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缁门警训
缁门警训
抚州永安禅院新建法堂记
无尽居士撰
临川陈宗愈。于永安长老会中得大法。喜捐其家赀。为建丈室作修廊。方且鸠林以新法堂。而宗愈死。其二子号诉于常曰。吾先子之未奉佛也安且强。既奉佛也病且亡。佛之因果可信耶。其不可信耶。常曰。吾野叟也不足以譬子。子第成父之志而卒吾堂。吾先师有得法上首无尽居士。深入不二辨才无碍。随顺根性善演音。法堂成当为子持书求诲决子之疑。绍圣元年春常遣明鉴至山阳以书来言。会予方以谏官召还未暇。明年鉴又至京。待报于智海禅刹。尔时居士默处一室。了明幻境。铁轮旋顶。身心泰定。明鉴雨泪悲泣。殷勤三请。大悲居士。佛法外护付与王臣。今此众生流浪苦海。贪怖死生迷惑因果。惟愿居士作大医王。施与法药居士曰。善哉善哉。汝乃能不远千里。为陈氏子咨请如来无上秘密甚深法要。谛听吾说。持以告之。善男子。大空寂间妄生四相。积气为风积形为地。积阳为火积阴为水。建为三才。散为万品。一切有情水火相摩。形气相结以四小相具四大界。因生须养因养须财。因财须聚。因聚成贪。因贪成竞。因竞成嗔。因嗔成狠。因狠成愚。因愚成痴。此贪嗔痴诸佛说为三大阿僧祇劫。人于百年劫中。或十岁二十岁。或三十四十岁。或五六十岁或七八十岁。各于寿量自为小劫。于此劫中而欲超越不可数劫。譬如蚯蚓欲升烟云。无有是处。诸佛悲愍。开示檀波罗蜜大方便门。劝汝舍财。汝财能舍。即能舍爱。汝爱能舍。即能舍身。汝身能舍。即能舍意。汝意能舍。即能舍法。汝能舍法。即能舍心。汝心能舍。即能契道。昔迦叶尊者行化。有贫媪以瓦破器中潘汁施之。尊者饮讫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贫媪瞻仰心大欢喜。尊者谓曰。汝之所施得福无量。若人若天。轮王帝释四果圣。人及佛菩提。汝意所愿。无不获者。媪曰。止求生天。尊者曰。如汝所欲。过后七日命终。生忉利天受胜妙乐。又罽宾国王在佛会听法。出众言曰。大圣出世千劫难逢。今欲发心造立精舍。愿佛开许。佛云。随尔所作。罽宾持一枝竹插于佛前曰。建立精篮竟。佛云。如是如是。以是精篮含容法界。以是供养。福越河沙。鉴来为吾持此二说归语檀越。善自择之。汝父所建堂室廊庑。比一器潘得福甚多。生天受乐决定无疑。若比罽宾国王插一枝竹。乃能含容无量法界。汝欲进此听吾一偈。一竿修竹建精篮。风卷蟭螟入海南。恶水泼来成第二。钝根蹉过问前三。于是明鉴踊跃信受。归告其人笔集绪言。刻以为记。
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聪睿英博雅称令达。在位三十年。尝以暇日从容而顾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辨。措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政。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理为指南耶。近见颜延之折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法深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夫复何事。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敢当之。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中朝已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尚郄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举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注。孙绰张玄殷顗等。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归依措心归信。其间比对则兰获开潜深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之人也。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要。若使家家奉戒。则罪息刑清。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诚如圣旨。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谓秦楚论强兵之事。孙吴尽吞并之术。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对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哉。帝曰。释门有卿亦有孔门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经。及见严观诸僧辄论道义屡延殿会。躬御地筵同僧列饭。时有沙门竺道生者。秃出群品英义独拔。帝重之尝述生顿悟义。僧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卿所屈。时颜延之著离识论。帝命严法师辨其同异。往返终日。笑曰。卿等今日无愧支许之谈也。
后汉书郊祀志
志曰。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清净。精进者为沙门。汉言息心。剃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所行善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以练其精神。练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常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也。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表。归依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无不据然自失也。魏书云。其佛经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也。其修道阶次等级非一。皆缘浅以及深。籍微以为著。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
杭州净慈寺守一法真禅师扫地回向文
以此扫地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色尘清净。尘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又愿一世界清净。乃至尽法界虚空界皆悉清净。同诸如来光严住持。圆觉伽蓝清净觉地。永断习气净秽二边。凡圣垢染一尘不立。如是愿清净智亦复清净。
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十方禅院记
元祐二年九月。诏随州大洪山灵峰寺革律为禅。绍圣元年外台始请移洛阳少林寺。长老报恩为住持。崇宁改元正月。使来求十方禅院记。乃书曰。大洪山在随州西南。盘基百余里。峰顶俯视汉东诸国。林峦丘岭犹平川也。以耆旧所闻考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详所谓。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间昔为大湖。神龙所居。洪波洋溢莫测涯涘。其后二龙斗搦开层崖。湖水南落。故今负山之乡谓之落湖管。此大洪所以得名也。唐元和中洪州开元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大师也。师从马祖密传心要。北游五台山礼文殊师利。瞻睹殊胜自庆。菩萨有缘发愿为众僧炊爨三年。寺僧却之流涕嗟戚。有老父曰。子缘不在此往矣行焉。逢随即止。遇湖即住。师即南迈。以宝历二年秋七月。抵随州远望高峰。问乡人曰。何山也。乡人曰。大湖山也。师默契前语。寻山转麓至于湖侧。问岁亢旱。乡人张武陵具羊豕将用之。何祈于湖龙。师见而悲之。谓武陵曰。雨旸不时本因人心黑业所感。害命济命重增乃罪。可且勿杀。少须三日吾为尔祈。武陵亦异人也。闻师之言敬信之。师即披榛扪石得山北之岩穴。泊然宴坐。运诚冥祷。雷雨大作霁后数日。武陵迹而求之。师方在定。珠丝幂面号耳挃体。久之方觉。武陵即施此山为师兴建精舍。以二子给侍左右。学徒依向遂成法席。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汝可享吾肉。即引利刀截左膝。复截右膝。门人奔驰。其慈忍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晋天福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丰元年又改为灵峰寺。皆以祷祈获应也。自师灭至今三百余年。而汉广汝汾之间十数州之民。尊严奉事如赴约束。金帛粒米相尾于道。货强法弱。僧范乃革。前此山峰高峻堂殿楼阁。依山制形后前不伦。向背摩序。恩老至止熟阅形胜。辟途南入以正宾主。镵崖垒涧铲蚁补砌。嵯峨万仞化为平顶。三门堂殿翼舒绳直。通廊大庑疏户四达。净侣云集蔼为丛林。峨眉之宝灯瑞相。清凉之金桥圆光。他方诡观异境同现。方其废故而兴新也。律之徒怀土而呶呶。会予谪为郡守。舍禅律而订之曰。律以甲乙禅以十方。而所谓甲乙者。甲从何来乙从何立。而必曰。我慈忍之子孙也。今取人于十方。则忍之后绝矣。乙在子孙甲在慈忍。乙在慈忍甲在马祖。乙在马祖甲在南岳乙在南岳甲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乎菩提达磨。西天四七。所谓甲乙者。果安在哉。又而所谓十方者。十从何生。方从何起。世间之法以一生二。一二为三。二三为六。三三为九。九者。究也。复归为一。一九为十。十义乃成。不应突然无一有十。而所谓方者上为方耶。下为方耶。东为方耶。西为方耶。南为方耶。北为方耶。以上为方则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为方则风轮所持。非而居止。以东为方则毗提诃人面如半月。以北为方则郁单越人寿命久长。以西为方则瞿耶尼洲沧波浩渺。以南为方则阎浮提洲象马殊国。然则甲乙无定。十方无依。竞律竞禅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尝居给孤独园竹林精舍必知太守言。世尊非耶。予曰汝岂不闻。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说。乃是佛说。于是律之徒默然而去。禅者曰。方外之士一瓶一钵。涉世无求。如鸟飞空遇枝则休。如龟游海值木则浮。来如聚梗去如灭沤。不识使君甲乙之乎。十方之乎。予曰。善哉。佛子。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不住四维上下虚空应无所住而住持。是真十方住持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时崇宁元年正月上元日记。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歌
山色沉沉松烟幂幂。 空林之下盘陀之石。 石上有僧结跏横膝。 诵白莲经从旦至夕。 左之右之虎迹狼迹。 十片五片异花狼籍。 偶然相见未深相识。 知是古之人今之人。 是昙彦是昙翼。 我闻此经有深旨。 觉帝称之真妙义。 合目冥心子细听。 醍醐滴入焦肠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 我之心兮经之旨。 可怜弹指及举手。
不达目前今正是。 大矣哉甚奇特。 空生要使群生得光辉。 一万八千土。 土土皆作黄金色。
四生六道一光中。 狂夫犹自问弥勒。 我亦当年学空寂。 一得无心便休息。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 我亦当年不出户。 不欲红尘沾步武。 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行行皆宝所。 我亦当年爱吟咏。 将谓冥搜乱禅定。 今日亲闻诵此经。 何妨笔砚资真性。 我亦当年狎儿戏。 将谓光阴半虚弃。 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聚沙非小事。 我昔曾游山与水。 将谓他山非故里。 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山河无寸地。 我昔心猿未调伏。 常将金锁虚拘束。 今日亲闻诵此经。 始觉无物为拳拳。 师诵此经经一字。 字字烂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且美。 不在唇不在齿。 只在劳生方寸里。 师诵此经经一句。 句句白牛亲动步。 白牛之步疾如风。 不在西不在东。 只在浮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 酒之肠饭之腑。 长者扬声唤不回。 何异聋何异瞽。 世人之耳非不聪。 耳聪特向经中聋。 世人之目非不明。 目明特向经中盲。 合听不聪合明不明。 辘轳上下浪死虚生。 世人纵识师之音。 谁人能识师之心。 世人纵识师之形。 谁人能识师之名。 师名医王行佛。 令来与众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 狂者定。 垢者净。 邪者正。 凡者圣。 如是则非但天恭敬人恭敬。 亦合龙赞咏。 鬼赞咏。 佛赞咏。 岂得背觉合尘之徒不稽首而归命。
梁皇舍道事佛诏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内经外典罔不措怀。皆为训解数千余卷。而俭约自节罗绮不缘。寝处虚闲昼夜无怠。致有布被莞席草屦葛巾。初临太宝即备斯事。日唯一食永绝辛膻。自有帝王罕能及此。旧事老子宗尚符图。穷讨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运神笔下诏。舍道文曰。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度群迷于欲海。引含识于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大千而流照但以机心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当至双林。宗乃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数除殃。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缁门警训卷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