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缁门警训
缁门警训
登厕规式
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洁严身器亲近。
圣贤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谙则反污其手。礼诵烧香合掌执捉。动辄得咎。可不慎欤。今将古规稍加增削。然其细行固难备举。大抵种种动用之际。皆有方便护人意根处。自当触类而长之。书不云乎。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况出家者流。幸冀高明劝诸后进。
○经云。若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入大僧数。不得坐禅床。不得登宝殿。
○须知净桶内净外触。不可将净桶入水槽中[泳-永+耽]水。须将杓盛水入桶中。免污一槽之水。
○不可安净桶在水槽上。淋其桶底触水下槽中。
○不得将触处筅帚近水槽边。恐不知者误将洗盆。
○槽中之水须频换新者。盖水留三宿只生细虫。夏月则不至三宿。切莫停积死水。若无净头之处。仰宣力者。结缘措置。免伤物命。
○初入厕时先须弹指三下。以警在秽之鬼。亦不可痰吐入厕中。以伤在秽之鬼。此二项阴德具载藏经。兹不繁引。
○初蹲身时先须倾少水在槽中。一则解旧粪臭气。则新粪易下不积槽中。
○既在厕中。不可语言作声。
○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
○厕中不可画壁书字。每见尊宿老成。路逢字纸在地。即收置净处。或抛在水中。盖尊重字画。不忍狼籍。况书臭厕中。岂不折福。
○若洗净时右手执净桶。旋旋倾之。以左手盛水。将第四指著实洗之七度。切不可就桶中掬水。污于桶内。
○常去左手第四指爪甲。莫令藏垢。释氏要览云。佛令比丘指甲止长一麦粒许。过则剪之。今有出家人爱护指爪养长寸余。以为美观。尚纵秽躯应无净行。
○常见惜福人用厕筹毕。就净桶洗之。反污桶内。或将手入桶掬水。洗筹亦不可。
○洗净须用冷水。则益人用。热汤则生肠风等疾。
○若洗手时先用灰擦七度去秽。手背亦然。次用泥擦七度净之。手背亦然。次用皂团或皂角。或木屑。或二桑叶皆可。
○溪堂杂录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师。常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必文殊化现有警于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后架手巾须多备三两条。频频洗换。莫令垢染以污净手。人众处五日一洗。人少处十日一洗。
○凡拭手时。须将手巾搏而拭之。庶得易干。
○入厕洗净等。经中各有神咒。必须受持。经云。若不持诵此诸神咒者。纵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受持此咒者。当一一默诵七遍。则获一切清净福德。诸恶鬼神悉皆拱手。
入厕 唵狼鲁陀耶莎诃 洗净 唵贺曩密栗帝莎诃 洗手 唵主迦罗野莎诃 去秽 唵室利曳婆醯莎诃 净身 唵瞂折罗恼迦吒莎诃
大智律师入厕垂训
折叠衣裳整齐鞋履。 省约用筹点滴使水。 屏息语言安详进止。 当念此身满中盛屎。 臭不可闻秽不可视。 行厕革囊诚为可鄙。 云何于身耽欲无耻。 云何于食乐著肥美。 结习成因果报必是。 一入泥犁穷劫不已。 苦乐在心升沉由己。 道岂远哉。未之思尔。
缁门警训卷九(终)
缁门警训卷第十
赞佛传法偈
稽首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三祇修炼万行功圆。 纤瑕去而法性凝清。 片善具而报化微妙。 尔后上生兜率下降王宫。 三十岁居道树成佛。 四十九年住世教化。 说法三百五十度。 宣演八万四千门。
王臣外护于四海九州。师僧内传于人间天上。利益广大传法难思。故有偈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坐遍三千
若不传法度众生 毕竟无能报恩者
传法有五 一受持 二看读 三讽诵 四解说 五书写 外护内护流传即 佛法僧宝不断也
禅林妙记前序
京师西明寺释玄则撰
一切诸佛皆有三身。一者法身谓圆心所证。二者报身。谓万善所感。三者化身。谓随缘所现。今释迦牟尼佛者。法身久证报身久成。今之出现盖化身耳。谓于过去释迦佛所。发菩提心。愿同其号。故今成佛亦号释迦。三无数劫修菩萨行。一一劫中事无量佛。中间续遇锭光如来。以发布泥金华奉上。寻蒙授记得无生忍。然一切佛将成佛时。必经百劫修相好业。其释迦发心在弥勒后。当以逢遇弗沙如来。七日翘仰新新偈赞遂超九劫在前成道。将欲成时生兜率天。号普明菩萨。尽彼天寿下阎浮提。现乘白象入母右胁。其母摩耶梦怀白象。梵仙占曰。若梦日月当生国王。若梦白象必生圣子。母从此后调静安泰。慈辩日异。菩萨初生大地震动。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生已四方各行七步。为降魔梵发诚实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抱入天祠天像悉起。阿私陀仙合掌叹曰。相好明了必为法王。自恨当死不得见佛斯则净饭国王之太子也。字悉达多。祖号师子颊。父名净饭。母曰摩耶。代代为轮王。姓瞿昙氏。复因能事别姓释迦。朗悟自然艺术天备。虽居五欲不受欲尘。游国四门见老病死及一沙门。还入宫中深生厌离。忽于夜半天神扶警。遂腾宝马逾城出家。苦行六年知其非道。便依正观以取菩提。时有牧牛女人煮乳作糜。其沸高踊。牧女惊异。以奉菩萨。菩萨食之气力充实。入河洗浴将登岸时。树自低枝引菩萨上。菩萨从此受吉祥草。坐菩提树。恶魔见已生嗔恼心。云此人者欲空我界。即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促令急起受五欲乐。又遣妙意天女三人来惑菩萨。尔时入胜意慈定。生怜愍心。魔军自然堕落退散。三妙天女化为瘿鬼。降魔军已。于二月八日明相出时。而成正觉。既成佛已观众生根。知其乐小未堪大法。即趣波罗奈国。度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此则三宝出现之始也。其后说法度人之数。大集菩萨之会。甚深无相之谈。神通示现之力。经文具之矣。又于一时升忉利天。九旬安居为母说法。时优阗国王及波斯匿王。思慕佛德刻檀画[疊*毛]。以写佛形。于后佛从忉利天下。其所造像皆起避席。佛摩其顶曰。汝于未来善为佛事。佛像之兴始于此矣。化缘将毕。时徒厌怠。佛便告众。却后三月吾当涅槃。复记后事如经具说。然如来实身常在不灭。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今生灭者是佛化身。为欲汲引现同其类。所以受生复欲令知有为必迁。所以示灭。又众生根熟所以现生。众生感尽所以现灭。佛涅槃后。人天供养起诸宝塔。又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藏阿难从锁须入。诵出佛经一无遗漏。如瓶写水置之异器。一百年外有铁轮王。字阿输柯。亦名阿育。役御神鬼。于一日中天上人间。造八万四千舍利宝塔。其佛遗物衣钵杖等。及诸舍利神变非一。逮汉明感梦金躯日。佩丈六之容。一如释迦本状。又吴主孙权烧椎舍利无所变坏。爰及浮江石像泛海瑞容。般若冥力观音密验。别记具之。事多不录。
赞弗沙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
传云。明帝永平十三年。上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已问诸臣下。傅毅对诏。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求。备获经像及僧二人。帝乃为立佛寺。画壁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官清凉台。及高阳门上。显节陵所图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广如前集牟子所显传云。时有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位行难测志存开化。蔡愔使达请腾东行。不守区域随至雒阳。晓谕物情崇明信本。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罗卫国者。三千大千世界一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破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二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广说教义。文广故略也。传示。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羲皇。德高尧舜。窃承陛下弃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虚符祝。无不综练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吞霞饮气。或入火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测。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较。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辩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则有胜乞除虚妄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赍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坛。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于东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舍利经像置于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秥檀沉香为炬。绕经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神乱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蒙心得辨真伪。便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煨烬。道士等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应。各怀惭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张衍语褚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默然。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听说法要。并吐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杨三宝。謥善恶业皆有果报。六道三乘诸相不一。又说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阳城侯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三十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好等。与诸宫人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后广矣。传有五卷略不备载。有人疑此传。近出本无角力之事。案吴书明费叔才感死。故传为实录矣。
商太宰问孔子圣人
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对曰。丘也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有间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据斯以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也。时缘未升故默而识之。有机故举。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钟山铁牛印禅师示童行法晦
唐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始括天下僧尼。隶祠部。玄宗天宝六年制所度僧尼。令祠部给牒。肃宗至德元年祠部牒赐功臣卖始。以此论之。延载前为僧依天竺法。有行业堪任受道者。惟师摄受。如唐宫使会通谒鹊巢道林禅师曰。弟子不愿为官志慕出家。愿和尚摄受。道林曰。今时为僧行多浮滥。通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道林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通曰。愿垂摄受誓遵师教。道林乃与剃落。后来行业既滥。检制兴焉。自然之理。所以黄面老子以法付之国王大臣。盖以此也。今国朝圣泽洪霈。特使穹其价者。政所以重教尊僧贵尚其法也。明教嵩禅师曰。夫僧也者。其防身有戒。摄心有定。辨明有慧。有威可敬。有仪可则。天人望而俨然。近世多轻僧。固僧人自取。然披僧伽黎者。若数世愿力之重。夙熏种智成熟。未易得也。如本朝王文正公。旦临薨背时。悔当初错了路头不作僧。乃嘱令诸子为削其须发。衣以僧家三衣。然后入棺。要第二世出头来使成僧。仍嘱侍郎杨大年。主其治命。后杨以宰臣薨背。国家自有典故。虽不从所请。只以三衣剃刀置之棺中。杨亦自悔竟。参禅宗了悟自心。被旨详定景德传灯录。流布西天此土。噫为僧之难有知此者。若是大丈夫汉兴决烈之志。屏浮滥之行。从脚跟下一刀两段。向佛祖外一觑便透。身心俱了亦不为难。亦不患护身符子不入手。所以道。高山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点头。法晦致身宝公道场有年。其为人谨愿朴厚。有决烈之志。无浮滥之行。今谋进纳为僧。敬投敬信英伟特达。大贤挥金助成其志。以此轴求警策。因缕缕示之。亦欲世间贤士大夫。兴重教尊僧之心知前辈虽为富贵所折困。末后亦有悔之者。岁在己未中秋住钟山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