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处轻重仪

  二者四方常住僧物。谓义通域外。事限坊中。故云然也。物相如何。即现熟僧供分啖之物是也。若盗此物罪亦两科。主掌自偷罪便单结(谓望四方僧人无满。五分唯结偷兰遮。约体分三品故也)若有主守护望别结轻重(谓满不满故也)有人云。无问生熟食具。盗者偷兰余亦谓之不然。谓物体通局也。前以人被四方法均凡圣故。罪分二品。并约根本究竟。今集僧分食。谓是可食者分之。及至挝系钟磐。何曾均行米面。但以四方僧侣望刹为家。法食义通。临时进饭。今若方中赋粟。理须馈造。若待成熟限期已过。终非急济。岂曰当饥画饼剧谈验之今矣。故佛令声召八方依时通给。受者执钵而仰请。授者欢心而俯施。皆即可进口。不待火成。若犹须捣炊。便应持釜镬五熟之器。制必畜之。此则罪涨滔天。福流沈地。必若然者则自煮内煮缠附未央。坏生熟生卒难逃责。今以凡心叵禁。圣制易依。故僧祇中。时有盗将僧食还房。佛言偷兰。此约四方僧不满五也。善见论中。结重罪者为约守护为言耳。此则轻重明文。深有所以故结也。前达通收轻重者滥委弥彰。然教有开合。前后相融。若执现文俱须重断。故萨婆多云。不打钟而啖僧食者犯盗。善见论云。至空寺不击磬。而食果者亦犯盗。此又正论明判。承古弥难。而文但言盗。故盗通大小也。故彼多见母等三论。并云随直多少结。而不定罪名。准例如上。约判想无差贰也。由作法集僧但分可啖之食。则米面谷麦不是僧分。若本由此等熟则可分。故入轻者。则田畴六畜园树五行火调之器须分。百谷之粮均给。既饭时无此。正法唯指现啖科之。故知能熟众具生举儭粮。即是不分僧物。义同前段。重物有损结之极刑。文如本钞所明。部别照镜。以外五众云殁。现成熟食宜同上律具解。通望四方不满。但结一品偷兰。必供济别住义通事局。宜作白二羯磨分。上二物送给他寺者。佛正开之。
  三者四方现前僧物。谓情通内外。立法遮分。即道俗七众为僧得之施。存亡五众入分。轻物等是也。若据量罪相亦结两途。主掌自偷则望四方僧不满五。唯结偷兰遮。若有别主望别结重。此谓未加法前故名僧财物。则望三千世界一化通僧。皆获福利。反资施主。若盗此物望僧结之。而僧终难集。义须法约。故圣令羯磨遮制外来。若已加白二。物局现集之僧。而令通付一人。任其量数分给。若执掌自盗罪望现前结之。若盗者避守护人罪便两结(谓专守望僧法。慢藏望守护结)故善生经云。亡比丘物未羯磨前取望十方僧罪轻(谓治轻。业重也)若已羯磨望现前僧罪重(谓现治虽重。未来业轻也)。
  四者当分现前僧物。谓供身众具限分衣资也。犹事局别人。非望僧结。罪居两位。大如上陈。皆望现前一身为财主。纵有多人同活通望俱一科之。犹财事既均故净舍俱受。律本云。谁犯尼萨耆。佛言。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准此一人说净通皆不犯罪也。如僧祇云。若众多人分得。分已中有善毗尼人。为说净者一切不犯。若多人共财虽犯过限。而无有罪。以物虽现在情乖事别必须分破。方名入已。故彼律云。若多人共分未入手等。过日不犯舍堕。若盗此物望护主结之(即例嘱授有劳仰而夺者)。
  余以轻重难分。随事条绪虽物名具显判决灼然。犹恐类聚繁多卒寻难晓。便私情斟酌。任意驱除。回重从轻。便招极法。转轻从重。亦陷刑科。或嘱授未成。曲笔断与。或负债漠落勇意付他。或前事实虚。或在缘难练。遂私怀赇纳托势。随情回换重轻。罔冒僧利。并皆重罪。忏脱难期。故重委格言前后唱示。既位非初果。抵债义难。必通滥始终。方可科拟。
  第二次用义门收束。显开制所由出。处断条绪虽与上门交映。而意在悟迷。前但约相用分。而未通轻重深意。今随义曲解。以类统收。显其圣教明文。拔其量处弘致。有殊途故分无爽。然五众亡物大要有三。一制令畜物。谓不得不有。即衣钵坐具等。此并入轻(谓轻可随身资道要务故)二不制令畜物。谓畜便妨道。故制止之。即人畜宝物等。此断在重(谓事资任重附俗心强。虽有疏缘始益终损也)三听开畜物。谓畜不畜俱得。即供身众具等。此通轻重(谓待缘及益。本怀据道。道在清虚。随机开制故也)。
  次解第一制令畜物。初引文制畜。后引文断轻。其例有三。
  一者三衣。谓僧伽梨(上衣也)郁多罗僧(中衣也)安陀会(此云下著衣)律本云。自今已去畜三衣。不得过。多论云。一切外道无此三名。佛自制立。阿含云。此名法衣也。
  二者钵器。谓钵多罗(此单翻为钵也)律本云。自今应持钵行用铁泥作应量受。僧祇云。此恒沙佛标志。经中名为应器也。
  三者坐具。谓尼师坛也(此翻为坐具。如世中所用坐者。亦名坐卧具。即三衣总名。亦为卧具。如世敷被之总名也)律本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必畜之。僧祇云。此是随坐衣。不得恶用也。
  已前三件并入轻者。由资道正要。圣制令畜。止令随身。不令欠减故佛言。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以此文证所为处重。非不如法。故入轻收。由并制受持无缘辄舍。必有违离俱结正愆。故法衣以覆身。应器以资养。尼师坛具用以安坐。必若乖制并制有罪。
  次解第二制不听畜物。初引文证制不许。后明断在重意(其例自五)。
  初田园种植。律本中自种树。若教他不为佛法僧者。名为行恶行。善见云。居士施田地。别人不得受。五分若施僧田宅听受。使净人知之。
  二养育人畜。律本中大小持戒犍度中云。沙门释子不同余外道广畜人畜等(广明制断)僧祇云。施僧奴婢及诸畜生。一切别人不得自受。为料理僧故。受已付僧。
  三伎乐众欢具。律本云。受十戒者。不应观听伎乐等。善见云。若施乐器者。不得捉。得卖。
  四五兵戎器。律本中不许比丘见诸兵战乃至戏笑等。善见云。若施器仗者僧应打坏。不得卖。萨婆多云。若以似宝或作男子庄严具。如矛槊军器乐器。不得手投。
  五钱谷七宝。律本云。有施钱宝者。付净人掌云。此不净物汝当知之。余不开。僧祇中钱宝等入重。已成百一物者入轻。非谓金宝之器物也。谓似宝铜铁作者。若不尔者岂有比丘执而受用。可上下求文。萨婆多云。若金银摩尼真珠珊瑚车渠码瑙七宝捉者犯堕。若似宝铜铁等及杂色珠。不入百一物数者。捉取得吉罗。不取如法说净者得。准付净主知之。僧祇中乃至知事人不得。捉三宝金银钱等及形像者皆堕。善见云。比丘不得捉生种子。必有施者依多论。十日内说净付俗人知之。
  已前五件通入重摄。并招讥障道之元首也。初田园务。俗鄙儒士尚不窥临。况复出世五众。理非身所监护。故智度论中云。下邪命者。谓耕田种植取利活命。离此经营方名正命。今亲自执役。或教人裁种。污家恶行生过妨道。染谤尤深。故入重摄。第二制者人畜生命事待资给。比丘清举高标济远。今人畜同聚。秽乱事深。世事尚为供承。何成入道津要。既劳毙两用。故入僧中。留放多途如前诸判。第三制者。伎乐荡逸之器。本非眼心所怀。闻音尚制有愆。何况眼观无罪。正制不令身触。为遣著心。今便亲自鼓持。理由耽醉故。有涕零垂泪解体移神。俗士号为俳优。良有以也。既道禁弥塞过滥特深。理宜焚毁用旌惩革。然俗生欢美释怒。除纷微有供福之缘。薄展归依之相。必有宜将出卖便顺正论通文。第四制者。其戎仗军器本妨慈道。有国不获已。而设用拟非虞。出道本厌。今欣弥成过本或。恶戒之数。或生刀兵之劫。现未俱损。义岂停留。宜打破焚除用倾踵恶。第五制者。金银宝重。钱谷利深。能开不义之门。正塞清升之道。故经律同悲灭法。道俗俱知秽心。准论差人弃之。显强不净之业。然律通时议。意在革愆。生则说净付他俗人掌护。死则收入常住任委纲维。
  次解第三听开畜物。律本广张例如下述。
  已前一段之物名狭事宽光莲张教釰。后方开例。并由报优降随务退增。圣制被机意存据道。若心怀正观。励节拔群。而力志雄壮风霜未拘。其怀者则树下坐。但三衣以覆之。乞食以充之。但中下之徒心同上士。而身报尪悴有愿无施。虽励力前求而道根后退者。权开华饰房宇绮靡衣资众具缘。须随机通给。本为增道。非止养身。故中含云。我开诸弟子畜诸衣物者。皆善法故。持世佛藏经云。若不除我倒随事生著者。乃至不许饮一杯之水。服一纳之衣。何况余事。故知开意深重也。不获已开之。律缘人情意存道业。经约心带事起因。成全无贮畜。静缘修道。故楞伽中寺内烟起者。如实行人不应食也。十诵亦云。寺绝净地。涅槃经云。虽开受畜。如是之物要须净施笃信檀越。等正教明断。弥须谨依。然根器钝羸卒难回拔。还须随机附教任事重轻。若据本开义须分取。但为财物担累在无事则繁省闲要故。此一段类聚极多。义该二僧。事通轻重。若据律断通令不分。以从多为论故也。今总收诸类。须三例分之。第一性轻性重。第二事轻事重。第三从用轻重(各分一半为三轻三重也)。
  先定三重之物。初名性重(由体相金石土木等所成重非随道)二名事重(由非道要俗务所缠)三名用重(体是轻物附重难随)。
  初性重之物有五。
  一房舍所有。谓窗户[巾*兼]幕竿架枰阁锁钥床席枕蓐灯具火炉炉等。
  律本云。檀越为比丘令随作房法一切听与。事事具出如前犹多。阿难得别房开受。如僧残中开造大小房。白二加法作之。又开给住房比丘大小绳床大小木床等。又若夜闇须灯器铁[木*著]铁炷火炉灯笼者开之。
  二诸杂作具。律本云。时铁作者出家。欲作钵佛开作之。须炉槌钳棑囊错镞器。作袋盛之。悬杙上。亦开熏钵调度。治钵者给钻鍱及木作等器开畜。缝衣患曲者。开绳墨赤土絣治尺度等。作桄张之。
  三开畜器皿。律本听畜大小釜及盖四瓫及杓并二瓶两盖尼开说净。僧则随顺。终并随于重轻不可以说净。非重又开。煮药铫铁土三种釜瓶。煎饼鏊钓杓铜鐏。捣药杵臼簸箕簁扫帚。暖水瓶。澍水筒澡罐盘斗秤等。诸裁衣皮之具。浣衣具。供给食具。押果汁具并开。又听畜水瓶洗瓶盛水器。此并供给比丘。资道要用身所凭济事不获已。上士头陀衣钵如鸟。何用上物。大成担累。余有一切俗家器皿盘梡盏合匙筋幝巾酒泉食案脍刀肉机。凡非道用。无问大小多少。并入重收。以断俗怀专务出道故。自余有异于俗而是比丘要须者。若准十诵一切石物一切瓦物一切铜物。不应分器受二斗已上者。一切水精物贝物齿物角物。不应分半斗已上者(律文如此。而事杂重轻如前。约相断中具明分不分法。必临机正委不务笼通故也)。
  四助身之物。律本云。若老病不堪步涉。听作步挽车。若舆若辇若车。随事并给。除皮绳发绳。不得使比丘担牵。若道行恐毒虫啮。当执锡杖摇。若筒盛碎石。若破竹作声。若患热者听作种种盖自遮。若作大扇。若转关扇小扇等。又开如意唾壶。广如四分杂房两聚。五庙祀诸相。律本云。开五众并得起塔庙。俱得致礼(谓依本夏次故)僧祇律云。律师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死者应起塔。相轮悬施幡盖。在屏处安置。不得在经行处多人行处。令僧和合已作之。既许营塔庙。理怀荐奉。馔羞虽通凡圣表心义一。故律本云。令上塔种种美食金宝为器盛之。设养食讫已与比丘沙弥忧婆塞经营塔作者。食之应使白衣伎乐供养。若有香华罗列基上栏上杙上檐前亦得。用香泥作轮像。乃至有余。应泥地。增一中开比丘以香华散死尸上。僧祇中亦尔。
  已前性重之物。体是沈累根源。约事无宜。造修详过。义须遮断。但为人机弱劣随事拥心故。曲顺物情。权开通道。前事繁杂有累清神。生则接其身资。且听服用。死则断入常住。约绝踵前。又送终礼供之物。祭祀众具所须。正教正开。用答恩造之德。顺生顺俗弥旌息慢之仪。若不具立影形。则瞻仰何寄若不薄申微供。则殷志宁生。必断入重轻如上。如后具列。故第一房舍所有。律本正断云。若多有别房及属别房物灯台床蓐。并入重收。第二作具。律本通列五种。谓铁陶皮竹木作并斧凿之器。并入重中。第三器皿之属。律本通断瓫瓶澡罐重物。皆在重限。未分大小量齐。可准十诵二斗已上入重。其斗量是非如前广述。第四助身众具。律本但有车舆杖扇入重。余全不论。但是略无。义须例显。并如上决。第五庙祀供养众具。既有别属。即非自专。还依本处。若自造拟死后可入重收。自外不尽之文义例自看上下。
  次明事重之物。其例自六。律断无文。准如条显。
  初内外经籍(律本中。时有比丘。盗他经卷。佛言。计纸墨得重。故知别人畜也。又开读俗经书。为伏俗故。又为伏外道故。开读外经。不依彼见故也)。
  右准断云。其内典经书如上母论所判。其俗中九流传集并可重收。以久习多著乐世法故。若有纸墨随例重收。若本为法化须有钞录者。则同轻摄。
  二图画饰字(律本开装严房内。文绣装校并余杂色人禽兽文者。僧祇中比丘作房。欲白壁五彩画之。佛并开听。唯除和合非法像。余有山林人马像并开)。
  右准断入重。其余彩色器具杂事及离壁素画。并是重收。由久染耽著故也。
  三皮毛重服(律本边方得敷羊鹿皮为三衣卧具。更有余者开。不得畜师子虎豹獭皮及余可恶十种皮。若覆床以下马皮不得坐上。及一切皮衣皮帽不得著。[毯-炎+瞿]氀毛过三指。长三肘广五肘亦入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