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

  依三种法故 就释为二。初别释依三昧。次总释依动地雨华。就释依三昧复开二别。初正释。次举经示释处。正释中初标依三昧。
  一者依三昧成就故 以三昧成就三种示现。释依三昧所以。
  以三昧成就二种法示现何等为二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者离一切诸障碍随自在力故此自在力复有示现二种一为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二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报烦恼故 应有问云。今说法华经何故不入法华三昧而入无量义处三昧。是故释云。无量义三昧有二种力。所以依之。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者。释自在力以身心不动。是故静极。以静极故所以鉴明也。二者离一切诸障者。依下论释佛入三昧无人能惊悟则是离一切障。又佛入此定说于法华无有外缘为作障碍令不得说。又无有外缘为障碍令众生不得闻也。问。何以知有此力。答。文云离一切诸障。已云一切则无障不离也。随自在力故者释离一切障心。佛随三昧自在力故一切障不能障也。此自在力复有二种下。重释三昧更有二力。一为随顺众生示现对治者。谓随二乘众生四十余年示现对治二乘病法。又如后论随顺十种众生示现十种对治也。摄取觉菩提分法故者。此出能对治法入于三昧。正用无上菩提对治二乘人病名为摄取。而称觉菩提分法者具言应言无上正遍知道。今为存略但称觉菩提。觉则菩提故。菩提以智为体。而言分者正因无上菩提泯于二乘不用余法。故称为分。又大乘道品七觉分八圣道分。今叹七觉泯之。故云觉菩提分也。叙觉菩提犹分菩提耳觉知分也。分之言因。因则是二乘菩提。摄取菩提分者。即二乘菩提入分菩提也。二为对治无量世来坚报烦恼故者。前明知药此叙识病。合而言之无量义定有其四力。一者内。即身心不动。二则外。无障碍谓内外一双。三则识药。四即知病。谓药病一双。以有此力故入无量义定不入法华三昧也。此品与无量义经相应。故无量义经云。是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生死耶见之所坏毁。无量义经已尔。无量义定亦然 如经已下。第二示释经处。
  如经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等故 二者依器世间已下。第二合释动地之与雨华。就文亦二。一者正释。次引经示释处。就初文有二。初双牒二依。
  二者依器世间三者依众生世间 谓依器世界众生世间 从振动已下双释二依。
  震动世界及知过去无量劫事等故 即二也。震动世界释依器世间。以过去佛将说法华地六种动。今亦如是。所以依动地者说大法。破大部故。大利益故。令众生大欢喜故也。及知过去无量劫事等故者。释依众生世间。过去无量劫佛说法华。时数盛天雨四华大众欢喜。今亦如是。以说第一理之法畅诸佛之心满众生之愿。数盛天雨四华大众欢喜。问。大众欢喜可是众生世间。天雨四华云何是众生世间。答。天则众生数故也 如经已下第二列经示释处。
  如经是时天雨曼陀罗华乃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故 此列经正证众生世间。前明震动世界。已是证器世界竟也 依止说因成就者。此第五分。就文为二。初牒章名。
  依止说因成就者 彼诸大众已下释章名。就文为三。一正释。二者引经示释处。三简。就初正释又三。初释放光意。次正释放光。三明光中所现事。初释章名。则是解放光意。
  彼诸大众现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今者应为我说渴仰欲闻生希有心名依止说因成就是故如来放大光明示现诸世界中种种事故 言依止说因者。正是众生内心。言内心者渴仰愿闻法华。虽明入定雨华动地。若无内心渴仰欲闻之心。佛不得说法华也。又上入定动地雨华是其外缘。今渴仰欲闻之心是内因。因缘具足方得说教。问。上雨华动地已令众欢喜则是因竟。今云何更辨因耶。答。上虽生欢喜未知欲说大法。今睹佛放光现东方诸佛土事。必知应为我说于大法。是故渴仰欲闻名为因义成就也 先示外事者第二正释。放光则是简前后二瑞不同。
  先为大众示现外事六种震动等次示现此法门中内证甚深微密法故 雨华动地并为外事。佛亲自身放光智炬将辉。故身光前耀。故名内事。内证甚深微密法者。依方便品释则是无上菩提。今说佛所证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得于此法自解作佛也 又依器世间下。此第三释出光中所现事。
  又依器世间众生世间。数种种无量种种具足烦恼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故复乘差别有世界有佛有世界无佛令众生见修行者未得果得道者已得果故 于中略明十事。器世间者东方一万八千佛土也。众生世间者一万八千土中众生也。数种种者释明众生数种种不同也。量种种者明器世界形量不同也。具足烦恼差别者。释六道众生不同也。六道不同皆由烦恼上中下差别故也。具足清净差别者。释清净世界差别不同也。佛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故者。佛东方万八千土中佛。法则是万八千土中佛所说法。弟子谓四众乃至菩萨。复乘差别者。四果为小乘菩萨为大乘。有世界有佛有世界无佛者。东方世界现在佛为有佛。又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名为无佛。令众生见者。上明现十事。此明令众生睹见十事。则释经中于此世界悉见之言也。修行者未得果下。上释未尽今重简之。凡释二事。初释四众修行也。未得果者修三学行未得四果。得道者已得四果 如经下示所释处。
  如经诸修行得道者故 数种种者。第二释前数种种示现。
  数种种者示现种种观故略说四种观一者食住二者闻法三者修行四者乐 种种观者正释数种种。佛放光亦可观者见也。见彼东方菩萨等食及闻法。示现万八千土众生。种种观不同。故名数种种观也。略说四种观者。释种种观也。一者食亦可是禅悦为食。亦可是揣等四食。二明食竟闻法。三者闻法竟修行。四者修行得果为乐 如经下第二亦示释处如经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乃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故 行菩萨道者。第三料简前菩萨中种种信解乃至行菩萨道之言也。
  行菩萨道者教化众生依四摄取法方便摄取应知如经所说当自推取 言四摄法摄取者。布施摄之。今背恶向善为己眷属爱语摄之。今发菩提心利行摄。令善根增长同事摄之。令其成佛。如经所说当自推取者。前释四众中修行得道者示经处。今释菩萨中行菩萨道不示经处。但云如经所说当自推取也。所以尔者前文略引之易。从后文广引之难也。故经云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也。每欲示其存略。故出此言 自此已下示现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此释第六分经。就文为二。前牒章名。
  自此已下示现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 问一人者已下。第二解大众疑有二。一者大众疑念。二者弥勒发问。今具释此二也。大众疑念中有二。一弥勒疑念。今但释弥勒不释大众。弥勒疑念有三。一问佛何因缘故现瑞。二访决疑之人。三得帙弹之主。则但释初后二也。问。一人者文殊。应是第三释得帙弹之主。而在初则有此释者。斯论大宗明取文意而释经也。弥勒虽有三章之经而意在问于文殊。是故在前释问文殊意也。何故唯问文殊一人者。此是问也。
  问一人者 问意云。何唯问文殊一人不问余人耶 多人欲闻生希有心者。此则是答。
  多人欲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如是示现世尊弟子随顺于法不相违故 以多人欲闻文殊之答也。是故唯问文殊师利者。结问文殊意也。问。大众不知文殊是能答之人。云何乃言多人欲闻文殊之答。答。弥勒知大众机缘属在文殊。若闻文殊所说必生希有之心故也。如是示现世尊弟子随顺于法不相违故者。释文殊能答之意也。然弥勒位穷补处。遂不能知现瑞之意则唯佛能知。佛入三昧不可得问。虽文殊过去佛但今日示现为世尊弟子耳。故余经言。昔为能人师今作弟子化。二尊不出并故示为菩萨。随顺于法不相违者。此有二义。一者实是前师而示为弟子。盖是随顺于法无所相违。二者文殊能了达法相。不与法相相违故能答问也 今佛世尊现神变相者。正释弥勒疑。初问现神变之意也。此初句牒经文。
  今佛世尊现神变相 为何等义者。释弥勒疑念云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也。经云以何因缘。今云以何等义。义则是因缘。为现大相因故者。论主释弥勒疑则是答也。就文为二。初标现大相因二章门。
  为何等现义为现大相因故 为大相已下。释二章门。初释为大相章门。
  为现大相者为说妙法莲华经故现大瑞相 为欲说大法故。应谓为现大瑞相也 为说如来所得妙法不可思议文句者。释上第二因章门。
  为说如来所得妙法不可思议等文字章句故 以文句即是教教是理因故称为因。又因欲说法华经故现大瑞相。即法华经。故现大瑞相则法华为瑞相因也。详前后文具有三因。一法华教为理因。二法华为瑞相因。三因见瑞相故知说法华。故瑞相为法华因也 有二种义所以仰推文殊者。此释第三正问文殊。就文为二。初释问文殊意。次释问文殊经文。
  有二种义是故仰推文殊师利何等为二一者现见诸法故二者离诸因缘唯自心成就彼法故 问文殊意者。一者文殊是佛了了现见诸法。二者离诸因缘。离诸因缘者。以文殊非推度以类而知。成论云。现见事中因缘无用也。唯自心成就彼法者。释离因缘。以文殊自心明见彼事故。不假余因缘也 示现种种瑞相者。第二释问文殊经文。
  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故如彼事相现没住灭应知 大众文云。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故。今将示现种种瑞相。此出文殊过去曾见诸佛种种瑞相也。彼彼事者。过去诸佛种种瑞相有为事也。如彼瑞相现没住灭应知者。过去诸佛有现在者有没者有住者有灭尽者。应知者令大众知过去如斯等事。故云应知 以文殊能记彼事故。此释经文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数诸佛之言也。更明文殊有二之义。一者得陀罗尼能记彼事故。二者文殊所作成就因果。成就能现见彼法故。前列二成就章门。
  以文殊师利能记彼事故以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现见彼法故 所作成就下。释二章门。功德成就智慧成就。释所作章门。
  所作成就者有二种一者功德成就二者智慧成就 因成就下。释因果章门。前释因。次释果。
  因成就者一切智成就又缘因成就者众相具足也 释因中有二因。一正因。二缘因。正因者谓一切智。以因一切智能见过去世事相也。又缘因成就谓众相者。释第二缘因也。言众相者。谓动地雨华放光名为众相。由见过去世佛现于众相故现大法。今见释迦现众相亦说大法。故众相为说法之因也 果相成就者释第二果相章门。
  果成就者说大法也 因一切智及瑞相故知欲说大法。故为众相之果 种种佛土者。自上已来释弥勒疑念竟。今第二释弥勒发问。大众中问有二章。一问意。二正问。今但释正问不释问意。正问中有二。一长行。二偈颂。今具释二也。释长行中有二。一正释。二举经示释处。正释有二。一释现瑞。二释睹瑞。
  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佛国土中种种差别应知 种种佛土者。则释一万八千佛土也。示现彼国土中种种差别应知者。此有二意。一者示万八千土种种差别。二者示现万八千土中十事差别。如前所释 净妙国土者。第二释睹瑞。
  净妙国土者谓无烦恼众生住处故 即释经中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文也。二者上通万八千土。今别释净土 如经下第二示释经处。
  如经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故 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示初段所释经处。乃至悉见示第二都瑞经处 如来为上首第二释偈。亦开为二。初释偈。二示经处。
  如来为上首者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以彼如来于彼国土诸大众中得自在故 如来为上首者。牒经又睹诸佛圣主师子文也。如来已为众圣之主。故称上首也。诸菩萨等依如来住故者。菩萨有依佛得住于理。故佛为菩萨上首。以彼如来下释师子之言也。以佛于大众中自在。故云师子。问。何故不释偈初文。答。长行已释。故不复释也。问。何故但释为上首等二句。答。此二摄下一切经尽。以佛为上首一切菩萨及二乘众依佛得住理。又佛于一切大小众中自在能化大小等众。下一切经不出斯二事。是以但释二也 如经下第二引经云释处。
  如经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如是等故 自此已下释第七文殊答问分。就文为二。初总明文殊有能答之德。次别释出经所答之事。
  自此已下明圣者文殊师利菩萨以宿命智 以宿命智者则是能答之德 现见已下出所见之事。就文又二。初列三门。次释三门。言三门者一过去因相。二果相。三成就十种事。
  现见过去因相果相成就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能答弥勒菩萨 现见过去因相者下。释三章门。则为三别。
  现见过去因相者文殊师利自见己身曾于彼诸佛国土中修种种行事故 妙光之前未能为众说法华名为因相 现见果相者。释第二章门。
  现见过去果相者文殊师利自见己身是过去世妙光菩萨于彼佛所闻此法门为众生说故 从妙光闻法华经为众说此称为果相。问。此因果相释何处经文。答。从初语弥勒竟惟忖之言也 成就十种事者。释第三章门。就文有二。初标列十种成就。则是标章门。
  成就十种事者。何等为十。一者现见大义因成就。二者现见世间文字章句甚深意因成就。三者现见希有因成就。四者现见胜妙因成就。五者现见受用大因成就。六者现见摄取一切诸佛转法轮因成就。七者现见善坚实如来法轮因成就。八者现见能进入因成就。九者现见忆念因成就。十者现见自身所迳事因成就 从大义因成就者。第二释十种章门。则成十数。言大义因成就者。即释经欲说大法之言。故称为大。此大甚深所以名之为义。因则是因缘。欲说八种甚深义之因缘。故现斯瑞。就文又二。初标章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