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缁门警训
缁门警训
颜侍郎答云行人书
近辱书诲。且以禅教之说。见教读之深有开慰。而向来亦尝有所开示。适以多事不能与师周旋。今复有言自非见爱之深。孰能以此相警。顾我愚昧何足知之。然师所言者余窃疑焉。于如来方便之道。似执一偏。犹有人我之见。以我为是以人为非。于佛法中是为大病。人我不除妄谈优劣。只为戏论。争之不已遂成谤法。未获妙果先招恶报。不可不慎。但能于先佛一方便门。精进修行行满功圆。自然超脱。不必执我者为是。以余为非也。修行净土。佛及菩萨皆所称叹。在家出家往生非一。况今末法之中修此门者可谓捷径。然于是中间亦须洗去根尘。摧折我慢。于其他种种法门。虽非正修行路。随力随分亦加钦信。岂可妄论优劣。自为高下。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传心印。一花五叶自曹溪来。悟此法者如稻麻竹苇。在李唐时。世主尊崇如事师长。以至于今师授不绝。特未可以优劣议也。若必欲引教家义目。定其造证。谓如是修者方入某地。如是行者方登某位。真所谓描画虚空。徒自劳耳。故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愿师屏去知见。勿论其他。专心自修于净业也。某每与师谈。见师多斥不立文字之说。使此说非善。则达磨必不西来。二祖必不肯断臂求之也。今禅家文字遍满天下。此乃末流自然至此。何足怪耶。娑婆世界众生知见种种差别。非可以一法而得出离。故佛以方便设种种法门使其东西南北纵横小大。皆可修行。皆可证入。华严会上文殊师利盖尝问于觉首言。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问于德首言。如来所悟惟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问于智首言。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赞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以至或复赞叹慈悲喜舍。终无有以一法而得出离者。咸有颂答。是师之朝夕所诵者也。斯理必深明之。夫受病既殊处方亦异。今以手足之疾服某药而愈。他人病在腹心而责其不进手足之药。乃以治腹心之剂为非可乎。楞严会中二十五行独推观音。岂可便优观音而劣诸菩萨神仙外道。于我法中皆为邪见。然华严知识或在外道。或为人王。或为淫女引导众生。若以正修行者为是。则善财所参胜热婆须蜜女无厌足王等。皆可指为非也。千经万论止为众生除病。病去药除。何须无病而自炙。此心垢重故修净因。净垢若亡复何修证。三界无住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衣中之宝只为衣缠。衣若坏亡珠当自现。聊叙鄙见以复来诲。或别有可教者。更垂一言。幸甚。慎勿支离蔓衍以成戏论也。迩来四大轻安否。所苦不下食。今复差退否。某随缘过日。只求无事耳未间。千万珍重。
陈提刑贵谦答真侍郎德秀书(尝参月林铁鞭诸大老)
承下问禅门事。仰见虚怀乐善之意。顾浅陋何足以辱此。然敢不以管见陈白。所谓话头合看与否。以某观之初无定说。若能一念无生全体是佛。何处别有话头。只缘多生习气背觉合尘。刹那之间念念起灭。如猴狲拾栗相似。佛祖不得已权设方便。令咬嚼一个无滋味话头。意识有所不行将蜜果换苦葫芦。淘汝业识都无实义。亦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今时学者却于话头上强生穿凿。或至逐个解说。以当事业。远之远矣。棱道者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只管看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因卷帘大悟。所谓八万四千关捩子。只消一个锁匙开。岂在多言也。来教未诵佛之言。存佛之心。行佛之行。久久须有得处。如此行履。固不失为一世之贤者。然禅门一著又须见彻自己本地风光。方为究竟。此事虽人人本有。但为客尘妄想所覆。若不痛如煆炼。终不明净。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固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盖谓此也。来教又谓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谓留许多经论在世。经是佛言。禅是佛心。初无违背。但世人寻言逐句。没溺教网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非是教外别是一个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著教相。今若只诵佛语而不会归自己。如人数他珍宝自无半钱分。又如破布裹珍珠。出门还漏却。纵使于中得少滋味。犹是法爱之见。本分上事。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直须打并一切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某向来虽不阅大藏经。然华严楞严圆觉维摩等经。诵之亦稍熟矣。其他如传灯诸老语录。寿禅师宗镜录。皆玩味数十年间。方在屋里著到。却无暇看经论也。楞伽虽是达磨心宗亦以句读难通。不曾深究。要知吾人皆是诚心。非彼世俗自瞒以资谈柄而已。姑以日用验之。虽无浊恶粗过。然于一切善恶逆顺境界上。果能照破不为他所移换否。夜睡中梦觉一如否。恐怖颠倒否。疾病而能作得主否。若目前犹有境在。则梦昧未免颠倒。梦昧既颠倒。疾病必不能作得主宰。疾病既作主宰不得。则生死岸头必不自在。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待制舍人于功名鼎盛之时。清修寡欲。留神此道可谓火中莲华矣。古人有言。此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又云。直欲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更欲深穷远到。直到不疑之地。来教谓无下手处。只此无下手处。正是得力处。如前书所言。静处闹处皆著一只眼看。是甚么道理。久久纯熟自无静闹之异。其或杂乱纷飞起灭不停。却举一则公案与之厕捱。则起灭之心自然顿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即是到家也。某亦学焉而未至也。姑尽吐露如此。不必他示。恐有儒释不侔者必大怪之。待制舍人他日心眼开明。亦必大笑而骂之。
缁门警训卷第七终
缁门警训卷第八
慈受禅师训童行
世谛纷纷没了期。 空门得入是便宜。 直须日夜常精进。 莫教劳劳空过时。
烧香礼拜莫匇匇。 目睹心存对圣容。 忏悔多生尘垢罪。 愿存法水洗心胸。
心猿易纵安教纵。 意马难调亦要调。 到老情尘扫不尽。 出家四事恐难消。
也要学书也念经。 出家心地要分明。 他年圆顶方袍日。 事事临时总现成。
一等出家为弟子。 事师如事在堂亲。 添香换水须勤谨。 自有龙天鉴照人。
衣衫鞋袜须齐整。 挂搭巾单不可无。 身四威仪常具足。 莫随愚辈学粗疏。
廊下逢僧须问讯门前遇客要相呼。 出家体态宜谦让。 莫学愚人礼数无。
出家不断荤和酒。 枉在伽蓝地上行。 到老心田如未净。 菩提种子亦难生。
莫说他人短与长。 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 便是安身第一方。
莫学愚人说脱空。 脱空说得有何穷。 暗中莫道无人见。 只恐难瞒马相公。
色身康健莫贪眠。 作务辛勤要面前。 不见碓坊卢行者。 祖师衣钵是渠传。
二时普请宜先到。 众手能为事不差。 讽诵如来经一卷。 胜如闲话口吧吧。
香积厨中好用心。 五湖龙象在丛林。 瞻星望月虽辛苦。 须信因深果亦深。
常住分毫不可偷。 日生万倍恐难酬。 猪头驴脚分明现。 佛地今生扫未休。
家事精粗宜爱惜。 使时须把眼睛看。 莫将恣意胡抛掷。 用者须知成者难。
诸寮供过要精勤。 扫地煎茶莫厌频。 事众若能常谨切。 身心方是出家人。
有时缘干出街头。 照顾沩山水牯牛。 门外草深常管带。 等闲失却恐难收。
拳手相交不可为。 粗豪非是出家儿。 遭人唾面须揩却。 到底饶人不是痴。
三通浴鼓入堂时。 触净须分上下衣。 语笑高声皆不可。 莫将粗行破威仪。
出家言行要相应。 战战常如履薄冰。 虽是未除须与发。 直教去就便如僧。
勉僧看病(灵岩石刻)
四海无家病比丘。 孤灯独照破床头。 寂寥心在呻吟里。 粥药须人仗道流。
病人易得生烦恼。 健者长怀恻隐心。 彼此梦身安可保。 老僧书偈示丛林。
气湿风劳犹可疗。 不知禅病若为医。 衲僧更拟论方药。 便把拳头蓦口捶。
大慧禅师礼观音文
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归依。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赐加被。伏念某甲宿生庆幸。生遇佛法。身虽出家心不染道。愚痴邪见诸根昏塞。内外经书虽于习学。章句妙理无所通晓。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入空门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颡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惟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悯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冤愆。洗洁千生罪业。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某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一切经书自然记忆。一切义理自然通晓。得大辩才得大智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天台智者大师观心诵经法
夫欲念经灭罪。第一先须盥漱整威仪。别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次须运心作观。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为四众说想所出声。非但此一席众。乃至十方皆得听受。名为假观。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纸墨。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观此四众。为是实有。为后想生。四众非有。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观。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为四众宣念。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名不可思议。能作此解能作此观。名为三观。于一念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虽无施者而有法施。虽无受者四众宛然。虽无法座登座宣说。非一二三而一二三。名为法施檀波罗蜜。专心执持无诸遮碍。名为持戒。忍耐恶觉名闻财利皆不能恼。名之为忍。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惭愧。名为精进。专念此经无有爱味。名之为禅。分别无谬序正流通无不谛了。字句分明。名为般若。是名六波罗蜜具足。自行此法名之为实。传授外人名之为权。若从生至老一生已办。以此成功德。于无始心名为正因种子。若有心观名为了因。高座四众说授因缘名为因缘。三因具足。若观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观心相应。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中间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极果名为种智。伊字三点不纵不横。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经正观。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信者可施无问莫说。第三流通者。若自调自度不名为慈。见苦不救不名为悲。既修正观现前。复应庄严法界所念经竟。出观之后以此道观功德已登正觉之者。愿度众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愿未来世成等正觉也。
观心食法
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闇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
大智律师三衣赋
吾有三衣。古圣真规粗疏麻苎为其体。兽毛蚕口害命伤慈。青黑木兰坏其色。五正五间涉俗生讥。其奉持也如鸟两翼。其敬护也如身薄皮。信是恒沙诸佛之标帜。贤圣沙门之轨仪。九十六道起信之首。二十五有植福之基。是以坚誓兽王忍死而频加称叹。莲花色女作戏而尽断贪痴。弘誓甚重至德难思。龙披免金翅之祸。人得息战敌之危。末流浮薄正教衰迟。竞贸乱朱之服。率遭滥吹之嗤。壮大于贡高我慢。欺压于硕德厖眉。习以成俗。愚不知非。汝当敬遵彝范。仰荷恩慈。时时自庆步步勿离。潜神乐国兮铢衣自被垂形忍界兮报服常随。劫石可销。想斯言而不泯。太空有尽。谅此志以难移。
铁钵赋
吾有铁钵。裁制合辙斗半为量。不大不小竹烟熏治。唯光唯洁。似二分之明珠。若将圆之皎月。清晨入聚群心发越。黄梁倾散有若金沙。白淅高堆宛如积雪。与香积之变现无殊。比自然之天供何别。咨尔同舟宜自檃括。不耕不耘不锄不割。有生之命自何而活。且夫口腹无厌贪源叵竭。正念微乖罗刹已夺。嗜一时之甘美。为万劫之饥渴。万金可受保君未彻。杯水难堪圣教明说。是宜五观无违。三匙有节。慎勿枉彼信施。以养秽躯。会须籍此资缘。早求自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