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 乐邦文类
乐邦文类
观无量寿经 具三种心即得往生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疏曰。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云。入深广心。涅槃云。根深难拔。故曰深心。善导释曰。身礼拜彼佛。口称场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真实故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称名下至十声得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观无量寿经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
观经疏曰。善心相续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问云何以少时心力。而能胜终身造恶耶。大论自有此责。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妙宗曰。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劝念。定心则成。亦是乘急戒缓人也。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作此解释。方合定善之义。若本不修三昧者。则属前悔有轻重义也。
观无量寿经 韦提侍女皆得往生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心生欢喜。逮无生忍。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观经疏问曰。论说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论说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为言。生彼国者。净根离欲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缺。经语初生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论曰。彼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心念弥陀悉生彼国。
阿弥陀经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边
佛言其中辈人。虽不去家舍欲。当持经戒。分檀布施。常信佛语。欲生佛国。其人命终。自见阿弥陀佛。往至佛国。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诸善得福。不信弥陀佛国往生。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终。不能得至阿弥陀佛所。便道见阿弥陀佛国界边七宝城中。心大欢喜。便止其中。七宝水池莲华化生。其城纵广二千里。快乐如忉利天。不见彼佛。但见光明。心自悔责。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往至阿弥陀佛。闻经闻解。
无量寿经 不了佛智胎宫受生
佛告慈氏。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慈氏白佛。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言。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是故于彼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梦中见阿弥陀国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悔过者。疑差减少。悔无所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于七宝浴池。莲华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于其城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其人闻经。心不开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大远。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辈狐疑也。其人久久亦当智慧开解。知经勇猛。次如上第一辈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时。中悔狐疑。暂信暂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尔。当知。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观经疏释日观中云。教令正观。为除疑心。大本明以疑惑心修诸功德。落在边地复受胎生故。作此观令除疑惑也。妙宗曰。经云。不了佛智则生疑惑。疏云。故作此观。令除疑惑。即显此观。能了佛智。若不用三观观落日者。则迷佛智。日观既尔。余观例然。故知。大师依乎佛智立今观法。若凡小善乃至临终回向佛智作众恶者。须依佛智求灭罪障。既有乘种生彼。速见三宝。不生边地及胎宫也。
菩萨处胎经 生染著心堕懈慢国
佛言。过此西方十二亿那由他刹有懈慢国。决乐安隐。人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若从此国过。人多染著。即愿生其中。遂不得到弥陀佛土。若人见此。不贪不爱。即得越过至安乐国。
弥陀经钞曰。此懈慢国。即无量寿经所谓疑城。佛恐众生念佛生疑。故现此国也。问既云懈慢。何得快乐。答若对极乐即为懈慢。若对娑婆即为快乐也。
平等觉经 净土声闻修行证果
无量清净佛国。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诵经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经行者。中有未得须陀洹道者。则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道者。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欢喜。又弥陀经云。彼佛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又观经中中三品人。生彼闻法。皆得阿罗汉果。
十疑论曰。彼无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观经疏问曰。依往生论。二乘种不生。观经中辈小乘得生何耶。答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以其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元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妙宗曰。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无量寿经 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
四十八愿第十八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下卷云。诸有闻佛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回向愿生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观经疏云。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观经逆罪得生。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为散。散善力微。不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无量寿经 三辈修因往生之相
佛言。十方众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是人寿终。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生七宝华中。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辈人。至心愿生彼国。虽复不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上辈也。其下辈人。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中辈也。
观经疏曰。观经九品。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孤山刊正记曰。大本三辈。但齐观经六品。以彼三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故也。灵芝谓。大本三品。皆曾发心。可对观经上品。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行因与今全别。辅正解曰。天台以今经九品。会同大本三辈。乃约彼此位次高下相同而会。不约行因发心之相以会三品也。
无量寿经 较量二土修善不同
佛言。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行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广殖德本。布恩施惠。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故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以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故。唯此多恶无有自然。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吾哀汝等。苦心诲谕。教令修善。
无量寿经 往生净土菩萨众多
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不退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又不但我刹诸菩萨往生。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不但此十四佛国诸菩萨往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往生者甚多无数。若我具说。一劫尚未能尽。今略说耳。
无量寿经 法灭留经百岁度人
若有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说行。吾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而谤毁者。五劫之中。当堕地狱具受众苦。
无量寿经 劝各精进努力求之
佛告弥勒。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道。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无量寿经 无量寿佛光明普照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等。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见此光明。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无量寿经 宝钵饮食自然盈满
彼佛国土。诸往生者所处宫殿。衣服宝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等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又平等觉经。大弥陀经并云。阿弥陀佛菩萨阿罗汉。悉有自然七宝钵。钵中百味饮食。不类世间天上乃八方上下。饮食中精味香味无比。自然化生。欲得甜醋。在所欲得。所食不多不少。亦不言美恶。食讫化去。皆清净无染所食。但用作气力耳。往生论云。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安养记曰。初言实无食者。次二经谓用气力故食。准欲界未离段食。故须食之。据满愿子成佛。法喜禅悦食。更无余食想。则净土亦容实无食者。当知。彼土百味四微。既随意而具。食与不食。安可一途。二经各说。乃适时好尚耳。
华严经 较量二土昼夜长短
寿量品心王菩萨言。此娑婆世界释迦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如是次第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又弥陀经云。彼佛国土昼夜六时。
慈恩弥陀通赞曰。净土昼夜各有六时。问净土人绝无明。国无昏晓。何言昼夜。答华开金沼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想。霅川新疏曰。当知。六时应是昼三夜三。彼国众生。身有光明。无须弥山。不以日之出没分其昼夜。若如释签。谓诸天以华开华合以表昼夜。则慈恩之说或然。此则寄此方晷刻。名彼土时分耳。如华严所说。则西方六时。诚不可用此间寅卯等校其长短也。或不取慈恩所说。以无证据故。予阅悲华经。彼明莲华尊佛世界乃曰。彼佛常有光明。以华合鸟栖菩萨入定。即知夜分。若风吹华散。诸鸟和鸣。菩萨从禅定起。知是昼分。
文殊说般若经 修一行三昧专称佛名
文殊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皆成一如。成最正觉。
天台止观云。常坐三昧。出文殊说文殊问经。名一行三昧。九十日为一期。结加正坐。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十方佛名。功德正等。辅行释曰。随一佛方面等者。随向之方。必须正西。若障起念佛所向便故。经虽不局令向西方。既令专称一佛。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与十方佛等者。释疑也。恐有人疑。何故独令称弥陀。是故释云。功德正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