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论本
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见修断。论云。于此所断九十八中。前八十八。名见所断。忍所害故 后十随眠。名修所断。智所害故(总标)如是所说见修所断。为决定不(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颂曰。
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
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
释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随眠。第四句明智所害随眠。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者。忍谓见道中。法类智忍也。前八十八。名忍所害随眠。于中有顶地摄。唯见所断。以有顶惑唯类智忍方能断故 余通见修断者。余八地中。忍所害随眠。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法类智忍。如应断故(上七地。类忍断。欲界一地。法忍断也)。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 智所害唯修者。后十随眠。名智所害。唯修所断。以诸圣者。通用无漏世俗二智断故。若诸异生。唯世俗智。方能断故。
从此第三。明五见。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见。二别释戒禁取。且正明五见者。论云。由行有殊。分见为五。名先已列。自体如何。颂曰。
我我所断常 拨无劣谓胜
非因道妄谓 是五见自体
释曰。前三句出体。第四句结成。我我所者。执我我所。名有身见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蕴为体。缘于有身。执我我所。执即是见。见缘有身。名有身见。有身之见。依主释也。西国名萨迦耶见。此云坏身见。或名有身见。故论云。坏故名萨。聚谓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蕴义(非常是坏义。和合是聚义)。迦耶即萨。名萨迦耶。即五取蕴(迦耶体也)。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为先。方执我故(解云。此上是经部释。为遮外道计于常想。立其萨名。遮计一想。立迦耶各。是则坏身之见。名坏身见也)。毗婆沙师。作如是释。有故名萨。身义如前。勿无所缘计我我所。故说此见缘于自身。缘萨迦耶。而起此见故。标此见名萨迦耶(已上论文。释有身之见也) 断常者。于我我所。执断常。名边执见。断常名边。执即是见。依边起执。边之执故。依主释也。边执即见。持业释也 拨无者。拨无因果。名为邪见。邪即是见。名为邪见。持业释也 劣谓胜者。于劣谓胜。名为见取。见谓身见。边见。邪见。执此三见。以为胜故。名为见取。见之取故。是依主释也。除三见外。执余有漏。以为胜者。亦名见取。理实应立见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见取 非因道妄谓者。非因谓因。非道谓道。名戒禁取。戒谓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谓外道。狗牛等禁也。执此禁戒以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依主释也 论云。如大自在生主。或余非世间因(执我等。生世间也)。妄起因执。投水火等。种种邪行。非生天因。妄起因执(已上非因执因也) 受持戒禁。数相应智非解脱道妄起道执(外道计算数智。得涅槃也)。理实应立戒禁等取名则。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已上论文。等取执非戒禁余法也)。
从此第二。别明戒禁取者。论云。若于非因。起是因见。此见何故。非见集断(解云。既迷因起。应见集断也)。颂曰。
于大自在等 非因妄执因
从常我倒生 故唯见苦断
释曰。执自在等生世间者。必先计度彼体是常。起常倒也。执为一我。起我倒也。执常我已。方起因执。故非因执。从常我生。常我二倒。唯见苦断。故彼非因执因。亦见苦断。以常我倒身边见摄迷粗果故。故见苦断 然戒禁取。总有二类。一非因执因。二非道计道 非因。执因。复有二类。一迷执我常法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计狗等生天因)。此二迷苦果。故皆见苦断 非道执道。亦有二类。一执有漏戒等。为解脱道。此迷粗果故。亦唯见苦断。二执谤道邪见。及疑。为清净道。此戒禁取。违道谛强。见道谛断。
从此第四。明四倒。论云。如前所说常我倒生。为但有斯二种颠倒(问也)。应知颠倒。总有四种。谓一于非常。执常颠倒。二于诸苦。执乐颠倒。三于不净。执净颠倒。四于非我。执我颠倒(答也)。如是四倒。其体云何。颂曰。
四颠倒自体 谓从于三见
唯倒推增故 想心随见力
释曰。初两句出体。第三句废立。第四句通经。四颠倒自体谓从于三见者。谓边见中。唯取常见。以为常倒。于见取中。取计乐净。为乐净倒。于身见中。唯取我见。以为我倒也。唯倒推增故者。此举三因。以立四倒。言三因者。一一向倒故。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谓戒禁取。非一向倒。执有漏道得净涅槃。虽非究竟断惑证灭。而能暂时离染证灭。缘少净故。非一向倒。断见邪见。非妄增益。无门转故。余贪嗔等。不能推度。非见性故。是故余惑。非颠倒体。想心随见力者。通经也。若唯见是倒。何故经言于非常。计常有想心见三倒。于苦不净非我。亦有想心见三倒。答理实应知。唯见是倒。想心随见。亦立倒名。与见相应。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婆娑师。预流永断。见及相应。见所断故。分别部说。八唯见断。四通见修断。谓乐净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预流未断。故引颂言。尊者庆喜(阿难)告彼尊者辨自在言(初果人也)由有想乱倒故。汝心焦热。远离彼想已。贪息心便净(据此颂。圣人由有想心倒也)。由此颂文。故经部说八想心倒学未全断。
从此第五。明七九慢。就中分二。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断不起。且第一明七九慢者。论云。为唯见随眠有多差别。为余亦有。颂曰。
慢七九从三 皆通见修断
圣如杀缠等 有修断不行
释曰。初句正答。第二句明见修断。下两句明修道不行。且慢七者。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令心高举。总立慢名。行转不同。故分七种。于他劣谓已胜。于他等谓已等。虽然称境。以心高举。说名为慢。于他等谓已胜。于他胜谓已等。名为过慢。过前慢故。
于他胜谓已胜。名慢过慢。慢他过故。
执我我所。令心高举。名为我慢。恃我起故 未得谓得。名增上慢 于多分胜。谓已少劣。名为卑慢 于无德中。谓已有德。名为邪慢。成就恶行。名为无德。恃恶高举名为邪慢也 慢九者。发智论说。慢类有九。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从三者。此九慢类。从前七慢中。三慢流出。其三慢者。谓慢。过慢卑慢也。初我胜慢类。从过慢出。第二我等慢类。从前慢出。第三我劣慢类。从卑慢出。第四有胜我慢类。亦从卑慢出。第五有等我慢类。从前慢出。第六有劣我慢类。从过慢出。第七无胜我慢类。从前慢出。第八无等我慢类。从过慢出。第九无劣我慢类。从卑慢出。问无劣我慢。高处是何。答谓自爱乐胜有情聚返顾已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得成无劣我慢也。皆通见修断者。七慢。九慢。皆见修断。缘见所断。起者。名见所断。缘事起者。名修所断。修所断慢。圣未断时。虽复成就。或有现行。或不现行。不现行者。我慢一也。所余六慢。圣可现行。前九慢类。圣亦不现行。故颂言有修断不行者。即九慢类。及我慢也。圣如杀缠等者。举例释也。如杀生缠。是修所断。圣虽未断。必不现行。杀缠既尔。慢类亦然。杀生缠者。谓嗔是也。等者。等取盗淫诳缠无有爱全有爱一分。言无有者。谓三界非常。于此贪求名无有爱。一类众生。被苦所逼。作如是念。愿我死后。断坏无有。故于无有。而起爱也。有爱一分者。有诸异生。愿我当为蔼罗筏拏。大龙王等(蔼罗筏拏。水中龙象。从水为名帝释所乘也)于当有起爱。名为有爱。愿为龙象等。是有爱中。一分爱也。此一分爱。缘傍生故。圣不起也。杀等诸缠。缘事起故。皆修所断。
从此第二。明未断不起。论云。何缘圣者。未断不起。颂曰。
慢类等我慢 恶作中不善
圣有而不起 见疑所增故
释曰。慢类等者。谓九慢类也。等取杀等诸缠。无有爱全。有爱一分也。此慢类等。及与我慢。并恶作中。不善恶作 圣有而不起者。此上慢等。圣有而不起也。见疑所增故者。释不起所由也。九慢我慢。我见所增。杀等诸缠。邪见所增。由起邪见。行杀等也。无有爱全。断见所增。有爱一分。常见所增。不善恶作。由疑所增。此见及疑。圣已永断故慢类等。圣不现行。论云。而由见疑背已折故(解云。慢类等已。见疑为背。圣断见疑。名背已折也)。
从此大文第二。诸门分别。就中分八。一明遍行非遍行。二明漏无漏。三明二种随增。四明二性分别。五明根非根。六明惑能系。七明惑随增。八明次第起。且初第一明遍行非遍行者。论云。九十八随眠中。几是遍行几非遍行。颂曰。
见苦集所断 诸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遍行自界地
于中除二见 余九能上缘
除得余随行 亦是遍行摄
释曰。见苦集所断者。遍行随眠。唯在苦集谛也。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者。苦下五见。集下二见。名为诸见。疑者。苦集下疑也。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不共者。谓苦集下。不共无明也。总有七见。二疑。二无明。名十一遍使也。遍行自界地者。谓此十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诸法。名为遍行。一遍缘五部。二遍随眠五部。三为因遍生五部。依此三义。立遍行名 于中除二见余九能上缘者。明九上缘惑也于十一中。除身边二见。余九随眠。能缘上界上地。名九上缘惑也。不执上界。为我我所故。身见不缘上也。边见必依身见起故。故边见不缘上也。缘上界者。于上二界。或各缘一。或二合缘。缘上地者。于上八地。或一一别缘。或二二合缘。乃至或八地。合缘除得余随行亦是遍行摄者。十一随眠。相应俱有。名为随行。此之随行。亦遍行摄。遍行因故 随眠上得。以与随眠非一果故。不名遍行。故除得也。
从此第二。明漏无漏缘。论云。九十八随眠中。几有漏缘。几无漏缘。颂曰。
见灭道所断 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六能缘无漏
于中缘灭者 唯缘自地灭
缘道六九地 由别治相因
贪嗔慢二取 并非无漏缘
应离境非怨 静净胜性故
释曰。初一行颂。总明第二行颂。别释第三行颂简法。见灭道所断者。谓见灭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见道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各三成六 颂言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及不共无明者。总名无明也。六能缘无漏者。此六烦恼。亲迷灭道。名无漏缘。除此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义可准知。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者。于六烦恼中。缘灭谛者。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以九地灭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缘自地。非他地也。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欲界诸行择灭。乃至有顶。三种随眠。唯缘有顶诸行择灭 缘道六九地者。六烦恼中。缘道谛者。通缘六地及九地道。论云。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中间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皆彼所缘者。此六地法智品。虽治不同。皆为欲界三惑所缘。以同是法智品类故。皆得缘之也)。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九地。谓未至等。更加三无色。除有顶也)。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已上论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谓类智品。治当地也。治余地者。谓类智品。治余七地。此九地道。虽治不同。皆为八地。三惑所缘。以同是类智品故)。由别治相因者。释上缘道六九地也。一由别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若缘类智。即缘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由别治者。谓类智品。不治欲界。名别治也。虽法类智。亦互相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故类智品。非欲三所缘。论云。法智品。既能治色无色。彼应为八地。各三所缘(问也)。非此皆能治色无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对治故(答也。解云。上界苦集。细欲界苦虫粗。缘粗不可断细故。缘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缘细以可断粗。故灭道法智。能治上也) 又论云。亦非全能治色无色。不能治彼见所断故(解云。以上界见惑。唯类忍断。若异生断。唯俗智断。唯有顶地。非异生断故。故灭道法智。不能全治也) 又论云。二初无故。非彼所缘(解云。答前问也。一四谛中。阙初苦集。二见修断中。阙初见断。故言二初无也。由此二无。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三所缘) 又论云。即由此因。显遍行惑。有缘诸地苦集。无遮。境互为缘因。非能对治故(解云。即由此因者。由前缘灭。自地缘道。六九地因也。故显遍行中。九上缘惑。能缘上八地。苦集无遮也。境互为缘因者。简灭谛也。以九地苦集境。互为增上缘。互为能作因。由互为缘因故。缘诸地苦集无遮也 非能对治故者。简道谛也。为苦集境。非能对治故。或缘一地。或二合缘。乃至总缘八地。不同缘道谛。若缘一地时。即缘六地。或缘九地。故。言非能对治也)。贪嗔慢二取并非无漏缘者。灭谛下贪。嗔。慢。见取。及道谛下。贪。嗔。慢见取。戒禁取。此等烦恼不缘灭道。名非无漏缘。应离者。明贪不缘灭道。以贪随眠应舍离故。若爱灭道。是善法欲。非是贪也 境非怨者明嗔不缘灭道。以嗔缘怨境。灭道非怨故。非嗔境也。静者。明灭道非慢境也。慢缘粗动。灭道寂静故。非慢境也。净者。明灭道谛。非戒禁取境也。非净执净。是戒禁取。灭道真净。故非戒禁取境也。胜性者。明灭道非见取境也。灭道真胜。执以为胜非见取也。是故贪等。不缘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