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论曰普能远离十四垢业者。旧云六方四恶友四善友为十四垢业。依长阿含。与此六方等全别。身口有四。杀盗邪淫妄语不依此四作诸恶也。恶因有四。谓贪嗔痴怖。不依是四而起恶业。并离六损财法。谓耽酒博戏放荡迷著伎乐恶友相损。渐随彼所说。是此六中一一。各有六种。不可烦引。隐六方者。亦如长阿含说。罗悦城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积世相传。于清且时。恒礼六方。合六神常护家业。所作谐偶。忽时值佛问有是法不。答言有。与汝不同。父母为东方。长师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友为北方。仆使为下方。沙门高德为上方。六方之中各有五事。不可烦引。广如彼经言。常隐在此六方中。不生憍举。若能住此六方故。言藏隐 远四恶友者。亦如彼说。一者如亲恶友畏而伏之。实无亲意。二者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也。三者敬顺恶友心虽敬顺。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四者恶友为恶事伴。或饮酒博戏淫逸及歌舞等。此四中一一各有四。不可烦引。言此四可恶而当远之。
摄四善友者。言此四可亲。应当亲之。如彼经说。一止非友。恶事相止。二慈愍友。苦事相怜。三利人友。乐事相与。四同事友。善事相同。一一之中各有四种。不可烦引。广如彼经。
论云如尸佉洛迦契经中说者。此翻为顶髻持。即头上顶髻也。又尸迦名髻。洛迦名执髻。即执髻也。此是八名如长阿含。或是异生小时名也。
论云菩萨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间正所应知如其世间正所应转者。结上受正所应知结缘谛等。以上八相应对结以下文。
第四十五卷
论解四依。依诸经论次第不同。如涅槃经。从果推因说次第。谓真如是果。可依真果。不可依人。即缘如智名义。可依此义不可依语。即因此智起后得说法可依此智。不可依识。既闻法已可依了义。不可依不了义。又却推从因至果。即以法为证真如智。即是因义。为真如即是果。可依了义。即先观因。后方观智。不依于识。今此五重。不能烦记。今此文即为第三重解。如文可知。
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等。言本性义者。即诸法之性体。言识有八种。是识之本性。小乘不了义不说故。并于本性。亦不能了也。
论解依智不依识等。闻思是智。何故不依。义曰虽是智。散智也。未圆满故不可依。若尔世间非应可依。义曰亦不可依。且以三慧相对。今不依者。论唯言闻思。真实修慧中。亦有不依也。
论云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等者。言非唯闻思。为识法义。不依真证智。又非闻思是之文。不依余以闻思但识法义故。而不更依真证智也。
论总结中。云略显四重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慧真实证智。如前四依次第而配。第二大师。即上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者。何名大师。此中虽是大师。大师谓佛。所说亦不可信存于法。又若大师说。不是正理故。以大师之言。结依法不依人也。
论解四无碍解中。法以能诠之教故。论言于一切法一切异门。异门即能诠之差别门也。如理之智。如事之智。此皆所缘境。依缘此故。得修所成之慧。此能诠慧。是法无碍体。其义无碍解。即前法下所诠之义。故能诠法中。有异门之言。所诠义中。有异相之谈别也。即于能诠得智。名法无解。于所诠得自在。名义无碍解。如杂集第十四云。法无碍于一切名差别。谓依无明等。于无智无见不现观等差别名中。无碍智义无碍智相及意趣。相谓自共相。意趣谓别义等。
论解释词中。但有训释诸法言词。如杂集亦云。谓于诸方言音。谓无量国邑众生自想言词。释诸方言词。谓可破坏名世间等。以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得解等。名种种言音也。
论解辨无碍中。此唯言于一切法一切品别。如杂集。一切品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等。种种差别之辞辨也。若如尽所有性。与前同。
论类比四辨中。云此上无有自能妙善现正等觉况善为他无倒开示者。此意。定唯此四辨能现正等觉。及为他无倒开示。除此四辨以上。无有现等觉等。是此中意。
论解大乘声闻二种菩提分法。名二乘理趣。菩萨于声闻涅槃。如实了知为欲伏声闻。具一切种智故。而于其中不作证取。于大乘理趣。与声闻别。
论云谓诸菩萨能于其身住修身观不于其身分别有性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又于其身中远离言说自性法性如实了知等者。
不分别有性。不为遍计执分别 身有不分别无性者。不分别依他圆成二性是无 又于其身远离言说自性法性等者。此重解圆成不起言说分别。真如是不可言说自性法性也。若准下如是菩萨于身等法不分别苦等文。即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唯观依他远离言说自性法性者。即圆成实。今离言说。言说不相称。不同依他。故下文言是四谛之法性。法性即真如也。即不分别有性。是遍计。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有性。是依他 远离言说自性法性。是圆成实也 若随顺无量安立理趣妙智。是后得智也。此乃菩萨。与二乘菩提分法观别也。此中广辨菩提分品。义如常途。唯有佛地。智义用分。一时俱有德智。共为四念住观。身一时有。详曰。此义不然。皆妙观察智为。即如佛地论。
论解止观中。此中菩萨略有四行当知名止一胜义世俗智前行者。即无分别智。后得智之前方便定。即与加行智同时定 问曰何以得知。此中世俗智。是后得智。义曰前总标门中有二智。一如实真智。二安立世俗妙智。故知此中世俗智。是后得智。二胜义世俗智果者。即与正智后得智。同时定是前加行定之果故。二智同时定体。即是果也 又释即二智后所生等流之定故。言胜义世俗智果。即二智家果也 问曰何不明二智俱时定。义曰下第三第四定。即二智同时定也 三普于一切戏论想中无功用转者。转即转灭。谓正智普于一切戏论想中。皆能转灭。若如前解。二智果者。此即说正智同时定之业用。若如后解者。即正明正智同时定 四即于如是离言唯事由无有相无所分别其心寂静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味实性者。说正智观依他不分别有性故。入一味真如义。若依前解。即说二重说二智之业用。若依后解。即重明二智之业用。第三正明体。今此明用也。若约位者。第一在地前加行道中。第二入地已去乃至七地以前。第三在八地以上乃至九地。第四十地为之。入于佛地。
论解观中。有四行当知名观者。谓即四行。止道前行。是第一即加行智。前四止中之前行智。有漏闻思也。且论四止前行之智。其实与第一止同时观。是加行智。亦在此第一摄。离增益执。第二离损减执。第三即无分别智。离二边也 及与随顺乃至安立理趣。是第四后得智。此四智地地皆有别配。稍难。
论解依内外成就。各有六种中。既言为内外二别。何得内中有成众生之义。外中有自成之义。义曰于内中虽言外众生。意取菩萨心故言内。于外义在有情。不存于内自就。
论言一月不食。是外道计。投岩赴火。是尼揵子计。
论言婆罗门吠陀迦咒者。此云明咒也。究竟净。谓为无漏出世净也。
论解随顺会通方便善巧中。谓诸菩萨下。乃至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随顺等以来。明随顺。以下明会通。随顺顺彼。会通为释经说。先随顺令生欣乐。方便通缘故也。随顺中。先爱语。即美语也。次布施亦复现行近施随转等者。是也 近施随转者。谓随起施而摄近之。或近施即行施摄事而近之。随转者即同事。摄事。由布施财同为伴事。除所生恚等。生爱敬下。明利行。
论云为现神通记心显说等者。即三轮也。
论云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随顺教授教诫等者。谓有三摩地。能遍缘一切。即一切种智所依定也。若有趣入者。随顺彼故。教授教诫。是此中意也。
论解会通中。云为彼说言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所言自性都无所有等者。不说依他等二性都无性。说遍计所言自性是无也。
论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依止彼故诸言说转然彼所言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等者。虽有依他等所言说事。依此事起遍计言说。如此言说所说自性。如兔角故。据第一义。非如其遍计所执言说自性。言无事。即无遍计事也。非无依他。
论云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等者。此喻真如如空。遍计如色等。如下唯遣遍计诸似色色业。证真如似空之性。
论云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等者。上来明喻真如似空。色业似遍计。就此以下。喻依他如幻等如遍计执者。非有如计实人等。其假相似不无。即依他也。
论云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下。总结上来明依他圆成有。遍计无也。约胜义离言自性。此二性非无所有。存二性也 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者。此结上三性。言遍计亦非有非无。非有同兔角也。非无有妄情也。依他亦尔。非有如遍计也。非无有假梦也。圆成亦尔非有同遍计。非无胜义有也 不取少分不舍少分等者。不取遍计。不舍二性。不作损减二性。不作增益遍计有也。名无失坏。
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者。如下释中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谓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趣等。即唯在意地 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妄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证真如故。法师云。此以无分别智为体 若尔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证于真如。故下文在胜解行位。
论解能得忍陀罗尼中。云成熟自然坚固因行者。谓在地前。是忍云因。不可动故名不动 因行具足妙慧者。即成熟趣出世之妙慧也。或于不动因行中 具足妙慧独处空闲者。言住处也 寂无言说。离言諠杂 曾无有物者。其意省事。无余资具物 见路而行者。谓不应行。必明相生时方行故。言见路而行。又所行之处必见正路。不染非过。非过名野处。正理必名路。依正理行。名见路行。知量而食等。可知。
论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等者。谓此咒无有义。但唯有名。谓地前菩萨诵此无义之咒。欲除计执。此唯但名。何处有义。故知诸法但有妄计名。无如实执义故。不可依名生执。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观。证菩萨忍。
论云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者。此释上无义是圆成实义。言此咒下无所诠。无所诠义故。能证圆成实。但由此咒下无所诠故 如实了知此章句下。所谓无义故。而证圆成实。
论诸类此中而不决定者。由有谬错 亦不坚住者。由有退故 亦不广大者。持有分齐故。非如无边。
论解五种愿等中。第二受生所。云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者。问曰何以此中。不言随顺生恶趣中。义曰有二意。一谓善趣利多。恶趣利少。略不论也。二顺八相唯在善趣故。又恶趣无自在为王等化故。又说善趣时。意显生恶趣。从胜处说。唯论善趣。
论解三三摩地中。云云何菩萨空三摩地等者。此中空意。若相见道。唯苦下二行。无愿文意。由有烦恼等言故。唯集四行。苦二行。无相文意。由有永灭寂静言。唯灭下四。若约余处文。有多差别。一文如前。又无愿并摄道下四行。余如前 有文。无相摄道下四行。无愿不尔。余如前 有文。三谛如前。初释道下四行。通三解脱门摄。如显扬第二卷 有义。空行。若约断惑通四谛。余可知。此中若会诸文不同。意表如对法抄。义准可知。又此论文意。在真观中。义用分立此三解脱门。若断惑唯空行。若俱时亦有无愿无相义者。无相中文意。有烦恼等言。似唯在集四行。苦二行。准下增减门中。总于有为而立无愿。无愿通三谛。又此总言。若此中意如前说。
论云如是菩萨于三种三摩地中精勤修学者。此劝学也 于是建立如实了知者。结前正明三解脱门。又结不增不减义 于余行相三摩地如实悟入者。以了知此所明解脱门。于余行相。如实悟入。悉能解之 安立理趣如实悟入者。即初悟入真三解脱门 修习理趣如实了知者。劝修习三摩地之法故。下重解云谓于其中诸声闻众精勤修学。即学行及圆满证。即悟入也。更别解。思之可知。
第四十六卷 菩提分法第十七之三
论云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者。此云说也。即世尊常诵说。此若嗢柁南名摄散。即以略偈而摄长行。今言说。谓常诵说。此义似无问自说也。若此四种体性。以法体出。谛有为无为故了知。
论以三义解嗢柁南中。云法相应义者。谓表无常等。然与有为非相应故。又此行迹。能趣大生。招有漏胜人天果。无漏净土中生故。又能生色无色界。名大生。又能得真法生。名大生。又若以对出第一有而论。此大生即有漏生也。
论云即于此中前刹那行自性灭坏无间非先诸行刹那自性生起正观为生等。乃至正观为灭者。若依小乘。生在未来。三相在现在。今依大乘。生等三相。在现在。灭在过去。如次前文辨。言本无今有名生。简无为故。言无为是有。而是本有今有。有为本无今有。而彼本有言。前刹那后无间。有非先种类生。若一色法前念灭。后念生。此极相似。云何言非先之言。义曰若不言相似。即是彼法。是彼法者。即一法体。胜行是常住法。即无有灭。以非即前刹那法体故。有相似之言 言住者。大乘二释。一说现在能有牵后果之功名住 若尔云何阿罗汉后心名住。以不能牵后心故。义曰以此妨故。故二说。今论云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不得是生已经停。名为住 若尔即住与生别时。故小乘别。此言今大乘应言。诸行生已即时未坏。如五十二。亦得生位经停。以立为住 异者若言此生法变坏名异者。此亦不然。即与生时别念故。以生时未变易。后变易方名异者。即生异别时故。今应言此已生行望前亡灭诸行刹那自性。唯起别异名异。即异前念皆名异也。以此义故。生异同时 灭者若即现在与异同时而名灭者。即灭是无法。住异是有法。如何有法俱时亦有无法。故此论云从此诸行生刹那后即此已生诸行刹那自性灭坏。正说为灭。即由有法无时至过去世。方立灭相故。生灭明闇而不同时 问曰若然即一刹那。无有四相。义曰此法灭。即此法生时。如秤两头平等平等。故一刹那有生有灭 若然何故不先灭后说生耶。义曰从初说故。以初时要有生故。故诸灭非先唯最灭。后方生起 问诸经中。皆言三有为相。何者为三。义曰有二义。一摄住入异。二摄异入住。言住入异者。以住相似无为故。又若闻诸法有住。即厌有为心不猛。今言唯异者。即有为深可厌。以有异故。不同无为有住。故以住相摄入异相。若约小乘。以异能灭坏生法故。于相功能胜。住能牵后生法。于灭无功。故摄住入异。二说摄异入住。异于自刹那有功能故。生已未坏说名为住。故有功能。异从异前法。于自念无功故。摄异入住。又异顺灭相。自性不显故。摄异入住 若尔何故不摄异入灭耶。义曰异是有法。灭是无法。一是过去。一是现在。相貌虽有相似。不可摄入灭相。下决择五十三。及本地第三卷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