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首楞严义疏注经
首楞严义疏注经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正破识从空生也。非相非见。故云二非。即正指空也。同无者如龟毛兔角毕竟无故。若言其空是有体者。岂同物像可形可状。又此虚空昏纯无辨。无辨之空若有所生亦应无辨。故云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破无因也。日中无月。既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是无因而有。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重审生处也。晴即浮尘。境即明暗。成有成无即虚空也。识动下二句结非和合。动谓能了别也。澄谓但照境也。
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前二句例破余识。闻听即耳鼻。觉知即舌身意识。不应下二句结无生处。识起缘由。故云识缘 三会通实义三。一类通前义。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初二句能类。当知下所类。了别谓识。见闻谓根也。是生识之根。故云了别见闻等 二斥劝研详。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同异如根中破。空谓空生。有谓根境。非空有谓无因也 三正会今理。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四结责迷情。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三承前开示获悟二。一具叙大众领悟二。一略叙除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三科七大即相即性。本自不生。今则无灭。生灭去来皆如来藏圆遍不动清净本然。此是如来宣胜义中真胜义性。故云微妙开示。身心圆明。故云荡然。更无诸法可为所疑。故无挂碍 二广述得益四。一悟心广大益。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向执心在身中。谓言是我真性。今知空在心内。如片物持于掌间。下文亦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二了物咸真益。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向执心外有法。今悟法法唯心。离实相外无法可得。故世间物皆菩提也。菩提云觉。觉即是佛。若执无情无佛性者。请看此文。纵信无情有性。仍说不具诸法。遂令佛性派成其二。一具法佛性。谓有情性。二不具法佛性。谓无情性。若此派分。何异他说无情草木无佛性耶。今立量示云。一切草木是有法。定具诸法故为宗。因云有佛性故。同喻如有情。正教量云。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方宁有方所。禀彼说者。宜悉详之 三反顾遗身益。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太虚处我心中。尚如片物在掌。更观所生微质。于心大小若何。故举空中一尘。存亡岂辨。喻至小也。如湛下再举沤喻了身无生也。前喻犹存小相。今喻相本无生。故此二喻各显一意 四妙获元心益。
了然自知。获妙本心常住不灭 了谓显了。犹分明也。然语辞也。明解在心故云自知。获得也。迷妄名失。了悟名得。既言常住不灭。故非新得。但显现耳 二阿难说偈赞述二。一标举。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得益在怀。盖承开示。故展礼伸赞述益发心也 二正说四。一叹佛法希有二。一正叹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初句赞佛。佛有三身。谓法报应。今皆具叹。妙湛法身也。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灭故。总持报身也。谓无量劫修行诸度之所显发。总摄一切无漏功德。尽未来际任持不失。无有坏灭。酬彼因故。不动尊者应身也。谓随机感厌求胜劣。众生心中之所显现真如用相。名之为应。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故以不动为应身也。又妙及尊字通上通下。谓三身一体不三而三。体相用法具一切义。故名为妙。是最究竟。极证所显。故名为尊。下句叹法。即行法也。一经所显。唯此三昧。最尊最胜于法自在。故称为王。上句理果。下句是行。理果行三是所诠义。必因能诠所诠方显。是故四法皆具叹也 二述益。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初句断障。即前身心荡然得无挂碍也。下经云。从无始来颠倒沦替。今言亿者。举大数耳。妄认四大六尘缘影为身心相。迷己为物。观大观小。皆为颠倒虚妄乱想。今闻开示。不执不认故名为销。下句悟道。即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也。阿僧祇云无数。劫波云时分。方便教说一切诸佛皆于无数劫中修波罗蜜然后成佛。今于此会言下顿悟。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何历僧祇之有乎。故下文云。歇即菩提。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云。弹指超无学。又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皆此义也。然据今文。且叙解悟。如文云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知即解也。叙虽论解。不无证悟。以随人入位浅深不同。且如两教二乘禀权菩萨圆教根性未发信者悟此境界。即是解悟。若曾已入信解行位闻法开悟。即是证悟。更有已入地住。即增道损生。乃至妙觉。破惑证理。发真妙用。皆随位浅深而论广狭。此则一会之众皆得妙益耳 二愿得果度生二。一正陈所愿二。一陈愿。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初句叙智。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即于此身期获证故。故云愿今。次句叙悲。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下云除惑。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悲智二法即菩提心。正是道体。复以要誓总而持之。即三法周备四愿具足。发菩提心毕于此矣。依圆觉疏。顿教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觉性。即前获妙本心得法身也。二发菩提心。即今悲智二愿也。后修菩萨行。即向下问修行方便也。谓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萨。次不发大心无由起行。故善财先陈已发方问修行。圆顿修证莫过此矣 二述意。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上句同佛化。上求下化悲智二心。一一先悟妙觉明性。从深理生。故名深心。以此二心。承顺尘刹诸佛化行。无二无别。故名为奉。下句结报恩。大论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二重请证明。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我愿成道本为度生。度生之心非暂时尔。尽未来际众生界尽我方入灭。斯愿至重。故请证明 二乞除惑速成。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初句叹德。威德猛盛如狮子王。故名雄。十义具足不可屈伏。故云力。慈悲谓拔苦与乐。无缘普救。皆言大者。显无上也。次句乞除惑。自乘修惑大乘所知。俱名微细。下二句乞速成。前文已愿得果。今再言者。以度生心切愿早得也。上句真身。下句垂应。登成也。道场现八相也。前云未成不灭。约时竖论。今云于十方界。约处横说。即释成上求下化也 四喻道心无动。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云空也。虚空之性不可销灭。今尚可灭。上求下化菩提之心终无移动。故不动转。烁迦罗云竖固不坏也。又翻为轮。轮有摧碾。谓悲智之心自利利他。皆能摧碾惑业苦故。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二)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四(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一致请三。一总述未了三。一展敬伸叹。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如来说法。大众咸坐。欲有所问先起展敬。展敬之仪不离三业。胡跪合掌身也。恭敬意也。白言下口也。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 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满慈子善说法要。众推无上。今闻佛说。未尽领解。犹坏耳者对微细声远逾百步。讵能明辩。第一义谛微妙寂灭。微细声也。闻而不解与不闻等。犹聋人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逾百步也。说斯等法令我除惑。犹拘疑网未尽悔结。故引比也 二比论得失。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开悟者。如前获妙本心常住不灭也。小乘有学方断分别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之辈解悟不疑耶。答烦恼所知二障差别。人执法执轻重不同。故正理论云。或有于境智不及愚。所谓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虽得开悟所知轻也。习漏未除烦恼重也 二别叙所疑二。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前五句引所闻。即同圆觉刚藏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也。云何下五句叙疑难。即同彼云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彼反难云。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今经无此难者。意已含故。复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即同下文别答违妨也。然刚藏所问。反覆成难。文聚一处。钩锁相连。如来答释亦总示云。世界始终念念相续一切对待。皆由分别生死垢心轮回妄见。未离妄见而辨觉性。遂令觉性成诸轮转。乃至结云。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今经问既前后。答亦随问。二经答意。广略虽别大旨攸同。如彼经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等。此即责刚藏。不了圆觉自性绝诸对待生死涅槃犹如昨梦。遂引无明生死有为。反复成疑。以难众生本来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垢心分别妄见。遂令圆觉成轮转也。由是举喻。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今经即以常说本性觉体妙明明妙。反而责之。以辨满慈解惑之心。解则已知觉体本妙无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华相。夫何致疑。惑则能所妄分强觉俄起。三细为本四轮成界。遂有世界众生业果相续。斯皆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二经之意。问答并同也。然此是法空门下疑难大节。最障修证。满慈迹虽小圣。今经圆通述悟无非大途。故所陈难刚藏无异。学者至此请细观之 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此约世谛水火性异。难第一义性相俱融。下文答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陵灭义 三双结求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攸所也。据说则本然清净互遍互融。据今则宛尔山河。硕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愿垂慈诲。冀无所惑 二许宣三。一叙诠。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谓世俗谛胜义谛。今所说者异乎常说。谓胜义胜义谛也。一真法界中道实相。无法不收。无法不遍。上圣下凡情与非情皆成佛道。斯为极唱最后垂范也 二显益。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方便教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如焦芽败种等。今此会通。咸归一乘究竟涅槃。涅槃经云。我于余经说有声闻不得作佛。非于此经作如是说。涅槃佛性即如来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严。二经同味不亦宜乎。斯则会五性融三乘。了义极谈莫斯为最。阿练若云无諠杂。首楞严王即诸佛之大寂定。名真无喧杂正修行处也 三敕听。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三伫闻。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四答释二。一答藏性生相疑二。一正答所疑三。一牒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二正答二。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一真如心。是佛常说。或名法界。或名实相。或如来藏性。或妙净明心。一经之内尚有多名。况诸经耶。名虽有异一体无别。皆显法界一相本来平等。三科七大。虚妄有生。虚妄名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若了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为之迁流耶。何致问于如来耶。故兹责问。已释疑尽。此就真如门约体绝相以答也。性觉本觉指体也。妙明明妙显用也。显不由他故云性觉。性自觉故。性自明故。岂由于他。显非有始故名本觉。本来觉故。本来明故。岂因始有。又体无改易故名性觉。相非生起故名本觉。体相寂灭心言不能及。故称妙。灵鉴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称妙明。照而常寂故曰明妙。此显法界一相真觉无二。圆觉亦云。一切觉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古人所解各随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叙 二起诸妄法。即约生灭门随缘成事以释。文三。一总问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