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疏

  境界者易解 境界易解者。即释上第三于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则摄经到于彼岸也。故前论文云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则到于彼岸。又后文更释三智境界故此文不释 复有摄取事门者。第二周重释取事门。初标事门。
  复更有摄取事门 从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下。释门也。即简与前门为异。前门明地位及方便境界。今明摄取地上功德也。
  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诸功德故。第八地中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故。自然而行故。于第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具足四无碍自在智故。于第十地中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太子故。以得同摄功德义故 不同二乘功德者。总明地中功德不同二乘也。第八地中无功用者下。别明三地中功德。不同下上故者。简八地功德也。初标不同上下。从不同下者释不同上下。下功用不能动者。从初地到七地并是功用位。就功用位中开为上下二分。六地已下名有相有功用为一位。七地一地名无相有功用为一位。今登八地不为此上下二功用所动也。自然而行者。则第八地无相无功用也。以无功用故言自然而行也。又大判十地为三位。一有相有功用位。二无相有功用位。三无相无功用位。初地至六地谓有相有功用位。第七地是无相有功用位。八地已上无相无功用位。论云下功用不能动则是初位。上无相行不能动即第二。自然而行则第三位。问。何故云下功用上无相行不能动。答。正释不动地名。所以称不动者不为二功用所动故名不动。唯法华论有此三位。余论所无。问。不同二乘及不同下位释何经耶。答。释上于三菩提不退转。言不退转者。一不退为二乘。则上不同二乘功德谓位退也。下功用不能动谓行不退也。上无相行不能动谓念不退也。以勉三退故言于三菩提不退转也。亦得从不同二乘功德竟至自然而行。并是释八地功德。次第八地名为不退转地。以勉三退故也。于第九地中者释九地功德。得胜进陀罗尼则摄上皆得陀罗尼。具足四无碍智摄上乐说辨才。则九地菩萨具足十种四无碍智。于第十地中者简第十地功德。不退转法转者。摄上经文转不退转法轮。以得同摄功德义故者。则摄上善入佛慧已下经文。已云善入佛慧。则与佛同慧名同摄功德。又依仁王经五忍义。第五寂灭忍佛与菩萨同共此忍。下忍为菩萨上忍为佛。故言同摄功德。初位称叹菩萨德者。从初三菩提不退转是叹八地功德。皆得陀罗尼乐说辨才叹九地功德。从转不退转法轮竟能度百千众生。叹十地功德 三摄功德成就者众成就有四门。一数。二行已竟。今释第三摄功德门。今详此论文当是通释大小二众功德。前二门别释二众功德竟。今后二门总释大小二众功德。就文为二。初标章。
  三摄功德成就者 示现依何处下释章门。就文有二。初列五章门。则是问。
  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境界能辨故 从依何处下释五章门。即是答。
  依何处者依善知识故依何心者我依度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种智一者授记密智二者诸通智三者真实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者即三种智所摄应知 夫二乘菩萨所有功德。必依善知识而有故。初明依善知识。依何心者初句明上有所凭。此句明下有所利菩萨正尔。二乘亦得分有之。故前释罗汉。总别门中云。应将大众教化一切故故名为应。乃至第十五句云。应如实知同生众生得诸功德。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故。当知二乘亦有下济之心。依何智者释第三智章门。授记是未来冥密之事。故云授记密智。诸通智则是五神通。并以智慧为体。三者真实智谓无漏智及照空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辨者。合彼第四五也。即三种智所摄应知者。合释第四第五也。谓智所照境则释境界义。依三智所照境起三智名为能辨。问。论主依何文明此五门。答。还依叹菩萨德中起此五门。前第二周摄取事门叹八九十三地。第十地只释其转不退转法轮。从供养无量百千诸佛至能度无量百千众生。其文未释。今欲释此经文故开为五门。依善知识处起。即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依何心即是以大慈悲而修身心。依何智则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依何等境界到于彼岸。依何等能辨即能度无量百千众生。问。若依叹菩萨德中。起此五门者云何释二乘。答。二乘亦有上凭下济之义。故得通明 四威仪如法住成就者。释第四。前标章。
  四威仪如法住成就者 有四种下。释章又二。前释。
  有四种示现何等为四一者众围绕二者前后三者供养恭敬四者尊重赞叹 次示经处。
  如经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故 此亦通大小二众。问。经云四众围绕。但声闻出家二众。在家二众云何通菩萨耶。答。菩萨亦有在家出家。智度论云。菩萨必随四众中。四众未必随菩萨中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释七分中第三欲说时至分。问。今正说无量义经。云何言是欲说成就耶。答。望后说法华故为欲耳。以将欲明法华故前说无量义。则无量义为法华之由序也。就文为二。初标章名。
  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者 为诸菩萨下。释章名。就文为三门。一示释经处。二正解释。三叙解释之意。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故 初如文 此大乘修多罗下。第二解释。就文有二。初总标十七种名劝知。
  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应知 何等十七下。第二解释。问。论何故辨此经有十七种名耶。答。略明五义。一者天亲作论。多作总别释经。此十七是一经之总目。十七之外是一经之别。二者欲显十七名有十七功德。劝一切众生受持供养生尊极之心。三者欲定教浅深使读诵之流改邪从正。有人谓法华是无常教。二者谓是覆相明常。三者执定性常住。今具十七种名并破此三说。故下第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已明真如法身。故知非无常非覆相。真如之体言忘虑绝。亦非定性之常也。四者正欲解一经之题。题云妙法莲华。妙法者谓如来净妙法身也。五者从来讲人谓无量义异妙法莲华。今释随义异故立于异名。或名无量义。或名妙法华。就释十七种名则成十七。
  何等十七云何显示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方便说彼甚深法妙境界故彼甚深法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 一无量义者标经名。成就字义故者释无量义名也。字则是教。义谓为理明理教无量也。此与无量义经相应。无量义经云。众生根性无量故教无量。教无量故义无量。是故今云成就字义也。以此法门说方便说甚深法妙境界故者。释上字义也。以说方便说甚深。此之二说释上字所说方便及甚深也。释上字故。故云字义。彼甚深妙境界是诸佛如来妙境界。此亦与无量义经相应。彼经云。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谓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故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尽诸法实相名为甚深境界。问。说甚深已是佛妙境界。说方便者何等名为方便义耶。答。无量义经具前说于五乘。于中人天及二乘名为方便。说大乘称为甚深。又理实无五。说于五乘皆是方便。又约理教明实方便。教能诠理故以教为理义之方便也。是故论文但释甚深不解方便。当知方便为显于理。若识所显之理即识能显之教。故不释方便也。
  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于三藏中最胜妙藏此法门中善成就故 二名最胜修多罗者。若对小乘三藏则以此经属菩萨藏。二者于大乘中自有三藏。如摄大乘说。而法华是修多罗藏。胜余二藏。
  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法门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故 三名大方广者。方广是大乘通名。即释此经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又大乘文义俱广。故名大方广也。此论文释者正以教广为广。故云无量大乘门。门则教也。随顺众生根住持成就者。释大乘门无量也。以大乘众生根无量故大乘教无量。以教无量以教能显理顺机故名住持。
  四名教菩萨法者以为教化根熟菩萨随顺法器善成就故 四名教菩萨法者。至法华时回小入大。及直往菩萨根皆已熟。故下云如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也。
  五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 五名佛所护念者。下经云佛自住大乘。故佛常护念此法。今还为众生说大乘。亦众生得住大乘。即众生亦为佛所护念。又如摄论云。十二部经从法身流出。即是今文依佛如来有此法故也。
  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唯佛如来知故 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亦如下文云。唯佛能知不妄授名为秘密也。
  七名一切诸佛之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 七名一切诸佛藏者。如神力品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一切自在神力乃至一切甚深之事。皆摄入此经也。
  八名一切诸佛秘密处者以根未熟众生等非受法器不授与故 八名一切佛秘密处者。如五千之徒起去。不堪闻故也。亦如四十余年未得演说。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经者闻此法门能成诸佛大菩提故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如法师品云。闻此经一句皆与授记作佛也。
  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余修多罗故 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三菩提道起于此经。故称为场。神力品云。当知此处即是道场。在处已然经岂不尔。
  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以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碍故 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妙法轮者。药王品云。能破一切不善之闇。亦如下论破决定等三义。余五种惊怖断四种著。乃至破十种人病也。
  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经者谓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毁故 十二名如前解。此用多宝佛塔意云法身不坏。亦如寿量品中意明如来三身。及用法师品中当知此处有如来全身之文也。
  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诸善法故 十三名大巧方便者。文正以一佛乘为真实。得一佛乘竟于一佛乘说二乘及人天乘名为方便。
  十四名说一乘经者以此法门显示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之体彼二乘道非究竟故 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中正以无上菩提果为一乘体。方便品中用真如法身为一乘体。此二不违。就隐而言则以真如法身为体。约显而说即无上菩提果法为体。
  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 十五名第一义住者。第一义则是法身。此经能显法身。则是法身住处。
  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有二种义。何等二种。一者出水义。以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如莲华出泥水喻诸声闻得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如来无上智慧清净境界。得证如来深密藏故。二者华开义。以诸众生于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开示
诸佛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 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正释经题。论主就二义释之一者出水义。二者华开义。就出水中更开为二。一者出水义。此标出水义也。以不可尽出离二乘泥浊故者。释出水也。此经明出离小乘泥浊水法。故言出离小乘泥浊水也。问。但应云出离二乘泥浊水。何故言不可尽耶。答。一者不可究尽。不可究尽者则是实相法身。今说实相法身。故得出离二乘泥浊水也。以实相法身虽在二乘泥浊水中不可令其灭尽。则是有垢真如出成无垢真如。二者三世佛令众生出二乘浊水成佛。而佛乘不可尽。如譬喻品云。以我此物周给一国尚不匮。何况诸子也。三者莲华虽出浊水而不舍泥水。今亦尔。虽令众生出离二乘成佛。常作二乘方便教化众生。亦如药草喻品明。理虽无二随缘说二。及于缘有二。复有义已下第二义。借莲华出水喻二乘人回小入大。得在如来大众中坐。应同菩萨坐莲华坐故与菩萨同闻法华作佛。前义与后义异者。可有二意。初就法释。以此经说就佛法身出离二乘浊水。后约人出二乘浊水。二者前约直往菩萨。后就回小入大也。二者就华开义。喻者就华开而实显如一乘教开一乘理现。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一切众生得生净信也。净妙法身即是经题妙法也。
  十七名最胜法门者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舒卢迦(亦云偈)。故 十七名法门者。自上来明佛乘。佛乘具足万德。所以辨众德无量。今明德已无量文亦无量也。故下文云。说是法华经如恒沙偈。亦如药王品云。八百千万亿那由他频婆罗等偈。药王品称偈。今明舒卢迦。亦可以偈翻舒卢迦。亦可异名也。此具如法华疏释。外国或名首卢。或名舒卢迦。是彼音不同耳。问。何故云首卢偈。答曰。首卢是通偈。外国数法若长行若偈并名首卢。故不取别偈 此十七句法门是总余句是别者。此第三释具十七种名意。
  此十七句法门者是总余句是别故如经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如是等故 论主所以具十七种名者。总解一部经名。若解此十七种名则识一部法华意尽。盖是慈悲之心。令人闻少而悟于多意也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释第四分。初牒章名。次释。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者 牒章门中。云随顺威仪住者。随顺过去佛威仪。如过去说法华时入定动地雨华。今亦如是。二者随顺众生现在威仪故。后文云。为随顺众生示现对治。摄取觉菩提分法故 示现依何等法下释章门。就文为二。初问次答。示现何等法说法者。则是问。
  示现依何等法说法 问意云。佛依何等法用说此法华经耶 依三种法故下则是答。初总标依三法。一者依三昧成就故者。别释依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