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此之一问定其解惑也 解则不合致疑。惑则此非正问。问意云。汝闻我说性觉妙明。为作何解。为此觉体本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自不明由觉他明明与觉异名为明觉。觉明之号由谁而立。故云汝称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满慈答为得何意。得此则无疑。认邪则生妄。故此一问定其解惑也 二答由所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据斯答意。觉体自不能明。必须别假他明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但可独名为觉。不得兼称觉明。若欲兼称觉明。必有明为所觉。斯则但认于邪。以为妄法生起之本。佛之本意。觉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称明觉。觉妙明妙觉圆明圆。明觉一相无二无别。此唯真觉更无别法。除一宝相余皆魔事。满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认所明。遂成迷倒 三约计叙妄二。初且破满慈能所执见三。一破真觉堕能所。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 初二句总牒所计。若汝执言。必有所明方称明觉。若无所明无明觉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觉也。意云若有能所焉称真觉。夫真觉者离能所相。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上文云。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真觉也 二破妙性非湛明。
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初一句别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称觉明。若无所明但可名觉者。次二句破云。如来常说觉湛明性。岂得无明。若实无明。不合名为觉湛明性 三结示真妄二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上句结真。下句结妄。性觉必有真明。故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妄谓明异于觉。是故汝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以有所明方称觉明。故解惑之见于焉可辨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二。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真觉之体。本有妙明。不逐缘生。非由境起。本来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觉非所明。因此真明。无明不了妄执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识初相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是此真明为执所认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为妄所见便为所相。如前灯光为眚所见便为圆影。此名无始住地无明。缨络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寂极微细。即此所相也 二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一立因相二。一别示三相三。一异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起信名为业相。故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即有苦。果不杂因故。此经名为异相者。异有二义。一相望论异。谓不觉则动。觉则不动。动异不动故。二当体论异。谓此业相具能所故。有生灭故。今此文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当体论异也。真觉妙明本非能所相。无明不觉妄认为所。妄所成故妄能随生。能所二心不相离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即相望论异也。一真之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无同异。能所妄分。二相俄起。显然成立相异无相也。亦名动相。异静心故 二同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起信名为转相。故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今言异彼所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待异立同。又粗显故。亦名静相。静异动故。此静待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 三无同异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起信名为现相。故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则梨耶三境现也。今云同异发明者。由前同异二相相形显发故。遂令心相转粗能成外境。形对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静相故名无同。非前动相名为无异。此则待同异之无同异。非绝待之无同异也。故云同异发明也。此之三相本识分齐。流注生灭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觉。由彼一念无明所起。起信名为不相应染。唯佛究尽。故文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二总指释成。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如是三相。互相扰恼。互相杂乱。形待不息遂成劳倦。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三相虚妄染污真性。故名为尘。汩清净体令失明洁。故名为浊。浊之粗细名相五重。如下广辨。皆由此三而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一由因引果二。一由细引粗。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由前三细。引起四粗。谓智相相续执取计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体。以妄想内熏境界外熏。因缘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劳累造业受报。轮转无穷皆由于此。即烦恼道也。下业果众生即后二粗。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此即六粗也 二由内感外。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即是动。动即异相。异名差别为世界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前后改转隔别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内有异相为本。故云起为世界。静即同相同名不异。形前差别动乱。故名为静即虚空之体也。虚空无差别动转。由内有同相。对动之静为此因故。故云静成虚空。虚空下二句结由二相也。彼无下指现相。亦名现识。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就位。说名真有为法。以能成就八识六尘及根身种子等。前之二相虽亦有为。三相未具。能事未办。故成就位方说有为。又此一相名无同异。滥前所说真如觉体亦无同异。故此特指是有为法。即知非是真无同异。无同异言真妄俱有。由此拣故无相滥失。然此三相。说虽次第起即同时。所感外器虚空及有情根。一念顿现。亦非前后。不可以说之次第而责现之后先耳 二正明果相三。一世界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明四轮所起四。一风轮。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遍述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等。见即妄觉也。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生灭相待不息。于内生灭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虚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二金轮。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体坚而用明也 三火轮。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前二句指前二性。为生火之由。于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于外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钻燧与木一坚一动。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云为变化性 四水轮。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于内则爱明坚执燥心炽盛。于外则宝润火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必有污流。故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草木非水不长。由是四性互相假藉体不相离。同一妄心所变起故。如虚空华不离翳故。愚人不了。心外执境。颠倒见故。然小乘宗。水轮在前。金轮在后。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碍。约相在后。举性在初。故风轮后即说金轮。又彼但知增上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粗相说也 二明诸相发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湿。交互击发。立成坚碍。火虽炎上而相击发。终为水克。故大海广而洲潬狭也。皆由妄性不常。前后变异。爱心多故成巨海。执心盛故成洲潬。嗔性生慢。执性生嗔。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嗔海中火起。水中可居曰洲。水中沙聚曰潬。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外则水势劣火。内则嗔增爱微。嗔复加慢。结为高山。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外则土势劣水。内则爱增慢轻。爱能生水。水能长养。技抽草木。嗔爱慢三互相滋蔓。异类成形。草木山川千差万品 二结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先从明昧摇动有风轮。风摇明立有金宝。金风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润有水生。水火相交。势有胜劣。水胜火劣为海洲。火胜水劣。为山石。土劣水胜为草木等。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变外岂差别。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 二众生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明根尘创结二。一指前因相。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明谓显发。妄之显发别非他缘。但由自己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为过咎。觉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成立。引生能觉之心。念念相续莫能离念。故真明妙理为念所碍。隐而旦废。不能逾越而显现也 二结成根尘。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无明为因。所明为缘。展转相形至无同异。于此一相分出根尘。根尘既偶。识生其中。根境识三为业之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缘。故云不超等。即于前所明分出六尘。于前妄觉开成闻见等。由是前云觉明为咎也 二辨生类初因二。一举类总标。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同业相缠。湿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离。合处湿生。离处化生。不由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合离成化。化即生之总名也。皆名变化故 二就因别辨二。一揽尘成种二。一情想所因。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见谓妄见。明即所明。因见有明。明能发色。因明起见。见能生想。境与想异。异即违也。乃成于憎。色同于心。同则顺也。遂生于爱。异则但想无爱。同则想爱俱行。由是受胎须资想爱 二结成种类。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种谓已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也。故云流爱为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故各举一也。父母与子三处情想。互相交合。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羯罗蓝云凝滑。遏蒲昙云疱。胎中前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约前二未分位说 二分为四生。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略即四生。广即十二。如下广辨。四生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下经自有情想多少等。又卵壳中生。多分是想。如飞鸟鱼龙皆迅疾故。故云想生。胎藏中生。情多想少。以情多重坠不能轻举也。故云情有。湿气中生。不由父母。但自情想与湿气合。即便受生。故云合感。化亦自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便化生。故云离应 二结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后卵。先湿而后化。所有受报随业善恶。故云逐其飞沈。舍身受身无能断绝。故云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二。一辨其相二。一正辨三。一欲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爱欲情深互相缠缚。结滞难舍。故云不离。父母生子。子复生孙。子子孙孙续生不断。皆欲为本也 二杀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为贪故杀。用滋我命。以强制弱。杀害不止。故为杀本 三盗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不与而取。故名为盗。今非理食他。即夺其命也。以恶业故。同处一世。令怨对相值更互酬偿尽未来际相夺不止。皆盗为本 二释成。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释杀盗也。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释欲贪也 三结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杀盗淫三正是业道。皆由贪爱以之为缘。故此三种皆云贪也。业因苦果相生不断。故云相续 二结答。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觉明妙体本有明了知性。即性觉妙明也。因本明了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发相。此之所相由妄分别。故云从妄见生。此即总结前来三种相续。皆由迷本真明妄成所相。所必生能。展转粗著。遂成世界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皆不离一念无明妄觉也 二别答违妨二。一满慈伸难。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复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即同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二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虚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妙觉明何曾变改。次门即揽理成事。故约金矿灰木可炼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二门四喻。虽各不同。皆显悟后更不再迷也。初文二。一迷除方正喻无明本空二。一正喻二。一问答迷本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