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七种障者 一本所作事心散乱性。随作彼事时。心生散乱 二本所事趣作用性。将作彼事。发起欣趣方便作用 三方便作意不善巧性。如无智者。用三宝财。由不恭敬承事师父勤请问故。不解方便 四虽处空闲。乃至扰乱其心。但由不守根门。所以染寻思起 五食不知量。身不调适 六寻思乱故。不乐寂止 七身不调故。不修慧品观察诸法。
  能障中。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者。谈二别障。初五后七。名为十二。总别合论。更加二总。谓思择障。及修习障。故成十四。
  释光明相中有三。初总明此缘法光明。次明十一所治暗障。三显相违能治白法 如是疑随逐故者。结初暗障。障碍能遣疑因缘故者。结后三障。精勤少睡。正食身调。顺观谛法。不欲杂居。如理作意。是能除遣疑之因缘。后三障此故。说为障碍。能遣疑。
  修所成慧所除七法暗者。一惛沈。二掉举。三喜悦。四怖嗔二种相应等法。五起言寻伺。六不正思惟。及心散乱。七邪思构。如其次第。七种修慧所除暗障。
  世间一切种清净下。释第四修果。文分为二。初释二净。后结成修果。初复分二。初释第六世间净支。后释第七出世净支。初文复二。初广释相。后结世间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初文有三。一问列三名。二随别释。三结广教不过不增。别释三中。创得初静虑未至定。名得三摩地。得根本名三摩地圆满。离诸障染引生通慧。诸清净鲜白。名三摩地自在。
  得三摩地中分四。初释所治能治别相。次释得者得近分。三结广圣教不过不增。四结世间净住正法者得。初文有二。初明所治二十法。后显能治。初文复二。初明二十障。后明四相堪能障法。初文有三。初标。次释。后结。
  三摩地圆满中有三。初释十相。次结圆满入根本地。后结广教。十相者。一愿胜定满。二见定胜德。三精勤策励。四折伏色爱。五善未圆修他恶尚胜。六于净天生心无耽染。七不自卑下策举增修。八随顺二修。九勤精正法。十于止观随生爱。
  三摩地自在中有二。初释自在相。后结广教。初文有三。初标虽已圆满。未自在相。善观察故。当得自在。次释四处二十二种相。后彼于如是四处下。明自在相。第二文中有二。初列四处。后由剃除须发下。释二十二种相。
  四处者。一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二自誓受禁制尸罗。三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法。四为断众苦。受前三处时。应正观察众苦随逐。此四处中。前三各起五相。第四处起七相 初处五相者。一剃除须发。二舍俗形好。三著坏色衣。此三相誓受下劣形相所起也。又威仪众具。各一为五第二处五相者。一略舍二事之所显现。二不自恳责。他不呵摈。三有犯不轻举。由此缺犯便自恳责。四他摈能悔除。五于举罪者。无恚损恼。而自修治 第三处五相。如文自显 第四处。四苦所随应观七相。初随逐处有一相。于圣果未能随证第二随逐处有四相。谓生老病死。第三随逐处有一。谓爱别离苦法。第四随逐处有一。谓自业所作。生老病死略有二义。一性逼迫。苦苦所摄。对法等说。八苦之中。前之五苦苦苦摄故。二性迁谢。生变于死。老变于少。病变于壮。死变于生。故此说为坏苦随逐。爱别离法。非是坏苦。以义摄之。此中初苦。苦苦所摄。第二第三。坏苦所摄。第四一种。行苦所摄。
  自在相中有二。初明如理作意相等自在。后彼由如是乐断乐修下。结成离染进善自在之相。初中复三。初标便起如理作意。次明依四处起二十二观故。乃至成出家及沙门想。后明六修相断修之相 六相者。一乐断。二乐修。三不贪著。四无恚害。五无随惑善守念住。六无增上慢。
  出世净中。文分为三。初标列五门。后随别释。三结成净及广教义。先得四善根世间清净。已便能最初。入谛现观。明生暗灭。障碍便除。为证通慧。思前所得欢喜诸事。为断除障。复习如前所得类道。由此遂能入无学位。证清净道及果功德。是名此中略义次第。
  入谛观中。又分为三。初问生起从世间净。为证出世。观世劣境。深生厌恶 二又此住正法者下。广说厌患。安住心相 后结此二相各二十种。更无过增广辨厌患。
  安住相中。文分为二。初明于五处所。以二十相思惟厌患 后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下。明心安住。初有三。初列五处 次此中略有三种下。辨二十相 后如是彼以由厌俱行想下。结成厌想 五处者。一于已杂染相应。二于已清净不相应。三于已杂染相应过患。四于已清净。不相应过患。五于已清净。见难成辨。于此五处心俱厌患 依五处二十相者。初三处各三相。第四处有五种。第五处有五。合前为十九 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下。合结于五处。总为一相。并前二十也 杂染相应有三者。谓杂染体而已相应故。一未离不调死。圣者已离故。二当堕烦恼坑。三现行恶业。当生恶处。此随所应。即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清净不相应者。谓涅槃。定慧胜清净法体。己身无故。名不相应 杂染相应过患者。由与杂染体相应。便生三种过患。一者生老病死。苦之根本故。二八无暇处。三于一切处。生四相所迫诸无常性 清净不相应过患者。由与清净体不相应故。便过患生 于已清净见难成辨者。诸清净法。见于己身难可成辨 一若舍清净法。而不修为。其终不能任运自起作而能获得 二除清净法。外于余世事。尚非请他而能成辨。况清净事 三决定应作。成大吉祥。解脱众苦 四非于现在不作诸恶。即名清净。已得永离烦恼炽然。若无圣道。恶业不尽故 五由清净道圆满证得。观可清净。若不证得学无学道。观终不净。
  第二十相中。有四又字。初一于染净体。相应不相应。第二又字。于染净相应不相应。过患下二又字。于前第五。见难成辨思惟之相。
  第二。有二十相心安住中有三。初标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涅槃心安住相。次别释五因。后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下。结成安住 别释五因等中分二。初明五因。次谓于空无愿等下。释二十相。五因中有三。一问。二释。三结五因 依逆次说五因者。一四善根。创能通达观四谛故。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三即此定。前四念住等。五停心观等。能入境界。四此等观前。修四圣种。六随念等。名能摄受加行资粮。五即于此前。受持三藏。亲近和上及阿阇梨。能受教诫。加行思惟。名为最初摄受方便。故说五观依逆次说。
  依上五因。起二十相者。依初因有六相。依第二因。有四相。依第三因。有二相。依第四因。有五相。依第五因。有三相 初因有六相者。一微细现行有间无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此于定等前方便。起能障现观作意正达。
  有间我慢者。谓第六识俱 无间我慢者。谓第七识俱。此皆俱生故名微细。其分别者。前远资粮已折伏故 二既通达已。任运作意心中。随其所应。能善弃舍前二我慢。令无间灭。此令染意不行之义 三依无间灭。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 四由此作意。乃至平等智生 五彼于尔时我慢等灭。证心一境性 六便自思惟我已证此。如实可知 依第二因四相者。一先世间道。得定圆满。亦得自在。谓入住出 二于此诸相安住其心。入谛现观 三若得此定未满。自在思惟止举舍相 四安住其心 第三相中。二相者。一阿那般那念 二法念住 第四因中。有五者。一远离非所行处 二既远离已乐断乐修 三于昼夜分 观自他衰盛事。心生厌患 四修六随念 五住四圣种 第五因三相者。加行方便为二。正加行为一。
  第二门离诸障碍中。有三。初标列二障。次随别释。后如是二处十种善巧下。结成离障及与广义不过不增 别释障中。初明二处十一种障。后又二障下。于此二处。起十善巧。
  行处障中有六。一弃舍善品。数与众会。二爱重饮食。三好营衣钵。四好乐谈话。五于昼夜。乐睡乐言。六好共他居住 处障有五。初四即四不随顺性。第五或于昼分多诸諠逸下。合为一种。名于二处十一种障。或行处合为一。定之方便名为行处 住处障有十。初四即不随顺性。五昼分喧逸。六夜多众苦。七多怖畏。八多灾励。九众具匮乏。不可爱乐。十恶友摄持。无诸善友。
  多定乐中有六修。止举舍入住出 多思择中有四。谓善胜慧名思择者。此出思择体。下明四善巧。一于昼夜分。了知善恶增长衰退。二于昼夜由习衣服等。善恶衰退。如实了知。三思择为依。于不善法。驱摈远离。四于善能修。
  第三为证通慧思欢喜事中有三。一问。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喜。一于四证净生喜。二于自增上生。及决定胜生喜。三无嫉妒故。于他同类得此二事者。亦生欢喜。四念有恩者。发生欢喜。
  第四修习如所得道中。有三。初问。次释。后结。释中。初明四法为依。后明五法圆满。四法者。一心极思慕。心出离乐欲。何当具足住如阿罗汉。二如是乐欲已发勤精进。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勤精进故。心乐远离。四由前三已不生喜足。求住胜法 能令五法修习圆满者。一于欢喜修得圆满。能离欲界欲。二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故。断色无色界烦恼。获得胜道。喜悦圆满。三远离粗重。四获得轻安。五得金刚定。
  第五证清净道等中。有三。初问。次释。后总牒结释中有三。一别释道果功德。二结成广教。三总结成道满无上无胜。别释有二。初别释三。后总结之 取杂染品者。谓烦恼 行杂染品者。谓业也。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七

  享保八年(癸卯)四月十二日一交加点毕
  沙门高范(胎生六十九岁)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八(论本自第二十一至第三十)

    基撰
  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姓地第一者。十七地中。声闻地第十三。此即简前生后。初瑜伽处等。简余二乘。三乘皆有初瑜伽处故。瑜伽有四不同。此为最先故言初。瑜伽是观行。种姓是观行种子。种子能为现行观行。作所依处。故言初瑜伽处种姓地。此初瑜伽中。有四地故。次颂文云姓等是一。世间出世间。种姓地名。先姓等者。姓中有四种。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此种姓有四种不同。故言姓等。
  论云此地略有三谓种姓趣入及出离想地。此地总是三。言想者。以想能起言说。言说即名。从因为名。故言想。此中义者。此地略有三种。一名种姓。二名趣入。三名出离。今顺结颂法故。想字在下。又想即是名 上来既列三地名竟。下结言此名三地。
  论解种姓中。云有种子法由现有故者。种子法。即涅槃证之种子 由现有故。简当有义。现简于当。有简于无 若尔胜军当有此如何通。解曰。由现有烦恼等障可断故。亦名现有。此三家义。任应叙之。
  论次下。言便有堪任便有势力者。有说。堪任谓姓种姓。势力者习种姓也。今思不是。所以者何。姓种姓本有。何劳言遇缘。故云非也。今意者。堪任。谓有种姓习种姓。势力。道种姓也 能得。谓得有余 能证。无余涅槃也。能生现行故名种子。梵本云驮都。此云界。是因义也。梵云涅缚婆转。此云姓。是体性义也。据义各别。此解种子。明三家义如先叙。
  论答种子在一相续中文。云若法异相俱有而转见彼各别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等者。此中意。初翻解。后正解。谓若法下至种种流转。此翻解。此中意。若种子与六处所依各别。相可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十色处八识处。如是种子。非于六处有别异相。故知在一相续。如摄论中解。此中不如菩萨。故不言六处殊胜。但言六处也。
  论云达须蔑戾车。此云乐垢秽正至即四果。可谓正行正至也。
  论解胜处净信中。云前行增上诸清净信者。谓信是见道入相之前行。
  论解法教久住中。云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等者。此意。明正法五百内。由有正法作证。
  论解意律仪中。防护乃至所有贪忧。此忧非五根起。以忧代苦。其意说苦也。
  论食知量。云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者。为断故上受。新上受。更不生。又为断故苦受。新苦受。更不生。
  论若往若还等至二十四等当广解。
  论乐远离中。无倒修治初业地已者。谓修治初发心业。即出家等是 边际卧具者。极恶卧具名边际也。
  论云如水所生杂秽[虫*耑]牛螺音狗行。述曰。佛法如水。破戒比丘。如水上众多杂秽[虫*耑]牛。又如狗高叫。似吹螺。明然有狗行。破戒亦尔。喻之。
  论曰若生无暇若有纵逸者。生难处者。是依梵本。云生无暇处是。谓在此处无暇能入道。如世言无暇作此事。
  
  第二十二卷抄

  论。解出世间离欲中云。自能离系自能解脱者。得无漏智等。离有漏系。即无间道。断彼烦恼得无为时。起胜解数。自得解脱。即解脱道也。
  论解戒律仪中。今此义中唯依苾刍律仪说善能防护等者。何故不说苾刍尼等也。以不能入圣道故。多分成熟具戒法者。苾刍有故。余则不然。是以不说。
  论云于所应行于如所行者。谓所应行事。简诸恶有者不应行事 于如所行者。即如余善丈夫所行。如是而行也。
  论曰若于如法宣白加行住慈悲心展转与欲者。此即为法事时。如理白众。应住慈心受彼人欲。
  
  第二十四卷抄

  论谓夜四分中过初一分是夜初分等者。彼土世俗。昼夜各立四分。佛法昼夜各立三时。以三时摄四分。从初向后过初一分。名初时。从后向前过后一分。名后时。中间二半分。名夜中时。其昼亦尔。此中顺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