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略义中 三学者。谓初二句 学果者。谓第三句 不与他共者。是第四句。
  第十六段。一颂释中。初释初句 难可调伏已上。释难调 虽强安处下。释轻躁。轻举。躁急。性数易故 第二。虽强安处内寂止下。释第二句 第三。诸圣弟子于如是下。释第三句 第四。彼由如是正定以下。释第四句。
  略中 左道者。乖正道理。谓上两句 不随左道之心者。谓第三句。所得胜利。谓第四句。
  第十七。一颂释中。初句是总所因。后三句是所得四功德。一能餐远离味。二静虑。三常委。四念 受无染喜乐。惮谓惧惮怯怖。无惮者。无此也 解脱喜乐。谓无为 无染喜乐。谓有为。
  略义中。毗钵舍那所作。即颂静虑也。由审虑道理。获得毗钵舍那。成其所作。故前说静虑。后说慧作。
  第十八。一颂中。初两句。是所成就五支。后两句。是所断五支。一无工巧活。谓无四事。一不憍邪活命。二不恃有势家。三不规名族。四不诈受。圣说世间异生。依止工巧以为业。须非法。希求真实。苾刍则不如是。不依此四起非法。希求饮食衣服。犹如彼故 二无轻自己。若于衣食。非法贪聚。不持衣钵。名轻自己。苾刍不尔。名不自轻 三乐胜希爱。沙门希爱学处。坚固禁戒 四乐诸根。乐生喜根。净命喜足。乐生慧根。入现观等。乐生念根。除遣诸恶 五尽解脱。结缚。缠种。皆解脱故。名成五支 一无家。终不舍戒退还俗纲。二无所贮积。受财受境 三无希望。不希财命知而妄语 四断欲。无不与取 五独行。贪欲已尽。无伴孤游。离非梵行。妙达因果。诸恶皆尽。不计恶因无因招果。名断五支。随其义势。别配释文。
  第十九。一颂释中分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此现在随其自体下。释第二句 第三。若有聪慧由此四相下。释第三句 第四。彼能超度下。释第四句 心者。通八识 无量差别自体展转者。谓三性等心差别而转 及因展转者。谓前前心为因。生后后自体心故。或心种子。及余缘。能生心体。皆名因展转 前际叵知故名远行下。五十七解远行。有二义。一无始时故。二遍缘诸境界故。彼偏说意识作业。此通一切。故不相违 一一而转者。无第二眼识等一时生故。亦非一切种。三性心。顿现前故。名为独行。五十七有二义。一一一转故。二无主宰故。名为独行。此中前因远行。说识从缘起。乘文便故。已遮无作者独行中略。亦不相违。然此心体。现在起时。心性不定。数加转易间断。名不毕竟转。毕竟者。始终相似相续之义。其五色根。或异熟同。与长养异。虽初闇劣。后明殊胜。始终相似相续而生。名毕竟转 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等者。异者别义。谓三性品类别异生。如善心异余二性品。生时而生。异余二性品。灭时而灭。余二性亦尔 又如烦恼中贪俱品。异于余品若生若灭。然彼心体。自性非染。其体染性。前后相似不可得。及由心性本净。其染体不可得。故不成实名无身。此中意说。心体速谢。异类生灭。不毕竟转。不同色相初后相似。毕竟而转。及无染体。故名无身。五十七云。无色无见。亦无对故 名为无身此未来世。随经部师理门义说。有心随眠。居四识住。可于后世从随眠起。有往有来。缘历境义。名寐于窟。未来识种现居识住。当来可生。是寐窟义。依真实理门释此文者。若未来世居识住之识。在现在世。本识之中。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五十七说。依止色故。名寐于窟。彼说有色界识。非未来识。此说通三界识三世别识。以释颂文。理不相违 远行者。说过去识 独行无身二义。说现在识 寐于窟者。说未来识。即三世四义识。名为四相。非去来世而无独行及无身义。现用可知。从增说现。
  略义中 长时染污者。即前际叵知 无作者性。心自体展转。及因展转义。此亦解远行 于现在世性是刹那。贪嗔等转易。不毕竟转故 自性清净。染污之体不成实故。此解无身。然阙独行 于未来世有放逸故。于后生有往来义。即寐于窟 由不放逸故清净。即聪慧者。了知彼心住陆地等。次下半颂。
  第二十段。有十颂中。有五问答。二颂为一。皆初问。后答。释中有二。初总指经颂。后随别释 波罗延者。经名 阿氏多者。即无能胜。弥勒字也 释文分为五段 欲言世间者下。释初答 第二。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下。释第二答 第三。又恶说者及在家者下。释第三答 第四。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下。释第四答 第五。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下。释第五答。皆准释答。不解请颂 初明染污若因若果。次明能断诸染因体。次明总别果蕴灭位。次明于二受不生欣乐。得六种恒住唯无学法。后终尽位。后明异类诸有学者所作众事 释初颂中。初释初句。三种世间。是通世间。二种世间。三中别立 善说法者由有明故下。释第二句 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下。释第三句 三戏论者。一三言事。二四言说。三寻伺 三种言事。谓三世法 四种言说。谓见闻觉知。言事唯名戏论。所分别故。违顺思惟。名为涂染。能分别故。能增长故。能随增故 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下。释第四句。初三句因。此一句果。初是无明。次是放逸。后违顺分别思惟 释第二答中。又恶说法者下。释初句 如是无明放逸戏论下。释第二句 若出世间正见所摄下。释第四句 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下。释第三句 释依义次颂随文便。前后不同 释第三答中有二 初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下。泛释染净二品。不显了显了二类差别 后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下。总释颂意。已显了者。谓阿罗汉。应显了。谓诸有学 释第四答中。亦总释颂意 释第五答中有四。乃至委悉所作。释初句。一常所作。二委悉作。此之二种。是应更作。不放逸事。通是一切有学所作故 有学异类若诸有学下。释第二句。有两番释。初说下上分结。合名无染污心。无染即心无浊 后又于诸欲不耽著下。别释二结。不配无染及无浊义 第三。又于一切有苦法下。释第三句 第四。修习如先下。释第四句。
  第二十一段。六颂释中分六 如是总名诸欲爱味已上。释初颂 第二。又彼希求下。释第二颂 第三。又复毒蛇下。释第三颂 第四。又诸欲自性下。释第四颂 第五。又于事欲下。释第五颂 第六。若于诸欲下。释第六颂 诸宝珠等名共相应者。同七宝数。谓即可重故。一切处同用。翻此即名不相应也 此下颂中。初三颂。明诸有学观染远离。后三颂。明诸无学观染永绝。
  略义中。事欲名爱味。欲名过患。断二名出离。此初三颂。如次配之。次二颂。是爱味能为过患。后一颂。是出离功德。
  第二十二段。一颂半释中。文分为三。初总释颂意 次谓能舍离下。别显五相属。释颂文 后由此五相下。结修梵行极成贤善 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者。所诠能诠也 初法第二法毗钵舍那者。初学成满二分位也 前卷有五段。此卷有二十二段。今成论议中。二十七段。体义伽陀中有三。此末一颂。是第三段。以十四门。结颂上义 作论议。明伽陀体义故。名论议也。
  
  第二十卷

  修所成地。等引名修。即别境定数。若修习义。通闻思慧。修是证义。故唯等引。因修生慧。名为修慧。因修慧所成。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修所成。皆此地体 大文分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列四处。次以七支相摄广释。后总结成修所成地 七支相摄广释中。初总列七支相摄。后广别辨相。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结。处谓处所。依四义处。修方满故。第一处所。内体外缘。必须具足。第二因缘。行世出世修之方便。三修瑜伽正修自体。四修果者。因修所得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功德之果 七支摄者。初生圆满。即修处所。二闻正法。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就。此合三种。名修因缘。五修习对治。名修瑜伽。六世间净。七出世间净。名为修果 七支广释中。由四处摄。即分为四。初生圆满修处所中。文分为三。初辨生圆满。次能摄四支修瑜伽处。后结生圆满广圣教义不增不减。初文复三。初问标十种。次各别显。后总结成。
  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者。依俗间释。唯五印度名为中国。中国之人。具正行故。余皆边地。设少具行。多不具故。佛法所传。唯中印度。名为中国。威仪礼则。顺正理故。苾刍等具正行故。具正至故。余虽少具。多乖仪则。行不纯故。皆名边地 达须者。细碎下恶鄙农贱类 蔑戾车者。乐垢秽也。
  闻正法圆满下。释第二修因缘中分三。初广释三支 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下。结成广教不过不增 后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下。结成三支修因缘摄。
  涅槃为上首中。初标。次释。后结。广义中分二。初释涅槃为上首相。后释由此获五胜利。初文复二。初总明涅槃为首。听闻正法不为余缘。后以十转释以为首。后中有二。初标十转二涅槃为首。后释十转。
  言十转者。一闻所成慧为因。二于道道果起三种信。三远离愦闹诸恶寻思。四趣善决定思所成智。五能趣入二修方便。六证修慧。七于生死涅槃。发起欣厌。八入谛现观有学解脱。九数修道无学解脱。初五在念住不净观等前。次一在不净观念住等。次一在四善根。于生死涅槃。起欣厌故。即四谛观。后二可知。此上九种有余涅槃而为上首。即由此故证无余依。是为第十。
  五胜利者。闻正法时。有二饶益。修正行时。亦二饶益。并证苦边际。
  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中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三。初明止观由慧成熟。次明近善友习三学由慧成就。后明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解脱谓果。能熟谓因。即止观等。此果此因。皆是所熟。慧为能熟。能熟彼故。名慧之成熟 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者。释奢摩他支由慧成熟。定心无慧。证境不明。障垢不离。由慧证明。及能离障。定心方满故名慧熟。
  第二又毗钵舍那支已下。释依善友修三学慧成熟中。初标。后释 标中。谓最初起修慧。必依善友之所摄受。二依奢摩他之所摄受。三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初起修慧故。不说由修慧之所摄受。或初起闻慧故。不说由慧之所摄受。未有现行方便慧故。若后起慧。理亦由慧之所摄受 次别释中。唯解依善友及依尸罗之所摄受。不释依定之所摄受。前止成熟。即是此故 善友摄受者。由善友摄受。为说法时。于所说法所知境中。由有慧故。有觉了欲 尸罗摄受者。由摄受尸罗。他有三根。随举罪等。由有此慧故堪忍讥论。
  第三又依所知真实下。释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中有。初辨十种。后结十种。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言十种者。一于境真实有觉了欲。二爱乐闻法。三便发请问。四闻昔未闻甚深法义。五明净法义除先所疑。六能见过患深厌盛事。七于世盛事不生愿乐。八为除恶趣法心生正愿。九为除诸惑修诸善法。十为得彼果及心清净。心生正愿。由此渐次解脱圆满。能成三支。
  广摄圣教更无增过中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十种者。谓初闻正法故。凡所修行。皆以涅槃。而为上首。此所修学能成熟。彼解脱等位。一切皆是慧之成就。此后二种。由闻正法为先 以涅槃为上首中。有十法转。慧成就中。有十种渐次。故结广教。名十十种。非闻正法亦有十也。故闻正法中。无结广教若过若增。后二有结也。
  七支中。第五修习对除。即四处中第三修习瑜伽。文分为四。初问总标。次随别释。三以修对除。即修瑜伽。四结广教不过不增 随别释中有三。初解三位十种修习 第二。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遂前难解 第三。又正方便修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诸欲下。释多所作修习对治。初文有二。初列三位。后释十种修 明十修中文有三 初明不净无常二想。二又出家者四种所作下。明无常苦等四想。三又于远离闲居下。明光明等四想 其所对除十种者。一在家有淫欲贪。及受用爱。二出家已为寻思扰动。不生喜乐。为除淫贪修不净想。为除受用爱。及不生喜乐。修无常想。显无常想通在家出家二位修习。以二能除。除二所除。故言通随次。非以在家出家为二。名随次第。
  无常苦等四想中。有三。初明四种所作。次明四种所治。后明四种能治之法。此下余八所治。及能治法。即出家后设生喜乐。有懒惰懈怠等为四。远离闲居。于止观品。闇昧心等为四。故于出家中。于四种所依事。起四种障。为除此故。修无常苦等四想。
  光明等四想中。有二。初明四种所治。后明四想 三于生有随动想心。为对治此 修灭想者。谓有为法生灭迁动。名生动相。今见彼相。名于生中有随动想。故为治此修于灭想。离迁动故。或于常来生有。数生喜乐。名随动想。为对治此。修习灭想。即当有不生。无欣乐意。虽有两释。前解为胜。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下。第二逐前难释中分三。初释在家初不净想。次释出家于无常所修苦想。三释远离闲居中。修光明想 思择者。正思量 修习者。起修作。不净想中有三。初列二力。次明二障。后明除此能治白法。多有所作。
  释障中。初辨障。后结之。五障中 亲近母色者。数近女 处显失念者。谓对众前逢胜显境 居隐放逸者。独居屏处。纵荡邪思 通处隐显由串习力者。由前串习。处隐或显。生失念放逸 五虽勤方便等者。修不净时。邪思上胜。心随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