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义疏注经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众生也。聚落如来藏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无明也。南相不动。惑故见北。性明无变。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征之令知无生即见无明本空也 二问答悟后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来也。满慈于法有疑。于喻明解。故佛举喻以问。令解法如喻 二合显。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迷即无明。亦名为痴。亦名不觉。不觉即觉。故云性毕竟空。约真如门昔本无迷。约生灭门似有迷觉。觉即所迷本觉。亦即始觉也。觉迷迷灭者。始觉智起。觉尽无始妄念。合本觉时更无始本之异。唯一妙觉。岂更生妄。故云觉不生迷 二翳差华亡喻山河不实二。一约喻问答二。一待华愚慧问。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翳喻妄见。华喻山河。妄见若亡山河自灭。故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空无华处故云空地 二颠倒狂痴答。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真元无相。妄见起灭。见山河灭已是倒见。若待更起。斯同狂人 二反质结酬。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据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来空觉生山河也。维摩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若无增上慢。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知。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凡是断证当体斯旨 二约生灭门释二。一喻二。一喻果成。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众生觉隐如金杂矿。诸佛觉显如金一纯。已入果海不重为因。故云更不成杂。然因果虽殊。觉性平等 二喻惑灭。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觉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动火起。木尽灰成。灰归于地不重为木。修行智起。惑灭觉显。显处唯真。不重起妄 二合。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菩提智果。涅槃断果。双合二喻也。然上四喻。二二同意。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前文清净本然皆如来藏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故法合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又云。空元无华妄见生灭。斯则以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岂况复待习漏再生也。后约不坏修证因果之相。故说消矿出金烧木成灰也。迷方空华。则始终元无。金之与灰。烧炼方现。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也。若但用前二喻。则拨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后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四事各喻一法以尽其理也 二答大性俱遍疑二。一释二本疑二。一牒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前既伸疑。今将答释。故此牒举 二正释二。一寄喻略释三。一举喻二。一总举喻本二。一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虚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无相。不守自性随缘现相。故云不拒。发显挥扬也 二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此举七事。可喻七大。随义对法可知。霾风而雨土也。霁雨初止也。屯聚也 二略难喻相三。一征。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方法也。即明等诸法。彼即日等也。举此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无实法。虚空无相。不碍诸相显发 二难。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如文 三结。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此结即离俱无生也。又非日非空显无生处。不异空日随缘似有 二指法二。一相无所指。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花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七相无生本自寂灭。既称为妄。将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异空华待令结果 二性元不容。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七大性真元如来藏。如来藏中无水火异。于一妙觉。约何等义说不相容。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说何陵灭 三合显二。一正合前文。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合虚空无相也。汝以下合诸相发挥。汝心分别有空发明。妙觉明心随现空相。地水火风。于汝心中。各各互发随心各现。心中俱发七大俱现。又随人各发人各见别。多人俱发俱现一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上文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起信论中。因熏习镜现诸境界。亦此意也 二重喻俱现二。一正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七大体虚。如日之影。东西随去。如分七别。随方虽异不离一影。七大虽分不离一妄。东可为准。西复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 二正难。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一已是影。复现随去。影复现影。何实可据而欲致难。唯一所明复现七大。大与所妄唯一影像。无实可得。故云宛转虚妄 二约义广释二。一约体用正释二。一约迷悟显用二。一迷成世间相。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汝以分别色空之心。于真觉中而现倾夺。彼真觉性。随成色空。互相陵灭。色空即地空二大也。二大既尔。余皆例然。故云是故于中等。上文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故于是中观大观小。圆觉亦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斯则众生起无明风。鼓真如海。成八识波浪。变起世间种种诸相。为相所碍失于本心。故云背觉合尘有世间相 二悟成出世用。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悟藏体也。不灭不生无生智也。如来藏无相理也。理智冥契。故名为合。当尔之时。唯一妙心。无理智别。即始觉合本。无本始异。唯一觉故。故云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起妙用也。前五句标二种自在。不动下二句释一多自在也。身含下六句释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现依。于一下二句正中现依正。亦是依中现依正。坐微下二句依中现正。余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华严十种自在亦不离此。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结所以也。下文云。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斯则无大小之可拘。非一多之可限。尘毛刹海。俱遍俱纳。以性本然。至果斯显耳 二约三谛示体三。一约非相以明真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七大也心即识大亦即五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十八界也。摄十二处。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也。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四谛及能证所证。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非六波罗蜜也。
  如是乃至 即超过因中三十七品一切因行果上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其等一切果德。
  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 非如来等三号也。
  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非涅槃四德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谛缘观智及道灭六度已下。皆出世法。苦集十二缘三科七大。皆世间也。此上总非诸相者。即约真如门。显真谛义。一切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相待故但有名字。名字即空。今次第非者。初由无明故有妄识。妄识所变即有空界。空界现故结成四大。四大起故即有根尘。根尘合故遂有诸识。根境识三为业性故。乃成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为对治故即有出世观智诸法。出世利钝不同。遂分三乘次第。会三归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证所证。即分菩提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乐我净。是故展转相由以立名字。各无自性。一切皆空 二约即相以明俗谛。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钵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前约真如不变绝相。此约随缘成生灭门。显俗谛也。此即不离一真。随染幻差别成种种相。非相现相。非名现名。随世建立。不坏假名。故名为即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约二门不二唯是一心。双遮真俗。故曰离即离非。双照真俗。故云是即非即。三谛一体。是故皆云即如来藏。且法界一如。本无名相。因迷有妄。对妄说真。真妄相形名言不息。随名执相颠倒何穷。是故因言遣言以至无遣。初且以非遣相。次乃以即遣非。终带名言。未极一真之旨。离即非即。无非不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显一真法界如来藏心。故维摩经。三十二菩萨。说不二法门。皆以言遣相。文殊师利以言遣言。维摩大士无言遣言。方为究竟。此之三义亦复如是。又如天台释法华十如是义。以一心三观释之。初言是相如乃至本末如。如名不异。即空义也。次言如是。相等点空性相即假义也。若言相如是等。即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举一即三。言三即一。诸法性相微妙如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二举法喻结责四。一总责。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境界微妙。心言叵测。凡夫著事。偏小滞空。俱所知心。莫及斯境。故圆觉经云。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二举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琴等众生也。妙音藏性也。妙指实智也。发起用也 三合显。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约喻指法。即无生智。合无相理。大用现前。即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指也。即前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等。言海印者。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之光也 四结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无上觉道如宝所。小乘涅槃如化城。但恋权乘。不求究竟。得少为足。故发尘劳 二释别疑二。一释满慈疑妄因二。一伸疑。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显体不二也。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指己犹迷。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明佛障尽。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障尽者必知妄始。故此问也。由满慈最初致疑。既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来遂举性觉妙明验其迷解。满慈既迷性明为所明。佛遂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等。由是展转相续流浪。皆由虚妄之所生起。虽知能所妄立。又疑妄从何生。故此伸问妄所因也 二答释二。一总告。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虽知诸法皆妄。犹惑妄有所因。故云余惑未尽。现前诸事现见之事也 二别释二。一明妄本无因三。一举事问答二。一举事。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本头与镜俱喻性觉。照面喻强觉忽生所相妄立。爱喻坚执不舍认相为真。既喜有相。反恶无相。故嗔己头不见面目。真无形相。不顺妄情。便生惊怖。执相迷性轮回不息。故云狂走。魑魅山泽之怪也 二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