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阿弥陀经通赞疏
阿弥陀经通赞疏
经云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赞曰。第二答寿命得名。寿命者第八识上连持功德也。即是不相应行中摄也。无量者无其限量。无边者无彼边际。阿僧祇劫者此云无央数劫也。问彼尊彼众身属有为。未逃四相迁移。争免一期磨灭。答舍两重生死获五蕴常身。悲愿无边身命何尽。况又杀业久已寿命延远也。问弥陀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业累轻鲜善种增强。既非分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故无量寿经曰。彼佛寿命长远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成罗汉共尽思惟百千万劫不知寿限。菩萨天人寿命亦尔。又清净觉经云。阿弥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类生其国悉至泥洹。若菩萨者皆令作物作物已更展转教化十方之类亦复作佛。作佛已更转教化一切众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是知寿命无量也。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为是变易。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问彼佛寿命长远此经自明未审。成作佛已来至此于今几劫。
经曰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赞曰。第三明成佛劫数。
经曰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是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赞曰。第二辨听众功德。文分为四。初小大两众算数无边。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三劝生彼国。四劝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众多少。二结成庄严。此初也。声闻弟子者。因声悟道故曰声闻。弟子者。长在我后名弟。解从我生名子。皆阿罗汉者拣前三果故也。非算数之所知者。算数之不及故。菩萨亦如是者。亦同声闻算之不及。问浊世众生业重难化。教说三乘。净土人众信深易劝。何言四果。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泽被浅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国。二显庄严眷属故多众围绕。故虽是净土亦有声闻也。故法华经云。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亦说三乘。故观经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问若论真净报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论化现。净方四果尽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罗汉。不说余三果耶。答报净土中声闻权化。约其殊胜。不说化净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别得居净土。无量寿经云。二乘种不生。约报土。
经曰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赞曰。第二结成庄严也。
经曰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赞曰。第二新旧二徒因行有异。文分为二。初新生不退众。二补处位高众。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语。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证不退。四行不退。五烦恼不退。不被烦恼所退转故。问生居净土何故不退。答无五退缘故。一无病苦缠故。二无违行故。三常诵经法。四常营善事。五长和顺无诸违诤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应知。又有欲境所牵多诸退屈也。
经曰其中多有一处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
赞曰。第二补处位高众。一生补处者。补者补阙。处者处所。此等菩萨因圆十地劫满三祇。尽此一生便成正觉。故云一生补处也。余经文易见故。只如弥勒现居天界当来果成。一生补大觉之尊三会度无量之众。即是此类。故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各到一生补处。以本愿力故生彼即入补处之位。
经曰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赞曰。第三劝生彼国。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闻我向来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往彼西方。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全成微劣。胜劣既异。彼此各殊。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有异者。净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子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化寿役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彼国。
经曰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赞曰。第四劝生利益。诸上善人者。善者过现益物谓之善。人即前声闻不退及补处等菩萨也。俱在西方一会处也。同师进业必假良缘。朋家作仇事资恶党。孟母移居于胜处。宣尼不饮于盗泉。盖耻恶而慕善也。慕善则芳兰袭庆。朋恶则鲍肆荤风也。劝生西方亲之胜侣也。
经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赞曰。自下第二举极乐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说多因。三圣众来迎。四众生生往。五结劝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净土。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缘不生彼土。答十念得生净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善因缘。乃被精进劝学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佛说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
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
经曰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赞曰。第二说多因也。善男子者。梵云乌波索迦。此云近事男。索者男声也。坚持五戒堪可亲近承事比丘僧故。善女人者。乌波斯迦。斯者是女声也。亦持五戒堪可承事比丘尼故。西天分男女二声故。闻说阿弥陀佛者。谓于善友处闻此阿弥陀教中往生之事。或自寻览执持佛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者。更无间隔故名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问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云何相违。答只如女子念佛。至意专精命尽欲生转成男子便生净土。有何不可。根缺亦尔。文殊般若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妙国土者。应当随彼国土佛名。一心诵念愿往生者。必得往生。观佛三昧经云。此念佛三昧欲使成就有五因缘。一持戒不犯。二不起邪见。三不生谄慢。四不恚不嫉。五勇健精进。鼓音声经云。令念彼佛名号七日七夜六时礼拜。贤愚经云。持戒专念七日亦得往生。平等觉经及大阿弥陀经并说三辈得生。如彼中说。
经曰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赞曰。第三圣众来迎也。其人者。既七日念佛行人也。临命终时者。此一报寿命临欲终时。即彼佛与诸圣众即彼国菩萨声闻等现身于念佛修行人前。如梁朝珍禅师见白银台或见化佛来迎也。
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赞曰。第四众生往生。不颠倒者不移正念也。即得往彼国也。莲华化生颜貌端正如诸菩萨。心无颠倒意想正修。便别秽方顿生净土。故云即得往生。问众生恶业无量。如何念佛灭除业障便得往生净土。答十疑论说有三义故能敌恶业。一者在心。为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以实除虚有何不可。如千年之闇不能拒朝日之光。二者在境。谓造罪缘于颠倒境界。念佛缘于胜妙功德。以真遣伪有何不可。三者在净谓造罪是染意。念佛是净心。净胜染劣讵可相比。如童子[木*為]刀能断千丈之索。一星之火能烧万束之薪。又观经云。于念念中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罪业既除得生何惑。西域之人临命终时皆以幡像前引。亲友知识助念弥陀令发往生之意。是此教也。又华严云。将欲没者令其忆念想见如来。命终得生净土。见有临命欲终。劝念佛名。又示尊像。令其瞻敬。令生善念即得往生。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答人生寿夭难测短长。或即病因昏迷。或即非时奄逝。既阙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善缘恐防斯咎。问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论中有二师义。一师云极善极恶无中有。二不拣善恶但有舍报受生者皆有中有。为传识故。除现世变身即无中有。净土既是极善中有定有。有者为正。
经曰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赞曰。第五结劝往生。我见是利者。我者世尊称我也。见是利者见是殊常胜利益。故劝生彼国也。
经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赞曰。第三诸佛证明。文分为三。初陈自赞言。二引他佛证。三释经名字。此即初也。如我今者自指也。彼佛功德不可以心思言议故也。
经曰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赞曰。第二引他佛证。称赞净土经云十方诸佛。此略举六方便为六段。且举东方。每一方各有五段。一指国土。二举佛名。三辨多少。四明证相。五引证言。今初两段合一唱也。东方者指国土。亦有阿閦下举佛名。先引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所以先举。阿閦梵语此云无动。不被烦恼四魔违顺等动故。须弥相者。谓金容尊状若须弥。大须弥者。谓诸相甚大如大山王。须弥光者。大如山王身光故。妙音者。其声微妙清彻远闻。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辨多少。四明证相。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是辨多少。各于其国辨明证相也。如是等佛数比河沙而不具列故言等也。恒河数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是河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美-(王/大)+弔)*令]反去声也。经中说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义。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投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河以为喻。明证相。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者。即各在本国舒舌相也。三千大千世界者。准大论云。千须弥山千日月千四天下及千梵王是谓小千。以小千为一数至千名大千。故名三千。非小中故为大千。俱舍论云。小千至初禅。中千至二禅。大千至三禅。俱同一成坏遍此故云遍。故云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表无量劫来口离四过感此舌相也。证小事即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证大事故至三千。今说因微果胜恐众生疑。此乃抛苦恼之要门。证常乐之疾路。事既广大。现瑞非轻。舒舌相而遍覆大千。证西方而真快乐。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引证词。经文易见。诚者实也。问汝等者。为是六方诸佛告语自国听徒。为当释迦劝试祇园之众。答观此经势而有二意。一他方诸佛告自国听众。二释迦转引彼佛意言证彼西方。令一会众生信敬也。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即是此经也。准此具足应名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其文略也。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诸佛护持明记忆念也。即众行虽广难方念佛之功德。福然多。争并持经之力。故使六方诸佛以神力而护持。沙界圣人乃一念而忆念。故云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若释迦谈于净土。可言佛所护念。诸佛不说此经。何说佛所护念。答王言是敕。佛语成经。既称赞于净方。此说便成经也。或可佛所护念者即指释迦所说阿弥陀经也。问灵山开塔要假召集分身。舍卫启筵何故不邀诸佛。答召佛开其宝塔。赴彼佛之愿心。证土启相信诚显此尊之悲意。但各居自国不至此方也。
经曰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赞曰。第二南方也。分五如前。此前二段也(一指国土二举佛名)。可知。日月灯佛者。身光智光内外俱照故。名闻光者。有大名闻光照内外。或闻名见光生觉悟故。大焰肩者。身光发焰出于肩故。或肩者齐也。即身光智光皆发焰齐也。须弥灯者。身光如灯焰有破暗故。无量精进者。利乐有情也。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辨多少。第四明证相。行相如何。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引证词。亦同前释。
经曰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赞曰。第三西方。同前五段。此二文也。无量寿者。即西方本尊。依二义得名。如前已解。问儒宗尚无自伐其善。何故弥陀自赞难思。答据其文势即是诸佛称赞。又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违。引转众生令生胜意。无量相者。相好无量故。无量幢者。身量功德高而复峻由如幢也。大光者。身智二光无不照故。大明者。得佛三明无不知故。即正遍知也。宝相者。内外二相皆可宝重故。净光者。净者无漏。光者身智二光。故言净光也。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也。如上说也。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文也。引证词可知。
经曰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阻佛日生佛网明佛。
赞曰。第四北方证也。文五同前。焰肩佛义同于前。最胜音。音声美妙胜过余故。难阻佛者。诸魔不能阻碍故。日生者。依智慧日流声教故。或依智慧日令众生生诸善法故。网明者。施此教网令众生生于明解故。
经曰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赞曰。第三第四文如前可知。
经曰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赞曰。第五段文意可知也。