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
经云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赞曰。第二结成极乐。
经云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赞曰。第二池严众宝。文分为七。第一七宝池深。第二八德水满。第三金砂作地。第四玉砌成阶。第五朱阁凌空。第六宝莲覆水。第七结成极乐。此即初也。又者如前解。七宝者一金。金有五种。黄者为上。久埋不失。百炼不轻。从草不违。生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中形。二银易知。三琉璃者。梵云吠琉璃。有五种色。略云琉璃。四者玻璃者。智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玻璃。净国无其寒暑土地无冰。何物化焉。但是石类非实石也。谓净土故亦云胝迦。五车磲者。梵云牟娑洛揭拉婆。青白间色也。六赤真珠者。珠体赤也。七玛瑙者。梵云遏湿摩揭婆。此云杵藏。下辨七宝亦依此处。池者池沼严宝璎珞砌墁池潭异种光曜自然严显。瑞应经云。其池纵广深浅或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馥薰也。
经云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赞曰。第二八德水满也。八功德水充满于池。净土福胜水异凡间。含八德之殊功益五常之妙体。八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清净觉经云。其池中水浅深随念上下逐心。观经云。水随莲华枝叶上下。水流之音或闻三宝空无我等诸波罗蜜之声也。
经曰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赞曰。第三金砂作地也。绿水金沙重重显映。无量寿经云。更迓相映。金池白银砂等。
经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
赞曰。第四玉砌成阶。边者周围四圻边也。阶即砌。道者路也。上阶之道也。金银琉璃玻璃已如上解。合成者四宝共合成故。
经云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王*車]璖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赞曰。第五朱阁凌空也。上有楼阁者。七宝池上斗空起楼阁也。亦以者。七宝池上楼阁凌空还用宝成故云亦也。金银琉璃玻璃[王*車]璖赤珠玛瑙七宝如前解也。严饰之者。庄严丽华饰也。无量寿论云为地庄严也。观经云。处处皆有众宝楼阁庄严池上也。时时游赏往往登攀眺望净土适悦情思也。
经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赞曰。第六宝莲覆水也。此文分四。一显华名。二辨形量。三释颜色。四明香洁。此初二文也。莲者芙渠之实。华美曰华。大而复圆状若车轮。观经及平等觉经云。大者或二十里乃至六百万里。然今大小亦无定准。此中约小者说也。
经云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赞曰。此后二文。第三颜色四香洁四色各有异光也。光即光彩各异。微妙者深细殊常。香者香气。洁者体无尘垢。故云微妙香洁。清净经云。一一华叶皆作异宝色。何独青色光等也。经据纯色者说。问何故只有四色。答表四色是实而无假者。表生居净土心无谄曲语不虚词证四涅槃得四智故。
经曰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七结成极乐。可知。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赞曰。第三空盈天乐。空中奏乐声演法音。彼国人闻咸生善念。观经云。无量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或林或幢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人天闻者俱发道意。或歌六度或赞三乘。
经云黄金为地。
赞曰。第四地布黄金。心无秽种地感黄金。柔软自然高低随步。观经云。其地由如日宫悬处虚空。其地柔软下足即凹。举足便起。又彼国无须弥山及诸山等。瑞相经亦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合成其地不可限量。殊特妙好逾诸十方一切世界。此唯金者亦文略也。又众宝妙衣遍有其地。一切人天践之而行。种种庄严以显殊特也。
经云昼夜六时而雨曼陀罗华。
赞曰。第五华雨长天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问西方净土境胜地殊。人绝无明国无昏晓。何言昼夜。答华开金浦化生为天曙之情。鸟宿琼林菩萨作时昏之相。不同此界昏昧各殊。而者助句也。雨者从空飘落谓之雨也。曼陀罗华者是梵语。此云适意华也。光洁异香闻者。见者身心适悦长道情故。风飘萎者。地裂受之更雨新华庄严金地故。法华经云。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华有四德。一严净国土。表生彼国善法饰身故。二敷荣见台。表胜二乘真实法故。三先华后果。表生彼国先因后果故。四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生归彼者德业馨香名振十方故。故雨华也。问净土雨白华者表于何事。答表生净土唯白业故。有云赤圆华者不善其理也。法华经云。唯白莲华放白毫光。白牛驮驾手执白拂等。表白是众色之本一乘是诸法之源。若云赤圆者此为未可。
经云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赞曰。第六人游诸国。文分为三。初将华供佛。二还国经行。三结成极乐。此即初也。经文易见。各以衣裓者衣襟也。盛诸妙华者易见。供养者进财行曰供。有所摄资为养故云供养。他方者即十万亿佛。显所供养佛数也。准诸经等。或乘七宝宫殿白宝莲华承佛威神腾空。往彼十方世界将诸妙华及诸异物随心供养。听闻妙法及受记别等事。
经云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赞曰。第二还国经行也。即以食时还归本国。饭了经行。经行或绕宝殿。或绕琼林。或往或来。如绢经来往。故云经行。足行宝地。口念金经。故云经行也。瑞相经云。诸往生者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之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广经云食如何相违。彼约示现食亦有何失。问西方人胜自有身光。既无日月晖。宁辨辰齐之候。答金钟自振玉磬摇声。圣众云来自然赴会也。问所言食者资益为义。净土之中是何食也。答若约实报净土即禅悦为味。若以化净土即假食资身也。
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三结成极乐。
经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赞曰。第七鸟吟妙法。分文为二。一叙灵禽。二去疑执。初文有五。第一总叙灵禽。第二分别名字。三传和雅韵。四诠显法音。第五闻兴善念。此即初也。复次者复重也。次以次反复征问故云复次。彼国者。即西方常有恒有也。种种者。不一故云种种。奇妙者奇异也。妙殊妙希奇也。杂色者毛色异也。问净土殊胜尚无凡夫。何故飞禽亦生彼国。答弥陀变化而有灵禽。赞利法音庄严国界。故下经云。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经云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赞曰。第二别列名字也。白鹤者。丹朱作顶霜雪为毛。鸣之则声振九皋。舞之则雅和八节。迥异诸鸟故云白鹤。孔雀者。天生灵鸟迥异凡禽。顶戴绿冠身严众彩。故云孔雀。鹦鹉者。毛严翡翠觜饰朱红。羽轻俊以能飞。舌纤长而解语。故云鹦鹉。舍利者梵语。此云鹙鹭鸟也。幼而且俊。俊而又灵。斯项而万里飞腾。增妙而千般音韵。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音声美妙身体殊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妙音鸟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经云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赞曰。第三传和雅韵也。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六时。共十二时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韵西方灵鸟不并凡禽。音韵柔和言词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经云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赞曰。第四诠显法音也。演畅者。演者水流不绝之貌。畅者宣畅。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经中阙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释此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谓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如名以为五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分。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定正命正念正精进。其正思惟体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嗔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色。菩提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觉道。下等念断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谓六度万行等法。不尔。余法何故不演也。
经云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赞曰。第五闻兴善念念三宝也。佛义如前。法者梵语达摩。此翻云法。法即执持物解也。谓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为众。和合义也。谓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无违。戒和同修。见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为三宝。鸟传妙法人发胜心。念三宝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问灵禽演法数目颇多。众念名一何微妙鲜。答禽传广法表词说之无穷。人念三名绾众善而俱尽。
经云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赞曰。第二去疑执。文分为五。一遮非实报。二征问因由。三答无三趣之名。四通无恶道之字。五正辨化现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云汝。勿由莫也。莫谓此等灵鸟等实是罪报恶业所生。闻说灵禽恐生滞惑。谓净土之恶缘未息。令一会而胜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经云所以者何。
赞曰。第二征问因由。所以者何由义。非是实报。因由者何谓也。
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趣。
赞曰。第三答无三恶之名。三恶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也。地狱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众生所居器物。饿鬼者多诸恐怕久受饥虚故名饥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养故。或云傍生。造业傍故。受报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广有章门。如别处说。问有何所以恶道俱无。答生居净土善业缘深永除异类之身。尽是同生之众。只如天宫胜境。尚须善业所招。极乐殊方岂有恶因能往也。况彼尊发愿言。设我得佛国中有三恶趣者不取正觉。故知无也。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趣之名何况有实。
赞曰。第四通无恶道之名字。名字犹无。何况实有禽类之质。
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赞曰。第五正辨化现之情。当初众会各有疑心。既非实报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经文答也。问弥陀神力广变佛身。睹相好以发心。听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诸禽类显发教门。答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灵禽令生牢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现多途何足为难。况随类化身处处皆说。琼林宝网皆演法音。流水清风尽谈真教。有斯所以乃现灵禽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国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赞曰。第八风吹乐音也。文分为四。一风摇宝树。二声似乐音。三闻兴善念。四结成庄严。此初二文也。微风者细风也。非猝暴风也。吹树及网罗即发微妙音韵。譬如者。譬者况也。如由似也。况似于百千种音乐同时俱奏也。细风徐起吹树网罗。音韵而遍满十方。雅妙而便同众乐。故云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也。
经云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赞曰。第三闻兴善念也。自然者惯习任运名曰自然。非无因缘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宝之名如前释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轻声念。自耳闻故。三高声念。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应作四句分别。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经云。清风徐起不寒不暑。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上微妙法音。其有闻者尘垢不起。自然快乐如得三昧。
经云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四结成极乐庄严。易知。
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赞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听众功德。初文分三。初征问佛号。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数。此初文也。佛自征也。
经云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赞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义。一约光明得名。二约慧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种。一内光即智内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刚不坏之体无碍解脱之身如净琉璃表裹莹彻。彼方境物悉现光中。羽之只有一寻。展之动论无量也。无量寿佛经云。身多光故乃至无量等光众生遇彼光者三垢消灭。若在三涂见光息苦寿终之后皆得解脱。大论云。阿弥陀国诸菩萨众身之常光照十万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观经云。彼佛身如百千万亿夜魔天阎浮檀金色。其身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其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无数化菩萨而为侍者。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有此光明故号阿弥陀也。问光照十方无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答道合即千里悬应。世乖则肝胆梵越。如翳者不睹于曦光。岂曦光之有咎。似聋者不闻于雷震。非雷震之有愆。众生业累增强。佛有光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