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论本

  从此第二。明财异。论云。由所施财。差别云何。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释曰。财异由色等者。谓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从此第三。明田异。论云。由所施田。差别云何。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释曰。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为田异。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异。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西国信士。于远绝处。恐行侣饥饿。造舍置财。多贮饮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标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随时施者。于寒热风。随时施彼故。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从此第四。明施福最胜。论云。于诸施中。最胜者何。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释曰。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从此第五。明施果无量。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身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释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从此第六。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标宗)。其六者何(问起)。颂曰。
  后起由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释曰。此有六因。后起者。第一因也。谓作罪已随前更作。田者。第二因也。于上四田作损益事。根本者。第三因也。谓根本业道。加行者。第四因也。谓引根本。名加行也。思者。第五因也。谓因彼思。业道究竟。意乐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当造作如是事等。先从意乐。引起加行。次从加行。引生于思。次复从思。引发根本。此之根本。必于田起。于后方有后起现前。今依义次。从后向前。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者。由此前六各有下上品故。业得成下上品也。或有诸业于前六中。唯由后起。得成重品。定于后起。立异熟果。或有诸业由田成重。如于恩德田中。造业则重。于余人等。造业则轻。或有于田由根本力。业成重品。非由余四。如于父母。行杀罪重。于父母所。行盗则轻。所余加行。思意乐三。业成重品。准前释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
  从此第七。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 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从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释曰。制多舍类福者。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谓舍财。施福便起 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舍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舍。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善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福从心生。
  从此第九。明果由内心。论云。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练子。其味极苦。
  从此大文第二。明戒修。就中分三。一明戒。二明修。三明戒修果。此即第一。论云。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颂曰。
  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释曰。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各有二者。此戒各有表无表二也。下两句者。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 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 等者。复有异说。戒净由五种因。一根本净。离恶根本也。二眷属净。离恶方便也。三非寻害。离恶觉也。四念构受。念受三宝也。五回向寂。求涅槃也。
  从此第二。明修类福。论云。已辨戒类。修类当辨。颂曰。
  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此第三。明戒修果。就中一明戒修果。二明梵福量。具初戒修果者。论云。前辨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类所感云何。颂曰。
  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释曰。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从此第二。明梵福量。论云。经说四人。能生梵福。一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佛身体也)建率都婆于未曾处。二为供养四方僧伽。造寺施园。四事供养。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于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颂曰。
  感劫生天等  为一梵福量

  释曰。先轨范师(或经部。或大众部。轨范师也)。作如是说。感一劫生天乐。为一梵福量。四十中劫。名为一劫。同梵辅天一劫寿故。故有伽陀言。有信正见。人修十胜行者。便为生梵福。感劫天乐故。十胜行者。于前四梵福上。更加六种。一为救母命舍自身命。二救父命舍自身命。三救如来命舍自身命。四于正法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引此颂意。证知四梵福感劫天乐也。颂言等者。等取毗婆娑说。此言梵福量者。同前妙相业中一福量也。
  从此大文第三。明法施。论云。财施已说。法施云何。颂曰。
  法施谓如实  无染辨经等

  释曰。说法无倒。称为如实。不求名利。是无染心。若能如实。以无染心。辨契经等。令生正解。名为法施。
  从此大文第八。明顺三分善。论云。前已别释三福业事。今释经中顺三分善。颂曰。
  顺福顺解脱  顺决择分三
  感爱果涅槃  圣道善如次

  释曰。顺福分善者。谓感世间可爱果善。顺解脱分者。谓定能感涅槃果善。所造功德。回求涅槃者是也。此善生已。名为身中有涅槃法。若人闻说生死有过。涅槃有德。毛竖悲泣。当知此人已殖顺解脱分善也。如见得雨场有芽生。当知穴中先有种子。顺决择分善者。谓暖等四善根。此能感圣道。圣道名决择。感圣道故。名为顺也。
  从此第九。明书印等。论云。如世间说有书印算文数。此五自体云何。颂曰。
  诸如理所起  三业并能发
  如次为书印  算文数自体

  释曰。诸如理所起者。正起书等之加行也。三业者。谓身语意业。并能发者。谓受等四蕴。能发前三业也。如次者。谓前三业等。如次为彼书印等体。为书印者。谓前身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书谓手书。印谓克印。并是身业。身业是色。及能发彼。受等四蕴。故通五蕴。此之五蕴。能成书印。故名书印。算文数自体者。算谓语算。文谓语字。故算及文。用前语业。及彼能发五蕴为体。数谓意思。思能计数。一十等数。故数用前意业。及能发四蕴为体。
  从此第十。明诸法异名。论云。今应略辨诸法异名。颂曰。
  善无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为应习  解脱名无上

  释曰。善无漏者。谓道谛及择灭也智者。称扬故。名为妙。染谓染法。此名有罪。所诃厌故。亦名有覆。覆圣道故。亦名为劣。极鄙下故 善有为法。名为应习。应可修习令增长故 问何故无为。不名应习。答无为无变。不可修习令增长故。又习为果。无为无果故。非应习解脱者。谓涅槃。是善是常。超一切法。故名无上。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九

  释曰。贪等烦恼。名曰随眠。随逐有情。增昏滞故。故名随眠。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体。二明惑灭。就明惑体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诸门分别。三杂明诸烦恼。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数。二明见修断。三明五见。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明增数中分四。一明六随眠。二明七随眠。三明十随眠。四明九十八随眠。且初第一明六随眠者。论云。前言世间差别。皆由业生。业由随眠。方得生长。离随眠业。无感有能(标宗)。所以者何(征也)。随眠有几(问数)。颂曰。
  随眠诸有本  此差别有六
  谓贪嗔亦慢  无明见及疑

  释曰。随眠诸有本者。由此随眠是诸有本故。业离此无感有能。诸有者。三有也 此略应知。差别有六。一贪。二贪嗔。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颂说亦言。非直嗔名贪嗔。意显慢等亦由贪力。于境随眠增。以一切惑生皆因贪力故。是故应言贪嗔贪慢乃至贪疑也。及声显六体各不同。
  从此第二。明七随眠。论云。若诸随眠。体唯有六。何缘经说有七随眠。颂曰。
  六由贪异七  有贪上二界
  于内门转故  为遮解脱想

  释曰。六由贪异七有贪上二界者。前六随眠。由贪异故。分成七种也。一欲贪。二有贪。故名贪异。谓欲界贪。名为欲贪。上二界贪。名为有贪。于内门转故者。释有贪名也。上二界贪。多分托内门转。少分缘外门转故。立有贪名内门者定也。贪缘定起。以内为门。名内门转。谓上二界。多起定贪故也。少分缘外门转者。谓彼亦缘色声味触法外境界也。为遮解脱想者。又由外道于上二界。起解脱想。佛为遮彼。立有贪名。显彼所缘非真解脱。此中自体立以有名。自体者。谓定及所依身也。谓彼有情。多贪等至(定也)及所依身。定之与身。名之为有。缘有起故。名为有贪。有之贪故。依主释也。义准欲界贪。名欲贪。贪著五欲外境界故。欲之贪故。亦依主释也。
  从此第三。明十随眠。论云。即上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复分为十。如何成十。颂曰。
  六由见异十  异谓有身见
  边执见邪见  见取戒禁取

  释曰。前六随眠。由见异故。分成十种。五是见性。一有身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余贪等五。非是见性。
  从此第四。明九十八。论云。又即前所说六种随眠。于本论中。说九十八。依何义说九十八耶。颂曰。
  六行部界异  故成九十八
  欲见苦等断  十七七八四
  谓如次具离  三二见见疑
  色无色除嗔  余等如欲说

  释曰。初六句明欲界。后两句明上二界。六行部界异者。标也。行谓见行。谓六随眠。由见行异(行谓行解)。分别为十。即此十种部界不同。成九十八。部谓五部。谓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所断部。界谓欲色。无色。三界。欲见苦等断十七七八四者。此明欲界有三十六也。苦等等取余四部也。十谓见苦。有十随眠。七七谓见集。见灭。各七随眠。八谓道谛。有八随眠。四谓修道。有四随眠。谓如次具离三二见见疑者。释上数也。具者见苦具十也。离三见者。谓集灭各七。离身见。边见。戒禁取三也。离二见者。谓道谛有八。除身边二见也。离见疑者。谓修道四。除五见及疑也。故颂上见字。两度言之。一离三见。二离二见也。如是合成三十六种(苦下具十。集灭各七。二七十四。足前成二十四。并道八成三十二。加修道四故。成三十六也)。前三十二。名见所断。才见谛时。彼则断故 后修道四。名修所断。见四谛已后后时中。数数习道。时彼方断故 论云。此中何相见苦所断。乃至何相是修所断(问也。此中者。光法师解云。此十随眠中也。宝法师云。此论前文。将五见疑。配四谛竟。后言余贪等。四各通五部则有此问。故知此中。此贪等四中。宝解为善之也)。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此所断余名修所断(解云。答也。光法师云。此有二意。一缘见此。为境。此者。此四谛也。谓五见疑。亲迷四谛。名缘见此也。二缘见此所断。为境所断是五见疑也。谓贪等四。非亲迷谛。但缘五见疑上起故。名缘见此所断也 此中意者。若五见疑。缘苦谛起。名见苦所断。乃至缘道谛起。名见道断。若贪等四。缘见苦所断五见疑为境。名见苦所断。乃至缘见道谛所断。三见疑为境。名见道谛断。不缘见此为境。及见此所断为境。名修所断。若依宝法师。解云。此贪等四。若缘见此所断为境。名见所断。不缘见此所断。为境名修所断也)。如是三十六中。见分十二。谓苦下五见。集灭各二见 道谛有三见。故成十二也。疑分为四。四谛各一也。余四各五。余贪等四。各通五部。四五二十也。兼前十二见及四疑故。欲界中有三十六。色无色。除嗔余等如欲说者。色无色界。于五部下。各除嗔恚。余与欲同。故色无色各三十一。两界合论成六十二。通前三十六。总计成九十八使。更加十缠。名一百八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