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十八卷
十四段。解体义伽陀中。上已五段讫。此卷有次八段全。并第十四段少分。此初解类有三颂。初一颂问。余二颂答。问中有五。一奖胜生。二开出道。三于何师学。四住何法学。五不惧后死。答中初一颂半。答初二问。标具九德。既是胜人。能奖胜生及开出道。后半颂答后三问 以法者。道理 以正者。顺益 以次制者。轨范 以导者。奖劝 又以法者。教。以正者。理。以制者。以此教理制御。以导者。训示非。以威严而刑罚之 谓因力故者。布施也 士用力者。谛实也 助伴力者。慧舍也 云何为泉谓六触处者。六处如泉。烦恼如水。泉所出故 或安受受所摄者。安受。谓喜受。所摄。谓乐。又释。以悦心名安受。适身名受所摄。不安返此。
第九段。又释流中。有五颂分为二段。初两颂。显异生有学等。渐次能越暴流。后三颂。明得究竟道永越暴流。四流义。如前第八九卷等释。异生由正信越欲暴流。下之三句。皆有学越余三暴流 及显能证第一住道者。谓能证灭尽定道 二十二处者。如下声闻地广说。
第十。贪四颂中。初一颂问。次一颂答。次一结。后一明对治。释中有四初释。初颂 云何润生下。释第二颂 或有身手力下。释第三颂。又有沙门下。释第四颂 诺瞿陀树显所润生水名能润自者即是乃至种子界性者。显所润生。现寻思等。因此界性生故。谓诺瞿陀。从自根生。风吹鸟衔子堕岐孔。又生多树根。依岐孔展转后生。由本水润。展转树生。水名共缘故。贪恚等法以润爱而为共缘。各自种子而为别缘 摩鲁迦条者。藤葛之类。此喻诸欲。旧云摩娄迦子。六种别欲。犹如林树。贪能缠绕故喻藤葛 略义中。于诸欲中二种别缚者。论文自释。名为别缚。各别种生。名不共因。皆由爱润。名为共缘 断方便胜利者。第四行颂中上半颂。了无常性已。不起贪著。名断方便。后半颂即便弃舍。终无有退。名断胜利 若贪若欣乃至爱品者。六别欲中。所生爱恚品。如前应知 耽著。即是第六于外五尘之寻思也。
第十一。作有五颂中。初一颂问。余四颂答。释中初释问颂。第二 又显如来依第一义下。释初答颂 由此显示学与无学下。释第二答颂。若未离欲。为度欲流。运足动手。发勤精进。名未极底。若已离欲。名得源底。庸预进断上分诸结。不运手动足。勤加精进。名非身分 此即显示诸婆罗门下。释第三答颂 得静虑者永断一切下。释第四答颂。
第十二段。四行半颂。劬劳中。有三问答。初呼佛为苾刍。已度暴流耶。第二问得涅槃灭定。已度暴流耶。佛告言。如是。第三一颂。问有二。乘前初问。汝今已度暴流。犹如河等。乘前第二问。如何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余二颂半答中。初一颂半。答有暴流尚未能度。后之一颂。答彼二问。然后两句。以本经是应颂偈故。其文易了。略指令知 只焰者。应颂也。此长行中有三。初指无攀无住义 次世尊依昔示现修习下。总释颂意。未对下坐。断非方便。邪取精进时。有彼劬劳乃至漂溺。菩提坐下。于邪精进。得断遍知。便舍劬劳乃至漂溺 第三此中显示修苦行时下。释前两答。初答初问。已度暴流。犹如河等。第二云何复依涅槃等。第三问无攀无住已度暴流 非方便者。昵健陀所。日食麻麦。邪自苦行也 嗢达洛迦者。是猛盛义。旧云郁头蓝子。于彼修非想定 阿罗荼者。是逢过义。即旧云阿蓝迦蓝也。于彼所修无所有处定。即显苦行在乐行前 此中四义舍劬劳等者。谓复于后时坐菩提坐下。为第一句。舍劬劳 所有善法遂得增长。是第二舍劳 如如善法既增长下。第三舍住 既由如是不知足下。第四舍标。故言如次 还复止住下地生因者。即对法云。颇有圣弟子。已离色界欲。得无色界寂静解脱定。后生色界耶。答曰有。谓得灭尽定。退生色界中。即此是。此颂意说。外道有劬劳等。我世尊已离生死等。证涅槃者。定已离彼故。若圣退者。有劬劳等。不退圣者。定已离之。
第十三段。得义伽陀中。一颂半问。一颂半答。善见。善知。善鉴。善达。以四谛智。如次应知。
第十四段。诸行无常下。有四十四颂。释论议中。分为二十七段。辨扬深理故名论议。释初颂中。文有四。初释初总句。有非恒有。无非恒无。故生与灭。皆是无常。无常之言。通总三世及别过去 第二若过去生过去所得下。如次释第一无常。第二句有生灭法。过去世已生灭名无常法。未来世当生可灭。名有生法。现在世现生将灭故。名有灭法。三世诸行。皆有灭法 第三若彼诸蕴在于未来下。释第三句 若诸有情下。释第四句。苦因灭故当生解脱。说之为乐。粗重息故。现安乐住说之为乐。
略义之中。有九对。释初六复次。如次配诸行及彼寂乐。无为法名遍知者。所证从能证道为名也。诸有为行观起无愿。不见我故。即观无空。故空无愿。观诸行起 圣谛现观相违二法断所依处言二法者。一随顺戏论。谓四见。或苦谛下一切烦恼 二怖无戏论。谓我见。或灭谛下一切烦恼。此二法与现观相违。今显二法断所依处。即苦灭谛。所知无倒性。次上半颂。所证无倒性。即下半颂。外道执世间常。谤涅槃乐故。名不共也。
第二段颂中。第一句。是道谛与灭谛为迹。第三句由道谛证灭谛。第二句集谛为苦谛因迹。第四句由有集谛。常受苦谛 若善修习此无纵逸等者。谓修道谛诸有学者。于过去世已死之时。未习道故。可由不调善死。现在未来。由习道故。不由不调善死。诸阿罗汉。未来无死。亦名不由调善及不调善死。纵逸翻此。
略义中。处非处性。善恶因果。顺相生故 自业所作。非他作及无因故 师于弟子作所应作。教诫法故 诸弟子等自所作义。依于师授修断法故 谓能顺恶戒穴戒因缘者。能发恶身语。名恶戒因缘。即旧所云恶尸罗也。污恶善戒故名恶戒。非戒体恶。犯诸善戒之根本。名穴戒因缘。即是不正相 不正相者。即不正思惟。及烦恼等。略中四义。配上亦尔。释此颂中。唯解上半。
第五段文中。分有二。初释上三句。次释第四句。释初文中。初以八种观。观诸有情业业果报。后释第四句。初中复二。初别明八观。后如是戒善男子下。结为四行。初行第二行。如次各摄三。第三第四行。如次各摄一。
其略义中。明善恶果。并得果处。名如理思。业业果报。乃至止止此诸恶业。终不应为等。名如理思。为先之法随。诸法行。
第十九卷
释第十四论议中。有二十七段。上已释五段。此卷二十二段。四语之中。初语总标。后三别释 善说善言善论者。善说是总。后二是别。说体名善言。说义名善论。善言善论。皆有善说三相。善说三相。或别配后三句。或随所应。通后三句。然此举世间爱语谛语。返显出世二语。以颂初标皆圣语故。其爱语。四十三说。爱语有三。谓慰喻。庆悦。及胜益语。广如彼说 第二颂中。由行信等五种善事。得三种果 获正信者。信也 耻居家者。惭也。受持戒者。戒也 得衣服等者。施也 所有正法等者。法也。此释初句 彼既成就下。释下三句。初名誉果。即第二句也。次解脱果 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无漏名清净。圣自在名天。此释第三句。后得生天果。释第四句。
第三颂中分三。初释初句。次诸恶行所应速远离下。释第二第三句。诸不善果名恶外道。无利诸邪苦行。名无义因。能远舍故 第三。若于增上四圣谛等下。释第四句 略义。先闻正法如理思惟。是初句 法随法行。是第二第三句 得胜利果。是第四句。
第四颂中。有三复次。第二云所有饮食言说游行者。此三如次。是颂三处无染。然处无相住。犹有余苦随逐。不名极圆满。或为自利。饮食游行无染。或为利他。言说游行不动。游行之言通上二利。处无相住。如泛清池。余苦随逐。名厌泥时生死之海 又慧解脱。有学身证。及俱解脱。如次三处者。由此三人烦恼障尽定障未尽故。非烦恼二障俱离故说如次。
略义中。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即诸无学。名为智者。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即第四句。名为不动已离欲贪。起胜进道故。或第二向并果。及第三向。为离欲贪。起胜进道故。其不还果如泛清池 又显解脱等持智慧三胜利者。诸解脱观。观光明远离定障故。成无染等持。观空非我。不动智慧照断。若泛清池。
又显心慧学所得果者。心学果名不动。慧学果如泛池。心慧二学。如空无染。或如次第。心慧学果。如空无染。心学如天帝幢。慧学如泛清池。
第五段。有五颂中分二。初四异生。后一圣者。圣者具见佛之法化故。名法见。其异生中初一。欲贪邪分别者。第二天眼不定者。第三肉眼不定者。第四内外俱障。都不能见。金刚般若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痴邪见。不能当见我者。即此异生前四所摄。彼后二乘。虽达谛理。未证法身。亦不能知佛色身等。非第一义。不名能见内外二身。
第六段。一颂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已度五暴流下。释第二句。定俱爱味。名有染时。然有于此染爱味中。执为己有。我能爱味。于定爱味。坚执不舍。此后染心。染前自心爱定之取。此后能爱于前所爱。名为贪染。因此爱故。当来苦生。亦名为染。此生烦恼。非定烦恼。故说招生。此即第六暴流之相 第三。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下。释第三句。若染自取者。是后染心。于所染心者。是前定心。谓由后染心。于次前所染心。能不随顺。而生爱染。发起功用。摄受一处。令不流散。为遮止染。修第六意暴流之对治作意故。此能染心现在亦无。能染污于相应之心。即所不染相应之心。自性净故。名无染污心。此中意说。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故。离缚所缘无有染污。于无染心故。离缚相应二缚离故。当苦不生亦名无染。以重缘贪能润生故 第四若有于彼随作功用下。释第四句。
第七段。城者内以摄持。外有捍御。内摄四法。外御信解。故喻城 相应善法二种心城者。一善说法。二毗奈耶。
释第八一颂中分三。初释初二句 第二。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下。释第三句。不生爱味无所依止也 第三。段由如是正方便故下。释第四句。
略义中。四种扰乱者。第一即初二句。第二第三即第三句。第四即第四句。
第九段。一颂释中有四。初释初句 第二又佛示现内寂静乐下。释第二第三句 第三如因其[穀-禾+卵]卵生鸡等下。释第四句 第四此中差别下。重释舍有行义。初句明得差别。后三明舍差别 俱舍者。[穀-禾+卵]藏义。得菩提后。与未得前。色身相似。名曰等生。少相似故。余四蕴名身生。与因全别。名不等生 内寂静乐者。示现独处林野 及沙门乐者。示现持戒无悔。喜乐二乐为因。心便得定。诸胜定力。能舍二行 寿行者。命行也 有行者。余有漏蕴也。有行宽。命行狭。从宽为论。颂无寿行。此所舍色身生。示现有漏。与前相似。名与前正等。其无漏四蕴名为身生。非所示现舍故与前不等。故二差别。色身如[穀-禾+卵]藏。无漏四蕴破[穀-禾+卵]而出。如鸡等生。差别亦尔 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等者。此有二说。佛寿百年。但年八十。舍第五分二十年。为一分寿故。故经多说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人寿百岁时出 二云。释迦佛大分应寿一百二十岁。四十年为一分。但年八十。舍第三分寿。诸教多言。此洲人寿一百二十五岁。东洲二百五十等。为显于此得自在故。留身三月。为显于命得自在故。舍所余分。然以余分所有福业。施诸弟子。
略义中。及显弃舍所依因缘者。二乐为因。定自在也。
第十段。一颂有三。初依诸释。次辨略义。后诸恶者。又初依三界在家出家。次辨略义。后依欲界在家恶者。以释本颂 不数学者。不此数记括义。
第十一。一颂中分四。初泛释三求 第二此中欲求有求摄者下。释初句 第三。若乐沙门及婆罗门下。释第二。第四。又此一切三门摄下。释后两句。
第十二段。一颂释中。一住皆无爱。二戏论皆无爱。三逾墙离爱。四逾堑离爱。故说阿罗汉永离贪爱。由四相故。游诸世间。天人不识。
释文分二。初释下半颂。牟尼游世间颂。天人不识。阿罗汉名牟尼。证寂默法故后云何离爱诸阿罗汉下。释上半颂。显示离爱别影四相 魔怨主者。所谓贪爱。
略义中。羞不应羞等者。求属他财。是不应羞。为生轻稍名羞不应羞。营属己财。名曰应羞。耽玩系摄。名应羞不羞。合成一处也。求有断灭。名不应怖。诃毁勤趣。名生怖见。生天纵乐名为应怖。赞说希求名无怖见。名第二处妄生轻毁。
第十三段。一颂中。熏除者。熏谓熏修。除谓除灭。
第十四段。一颂释中。文分为四。初释初句 第二。若有复能于善说法下。释第二句 第三。如是善修正方便下。释第三句 又修如前所得道故下。释第四句 受持七种依福业事者。此有二说。一云。即七圣财。施最增上。所以偏说。二云。前说八施中。翻前七有过施。更应思勘。
第十五段。一颂释中分三。初释初句 一切种者。十恶业道也 一切因缘者。三不善根。能发业道。及究竟故 一切处所者。情非情资具等境 第二。彼由三相下。释第二句。依戒起定。依定起慧。依慧证境。名三相。戒体善故名奉行。善能离恶故名莫作恶。故通二处 第三。如是具足下。释第三句。不释第四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