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警训

  吞声须饮气。  作略遮些儿。  古今无变异。  混沌未分时。  早有个田契。  人人本具足。  不肯回头视。  个个达本乡。  切忌著名位。  过去诸如来。  不离而今咦。  现在诸菩萨。  转次而受记。  智者暗点头。  心空亲及第。  愚人不信受。  抛家自逃逝。
  哀哉猛省来。  现成真活计。  个里用无穷。  宗门第一义。  左右逢其原。  亦不离行市。  铜头铁额儿。  脑门须著地。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慈受深禅师小参

  此心清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全乖法体。才退步便相应。只是不肯退步。才放下便安乐。只是不肯放下。大都是无始劫来惯习成了也。古人学道先打当贪嗔痴。然后放教一切处冷啾啾地。如腊月里扇子相似。直是无人觑著。亡得名利甘得淡薄。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匾檐山和尚一生拾橡子煮吃。永嘉大师不吃。钁头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著一緉鞋。百补千缀。遇软地行则赤脚。恐损他信施信心物难消。他总是妻子口中减削。将来供养。尔了便要邀福忏罪。尔十二时中种种受用。尽出他人之力。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困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尽。如何消得。故古德云。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山僧遮里不可与尔诸人打粥饭过日也。若是坐消信施。诸天不喜。粗茶淡饭也难消他底。如今初学比丘饱食高眠。取性过日犹嫌不称意。在出家人。如一块磨刀石。一切人要刀快便来。尔石上磨张三也来磨。李四也来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快。自家石渐消薄。有底更嫌他人不来。我石上磨。有甚便宜处。进食如进毒。受施如受箭。币厚言甘。道人所畏。尔灼然与道相应。万两黄金亦消得。此事不是说了便休。须是实到遮个田地始得。高谈大论瞒人自瞒。大不济事。如今丛林中无人说著遮般话也。莫道焦山长老说禅。全无孔窍。记取记取。伏惟珍重。

  汾州大达无业国师上堂

  有僧问曰。十二分教流于此土。得道果者非止一二。云何祖师东化别唱玄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得世尊说法有所未尽。只如上代诸德高僧。并学贯九流洞明三藏。生肇融睿尽是神异间生。岂得不知佛法远近。某甲庸昧愿师指示。师曰。诸佛不曾出世。亦无一法与人。但随病施方。遂有十二分教。如将蜜果换苦葫芦。淘汝诸人业根。都无实事。神通变化及百千三昧门。化破天魔外道。福智二严为破执有滞空之见。若不会道及祖师来意。论甚么生肇融睿。如今天下解禅解道。如何沙数。说佛说心。有百千万亿。纤尘不去未免轮回。思念不亡尽从沉坠。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皆是道场。原其所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发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萨。旦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南山尚自不许呼为大乘。学语之流争锋唇舌之间。鼓论不形之事。并他先德诚实。苦哉。只如野逸高士尚解枕石漱流。弃其利禄亦有安国理民之谋。征而不赴。况我禅宗途路且别。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茆茨石室向折脚铛子里煮饭吃。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汩没世途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十地诸贤岂不通佛理。可不如一个博地凡夫。实无此理。他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诃云。见性如隔罗縠。只为情存圣量见。在果因未能逾越圣情过诸影迹。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盖为识学诠文水乳难辨。不明自理念静求真。嗟乎得人身者。如爪甲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良可伤哉。设有悟理之者。有一知一解。不知是悟中之则入理之门。便谓永出世利。巡山傍涧轻忽上流。致使心漏不尽理地。不明空到老死无成。虚延岁月。且聪明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假使才并马鸣解齐龙树。只是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根思宿净闻之即解。如彼生公何足为羡。与道全远。共兄弟论实不论虚。只遮口食身衣。尽是欺贤罔圣。求得将来他心慧眼观之。如吃脓血一般。总须偿他始得。阿那个有道果。自然招得他信施来不受者。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如冰凌上行。似剑刃上走。临终之时一毫凡圣情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里煮炸一遍了。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卢一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遭恶果。且图甚么。兄弟只为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脚跟下。系著无成办之期。祖师观此土众生。有大乘根性。惟传心印指示迷情。得之者即不拣凡之与圣愚之与智。且多虚不如少实。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迥出常格灵光独照。物累不拘。巍巍堂堂三界独步。何必身长丈六紫磨金辉。项佩圆光广长舌相。若以色见我是行邪道。设有眷属庄严不求自得。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得大总持。一闻千悟。都不希求一餐之直。汝等诸人倘不如是。祖师来至此土。非常有损有益。有益者百千人中捞漉一个半个。堪为法器。有损者如前已明。从他依三乘教法修行。不妨却得四果三贤。有进修之分。所以先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传灯)。

  法昌运禅师小参

  大凡参学兄弟道眼未明。心地未安。入一丛林出一保社。须当亲近良朋善友。二六时中将佛法为事。直须决择令心眼精明。遮个不是小事。光阴易失时不待人。一失人身卒未有出头处在。莫与么打哄过时。今日三明日四。遮里经冬那边过夏。记取一肚葛藤路布。学解到处掠虚。摩唇捋嘴汉语胡言。道我解禅解道。轻忽好人作无间业。将知此事大不容易。没量大人到遮里讨头鼻不著。莫当等闲开大口。法昌老汉无人情莫爱人。摩捋尔赞叹尔。尽不是好心。一朝风火解散眼光落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生死境界一时现前。那时便如落汤螃蟹。手忙脚乱。从前学得活计神通佛法。总使不著。业识茫茫无本可据。追悔不及随缘受报。改头换面都未可定。岂不见。古者道学般若菩萨且莫自瞒。切须子细。纤毫不尽未免轮回。丝念未忘尽从沉坠。尔要识披毛戴角底么。便是尔寻常乱作主宰者是。尔要识拔舌地狱底么。便是诳惑迷途者是。尔要识寒冰镬汤底么。便是尔滥膺信施者是。三涂八难尽是尔心自作。只为道眼不明。方乃如是。若是谛当底人。岂有遮般消息。法昌与么说语。尽是契合诸圣。不独为尔三兄四弟。但未得忍菩萨皆有此过。岂况天龙八部既来遮里经冬过夏。莫生容易。老僧钁头边讨饭供养。尔说些子出家话。莫被人我夯却一生空过。一旦四大分张。那时作伎俩迟了也。有一般汉。闻人举著他肚里事。嗔心忿起。便道佛法岂有与么事。大悟不拘小节。更问阿谁。我问尔悟见个甚么。还脱得髑髅识想也。未十二时中且与五戒十善相应。灵山会上还曾见。有无行业底佛么。还有妄语底祖师么。大似将牛屎比栴檀。有甚交涉。可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尔要得他日相应。但从今日去。一切处放教枯淡。二六时中对五欲八风。如盲人视物不为诸法管带。亦不管带诸法。六根门头检点无丝毫过患。方有少许趣向分。法昌与么说话。如服瞑眩底药相似。一期苦口他时大有得力处。所以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人替代。各自努力。珍重(语录)。

  古镜和尚回汾阳太守

  南阳忠国师。三诏竟不赴。遂使唐肃宗。愈重于佛祖。然我望南阳。云泥虽异路。回首思古人。愧汗下如雨。如何汾阳侯。视我如泥土。戏以玉峰寺。出帖请权住。岂可为一身。法门同受污。万古长江水。恶名洗不去。谨谨纳公帖。观使自收取。放我如猿鸟。云山乐幽趣。他年无以报。朝夕香一炷。

  雪窦明觉禅师壁间遗文石刻

  夫传持祖灯嗣续佛寿。此非小任。宜景前修肃尔威仪。尊其瞻视。惩忿窒欲治气养心。无以名利动于情。无以得失介于意。无随世之上下。无逐人之是非黑白置之于胸。喜怒不形于色。乐人之乐犹己之乐。忧人之忧若己之忧。容众尊贤克己复礼。无因小隙失素所善。无背公义弃素所疏。能不可矜势不可恃。无护己短无掩人长。见德不可忘身。在贵不可忘贱。且夫学本修性。岂愠人之不知。道贵全生。无蕲世之为用。人或慕义理固推余。必也笃尔心。诚诲以规矩。博援群籍深示妙宗。慈室忍衣不可须臾而离。大方宝所欲其造次必是。动息有常嫌疑必慎。人不可侮天不可欺。众之去来无追无拒。人之毁誉无恚无贪。内无所惭外无所恤。或若声华溢美利养丰多。畏四趣之果因。慎三宝之交互。死生未脱业苦难逃。方其得志亟思利正。身如行厕利称软贼。百年非久三界无安。可惜寸阴当求解脱。古先诸祖举有懿范。杖锡一味吃土。丹霞只个布裘。赵州青灰满首。朗师编草为毡。或深禅久修。或优诏不就大都。约则鲜失。奢则招讥。谦则有光。退则无忌。去佛愈远行道有艰。观时进止无自辱也。

  范蜀公送圆悟禅师行脚

  观水莫观污池水。污池之水鱼鳖卑。登山莫登迤逦山。迤逦之山草木稀。观水须观沧溟广。登山须登泰山上。所得不浅所见高。工夫用尽非徒劳。南方幸有选佛地。好向其中穷妙旨。他年成器整颓纲。不负男儿出家志。大丈夫休拟议。岂为虚名灭身计。百年随分觉无多。莫被光阴暗添岁。成都况是繁华国。打住只因花酒惑。吾师幸是出家儿。肯随龌龊同埋没。吾师幸有虹霓志。何事踌躇溺泥水。岂不见吞舟之鱼不隐卑流。合抱之木不生丹丘。大鹏一展九万里。岂同春岸飞沙鸥。何如急驾千里骥。莫学鹪鹩恋一枝。直饶讲得千经论。也落禅家第二机。白云长是恋高台。莫罩朝笼不暂开。为慰苍生霖雨望。等闲依旧出山来。又不见。荆山有玉名璚瑶。良工未遇居蓬蒿。当时若不离荆楚。争得连城价倍高。

  保宁勇禅师示看经

  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对尊颜。则身业净也。二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海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辄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

  大智照律师送衣钵与圆照本禅师书

  某年月日。比丘元照谨裁书。献于净慈圆照禅师。元照早尝学律知佛制。比丘必备三衣一钵。坐具漉囊。是为六物。上中下根制令遵奉。故从其门者不可辄违。违之则抵逆上训。非所谓师资之道也。三衣者何。一曰。僧伽梨。谓之大衣。入聚应供登座说法则著之。二曰。郁多罗僧。谓之中衣。随众礼诵入堂受食则著之。三曰。安陀会。谓之下衣。道路往来寺中作务则著之。是三种衣必以粗疏麻苎为其体。青黑木兰染其色。三肘五肘为其量。裂碎还缝。所以息贪情也。条叶分明。所以示福田也。言其相则三乘圣贤而同式。论其名则九十六道所未闻。叙其功则人得免凶危之忧。龙被逃金翅之难。备存诸大藏。未可以卒举也。一钵者。具云钵多罗。此云应器。铁瓦二物体如法也。烟熏青翠色如法也。三斗斗半量如法也。盖是诸佛之标帜而非廊庙之器用矣。昔者迦叶如来授我释迦本师。智论所谓十三条粗布僧伽梨是也。洎至垂灭。遣饮光尊者持之于鸡足山。以待弥勒。有以见佛佛之所尊也。祖师西至六代相付。表嗣法之有自。此又祖祖之所尚也。今有讲下僧在原。奉持制物有年数矣。近以病卒。将启手足。嘱令以衣钵坐具奉于禅师。实以赖其慈荫。资其冥路故也。恭惟禅师道迈前修。德归庶物。黑白蚁慕遐迩云奔。天下丛林莫如斯盛。窃谓事因时举。道假人弘。果蒙暂屈高明俯从。下意许容纳受。特为奉持。如是则大圣之严制可行。诸祖之余风未坠。谨遣僧赍衣钵。共五事修书以道其意。可否间惟禅师裁之。不宣(准萨婆多中三衣长五肘广三肘每肘一尺八寸准姬周尺长九尺广五尺四寸)。

  释门登科记序

  三代僧史十科取人。读诵一门功业尤重。皇朝著令帝王诞辰。天下度僧。用延圣祚尊崇吾教。宣布真风。自古皆然。于兹尤盛。方今州县净侍寔繁。每岁选人必量经业。开场考试合格精通。公榜星罗奖平生之勤苦。纶恩露坠许毕世以安闲。外被田衣内怀戒宝。为法王子。作人天师。不事耕桑端受信施。栖心物外旅泊寰中。释子之荣岂复过此。近世出俗多无正因。反欲他营不崇本业。唯图进纳滥预法流。或倚侍宗亲。或督迫师长。至有巡街打化。袖疏干求送惠追陪。强颜趋谒频遭毁辱。备历艰辛。为者百千成无数十。岂信有荣身良策安乐法门。斯由当本昧出家心。抑亦为人无丈夫志。况莲华妙典鹫岭极谈。大事因缘开佛知见。是诸佛降灵本致实。群生悟入津途无量。国中不知名字。幸而闻见。那不诵持。岂独孤恩。诚为忘本奉勉未度者。宜加精至早冀变通。已达者莫废温寻。终为道业。百金供施实亦能消。四辈瞻依谅无惭德。幻躯有尽实行不亡。故有舌相粲若红渠。身骨碎如珠颗。具书传录。识者备闻。况般若有经耳之缘。法华校随喜之福。幸依圣训勿弃时阴。近期于削发为僧。远冀于破魔成佛。若能如此夫复何言。所患为僧不应于十科事。佛徒消于百载。古贤深诫。宁不动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