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释摩诃衍论
释摩诃衍论
总有十种名 契经异说故
见一处住地 或报恩无尽
或无始有终 或无等等生
或生得观满 智碍及不觉
觉了与子藏 如是十种名
随义用差别 唯一暗无明
论曰。凡集一代种种契经总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见一处住地。二者报恩无尽住地。三者无始有终住地。四者无等等生住地。五者生得住地。六者观满住地。七者智碍住地。八者不觉住地。九者觉了住地。十者子藏住地是名为十。如是十名唯是一体。随义用别。应审观察。见一处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圆满般若慧 现见一法界
无明体顿断 故名见一处
论曰。金刚心还智慧未满福德微少。不达一心中实处故。根本无明犹未出离。而率万行到果位时。始觉般若分明显了。本有功德具足圆满。现见一中法界之心安立住处。根本无明顿断无余。是故名为见一处惑。光严童子契经中作如是说。复次有惑。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十地菩萨所不能断。谓见一处无明住地。如是住地证一法界。清净觉者乃所能断故。报恩无尽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量一切佛 报无明之恩
尽未来无穷 故名恩无尽
论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报无明恩。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所以者何。一切觉者以无明作无为因。具足庄严法身果故。本来清净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则白佛言。世尊无量劫中不惜身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圆满行因庄严性海。喜乐自在德用无碍。何因缘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尽未来际不能尽报。佛言我由无明。以之为质成正觉道。是故我说有极重恩。于尘劫中报恩不尽。以此义故。无明住地亦名报恩无尽住地故。无始有终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却过去无际 进未来有尽
以此因缘故 名无始有终
论曰。根本无明若却过去无其本际。名为无始。若进未来必有间断。名为有终。般若波罗蜜中作如是说。始觉净智有始无终。无明住地无始有终。故无等等生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过恒上烦恼 无前后一时
具足出生故 名无等等生
论曰。根本无明有胜力故。过于恒沙诸上烦恼。无有前后一时俱生。是故名为无等等生。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譬如天魔波旬于大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无等等出生大力住地。亦复如是。粗细前后无有前后。一时生长故。生得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生谓三种生 得谓立成就
无明彼成立 故名为生得
论曰。所言生者。所谓即是三种生相。所言得者。即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建立义。二者成就义。根本无明能善成立彼三种相。是故名为生得住地。十种妄想契经中作如是说。据子子转生得住地。非据自体名为生得故。观满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根本无明体 金刚还不尽
当待果满位 故名为观满
论曰。根本无明金刚心还犹存不尽。当待满位永断无余。是故名为观满住地。无上菩提契经中作如是说。根本无明待究竟道。名为观满。诸戏论识随位渐除。名为观分故。智碍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碍一切种智 逆世间通达
相违过极重 故名为智碍
论曰。根本无明漠冥极暗。一切种智显了极明。如是明暗相违过失。极重深故。是故名为智碍住地。甚深因缘契经中作如是说。染烦恼碍与正体智。相违过极建立为障。般若慧碍与后得智。相违过重建立为障。乃至广说故。不觉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从无始已来 备三身菩提
圆四德涅盘 不能觉不觉
论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具足三身圆满四德。自性清净远离系缚。而由无明不知不觉。是故名为不觉住地。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般若无知。诸戏论识即是知无。根本无明即是不觉。所以者何不觉觉故。乃至广说故。觉了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十地非境界 凡小亦非境
唯大觉者了 故名为觉了
论曰。根本无明十地菩萨未能尽知。何况凡小能善知之。唯大觉者穷了无余。是故名为觉了住地。宝积契经中作如是说。唯佛境界非余能知。觉了无明故。子藏住地者。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藏大海 摄持上烦恼
譬如种持子 故名为子藏
论曰。无始无明摄持烦恼令得住止。譬如诸种持隐显子。是故名为子藏住地。本业契经中作如是说。子子种藏譬如天网故。何因缘故皆名住地。字义差别其相云何。颂曰。
无明力大故 住持诸染法
如地持四担 故名为住地
论曰。根本无明其力最大。能善住持一切染法。譬如大地有胜力故持四重担。故名为住地。云何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是名为四。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乃至广说故。
已说异说相应契当门。次说随次别释散说门。所言不觉义者者。总标本末一切不觉。自此已下作释略示。于是初释根本不觉。次释分离眷属不觉。本广末略。应审观察。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者。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谓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一法者。谓一切觉即能达智。真如一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一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皆违逆故无明得起。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彼三种法皆守一中终不舍离。故通名为一。自此已下眷属略示。而有其念者。即是显示分离无明。谓本已立一切眷属皆得有故。自此已下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归德成幻力无力门。二者攀妄显真力无力门。归德成幻门者。一切无明。若克其本无自体相。依止本觉而得成立。譬如迷道路人依道路故迷。若离道路无迷乱事故。如本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即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即无不觉故。攀妄显真门者。法身般若不能自显。当待不觉然后方乃赞扬名义具足现前。譬如勇猛丈夫伏诸军众。然后方乃得高胜位故。如本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故。
已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次说眷属无明住地门。此决择中自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显示微细眷属门。二者显示粗重眷属门。初门云何。
本曰。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二重。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第一门言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即是显示末相承赖本体之气力故而得成立。复彼本体为受末相之枝养故而得止住。譬如父子互相为因得成立故。是故说言相应不离。若如是说。八地已上诸菩萨等。应断无明同妙觉耶。是事不尔。虽断粗相。微细三相犹未断故。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三相中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由精动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动流只由不觉。若觉不动动即有苦。所以者何。业相之初果不离无明之初因故。如本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故。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若无业相动念之分位。当无了别转相之见分。依此动作彼转名为转相。如本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即无见故。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故。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若离了别见识之分位。即无所缘境界之尘相。依此见分现彼相分。譬如依明镜故现诸色像名为现相。如本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故。如是三相虽名字别是示本识。前决择中已广说故。此中三相初能及所同体无别。中唯能见则无所见。后能与所具足圆满。根本无明复有何别。此何所疑。无明自体不明了故。所谓若言心体无动。就此时故名无明者。此事即不然。所以者何。三者分言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故。若言动是业识分位非无明者。此事亦不尔。所以者何。校量分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动起二文皆就业识作如是说。非彼无明。所以者何。能动能起根本无明。随动随起即是业识。以此义故无相违过。若尔根本无明自体。如何能动心体能起诸念。此处难了。十地非境三贤不量。唯佛穷了不可妄说。然依经说假言强称但曰不觉。得有因缘次决择中自当显说。业相细念能所未分。相及境界不可分别。何因缘故立动名字释业相耶此事亦复不可妄说。唯依经说作如是言。业相本识。无能了作无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别。唯由精动隐流义故。名为键摩而已。若有众生须种种辞绮语此处。咄哉终日不堪了说。
已说显示微细眷属门。次说显示粗重眷属门。
本曰。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论曰。如是六相皆意识地非余识法。所以者何。大本经中如是说故。此决择分当释何经。谓楞伽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依此经文作解释故。起六相文。今此经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七种转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如经。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黄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宝珂等珠出现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著和合种种诸善美乐具。能起身识。甘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如经。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如是。如经。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变作波浪。如经。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阙失。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无有二相。无二相故唯是一相。唯一相故亦是无相。皆以无相故无相亦无相。如经。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此楞伽经凡明几识。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略说门。二者广说门。如是二门中三本各异说。云何异说。谓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广说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识。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又一本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慧略说有四种识。广说有七种识。云何为四。谓业识转识现识分别事识。如是三经直是真说。当应归依。何等楞伽。因缘楞伽沙罗楞伽。盘尸多楞伽等此四种经。即是伪假说故不可归依。今当依彼十万六千嗢拖南颂大本楞伽。三经异相安立会释。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初契经中第一真识。直是根本无明所熏本觉真心。第二现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三分别事识。直是意识。粗分意识。细分即末那故。何故此经意识细分末那陀识。三细之中业识转识。且略不示。即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举两显三备数门。二者率上达下备数门。初门云何。谓举粗强显细劣故。此义云何。于三细中粗是现识。于七识中强是意识。举粗现识显细业转。唯言现识。举强意识示劣末那。唯言意识。是故言略而义圆耳。是名举两显三备数门。后门云何。谓浑前后满名字故。此义云何。经上文言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率此经文及于下文。圆满名字义理具足。是名率上达下备数门。此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何故成八。一意识中分七种故。中契经中第一了别识。直是现相阿梨耶识。第二分别事识。直是意识。义如前说。同说末那。彼初经中名言真相。此中经中智相识者。异名同义。末那位中始有慧数。分别于尘名智相识。如是智识所缘境中。作真实之相解。而转故名真相。此中八识比前可知。后契经中四种识法。文相明故且略不说。言七识者。末那意识总为一故。粗细虽别唯一识故。法界法轮契经中作如是说。第六意识分别六尘境界时中。必依末那为所依根方得生起。是故意识当是能依。彼末那识当是所依。能依所依。不能一种。何故今说一体无别。经意别故无相违过。谓彼经中立别种故。今此经中立同种故。以何文故。分明现知分别事识。不依末那而得生起。楞伽经中明了说故。彼契经中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了别事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有差别迭共为因。又一本分流楞伽中作如是说。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为因。由此文故明知意识。唯以现相阿梨耶识为内所依。生起动转不依末那。复次大本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妙严菩萨则白佛言。粗相意识细相意识。以何为因以何为缘。相续而转。佛言如是粗细意识。以现镜识而为其因。以六尘境而为其缘。相续而转故。以此义故。第七末那缘六尘境。为所缘转义已成立。何以故。经伽他中作如是说。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转故。复次若有众生。经现识者即是末那。是故意识以之为因。咄哉此言不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