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集部
- 释摩诃衍论
释摩诃衍论
已说经本。次释论文。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略示门。二者标释俱成门。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为显示彼一意识六种粗相。现镜识中六尘境界以为起缘。现镜识体以为依因。得长相续具足转故。若尔何故。唯言以境界为缘。不说以彼本识为因。义相显故且略而已。其理非无。若尔现识即应末那。为彼意识亲所依故。犹如意根。解释此义即有二意。云何为二。一者遮意。二者许意。遮者遮别种故。许者许阿梨耶末那故。如是疑难至大末那决择分中其理自显。自此已下释第二门。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执。第二二相即是人执。第三二相即是业因果报别相。复次初二地上所断。中二三贤所断。后二十信所离。复次初二则是细相。后有四相则是粗相。复次初一则是细相。后有五种即是粗相。复次初五则是细相。后一粗相。复次六相皆是粗相。复次六相皆无细相亦无粗相。如其次第应审思惟。
已说显示粗重眷属门。次说显示无明有决疑门。
本曰。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直示得有门。二者释相决疑门。初门云何。颂曰。
譬如见树木 当知有种子
见诸上烦恼 知无明亦尔
论曰。譬如有人见林树等决定当知有其种子。见诸烦恼知无明有义亦如是。如本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故。后门云何。谓有众生作如是疑。无明唯一染法无量。岂一无明生诸烦恼。起不信心。若决彼疑应作是言。譬如种子唯一出生无量无边华果枝叶等一切类。根本无明亦复如是。唯一无明能生一切无量无边烦恼染法。以何得知一切烦恼皆无明生者。由彼诸染法皆不觉相故。若须是言彼疑便决。如本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从上已来本上无明略释已焉。自此已下总蕴一切染净诸法。更作同异之二种门。表示造论真实本意。其相云何。
本曰。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义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言异相者。譬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论曰。即此文中故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同相门。二者异相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同相门。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一真如无余法故。当真如门。为明何义故。建立异相门。为欲显示唯一真如作一切法。名相各别。义用不同故。当生灭门。如是二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文殊师利答第一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问文殊。汝久远来恒无休息。普遍游行十方刹中见何殊事。文殊答曰。我久远来不见余事。唯见微尘。又佛问言。汝百年中居于轮家。不见种种瓦器相耶。文殊对曰。我唯见尘不见瓦器。又佛问言。汝实不见地水火风山川林树等种种相耶。文殊对曰。我实不见如是等相。唯见微尘。如是如是世尊问诘文殊答曰。至一百数佛问文殊见微尘耶。文殊对曰。我久远来不见微尘。尔时世尊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是大士。能觉一相。能觉一相即无相法。文殊师利。汝一仁者非如是觉。依一相门。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盘菩提之法。乃至以智相无可见故。马鸣菩萨依彼经文立同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异相门者。彼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身子。汝见此土作何心见。身子答曰。我见此土。山川林树沙砾土石日月宫殿舍宅等种种相各各形相名字差别不同。佛言汝智慧力下劣狭少。心有高下见如是异。唯汝一人非如是见。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乃至诸法亦复如是。真妄互熏染净相待。功德过患形相名字各各差别。随凡夫心所立名相。有而不实皆幻化法。乃至广说。依此文故。寻义之述立异相门。文相明故不须重释。此二门中所存初门。应审思惟。从上已来释本分中是心生灭字句已焉。自此已下直释因缘。
本曰。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谓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摄义显宗生解门。二者随文散说决疑门。初门云何。此中因缘有其二重。云何为二。一者不相应生灭因缘。二者相应生灭因缘。初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彼根本无明 是随缘本觉
各因缘具足 为三不相应
正作因缘故 细生灭因缘
更作意观察 应审其义理
论曰。根本无明随缘本觉。各各因缘二义具足。能为三种不相应染。正作因缘。是故说言微细生灭之因缘门。具足形相散说门中其理自明。次重因缘其相云何。颂曰。
现镜识自体 六尘境界相
为三种相应 能作因缘故
论曰。现镜识体六尘境界。如其次第。为彼三种相应染法能作因缘。是故说言粗重生灭之因缘门。现识体中又有缘义。应审思惟。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本遍因缘。二者末遍因缘。言本遍者。举根本无明及本觉心。望于六粗相。有因缘义故。言末遍者举业转相望于三相应。有因缘义故。复次更有二重因缘。云何为二。一者上下因缘。二者下上因缘。言上下者。无明为始果报为终。下下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言下上者。果报为始无明为终。上上与力不越其数。作因缘故。复次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刹那不住。无因无缘故。复次因缘之法空而无主。其实自性不可得故。复次不可得法。不可得亦不可得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已说摄义显宗生解门。次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此中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总标门。二者广释门。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者。即是初门。此文为明何义。谓欲显示所依能依之差别故。云何所依。谓本觉心。云何能依。谓即众生。言众生者。当何法耶。谓意意识。何故意及意识名为众生。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无别自体。唯依心为体。是故说言依心而转。
已说总标门。次说广释门。此中二品。先说末那转。后说意识转。文相可见。此义云何者。总问二转。自此已下作释散说。此意转门依何契经所建立耶。谓显了经。彼契经中当何说耶。谓显了契经中作如是说种种心识虽有无量。唯末那转无有余法。所以者何。是末那识具足十一义无所不作故。彼契经中十一义名略不别说。是故论者。具举十一种之别名分明显示。云何名为十一种名。一者根本无明。二者业相。三者转相。四者现相。五者智相。六者相续相。七者业识。八者转识。九者现识。十者智识。十一者相续识。是名十一。如本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广说乃至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故。本地契经中作如是说大末那识具十二转者。所依本觉以为一故。相识两字何差别故。更加其数别建立耶。甚大别故。云何差别。谓一切诸眷属染法。皆悉各各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神解义。二者暗钝义。神解义者。据从本觉流转边故。暗钝义者。据从无明流转边故。依初门故建立识名。依后门故建立相名。二门差别应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识者。解了义故顺于本觉。所言相者。背本义故顺于无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经中作如是说。以何得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当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觉者。能善照达一切法故。众生身中有此觉者故。是故一切众生。得有了别识耳故。以何义故名为意耶。谓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根义。二者身义。言根义者。能生义故。言身义者。依止义故。以何义故。根本无明随染本觉各具因缘。互相望故。此义云何。谓举本觉及与无明望于三识。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同举彼二望于三相。无明为因本觉为缘。所以者何。以由亲为因由疏为缘故。何故上言分别智相及相续相意识细分。今此文中末那识摄。为欲成立末那意识。唯是一体无二别故。若尔何故略去粗分不以为意。约实皆意。而理尽故且略而已。是故经言无所不作。然别建立意识转者。为欲建立能依所依之法门故。举此决择三相末那应广通达。复次为欲显示阿梨耶识非定阿梨耶。末那非定末那。意识非定意识。以无定故。藏识末那。末那藏识。意识藏识。藏识意识。亦皆藏识。皆是末那。皆是意识。亦复皆非。如是无定故。皆是无常。无常故非真实。非真实故皆是幻化。以幻化故自性空无。自性空故决定寂灭。寂灭故寂灭亦寂灭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乃至上文言。佛言见则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复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故。
已说随文散说决疑门。次说相续业用差别门。
本曰。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论曰。此相续识即有三义。云何为三。一者摄前不失义。二者感果成就义。三者妄虑遍缘义。初义云何。此相续识而能发起润业烦恼。住持过去无明所起。一切种种善不善业。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如本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中义云何。此相续识又能发起润生烦恼。而能令使已成辨业。决定果报安立属当故。如本复能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后义云何。此相续识攀缘转广分别更强。缘已知境发乐不乐之心。对现前境增爱不爱之心。缘未知境不了妄计故。如本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故。如是此识连续生死令不断绝。是故名为相续识焉。
已说相续业用差别门。次说唯心回转诸法门。
本曰。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论曰。此文为明何义。为欲显示一切诸法唯心回转无余法故。所以者何。随心有无诸差别法有无有故。诸法唯心此心有耶。如是心法亦不可得故。若尔唯是心义。云何成立。此亦心故。以何现知。经文明故。云何说耶。谓分流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故。复次由心不可得之句故。成立大空之义。由无心之心量句故。成立幻差别之义。复次由大空之义故。诸法得成。由幻差别之义故。空理得显。复次由相观故无定二事。无二事故不成一事。无一事故不成亦不成。如其次第应审观察。
已说广大末那转相门。次说分别事识转相门。
本曰。复次言意识者。即是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论曰。即此文中自有四门。云何为四。一者拣择假者同分门。二者生起粗重转相门。三者建立名字差别门。四者显示安立所依门。拣择假者门者。举三种凡夫拣地上圣故。云何三凡。一者无根盲聋凡夫。二者毛头难角凡夫。三者金刚不变凡夫。是名为三。如本依诸凡夫故。生起粗重门者。若据邪定聚诸众生。常兴戏论分别之识。取著一切种种境界。转转深厚无有边际。无有始终。常恒增长无断绝故。如本取著转深故。若据不定聚诸众生。虽觉灭相定是不善起不作意。而人空智未现前故。缘诸境界及身分等。计我我所坚执不舍故。如本计我我所故。若据三贤位诸众生。虽已成就人空般若觉异相梦。而真法空智犹未现前故。起种种著坚执法实。随事思虑不能通达平等正理故。如本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故。建立名字门者。即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所依微细名字。二者所依粗现名字。三者随顺境界名字。是名为三。初名云何。此识依彼微细末那。以为止根而得安立故名意识。如本名为意识故。中名云何。此识依彼眼等五根。以为止根分别五尘。是故亦名为分离识。如本亦名分离识故。后名云何。此识今缘事之境界。而转分别未以如理为自境界。是故名为分别事识。如本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故。显示所依门者。见修二惑熏于本识。由此熏力粗分意识建立。增长相续恒转得住持故。如本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故。
从上已来生灭因缘决择已焉。自此已下显示因缘殊胜不可思议之相。
本曰。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界一切境界种种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