等咸有诚文。何得依此律受戒而用彼部分金。舍制而取开。未识机教之通塞。而与贪痴之相会不足统观极教之明禁。可不诫慎也之哉。生则尘汗迷徒。死则自当苦楚。信一时之重欲为万劫之凶愚。深可悲矣。
八诸杂重物(皆其例有八。谓一切石。一切水精。一切瓦。一切贝。一切齿。一切角。一切铜。一切色土。义加俗中诸漆器食具)。
初如十诵一切石物不应分。除水瓶水瓮盖水物刮汗箅灌鼻筒尉斗香炉钵钩禅镇金瓶二斗已下应分。余石物不应分(如齑臼药碓臼及以杵具量虽未满则非轻限。余并例知)义加俗入器物。如盘梡匙箸之属。并入重收。广如下出。
已前一段石物准上以断。律有通塞。四分无文。义须正准。其供养香炉之具。或是花香别类。或铁石铜鍮成者。若常拟佛前供养。不问金银装饰有无。并随本处用之。若本心不定。拟后转易。自资者随前件。断入轻。必有金银蓥饰者入重。若本怀供养。则三宝通含则随能受用者用。本主出物造供养。不许自资。故入三宝。若入轻分便成盗业。可不慎耶。故僧祇中。钱金银者不得捉畜。若真珠琉璃珂贝珊瑚颇梨车渠马脑者得触。不得著用。明知作百一物。得受用之。上云不得著者。谓同衣也。如供养之具。得加饰莹。纵律中宝装饰具。亦例余轻宝者。皆谓杂厕填内加以金银故耳。纵论中随能供养者与之。谓定别属佛法故耳。必有宝装。可如经论供养所判不入重收。其余香炉供具不定属者。即如律正断分之。其有火匙巾袋案匣奁具。并随香炉轻重所在。必巾含绮绣。随本入轻。以事在奉养。不同针钵之袋也。若案匣重大非量所开。或常不随行。或金饰宝钿者。别抽入重(谓不随轻香炉也)。
二一切水精物不应分。除釜瓶熏钵钩香炉熨斗。余如上说。
三一切瓦物不应分。除釜瓶二斗已下应分。水瓫盖水物钵小钵半钵键[金*咨]刀箅刮汗箅灌鼻筒熨斗香炉禅镇。除尔所物。余一切瓦物不应分。
已前瓦物中。律文断自二别。佛开畜二釜二瓶四盖四杓。准斗量而定重轻。其澡豆器。或以铜鍮绞纻木皮軱瓠作者。既常所洗濯钵具要资。准量入轻。若重大难持。及轻小随处者入重。虽开釜瓶止是供给要务。或有含俗诸器。未在轻。
四一切贝物不应分。除刀箅刮汗箅灌鼻筒熨斗香炉禅镇熏钵钩。宬眼药函七钵支应分。余不应分。
五一切齿物亦尔。齿谓牙等器物。
六一切铜物二斗已下应分。如上钳镊截爪刀子裁衣刀户牌曲户钩等亦尔。
已前铜器总明斗量。余虽不出例准开之。即鍮铁铅锡白镴等是也。又当律开分剃刀。此由资用要器。则随有砺石袋匣相从入轻。余有刀子锥针等。文虽不列而十诵有之。正断入轻。如楞伽经中。开畜四寸刃刀头如月形。为割截袈裟故。毗尼母中亦开畜刀子六枚。各有所为。此则可准例也。不问头刃方尖柄之大小数之多少。通断轻收。过量者重摄。已外非法者。虽小细物而入重中(谓摘甲剃眉略毛。刀等之类也)。
七一切角物不应分。除半斗已下应分。除杆衣钩壁上钩刮汗箅灌鼻筒禅镇药函匕钵支。如是一切可分。余不应分。
八一切赭土不应分。一切染色。若煮未煮不应分。余有一切染色紫草黄檗栀子乾陀等。
已前诸事八种不同。十诵约体而断。故有分不分别。今畜积之物同异者多。不必如律。可比其大小像貌。商度轻重二仪(如钵支入轻钵床应重。熏钵钩入轻熏钵笼入重。如此类例。随务深思也)义加漆器俗物。谓俗中盘碗盏合须钵。食具匙箸食惮无问大小多少。并入重收。以全是俗有非道所用。事同俗衣。极制不畜。出家衣钵令异俗仪。今若许分。俗心不拔。故令入重。永断世流。
第七多有绳床木床卧褥坐褥。律断入重。余类如别。谓床橙案机榻苫荐席茵枕蓐等。随以竹木毛绵杂物作成者。
已上准断入重。言二褥者。随其大小多少。皆谓内治毡为骨。绵[打-丁+親]于外通以布帛缦之。若但一边毡布者入轻。乃至坐蓐机束及[疊*毛]物相属者。通入重也。其高座一色。本拟说法诵经。无问高下大小。可属法家受用。
第八多有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此前三件并是律文俱断在重。佛法东度爰至于今。讲解持律判轻重者。咸言。上三大小帐行步障耳。初则伊梨延陀可非障。次则耄耄诸罗。岂非大小帐也。帐似于帽。故云耄罗。用此当司。一何可笑。闻声即判。曾未讨其字源。随语便翻。即音定其体物。此则勇于取类。拙于事实。且伊梨延陀名为鹿也。经中所谓。如来[跳-兆+專]相如伊梨延陀鹿王之[跳-兆+專]。斯则多畜生鹿之皮也。耄罗耄耄罗并是兽名。状如虎兕。豹貊之属。皮厚毛软。而可坐之。余曾以事问诸梵僧。此二兽皮于遁已西诸国并有。神州既无其物。随彼本土之音。岂可即音定体便言帐障之物。古人有言。迷名生法痴。诚可诫也。随文增五失。深大累也。寻名揣义。陵咎多矣。昔有开楞伽经。外人问曰。诸经或人法受名。此经何为以苦具立目。高座茫然莫知救解。反以问之。乃云楞伽。岂非大枷八楞耶。大众道俗一时大笑。所谓耻屈于一人之下。呈拙于千万之上者也。伊梨鹿皮。此方有而小异。此则皮薄而毛[革*昴]。彼则皮厚而毛柔。若羊之皮。恒可藉坐。有而不同。故存本名也。三并皮物故在重收。羊皮毛轻重。下更为述氍氀(此土本无。其物皆从西北塞外而来。若丛毛编织而出毛头。兼有文像人兽等状者名曰[毯-炎+瞿]氀。字书总云罽属。若以经纬班毛如此绵者名曰[角*毛][毯-炎+登]。用为地敷壁障也)律本云。氍氀毛长三指长五肘。广三肘者应分。余昔以为量同三衣故入轻收。毡被之属例此分量。而开轻重律文不了。随文则失。近以干封二年季春冥感天人。厥姓费氏蜀人也。夏桀之时生于南天王下为使者。亲乐律相。躬受佛累。弘护为怀。谓余所撰钞疏仪录其失盖微。然于重轻随滥则有。虽随律断文非明了。是翻译过。岂是学人。可改前迷。宜从后悟。如氍氀体量乃逼三衣。中国不开。偏被寒土(谓西北近海冬则极寒。冬风裂竹。衣服重厚。有诸比丘。住在斯土服三法衣。无由取济。佛慈愍之为开教本。若在此诸寒严国者。多用布叠。复贮著之。若无此者。彼有软草。织为成衣而服之。又无草者。可有树皮。槌打令软而服之。又复无者。可以毛罽如[毯-炎+瞿]氀法割截成三衣。毛在于内披之。又复无者。可用诸皮亦同[毯-炎+瞿]氀作三衣而服之。如此次第渐渐而开。若至中方自有法衣。则树皮等并入重也。如律所制。安得俗中[毯-炎+瞿]氀依而修服。无此事也。律不云乎。边方开于五事。诸羊皮等作卧具畜。卧具即三衣也。萨婆多论具解之。但以三衣名相东土本无。准如此方之卧具也。即以名之坐具。彼此俱有依。名便会其体。故律中。寒雪国比丘页安居竟。南往佛所既出雪山。地平时热。衣服厚重负持困苦。余问。重可几何 答云。可重三石。彼土诸人例皆长一丈已下故胜。此衣佛开。为令修道不为养形。故至南方请开为道。开听一月五月权离此衣。余捡十诵迦叶僧伽梨重三百斤。冥符灵旨也)锦绮斑纱(此方有之。文绣结缬织衣。或布有班云霞众彩间错。无问士女。用以成衣。例准重收也)已前一件准律如氍氀。纯色入轻。杂者入重([毯-炎+瞿]氀如前。三衣之相在轻。异者不问大小厚薄皆重)四分不听畜锦衣绣衣(通多少广狭)五分锦绮毛[毯-炎+旁]拘执毛。过三指不可分。若纯色者应分(亦准上解如三衣相量者。毡有厚薄。厚者过三衣量入重。减者得有随道入轻。被则不尔。全是重收。长衣不开。被非净施。故是俗物非出道用。若通开者与俗不殊。故诸俗服白衣服外道衣并不开畜。深有大意。恐坏道也。无问厚薄大小。白衣外道之服并入重收。律中。比丘著此二服至佛所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佛言。汝等痴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白衣外道服不得畜著。严教若此。何敢陵之。故绝浮议。毡此有重轻。薄须条理。[草*(日/巾)]厚过三衣。如上断重。软薄甚可裁缝。无论大小多少入轻。故律中老病比丘服毡僧伽梨。乃至六年卧具杂色卧具等皆毡三衣也。用以寻事不同[毯-炎+瞿]氀。彼则全是俗怀。此毡通于道务也。余有单敷被单之属。既不同被相。等漫布三衣可从轻限。故五分云。[打-丁+親]身衣即身疮而[打-丁+親]三衣者。四分覆疮衣者是也。单敷衣谓敷在床上。垂四面者皆听入轻。岂可藉下非重。上覆非轻。故可例知其分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