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乐邦文类
乐邦文类
般舟经 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
佛言。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四众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去是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彼佛。譬如梦中。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觉已说之。若人念彼佛一日昼夜。若过七日七夜。阿弥陀佛。于觉不见。梦中见之。心作念时。诸佛国土。大山须弥。幽冥之处。悉为开辟。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便于是间。坐见彼佛。闻所说经。譬如舍卫有三淫女。时罗阅国有三男子。本未曾见。闻之淫意即动。梦到其所。与共栖宿。淫事宛然。用是念故。见佛当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端正无比。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又如梦中食甘美饮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也。佛于三昧中。立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持。用是三事故得见佛。作是念。佛从何所来去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恒萨阿竭。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东视百千佛百万佛百亿佛。如是十方悉见诸佛。
止观云。常行三昧出般舟经。般舟翻为佛立。佛立有三义(如经)此三昧成。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前立。明此三昧有三。一身开遮。身开常行。避恶知识。常独处止。常行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盥沐其身。改换衣服。唯专行旋。九十日为一期。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二口说默。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或先念后唱。或先唱后念。唱念相继。无休息时。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专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弥陀。三意止观。三月常念弥陀三十二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亦应从顶缘至千辐轮。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智者晓了。本无所有。坏本绝末(空)如梦见七宝亲属。觉已不知在何处。又如淫女夜梦从事。觉已念之。不来不往。乐事宛然。又如梦食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是名如相念(假)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中)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当修是三昧。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此三昧是诸佛父母。一切如来从是法生。
辅行释曰。意止观中。先念三十二相。以为观境。又念我当下。正明于境。以修三观。我所念诸句中佛字。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从因感果佛。今具二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见。见是心性名心作佛。佛既心作故。见佛时名见自心。若见自心。即见佛心。以彼佛心是我心故。故此中意。但观自心及所见佛。不出法性故。见佛心即见己心。己心佛心即是中道。四明融心解曰。止观判般舟文。心佛叵得为空。梦事宛然为假。心不见心为中。说则三相历然。修则一念备(矣)。
方等大集经 修佛立三昧中道观法
佛告贤护。若欲成就诸佛现前三昧。随所念处即见如来。如取清油净水水晶明镜。用是四物观己而像。善恶好丑影现分明。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菩萨亦尔。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处。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所思既灭。能想亦空。当知。菩萨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此经与前般舟经。同本异译。此中所明中道观法。文相显著。故更重录。
华严经 解脱长者得唯心念佛门
长者言。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行处。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此出贞元华严经)。
清凉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唯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唯心现故。以我即寂之唯心。叩彼即体之妙用。能念念念。何动寂之相干。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况志一不挠。精研造微。佛应克诚。于何不见下列四喻。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皆具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梦。喻不来不去。影喻不出不入。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三观齐驱。以性融相。则入重重念佛之境。已见德云。
华严经 依普贤愿主得生极乐
行愿品。普贤菩萨。于逝多林末会。发十大愿王。其一一愿皆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又下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贞元疏曰。问不求生华藏。期生极乐何耶。答有四意。一者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行愿钞曰。有缘者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也。归凭情一者。若闻十方皆妙彼此融通。则初心茫茫。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不离华藏者。极乐去此。但十万亿佛土。华严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即本师者。如经第三十九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疏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疏又曰。华藏刹海皆遮那境。无量寿佛。去十万亿。并未出于刹种之中。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道纯法师曰。问普贤行愿。是华严流通。何故于世界海中。偏指极乐。既信解圆宗。十方佛刹。皆可往生。结归西方。必有深旨。答普贤为善财海众。说愿王已。结归西方者。盖为信解圆宗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皆称法界。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经曰。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即斯意也(此文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法华经 闻经修行即往安乐世界
佛言。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荆溪法华记曰。若有女人等者。此中秖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即净土因。不须更指观经等也。问如何修行。答既云如说修行。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故不离同居秽。见同居净。问同居类多。何必极乐。答教说多故。由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缘厚故。约多分故。
大宝积经 发十种心得生极乐
弥勒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向于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经第九十二卷)。
随愿往生经 娑婆浊恶偏赞西方
普广菩萨白佛言。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佛刹七宝诸树。宫殿楼阁。诸愿生者。皆悉随彼所欲。应念而至。佛告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佛国土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
大集日藏经 念佛随心睹见大小
佛言。欲生清净佛刹。不生障碍。而此众生。应净洗浴。著鲜洁衣。菜食长斋。勿啖辛臭。于寂静处。正念结加。或行或坐。念佛身相。更莫他缘。或一日夜。或七日夜。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者。见佛色身无量无边。佛身三十二相。于一一相。亦念亦观。皆能明了。随所见相。见青光明。于彼光相。专精系意。无令心乱。彼光出已。从行者顶入。尔时安心。谨莫惊怖。念此青光。于自身中。支体遍行。见身火然。乃至成灰。风来散灭。如是念时。无有一相。十方皆空。如是修者。能于一弹指顷。到一佛刹及无量刹。
此经所明念佛。虽不定指西方。窃见慈云忏主念佛方法。引证念佛大小之义。故此录之庶览彼文者。知经始末。
目连所问经 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返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十往生经 念佛之人菩萨守护
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观佛三昧经 佛记文殊当生极乐
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宝威德上王佛时有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生年八岁。童子见佛。恭敬作礼。一见佛故。即得除灭百千万亿生死之罪。从是已后。常生净土。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故今释尊复记之曰。文殊师利。汝当往生极乐世界证入初地。
文殊发愿经 文殊发愿求生极乐
愿我命终时 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入楞伽经 佛悬记龙树生极乐国
大慧汝当知 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 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 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 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楞伽经有三本。此出七卷成文。实叉难陀所译。在四字函。
善信摩亲经 善信厌女求生净土
佛在舍卫。有长者女。名曰善信。智慧博达。常有大愿。不乐世俗。自念万物无常。当归于死。天地亦当败坏。何况人身。念我父母兄弟不知罪福。贪欲无厌。我年三五。以许他男。我家兄弟。受取匹帛。我身当往受诸苦难。不如。今日清净。当发上愿。求觅安隐长乐之处。可以自娱。便正一心。自誓身命。尔时天帝现于空中。告善信言。若当自归西方安隐清净法国。先向十方礼拜。慈心敬意念必达也。女便欢喜。澡浴烧香。向十方礼。天又告曰。汝当说颂赞叹阿弥陀佛。善信依教。帝释即化端生男子。手抱黄金。以颂调之。善信答颂。诃男女过。帝释叉手劳之。欲何求索。普世无双功德洋洋。不可称量。善信闻已欢喜。地为大动。说偈归佛。佛即与大众俱飞到其家。善信礼佛。佛便放光微笑。为授二十四戒。善信闻已而得七住。即于佛前化为男子。父母兄弟。皆受五戒(此缘出经律异相第三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